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華亭】一碑兩文記述元明清三代事——華亭寺碑刻賞析

2021-01-16 雲南網

原標題:【煙雨華亭】一碑兩文記述元明清三代事——華亭寺碑刻賞析

點擊標題下「雲南政協報社」可快速關注

昆明之有碑刻,始於漢。一類為文字碑刻,一類為畫像刻石。早期與佛教有關的是畫像刻石,昆明最早刻有佛像的石碑當推《王仁求碑》,立於武周聖曆元年(公元698年),這是昆明僅存的唐碑,也是雲南發現最早的刻有確切紀年的碑刻佛像。南詔大理國500年間,雲南尚幢尚塔不尚碑,像《王仁求碑》這樣的實物是一孤例。

昆明刻碑興起於元而盛於明清,其中以元碑史料價值最高,大都與佛門有關,是研究昆明佛教史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西山華亭寺大雄寶殿前立有一通古碑,碑首雕龍護佑著中間「聖旨」二字,外置黃綠相間琉璃瓦碑罩,處處彰顯出古碑尊貴的「身份」。然而,最有歷史價值的還是碑文。

凡去過華亭寺的人,看到古碑的正面,即知曉這是明代的聖旨碑,即《敕賜華亭山大圓覺禪寺聖旨碑》,但古碑的背面往往容易被人忽視。其實,古碑的背面還同時刻有清道光年間「重錄」的碑文。碑文內容分兩部分,前半部為原文重刻元代中奉大夫雲南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述律傑撰寫的《啟建華亭山大圓覺禪寺碑》;後半部分,記述了「重錄」的緣由:因碑文「閱今數百年……經風剝蝕,文可卒讀,字多模糊。妙師時有重撫之舉,而僕適有景往之思。因重錄原文,泐之貞珉」。

古人把碑文「重錄」在一塊石碑上,想法或許很簡單,為了就地取材,省時、省力。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做法,成就了今天這塊古碑的歷史價值:一碑兩文,講述華亭寺元明清三代之事。記者翻閱史料,對照古碑,把碑文也「重錄」下來,以饗讀者。

敕賜華亭山大圓覺禪寺聖旨碑

禮部祠祭清夷司案呈、本部送禮科抄出

欽命鎮守雲南都知監太監(黎合)會同欽命鎮守雲南總兵官、徵南將軍、太子太保、黔國公沐,據云南昆明海西山華亭寺僧相晟呈稱,「雲南昆明海西山寺,原系宋元古蹟,建寺永資香火,伏望聖恩敕賜寺額,令僧住持梵修,朝夕祝延聖壽,以圖補報,實為便益」等情,據該通政司轉奏。奉旨:「禮部知道,欽此!」欽遵抄出,送(通政)司。[禮部]案呈:「看得鎮守雲南太監、鎮守雲南總兵官等會題稱,『據云南府都綱司華亭華相晟乞敕寺額一節』屬實。本部未敢具便,例應請旨定奪。」

天順六年正月二十五日,奉旨:「準其敕賜華亭山大圓覺寺,欽此」。

這是華亭寺住持相晟請求御賜寺額,經地方轉奏,皇帝允準。相晟因此把批覆原文及皇帝聖旨(13個字),並同刻碑為記,以示殊榮。

啟建華亭山大圓覺禪寺碑

  中奉大夫雲南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述律傑撰

  資德大夫雲南行中書省右丞散散書丹

  榮祿大夫前雲南行中書省右平章政事卜顏篆額

六合茫茫,渺無涯際。山嶽之氣,鍾於兩間。九州之外,復有九州。雲南去帝畿萬裡,東距牂牁,南抗交趾,西連身毒,北接沉黎。而滇海之域,古號鄯闡。其間嶽峙淵渟,金馬東朝,盤龍前帶;左聯碧雞,右倚玉案。華亭突出數山之間,峰拔絕頂,泉石洗心。昔漢遣使代祠,鄯闡匡國侯高智升,以其崗巒峻峭,故豎樓臺。每值風晨月夕,寒時暑候,乃駕舫涉海,艤於汀渚。或攝輕裙,履巉巖,登高望遠,攜朋載酒,陟華頂峰,玩賞龍泉,臨風放歌,徜徉徙倚,以快舒眺之樂。幽花發豔,佳木森翳,元猿長嘯,皓鶴高騫,雲霏霏而朝瞑,煙冉冉而夕晦,四時殊狀不可殫紀。歷世既久,洎乎青侯高光,宴遊憩於此,殆無虛日。貴介公子,駐跡酣宴,屏脫塵坌。至威楚世子高賢、高政昆季,登斯山也,適遇青陽,眾芳競妍,繁花簇錦,紅紫交映,光豔奪目。仰睇碧空,天朗日明,霄雲靄靄,狀如華蓋,飄颻縈結,移晷不散。已而孤鶴蹁躚,戛然而鳴,聲聞於天,重振縞衣,徘徊四顧,翔翱欲下。世子處乎殷盛之世,亦好博雅,因指斯亭,怡然而謂其弟曰:汝能識此妙觀乎?夫花芬芳而聚奇,雲絢爛而張蓋,放煒煌之瑞光,類華嚴之境界;況喜松聲鶴唳,千載來歸,抑華表之事乎?擬此而弗華其何以為華也。繇是而名之曰華亭,以志於山,而形勝甲諸他境。

延祐庚申秋,高僧元峰禪師駐錫於此,因結茅庵。住至癸亥春,募古滇檀越,首建大光明殿,肖毗盧佛像位其中,列圓覺十二大士於左右以配之,故以圓覺題其額。是年中秋,即滇城埏塑佛像時,有五雲蟠空,垂覆如幬。泰定乙丑四月,迎引佛駕,又有祥雲屢現,至晚方隱。是歲續啟南北廊,至丙寅年,置常住恆產田園並人戶。元統癸酉,立選佛場,布置崇龕華轎,安奉憍陳如尊者。又明年甲戌,建三門,塑繪二金剛護法,其方丈、浴塘、香庖、廥廩、園匭、磬函,靡不完備。彩飾丹堊,欄楯臺榭,薨壁垣墉,悉皆縝密。

至元丙子,雲南行省右平章卜顏榮祿,欽承上命,式是南服,招徠遠夷,風清瘴宇,民賴以安。公嘗隨喜茲山,愛其茂林擁翠,修竹凌雲,竟日忘歸。至正壬午臘八之辰,再登華頂,至誠有感,見瑞雲自南嶺興騰,布滿虛空,良久方斂。周覽勝概,駭其靈異,喜捐貲金,蕆殿之南,起海潮音殿,崇觀音大士,因以「瑞雲」匾其臺。今年癸未春,公邀餘抵山門,聯鑣以行。顧謂餘曰:釋氏之為教也,清淨空寂,先天地生,漸頓密圓,難思難議。昭王二十四年,乾竺三寶初興,漢明帝時流人中國,迄晉、梁、陳,其教愈甚。五代及宋,無世不舉。大小三藏,彌億萬言。迨至皇元,福果益振,見性明心,遠邇欽崇,彈指讚嘆。後至元己卯,姚安酋長武德高明,訪知地靈人傑,不言而化,遂貢青蚨五十緡,投禮元峰禪師,蘄覃景福。既獲其助,師不自私,謂其徒行曰:曩者,華亭乃高氏世子遊憩之所,今忽幻成招提福田,是皆我佛蕩蕩乎、巍巍乎、無量功德深重而致也,豈偶然哉?且經藏皆缺,則無以設化人之善心,矧茲殊方絕域,士庶無遠邇畢集,舉皆欣欣然,傾忱仰慕,合爪稽顙,割其愛以施惠,求真如實際之歸,其弗信矣乎。師遂親詣江南,梯山航水,不遠萬裡,劬躬竭力,收置琅函一大寶藏,車載艚運,溯流滇上。名利一旦無翮而來,不脛而至,遂立一音寶殿以貯之。噫嘻,戛戛乎難哉!而師成就之易如此也。師名玄通,字元峰,玉案雄辯法師之高弟,寶積壇主之嗣孫也。生平行持嚴格,不嗜滋味,尤甘淡泊,賦性聰慧,辯博淵敏。於吾儒經史子傳,百氏之書,靡不研究。嘗著《高僧傳》梓行於世,敷演妙言,扶持宗教,修潔精秘,降服蒐練,萬裡昭徹,終老茲山,乃覆茅為廬,作人天師。未謀楹棟,造物呵護。假又成真,鑿空架虛,建就實理。固有邁逞凌霄之氣,出塵遺世之態,有不期然而然者,其此之謂歟!師未開山之前,嘗憩寶洞山雪庭法師之丈室,假寐中有人道:至西南隅,睹廣袤平原間,芙渠盛發。且喻從者曰:佛說高原陸地不生蓮花,此原生蓮,何也?恍惚聆導者答雲:宜即此創立道場,吉禪如意。忽寐,向雪庭舉以所夢,雪庭應聲曰:此非常之夢,乃山靈我師開闢之驗也。廑五旬,檀越聚詣修疏請創華亭,果葉其夢。由是所證有夢蓮臺吾於此山,因培善果。元峰禪師欲壽諸豐石,以傳悠久。鶴野契舊可當筆以記其顛末,毋讓何如?餘對公與師申言:僕惟事軍旅,其於淨明之教,至道之士,未嘗不加恭敬。而榮祿公注意蘭若,孜孜無斁,上以祝聖皇萬歲之無疆,下以集黎元億兆之有慶,庶幾榮祿公之功德,元峰禪師之偉行,永與華亭垂不朽雲。銘曰:

魏魏佛現金相光,祥輝普照明煌煌。翬飛紺字極樂鄉,碧雞金馬圍其傍。雲漠漠兮松蒼蒼,縞衣皂氅時翱翔。花芬芳兮春晝長,月姊環佩響丁當。昔年王子飛瓊觴,莫桂酒兮斟椒漿。霓裳一曲歌鸞凰,而今樂地為道場。其功較前爰彌彰,下瞰滇海遊慈航。元峰至人臨彼岡,俯仰萬慮俱消忘。精思練行五十霜,禪風仙骨真殊常。裁雲剪水成文章,不言而化傾讚揚。五體投地捐貲囊,琅函寶軸珊瑚裝。指示因果生忠良,平章蒞政清遐荒。助此勝事誠難量,時時祝釐延吾皇。金湯永固壽而康,期公後裔愈熾昌,悠悠千古銘馨香。

皇元至正四年甲申歲季久臘八日立石

昆明青草湖之西麓為碧嶢,曲折而南裡許,山如錦屏,竹木四陰,曰古華亭。其地建蘭若,曰大圓覺寺,又曰華亭寺。為葵向妙相禪師住錫處,其師瑞光和尚祝髮所也。僕宦遊來滇,即與師交。聽鼓之餘,往往與妙師論塵世山林味,賃芒鞋草笠,作華亭遊。而簿書鞅掌,勞逐車塵馬足間,此志不果。辛卯秋,由西酋都事回,置舟湖上,乘風而渡,策杖歷西山諸勝,信宿於華亭者數日;得遍覽名碣,因志寺則創自元代,名則錫於前明,閱今數百年矣。唯古碑豎殿之南,經風剝蝕,文可卒讀,字多模糊。妙師時有重撫之舉,而僕適有景往之思。因重錄原文,泐之貞珉。今之不忘昔,後之其亦如今也夫。

中憲大夫、署雲南昭通府知府事、升授四川龍安府知府長白恆明謹跋

  古建伶邑廩膳茂才韻山谷音重摹。住持沙門太空率闔堂大眾同立石

大清道光十一年,歲在辛卯冬十二月臘日重建。鐫石李天才

編輯:吳菀溶

審稿:張瑩瑩

終審:呂金平

雲南政協報投稿郵箱

基層政協稿件請投郵箱:ynzxbgdzx@163.com

公、檢、法、行政司法相關稿件請投郵箱:ynzxbfzyn@163.com

文史、文學、鑑賞等副刊類稿件請投郵箱:ynzxbrwyn@163.com

新媒體部投稿郵箱:ynzxbxmtb@163.com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們    

(王德華)

相關焦點

  • 《連平州志》卷之九:藝文4,宋故丞相文信公二女墓記/墓銘/祭文
    該墓始葬於南宋末年,歷經明、清及現代多次重修,墓堂左側有明朝正德丙子年(1516年)重修此墓時立的兩通碑刻——廣東按察司僉事、江陰進士黃昭寫的《文山二女墓記》,河源知縣、莆田舉人鄭敬道撰的《宋故丞相文信公二女墓銘》,由此可知文天祥的女兒為何會埋在連平。這兩篇碑記已收錄在雍正版《連平州志》第九卷的藝文裡,最後附錄晉江黃志正的《祭文烈女雙正墓文》。
  • 西部地理:雍古氏家廟碑,出將入相的趙世延家族
    ,去尋找一通名為《敕賜雍古氏家廟碑》的碑刻。碑座為石龜,前後長2米,左右寬1.5米,高0.8米。碑文記載了按竺邇、趙國寶、趙世延祖孫三代為元朝立下的豐功偉績。  雍古氏大有來歷。據《元史》一書記載,雍古是金元時期陰山以北部族。或譯王孤、甕古、旺古、汪骨、汪古惕。拉施都丁《史集》解釋說:金朝皇帝為了防禦蒙古、克烈、乃蠻等部,修築了一道大牆,蒙古語叫unkuh,交給該部守衛,因此得名雍古。
  • 碑學:涵義的生成-中國社會科學網
    華氏說「從碑學者,言必漢碑。以後更從漢魏碑刻延展至鐘鼎、甲骨、磚瓦、簡牘等。」[19]他說到簡牘就以指意不明的「等」字止住,沒有順勢把「殘紙文書」扯進來,因為他對碑學的一個定義是「崇尚碑刻的書派」,[20] 「碑刻」是他嚴守的一個陣地。
  • 中國之聲帶你探訪基督教東來的最早實物見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在這個展廳還有我們最熟悉的集王聖教序、顏真卿多寶塔碑、柳公權玄秘塔碑和歐陽詢的皇甫誕碑,是整個碑林一個國寶的展廳。在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一定是我們眼前這通2米8高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是唐代對古羅馬的稱呼,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土耳其一帶;景教就是唐代對當年來自於大秦的聶斯託利派,基督教分支的稱呼,中文名『景教』。碑石刻於唐建中二年 781年,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
  • 高中語文 嶽陽樓記作品賞析
    高中語文 嶽陽樓記作品賞析《嶽陽樓記》是我們高中語文的必背篇目,裡面有很多經典的詩句,並且這些詩句也竟然出現在考試的古詩詞默寫中,為了高中同學們能更好的理解此篇文章,有途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篇文章的作品賞析。作品原文《嶽陽樓記》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 雲南密碼(八)虛雲重修華亭寺 具行永守海會塔 真火自化的神秘高僧
    近百年來,這個真實不虛的傳奇一直被流傳,直到今天你在任何搜尋引擎上打出「釋具行」三個字,就可以看到,這個在雲南最大的一座禪宗十方叢林——華亭寺裡發生的佛教傳奇。華亭寺山門那是1924年的一個晚上,快要竣工的昆明西山華亭寺內海會塔前,先是巨大火光似乎要燃燒起整個寺院,當人們紛紛尋找光源時,又一道白光直衝天際
  • 高清字帖 |《爨龍顏碑》
    它是現存晉宋間雲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跡。《爨龍顏碑》與東晉《爨寶子碑》並稱為「二爨」,歷代為世人重視。   碑額上部浮雕青龍、白虎、朱雀。下部正中有穿,左右刻日、月;日中有爨烏, 月中有蟾蜍。中間刻「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碑陽左邊刻清阮元、邱均恩、楊爨三跋及「道光七年知州張浩建亭」字 1行。
  • 蔡襄拒絕給貴妃寫碑,卻細心地為韓琦寫《晝錦堂記》
    蔡襄拒絕給貴妃寫碑,卻細心地為韓琦寫《晝錦堂記》 陳能雄/文蔡襄是「宋四家」之一,他的楷書端正雄秀,深得顏真卿之法;他的行草手札溫婉流美,令人賞心悅目。蔡襄在當時有很多書法粉絲,人們都想求到他的墨寶,若能請到他寫碑,更是家族的榮光。這些粉絲裡包括宋仁宗,他非常喜歡蔡襄的書法,把他呈上來的表文,好好珍藏著,時時拿出來欣賞。
  • 長江洪峰又起波,重慶的千年水文碑刻,究竟傳遞了什麼信息?
    明嘉靖三十九年,也就是1560年,忠縣城西的斜石盤上刻有「大明庚申加(嘉)靖卅九年七月二十三日大水到此」的記錄,石寶鎮山羊村巖石上刻有「嘉靖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三日水蕊」的文字,蕊字旁劃了一橫線,表示水位。清道光二十六年,即1846年,忠縣城西的斜石盤上又刻下了「大清道光二十六年七月十三日查出大水碑繼」的洪水石刻。
  • 國慶特刊 陳啟壯:論張裕釗「外方內圓」之碑骨帖姿
    殆合北朝之高渾,唐人之整肅而為一。」由此可見,張裕釗運筆方面注重中鋒行筆,並通過「指能轉筆」來實現筆劃轉折、出鉤處的「外方內圓」技法。清康有為著《廣藝舟雙楫》一書對張裕釗筆法有論述:「吾得其書,審其落墨、運筆,中筆必折,外墨必連,轉折提頓,以方為圓;落必含蓄,以圓為方。故為銳筆而實留,為漲墨而實潔,乃大悟筆法。」其實,這種「外方內圓」技法在張裕釗早期作品中是沒有的,只是從轉向碑學探索後才逐步形成。
  • 藝惠藏·朱非書法作品賞析:範仲淹《嶽陽樓記》句
    ——範仲淹《嶽陽樓記》句釋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遊來遊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 煙雨江湖上乘武學詳解攻略
    煙雨江湖作為一款武俠遊戲,各種武學秘籍是必不可少的,那都有哪些上乘武學?這些武學怎麼搭配比較好?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煙雨江湖上乘武學詳解攻略,感興趣的玩家一起來看看吧!
  • 「殉難碑」現形記
    上周三26日偕一老鄉同去東亭尋訪宗親採集資料,徑直來到東亭老街北街,訊鎮上老者告知尋訪目的地莊橋灣去處。經過一小橋——玉天富(府)橋,只見橋堍下一長約二米五、寬約四十五釐米的石碑刻有「大清鹹豐十年華泉源捨地    錫金兩邑殉□士民總□」字樣。數月前一次專程訪東亭老街經過此處也隱約看到這有字石碑,但未重視。
  • 大篆簡草始有隸,晚清碑學蔚為風
    圖一:1942年於湖南長沙東南郊子彈庫戰國楚墓盜掘出土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件帛書的書體還保留有更多的篆字的結構、形體,只有個別字已經蛻變成帶有隸書味道的字體,如「元」字介於篆、隸、楷,其它的字仍然保持「篆書」的形體,儘管它是書寫在帛絹上,但是嚴格地講(個人觀點)這幅帛書應該算「篆書」!而不應該算「隸書」。
  • 從「朕略萌」到「顏書七碑」:《國家寶藏》走進碑林裡的盛唐
    「豐碑如林,青石不朽」,這一期的國寶守護人、演員李乃文、趙文卓、許還山分別介紹了三件碑林國寶:《開成石經》《昭陵六駿》《顏氏家廟碑》。有學者認為,掩去碑林名碑,幾千年的中國書法史將只剩下一堆殘編斷簡。而我國的名碑,則大部分住在同一個地方——西安碑林。
  • 閻錫山「反貪碑」,26個楷書大字,震懾人心!
    閻錫山「反貪碑」,26個楷書大字,震懾人心! 碑文簡單明了,通俗易懂 甚至可以說得上是塊白話文碑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