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著《歷史研究》如何誕生?從湯因比的戰地記者經歷說起

2020-11-23 騰訊網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但和平只是暫時的,1919年5月,希臘出兵佔領土耳其城市士麥那,揭開了第二次希土戰爭的序幕。雖然已經過去了一百年,但當年這些衝突的深遠影響遠未終止,所遺留之「財富」,依舊值得今天回味,而那些充滿哲思的學者更是由此抒發對人類命運的關懷,留下一部部傳世之作。

  1921年,一位32歲的年輕人,以戰地記者和歷史學家的雙重身份親臨戰場,寫出了一部《文明的接觸:希臘與土耳其的西方問題》(以下簡稱《文明的接觸》),而等待這位青年學者的,將是學術生涯和人生際遇的一次重大改變——他,就是阿諾德·湯因比

   自古以來,土耳其就是東西方文明融合衝突的樞紐,希臘與土耳其的恩怨情仇一直都是歐洲歷史乃至當今局勢的重要課題

  青年時期的湯因比

  《文明的接觸》原版扉頁

  不是好的記者

  當不了優秀的歷史學家

  這部《文明的接觸》有不少特別之處:原著於1922年出版,這次是原著第一次被譯為簡體中文;與中晚年寫就的其他著作不同,寫這本書時湯因比才30歲出頭,而且源自一次特殊的跨界經歷。

  1921年1月至9月期間,32歲的湯因比正擔任倫敦大學的科拉伊斯講座教授,負責希臘、拜佔庭歷史的教學,在《曼徹斯特衛報》編輯查爾斯·斯科特的支持下,以該報記者的身份前往戰爭前線。湯因比之所以敢於勇闖戰場,很大程度上源自他對西方歷史學家先賢的追慕以及對歐洲局勢的長期關注。湯因比接受的是英國精英式的教育,他曾就讀的牛津巴裡奧學院以培養英國政治精英而著稱,他崇拜希羅多德,追求通過親見親聞的方式寫作歷史。在一戰期間,湯因比本來受到了軍隊的徵召,但因為身體原因未能入伍,戰地記者的身份想必能夠極大地彌補這一缺憾。

  《曼徹斯特衛報》編輯查爾斯·斯科特

  湯因比近乎完美地演繹了一名記者的角色。他輾轉希臘和土耳其多地,從戰爭一線到後方據點,從大城市到小村莊,親密接觸從希臘士兵到土耳其平民等各方人士,廣泛地獲取信息。結合歷史學家所特有的視野和洞察力,湯因比創見性地把希臘和土耳其之間的衝突視為西方長期影響的結果,對西方大國的幕後操縱進行了批判,對戰爭造成的流血事件進行了揭露,並積極呼籲不偏不倚地看待戰爭而非保持親近希臘、厭惡土耳其的偏見。這樣的言論與當時西方輿論是相悖的,然而他依舊勇敢地將戰事報導發表在《衛報》上。

  希臘軍隊進入士麥那的場景

  戰爭的結局人所熟知,土耳其在凱末爾領導下扭轉了戰局,建立了新的國家。而對湯因比帶來的影響是:由於在書中公然為土耳其人發聲,他遭受了國內的非議,最終辭去了倫敦大學的科拉伊斯講座教授職位,轉而接受英國皇家國際事務所的新工作。他在這裡工作到退休,除了每年編寫厚厚的國際事務報告,其他時間就是投身自己宏偉的學術研究計劃。

  湯因比的「西方問題」批判

  湯因比對歐洲局勢的關注是長期性的,在一戰期間寫了好幾部小冊子分析歐洲局勢,一度參與了政府的情報工作,在巴黎和會期間,他還擔任了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的幕僚。長期的實踐使得他能夠洞察西方大國的政治遊戲。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西方問題」,藉此來表達他的批判。湯因比站在了近東和中東的角度,把戰爭的責任歸咎於希臘和土耳其兩國的西方化,認為追求西方化帶來了希土兩國對自身傳統政治和社會秩序的拋棄。自1770年代縈繞在西方外交政策上的「東方問題」,在湯因比看來,其實都是「西方問題」,這一提法具有明顯的反西方中心的色彩,一直被湯因比所使用,在《歷史研究》中也多次出現。

  勞合·喬治

  對英法西方大國在背後的操縱,湯因比進行了犀利的批判,毫不客氣地諷刺和抨擊了勞合·喬治等歐洲政壇大人物。一戰結束後,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方大國為了更好地控制近東和中東局勢、對抗新生的蘇維埃俄國以維護自身利益,採取了扶植代理人的策略,在東方展開博弈,導演了一些新的中東歐民族國家的誕生。西方列強利用東方的民族主義幻覺,慫恿希臘和土耳其作為馬前卒,執行著他們自己內部之間的戰爭。當戰爭發生後,他們又從中抽身,讓參戰的希臘和土耳其付出毀滅性的代價。

  湯因比對盛行的西方民族主義觀念進行了反思。在他看來,源自西方的民族主義觀念是戰爭爆發的罪魁禍首之一。這種反思的來源首先是湯因比的親身經歷,他目睹了希臘軍隊在土耳其製造的殺戮平民事件,掌握了暴行的大量證據;其次是對歷史和政治局勢的熟知,希臘和奧斯曼帝國都先後開始了他們的西方化過程,逐漸接納了民族主義,這種情緒逐漸高漲,希臘膨脹的民族抱負使得他們願意發起並持續地進行對土耳其的戰爭,釀成悲劇。

   戰爭和種族仇恨導致了對平民的傷害,造成了大量難民的產生。圖為希臘和土耳其的難民。(照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

  湯因比還對那種情感上偏向希臘的西方輿論表示了抗議。他認為,「非西方民族的西方支持者總是比他們喜愛的人更加狂熱」,揭露出西方人不公正的認識:將希臘和土耳其視為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歐洲與亞洲、文明與野蠻的三種對立。湯因比認為西方人的這種思想根深蒂固,而且反過來導致了希臘和土耳其相互仇視。面對希臘人製造的諸多暴力事件,他堅決地為土耳其發聲。在這一點上,他像極了薩義德筆下所描繪的那類「知識分子」角色。

  湯因比的學術生涯轉向:

  《歷史研究》的前奏

  湯因比在1969年出版的回憶錄中寫道:「當我對第二次希土戰爭的考察結束之後,在從伊斯坦堡到倫敦的火車上,我發現自己在半頁筆記本紙上,草草地記錄下了一些提綱,它們變成了我未來著作《歷史研究》的主要分卷的主題。」也就是說,東方快車裡的靈感催生出了《歷史研究》。這引出了1921年戰地之旅的另一層重要意義:湯因比的學術生涯轉向。

  在1920年之前,湯因比的寫作計劃是寫一部簡短的希臘史以及一部宏偉的羅馬史。然而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以及美國歷史學家弗雷德裡克·特加特的研究給湯因比帶來了啟發,以文明為單位的歷史研究模式在他腦中逐漸形成。他所需要的,是釐清這個模式的結構,以及準備好能夠填充其間的材料。正如威廉·麥克尼爾指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1921年的安納託利亞之行。親歷戰爭所帶來的衝擊是巨大和富有創造性的,這使得湯因比在直擊血與火的同時,強烈地意識到了文明研究之路的可行性。

  斯賓格勒

  《文明的接觸》堪稱《歷史研究》的前奏,湯因比在其中展現了文明史觀的一些雛形。湯因比已經將文明視為單一的可研究單位,認為「只要一個文明羽翼豐滿,並按照自己的天賦進行發展,它自身就是一個宇宙」,他將希臘、土耳其、西歐之間的三角關係,放置於更宏大的視野,即近東文明、中東文明、西方文明的此消彼長。他觀察到希臘和土耳其在西方化之前,自身內部已經在發生衰落,與西方的接觸加速了這一過程,從而試圖說明,當某一個文明處於崩潰和解體階段時,會受到外部力量的衝擊並進行回應,這就是文明的接觸。實際上,拿《歷史研究》來對比一下,可以發現,基本上《歷史研究》第九部「文明在空間上的接觸」的內容,就是《文明的接觸》結論的再現和拓展。

  有意思的是,湯因比在本書中特別關注文明的「接觸」(contact),這可能是其文明研究的體系尚未成熟時的過渡現象,但這一強調反而與後來其他學者的一些觀點有所呼應。湯因比將「接觸」視為文明存續與否的關鍵,他提出:「文明之間的接觸,將一直存在,並持續發揮作用,這是人類進步與失敗的一個支配性因素。」這可以令人聯想到麥克尼爾強調的文明「互動」(interac tion),即全球體系下不同文明單位之間的橫向聯繫;人類學家巴菲爾德在分析中國歷史上邊疆問題時,強調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相互接觸的互動影響。當然,湯因比所認為的「接觸」已經具有了悲劇色彩,是文明走向解體的必然過程的後果,所以他才關切地提出,要從接觸中存續下來,唯一有效的出路就是創造出不同文明成員之間的寬容以待的精神氛圍。這些思想在《歷史研究》中得到充分展現,當然這是後話了。

  《歷史研究》英文原版與中文精裝版

  《文明的接觸》出版後,湯因比的人生進入了新的階段。除了越來越熟練地使用歐洲的歷史案例去論證他的宏大框架之外,湯因比也意識到自身展開文明研究的缺陷:對非西方世界知識的匱乏。因此,他投入了長期的準備工作中,繼續完善他的寫作計劃。十餘年磨一劍,他終於在1934年出版了《歷史研究》前三卷,而1921年的這次戰地之旅,無疑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湯因比的「遺產」

  《文明的接觸》是一件被「埋藏」多年的「遺產」。可能是由於出版時間較早、涉及的又是一場特定戰爭的緣故,一直沒有被翻譯介紹到國內。實際上,這部著作的意義早先已經被國內外學者提及,威廉·麥克尼爾在撰寫的湯因比傳記裡記述了著作產生的經過,池田大作盛讚了湯因比在這段經歷裡的客觀態度,郭小凌介紹湯因比在書中採用了同代人記寫同代事和夾敘夾議的傳統西方史學寫法,黃洋在《湯因比與希臘》一文更是提道:「在眾多學者眼中,湯因比最好的著作是他33歲時出版的《希臘與土耳其的西方問題》一書,而不是為他帶來世界性聲譽的《歷史研究》。」

   麥克尼爾所著《阿諾德·湯因比傳》(中文版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距離一戰結束一百年的今天,人類如何避免戰爭尤其顯得意義深遠。一戰遺留下了許多外交、領土、民族方面的問題,比如亞美尼亞大屠殺的歷史追認、賽普勒斯的歸屬、庫德地區衝突,土耳其仍舊是東西方關注的焦點,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依舊將土耳其視為對抗俄羅斯的前哨而極力拉攏,歐盟試圖讓土耳其加入其陣營以解決難民等問題。從湯因比對當時一些問題的諸多批評中,依然可以發現不少對今天有所裨益的洞見。

  重思湯因比的文明史觀,離不開回顧他的學術路徑。也許湯因比的觀點在研究範式上已經顯得過時,但這並不阻礙我們將他的著作視為經典來繼續閱讀。更何況,這位被「宣判」為過時的史學家,其著作還沒有被全部譯介到國內。在文明互動、衝突依舊上演的今天,看一看血氣方剛的青年湯因比,如何展現出他成長過程中的關懷和學術野心,也許可以加深對這位20世紀歷史學大師的「同情式」理解。

  * 本文原載於《中華讀書報》2019年1月23日第10版

  《文明的接觸:希臘與土耳其的西方問題》

  [英]阿諾德·湯因比 著 張文濤 譯

  定價:8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19.1

  湯因比著作集

  [英]阿諾德·湯因比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16.8

  《歷史研究》(上下卷)

  郭小凌 王晥強 杜庭廣 呂厚量 梁潔 譯

  定價:148元

  《人類與大地母親:一部敘事體世界歷史》

  徐波 等譯 馬小軍 校

  定價:108元

  《一個歷史學家的宗教觀》

  晏可佳 張龍華 譯 劉建榮 校

  定價:68元

  《文明經受考驗》

  王毅 譯

  定價:49元

  《變革與習俗:我們時代面臨的挑戰》

  呂厚量 譯

  定價:49元

  《從東方到西方:湯因比環球遊記》

  賴小嬋 譯

  定價:5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學林出版社

  上海遠東出版社

  上海書店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上海《理財周刊》社

  以專業學術打造品牌

  以社會責任引領閱讀

相關焦點

  • 湯因比的歷史研究與英國戰後外交政策
    一、帝國時代的英國傳統外交及其間湯因比的歷史研究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緣故,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這兩部多卷本巨著出版分戰前和戰後兩個時段。[2]在這短短不到10 年的時間內,英帝國先後經歷了存在、在戰爭中消耗和戰後解體三個階段。英國這瞬間大起大落的國運變遷不能不影響此間的英國意識形態及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及其結論。
  • 央視"女神"戰地記者:北京名校畢業,歷經生死,發回大量央視獨家戰地報導!
    耕耘收穫,春華秋實,11月8日,第21個記者節,如期而至。記者的種類有很多,而在記者中最讓人敬佩的就是戰地記者。他們是一群沒有武器的士兵,卻在炮火最密集的地方用生命做賭注,把戰爭的殘酷傳遞給世界;他們號稱與"死神並肩的瘋子",只求在槍林彈雨中對戰爭做最詳實的記錄。
  • 世界近代史研究第一人:全人類的希望在中國,日本完全沒有可能
    ——華崗(中)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59,閱讀約2分鐘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英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以巨著《歷史研究》享譽世界,被譽為「近代史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取得如此驚人的成就,家庭教育功不可沒,湯因比也是如此。湯因比出生於英國一個富裕家庭。他父親是醫生,母親是歷史學家。據說湯因比的名字來源於他的叔叔,因為叔叔阿諾德·湯因比也是一位歷史學家。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湯因比從小就痴迷於歷史,在溫徹斯特學院和牛津大學貝爾奧爾學院的求學經歷為他成為偉大的歷史學家奠定了基礎。
  • 塵封近80年 蘇聯戰地記者紀實作品《在華一年》「重見天日」
    《在華一年》中文版圖書《在華一年》俄文版封面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孫娟):《在華一年》是蘇聯著名新聞電影攝影師、導演、戰地記者羅曼·卡爾曼的一本紀實著作,該書中文版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書中詳細記錄了卡爾曼在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初期的所見所聞,從一個外國戰地記者的視角真實展現了中國軍民團結禦敵、奮起抵抗的全過程。《在華一年》俄文版於1941年5月由蘇聯作家出版社出版,是國際上記述中國抗戰的珍貴文獻。時隔近80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該書首次被譯成中文出版,並首次在國內發布大量珍貴史料,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號角與戰鼓:晉察冀戰地記者》|莫道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
    2020年10月,52萬7千字的《號角與戰鼓:晉察冀戰地記者》出版發行了。這是一部以晉察冀戰地記者群體為研究對象,生動記述其生平事跡的拓荒之作。《號角與戰鼓:晉察冀戰地記者》。《號角與戰鼓:晉察冀戰地記者》的作者王建設說,在民族危亡的抗戰年代,晉察冀戰地記者們一手拿筆,一手拿槍,創造了中國革命新聞史上一個接一個的奇蹟,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生命壯歌,這樣一支可敬可愛的隊伍不能隱退到歷史深處。「如果通過採訪調查、文獻梳理,能夠挖掘出更多生動感人的事實,從而能夠全面、鮮活地勾畫出晉察冀戰地記者的群體形象,那將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情!」
  • 我讀︱跨過「雄鷹飛不過的高山」:湯因比的亞洲高原之旅
    亞洲腹地的阿姆河,印度次大陸的亞穆納河,以及橫亙其間的興都庫什山脈,我們可以試著以這些地理位置為坐標,去想像和討論那裡的歷史與現實。不過在這之前,已經有一位老人這麼做了,而且可能比大多數人做得更好。他就是阿諾德·湯因比。1960年,作為早已享譽世界的學者,71歲的湯因比受邀赴印度和巴基斯坦演講訪學,藉機於當年2月-7月,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旅行。
  • 時任八一電影製片廠戰地攝影記者黃寶善:以鋼鐵意志拍攝《鋼鐵運輸...
    時任八一電影製片廠戰地攝影記者黃寶善:以鋼鐵意志拍攝《鋼鐵運輸線》來源:解放軍報作者:王超 藺芳帥 賈鵬責任編輯:李晶2020-10-24讓我們跟隨兩位朝鮮戰場戰地記者的講述,走進戰場深處,重溫盪氣迴腸的戰爭記憶,感懷保家衛國的偉大精神。
  • 做了30年戰地攝影師還沒死,他是個奇蹟
    想了解真正的戰爭,得看這部紀錄片——《戰地攝影師》《戰地攝影師》,是跟隨國際著名戰地攝影師詹姆斯·納赫特韋深入世界各地炮火前沿拍攝的一部珍貴戰地紀錄片。豆瓣評分9.0。IMDb8.0。自20世紀70年代初,他就開始從事戰地攝影工作。他是當今最著名的戰地攝影師,被譽為「最勇敢、最重要的戰爭攝影師」之一。迄今為止,詹姆斯·納赫特韋幾乎拿遍了攝影界所有能拿到的大獎,還不止一次。
  • 《戰地 5》的魔幻二戰:早已在《戰地 1942》出現
    不過,這種博人眼球之舉並非《戰地5》首創,它可以追溯到《戰地1942》的資料片上,即2004年推出的《秘密武器》,以兩部作品為基礎,mod又讓這種風格的二戰延續了十多年。在《戰地1942》成功之後,他們希望擴大作品的利潤,招徠更多的玩家,此時其面前有兩條路。其一是是將目光聚焦於正作未涵蓋的戰場——由此誕生了另一部資料片《羅馬之路》;而另一條則計劃賦予遊戲全新的風格,其代表就是《秘密武器》(當然,還有後來的《戰地:越南》)。《秘密武器》中的裝備特徵都極為鮮明。盟軍得到了T95超重型坦克,這種坦克裝甲極為厚重,但火炮無法轉動,行動也非常遲緩。
  • 戰地照片——戰地天使 最美女兵
    這是一張著名的戰地照片。334團死傷特別多,這張照片的戰地攝影記者也犧牲了!你是說拍照的記者也犧牲了嗎?!記者叫什麼名字!錢金安:都不認識,照的時候也不知道,我父親55年到北京受閱,參觀軍事博物館看到這個照片聽介紹說的,我和媽媽都是在紀念抗美援朝50周年報紙上才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
  • 威士忌探戈狐步舞∣戰地記者
    士兵,運動員...戰地記者,明白An addict always needs a greater and greater dosage.一種癮對劑量的需要總是會越來越大And then people make mistakes, people get hurt.然後人們就會犯錯,會受傷I get it. You're a newlywed.
  • 任素汐《時光機》原型現身 戰地實錄與劇情神吻合
    除了戲中的真摯的親情令人感動,其扮演的戰地女記者徵服困境,解救異國孩童逃出生天的情節也閃爍著人性的光輝。近日,某真實戰地女記者看過節目後,在網絡上表達強烈共鳴,並上傳自己與同事在異國戰場的新聞實錄,視頻記錄了她在戰地及災區報導的真實場景。而其中在連線報導時遭遇槍擊、呼喚攝影師緊急逃亡、與當地居民一同避難的真實場景,竟與任素汐《時光機》中的情節神吻合。
  • 聽95歲抗美援朝戰地記者孫佑傑講戰時...
    講到抗美援朝的經歷,戰地記者孫佑傑在煙臺御花園老年公寓向記者娓娓道來。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美軍王牌部隊,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的長津湖畔,被孫佑傑所在的志願軍第27軍「包了餃子」,徹底、乾淨、全部殲滅。
  • 戰地醫生 - 《War Doctor》讀後亂寫
    David在離開之前的幾天,偶然跟一個來採訪的英國記者提起Landina。記者看到小姑娘時也深受打擊,問David如何才能幫到她。David說:除非把Landina帶回英國,否則沒有辦法救她。記者馬上聯繫了英國一家NGO,他們專門為全球貧困人群提供醫療救治。對方經過簡短的討論,同意支付所有的交通費用和到達英國之後治療費用。
  • 史學巨著《劍橋古代史》《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翻譯工程惠澤國人
    近日,記者就這一重大工程的相關情況專訪了首席專家武寅研究員。    問:《劍橋古代史》和《新編劍橋中世紀史》迄今尚無英文之外的譯本,中譯本的翻譯工程為什麼直到現在才開始啟動?    武寅:這兩部巨著篇幅巨大,內容包括史前史、古埃及史、古代近東史、古希臘史、古羅馬史、基督教文明史和伊斯蘭教文明史等,其中涉及大量古代文字包括埃及象形文字、西亞楔形文字、古希臘文和拉丁文等,此前我國還沒有哪一家機構有能力組織和翻譯這兩部巨著,也沒有哪一家出版社有決心、有能力勝任這一工作。
  • 雲頂10.16戰地機甲崛起 8戰地夢幻羈絆
    雲頂之弈10.16版本戰地機甲陣容開始變得非常熱門,6戰地機甲陣容的運營比較容易,以俄洛伊和大嘴為核心,加入機器人和EZ這組未來戰士,來激活鬥士和強襲槍手羈絆,陣容成型後即可保四爭一。
  • 歷史巨著:郭老師走紅的來龍去脈
    說起她的男朋友「達令」,兩人大約相識於2012年,是當時村裡的金童玉女。 圖源郭老師直播間至於她為什麼從妙齡少女變成現在肥胖臃腫的樣子,根據郭老師的800個版本之一,我們得知是因為男朋友達令太愛她了,所以給她的飯菜裡下了激素,讓她從100斤一路增肥到180斤,成功將她拴在了身邊。
  •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代代相傳的恆星「遺物」科學家認為,宇宙早期星系中缺乏大量塵埃和重元素。為何有此推測?這要從它們的「身世」說起。「大爆炸之後宇宙中包含的元素主要是氫、氦以及少量的鋰元素。
  •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遠古星系內,恆星或經歷了「生死時速」  天聞頻道  大多數星系都形成於宇宙早期,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科學家推測,銀河系可能是在宇宙早期由幾個矮星系碰撞形成的,這些矮星系形成於130億年前。因此,對於這些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