王勃的《秋江送別》,只有短短四句,但感情層層遞進

2020-12-05 沉於古詩

一首送別詩,只有四句,感情卻非常深。

王勃的這首《秋江送別》,感情層層遞進,我們來讀一讀,看看詩人有什麼妙筆。

(其一)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

這是詩人客居蜀地送別友人所作。

王勃

1、早是他鄉值早秋

早是,指「早已經是」。

早秋,農曆七月。

我早已是他鄉之客,而恰逢早秋,要和朋友分別。

這一句是不是很簡單?

很明顯,我們能知道送別的季節,是早秋。

那麼,這一句是否有隱含含義呢?

答案是有的!

有兩個問題非常奇怪:

(1)詩人為什麼要寫「他鄉」?

如果只是寫離別之情,好像並沒有必要點明「他鄉」,對不對?

不管在哪裡,離別都會很感傷。

(2)詩人為什麼要寫「早秋」?

早秋,是指農曆七月,南方還是很炎熱。

但是詩人能明確地知道,現在不是夏天,而是早秋!

這說明了什麼?

只有一種合理的解釋:詩人心裡一直記著日期。

詩人為什麼要記著日期?

就是因為「他鄉」兩個字。

這就很明顯了,詩人客居蜀地,心裡把日期記得清清楚楚,這是遊子思鄉之情。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寫思鄉之情?

就是為了給離別之情做鋪墊。

我們看下一句。

2、江亭明月帶江流。

帶,這裡指連帶,隨著。

江亭的明月,隨著江水流去。

不管江水流到哪裡,總有明月相照。

所以詩人說「明月隨江水流去」,這種說法也能站得住腳。

奇怪在於:為什麼特指江亭的明月?

我們知道江亭,就是送別之地,很明顯詩人就在亭中。

而朋友肯定是乘船離開。

您看,有兩個場景很相似:

(1)江亭的明月隨著江水遠去。

(2)詩人站在江亭中,而朋友遠去,但詩人的思念肯定也隨著朋友遠去。

這是借喻的手法。

用明月比喻詩人的思念,用江水比喻朋友。

這一句的隱含含義是:朋友已經離開,而詩人的思念隨著朋友遠去。

那麼朋友離開以後,詩人的感情有什麼變化?

大家看,前一句寫詩人身處他鄉,心中一直有思鄉之情,自然也會感覺到孤獨。

但還好,有好朋友相伴。

而現在送朋友離開,大家想一想,詩人心中的孤獨感是不是會更深一層?

正因為身在他鄉,心中才更捨不得朋友離開,所以詩人離別的傷感也更深了一層。

這就是先用思鄉之情做鋪墊的妙處!

還不止於此!

這還為後兩句做了鋪墊。

3、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

逝川,是指一去不復返的流水。

津樹,指江邊的樹。

已經覺察到,一去不復返的流水讓離別更加悲傷;又看到江邊的樹隱沒了朋友的離舟。

通過上一句我們已經知道:江水已經送走了朋友,也帶走了詩人的思念,詩人心中已經很傷感。

但第三句告訴我們:詩人已經覺察到,江水一去不復返,因為江水是比喻朋友,也就是朋友一去不復返。

朋友離開,已經很傷感,結果朋友還一去不復返。

您看,詩人心中的傷感是不是又增加了一層?

這還沒完!

朋友要離開,詩人無法阻攔,只能妥協。

那麼詩人提一個小小的請求:可以看著朋友的船慢慢離開嗎?

不行!

因為江邊的樹木遮擋住了視線!

詩人連這個小小的請求都無法滿足。

大家看,詩人心中的傷感是不是又增加了一層?

而這一次感情的遞進,非常明顯!

因為詩人連用兩個副詞:「已覺」和「復看」。

我們來總結詩人的感情變化:

首先,詩人心中有遊子思鄉之情,自然有孤獨感,這為離別之情做鋪墊;

其次,詩人在他鄉送朋友離開,孤獨感倍增,更加不捨得離開,這就加深了離別的傷感之情;

然後,詩人想到朋友一去不復返,心中的傷感又加深了一層;

結尾,詩人想看著朋友慢慢遠去,結果還被江樹遮擋了視線,心中的傷感再深一層。

大家看,詩人的感情加深了三次,可見詩人心中的傷感多麼深。

這就是感情層層遞進的方法!

這種方法,就像堆積木,能不能層層堆高?

關鍵在於每一層是否做好了鋪墊。

而恰當地使用副詞,就是一種做鋪墊的好方法。

您認可我的觀點嗎?

歡迎留言討論哦。

我是沉於古詩,為您解讀古詩的感情脈絡,讓您了解古詩中的感情表達方法。

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我,每天我都會為您解讀至少一首古詩。

相關焦點

  • 《賦得古原草送別》前四句我們都會背,那後四句呢?你會背嗎?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其實說到這首詩,我們大部分人最熟悉的還是前面四句。其熟悉程度,就好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樣,可以說是上至老人,下至孩童,沒有人不知道這首詩!這麼經典的一首詩,你敢信白居易寫它時才16歲?
  • 五首描寫荷之美的詩句,每一首都寫出了不同的美,感情層層遞進
    作者描寫了西湖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很美,但是六月為最,因為有一片接一片的荷葉和映日荷花的美景,也說明了作者的送別是歡快了而非悲傷的情調。《小池》 宋 楊萬裡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 王勃一首簡單的詩,無一「愁」字卻句句寫愁,短短4句就盡展才華
    生活在這紛擾的世界,難免會有很對讓人傷感、愁苦的事情,為了工作、為了學習、為了家庭、為了未來……可以說,在人類千百種情緒中,只有愁,能表達一種無奈之感,能體現人類對於失去、離別、現實的惆悵與絲絲期盼。今天小赫赫要與大家分享的是王勃一首經典的寫「愁」之作——《山中》。長江悲已滯,萬裡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這首詩作於唐高宗鹹亨二年(672),在這之前,王勃由於一篇鬥雞的「新聞稿」——《檄英王雞文》惹怒了唐高宗,後者認為這是王勃在擾亂朝政。就這樣,王勃被發配到了當時的荒涼之地——西蜀。
  • 初唐詩壇天空中最耀眼的星星,王勃
    王勃,初唐四傑之一,人稱「神童」,神到什麼程度呢?6歲作詩, 9歲讀顏氏《漢書》,居然給顏老挑出了一籮筐錯誤,撰寫了十卷長文,名為《漢書指瑕》,接下來就更不得了了,14歲上書當朝宰相,直抒政見,針砭時弊,宰相看完他的文章,讚不絕口,大呼神童。當即就向朝廷推薦王勃,到了16歲,王勃已經成為了朝廷中最年輕的官員。
  • 17歲的王維,寫下一首隻有28字的小詩,卻流傳了1000多年!
    譬如,14歲的王勃寫下了《滕王閣詩》:「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16歲的白居易寫下了《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18歲的李賀寫下了《雁門太守行》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便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17歲時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 王勃這首詩可謂是如詩如畫,通篇描寫的很是唯美,充滿了高遠意境
    ,更是成為了千古名言,相信很多人對於這兩句話都不會陌生,那這兩句話,也正是出自王勃的詩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其實除了這首詩之外,王勃還有很多的作品,也都是很經典,作為一位天才型的詩人,王勃不僅有才華,而且還具有才情,也正是這樣的因素,才使得他最終能夠創作出初唐時期最著名的作品,成為了那個時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 江疏影:任何摩擦都能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雖然旅程中摩擦不斷,但江疏影覺得任何摩擦都能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 王勃最著名的10句名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649年—676年),字子安,唐代著名詩人,年幼時寫的駢文《滕王閣序》,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名篇。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對轉變隋代以來的形式主義詩風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詩今存八十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九十多篇。一、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創作背景約650年,王勃出生在唐代絳州龍門的一個官宦世家,祖父王通是隋代大儒,叔祖王績是著名詩人,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文學薰陶。六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九歲讀顏師古注《漢書》的漢書,十歲飽覽六經。663—665年,王勃寫了一些幹謁和陳述政見的文章,尋找機會,並表明自己積極用世的決心。
  • 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的千古名句,竟然不工對?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經典絕唱,出自大帥哥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是王勃不到20歲的時候,送好友杜少府去外地做官時寫的一首著名的送別詩。
  • 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互動,可以遞進感情,進入孩子的世界
    這首歌的節奏是層層遞進的,第一遍還可以很輕鬆地接得起來,第二遍,第三遍就需要很認真地聽音樂指示了,不然就手腳亂套了。小孩子的學習能力一點也不會比大人差,我在上課的時候,發現很多大人都沒有跟得上節奏。有很大原因是沒認真聽,覺得音樂節奏太快,就主動放棄了。相反的,兩個小寶貝在我第二次與她們一起互動的時候,已經有幾分嫻熟了。
  • 只有結過婚的人,才能明白這四句話,你明白嗎?
    只有結過婚的人,才能明白這四句話,你明白嗎?第一,往往離婚的夫妻,不是因為沒有感情了,而是因為沒有錢了。婚前,許多人都堅信,只要兩個人感情好,就一定可以長久,就一定可以白頭偕老,然後幸福的過完此生。然而婚後才知道,沒有錢的夫妻,感情多數都是不穩定的。
  • 李益的這首詩,寫湘女的多情,短短四句很有民歌風味
    李益的這首詩 寫湘女的多情,期盼丈夫歸來,短短四句用了娥皇女英的典故,讀來很有民歌風味。江水悠悠,斑竹點點,盡顯相思情深,鷓鴣啼聲,哀怨動人,訴盡了湘女的痴情,令人心醉。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告知刪除。
  • 十二首描寫送別的古詩詞,都是依依之情,卻各有傳神之作
    當你們依依惜別,執手互道珍重,裡也許就會想起一首關於送別的古詩詞。兒行千裡母擔心,仿佛有說不完的叮囑,道不盡的擔心,真正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在外不踏實,在家又不安心,離開了又思念,分手時更是滿滿的柔情難以傾訴。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有詩:「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其實聚和散都是一個暫時的過程,心與心始終相連才是人間真情。
  • 一場超豪華陣容的送別席上,白居易元稹各寫首怪詩,千年難分高下
    詩王白居易在唐代詩壇當真是頗有人緣的,於是就有了這場詩壇的超豪華送別宴。公元829年,57歲的白居易分司東都任職,長安眾好友在興化池亭設宴相送,在場的都是重量級的人物。當時在場的共9人,目前能確定的有3人。
  • 範仲淹寫的《嶽陽樓記》和王勃的《滕王閣序》分析對比
    在比較文章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王勃和範仲淹的生平。唐初四傑之首王勃王勃(約650~約676年):唐朝文學家,詩人。而且範仲淹明顯是看過王勃的《滕王閣序》,在寫景時怕後人說是模仿王勃,就寫了句漁歌互答,但漁歌互答肯定沒有王勃的漁歌唱晚之韻味。王勃從地理位置,到滕王閣近景,到人生感悟和哲理,天文地理無所不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這簡直是對景色描寫發揮到了極致,令人嘆為觀止。
  •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只有六個字和四句話
    二 四句話四句話當然是他的四句教了:「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很簡單,又很深刻。有個故事完美的闡述了這四句話,有位老農窮的吃不上飯了,找到王陽明賣地,王陽明看他可憐,不忍心買他的地,就先借錢給他。後來王陽明遊玩時,看到一塊風水寶地,他說:「這塊地的風水太好了。」
  • 鍾漢良,顏值和演技在線,這兩分鐘的戲,情感遞進演技炸裂
    最初被鍾漢良的演技折服,是在看《來不及說我愛你》第四集最後兩分鐘的戲,鍾漢良的每一個表情,情感層層遞進,眼神表達內心的表演步驟,讓人嘆為觀止,酣暢淋漓。這兩分鐘的戲,讓觀眾沉浸在四少的感情世世界中,跟著他的眼神,期盼著他的期盼,悲傷著他的悲傷,無奈著他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