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送別詩,只有四句,感情卻非常深。
王勃的這首《秋江送別》,感情層層遞進,我們來讀一讀,看看詩人有什麼妙筆。
(其一)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
這是詩人客居蜀地送別友人所作。

1、早是他鄉值早秋
早是,指「早已經是」。
早秋,農曆七月。
我早已是他鄉之客,而恰逢早秋,要和朋友分別。
這一句是不是很簡單?
很明顯,我們能知道送別的季節,是早秋。
那麼,這一句是否有隱含含義呢?
答案是有的!
有兩個問題非常奇怪:
(1)詩人為什麼要寫「他鄉」?
如果只是寫離別之情,好像並沒有必要點明「他鄉」,對不對?
不管在哪裡,離別都會很感傷。
(2)詩人為什麼要寫「早秋」?
早秋,是指農曆七月,南方還是很炎熱。
但是詩人能明確地知道,現在不是夏天,而是早秋!
這說明了什麼?
只有一種合理的解釋:詩人心裡一直記著日期。
詩人為什麼要記著日期?
就是因為「他鄉」兩個字。
這就很明顯了,詩人客居蜀地,心裡把日期記得清清楚楚,這是遊子思鄉之情。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寫思鄉之情?
就是為了給離別之情做鋪墊。
我們看下一句。
2、江亭明月帶江流。
帶,這裡指連帶,隨著。
江亭的明月,隨著江水流去。
不管江水流到哪裡,總有明月相照。
所以詩人說「明月隨江水流去」,這種說法也能站得住腳。
但奇怪在於:為什麼特指江亭的明月?
我們知道江亭,就是送別之地,很明顯詩人就在亭中。
而朋友肯定是乘船離開。
您看,有兩個場景很相似:
(1)江亭的明月隨著江水遠去。
(2)詩人站在江亭中,而朋友遠去,但詩人的思念肯定也隨著朋友遠去。
這是借喻的手法。
用明月比喻詩人的思念,用江水比喻朋友。
這一句的隱含含義是:朋友已經離開,而詩人的思念隨著朋友遠去。
那麼朋友離開以後,詩人的感情有什麼變化?
大家看,前一句寫詩人身處他鄉,心中一直有思鄉之情,自然也會感覺到孤獨。
但還好,有好朋友相伴。
而現在送朋友離開,大家想一想,詩人心中的孤獨感是不是會更深一層?
正因為身在他鄉,心中才更捨不得朋友離開,所以詩人離別的傷感也更深了一層。
這就是先用思鄉之情做鋪墊的妙處!
還不止於此!
這還為後兩句做了鋪墊。
3、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
逝川,是指一去不復返的流水。
津樹,指江邊的樹。
已經覺察到,一去不復返的流水讓離別更加悲傷;又看到江邊的樹隱沒了朋友的離舟。
通過上一句我們已經知道:江水已經送走了朋友,也帶走了詩人的思念,詩人心中已經很傷感。
但第三句告訴我們:詩人已經覺察到,江水一去不復返,因為江水是比喻朋友,也就是朋友一去不復返。
朋友離開,已經很傷感,結果朋友還一去不復返。
您看,詩人心中的傷感是不是又增加了一層?
這還沒完!
朋友要離開,詩人無法阻攔,只能妥協。
那麼詩人提一個小小的請求:可以看著朋友的船慢慢離開嗎?
不行!
因為江邊的樹木遮擋住了視線!
詩人連這個小小的請求都無法滿足。
大家看,詩人心中的傷感是不是又增加了一層?
而這一次感情的遞進,非常明顯!
因為詩人連用兩個副詞:「已覺」和「復看」。
我們來總結詩人的感情變化:
首先,詩人心中有遊子思鄉之情,自然有孤獨感,這為離別之情做鋪墊;
其次,詩人在他鄉送朋友離開,孤獨感倍增,更加不捨得離開,這就加深了離別的傷感之情;
然後,詩人想到朋友一去不復返,心中的傷感又加深了一層;
結尾,詩人想看著朋友慢慢遠去,結果還被江樹遮擋了視線,心中的傷感再深一層。
大家看,詩人的感情加深了三次,可見詩人心中的傷感多麼深。
這就是感情層層遞進的方法!
這種方法,就像堆積木,能不能層層堆高?
關鍵在於每一層是否做好了鋪墊。
而恰當地使用副詞,就是一種做鋪墊的好方法。
您認可我的觀點嗎?
歡迎留言討論哦。
我是沉於古詩,為您解讀古詩的感情脈絡,讓您了解古詩中的感情表達方法。
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我,每天我都會為您解讀至少一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