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香檳,市面上流行著各種各樣的誤解。一到年底各種聚會接踵而來,參加活動喝點小酒是必須的了,可是很多人就算對香檳再熟悉也很可能「不會喝」。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那些最為人熟知的誤解背後的真相,相信會讓各位對香檳有更深刻的認識。
誤解一:「幹型香檳, 不過是又一場附庸風雅。」
第一場「無糖香檳」(即在封瓶前不加入糖分的香檳)的熱潮始於上世紀70年代。以Lucien Legrand和Steven Spurrier為代表的一些大酒商曾經試圖向大眾推銷幹型香檳,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算是成功了,至少在非專業的飲酒者中如此。
但當時的絕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這樣的酒太酸、太苦,難以入喉。而除了先鋒人物Laurent-Perrier的品牌l』Ultra-Brut , 多數大品牌經營者都還在賭氣,因為幹香檳已成為少數幾個新潮酒農如Bouzy的Jean Vesselle和Chouilly的Legras的專利。之後,在全球氣候變暖和葡萄培育技術進步的大環境下,葡萄本身也發生了變化:更成熟,天然糖分含量更高,酸度變小,因此不再那麼需要添加糖分以完善口感。
今天不加糖或少量加糖,即被標為特幹(Extra Brut)或絕幹(Non dosé)的酒大量增加,正說明酒農和釀酒師精心釀製或調配的基酒本身已經獲得了更多飲酒者的認可。有些愛懷舊的人會總說這樣的酒陳化能力低,酒香不夠複雜。但就我們的經驗而言卻並非如此,這種說法只適用於那些很平庸的酒,而這樣的酒原本就上不了臺面。聰明的釀酒師都知道給十年的酒加糖一定比兩年的酒少。他們這樣做自有道理。
誤解二:「我帶了瓶香檳配甜點……」
幹型香檳配甜點的問題在於,低糖酒的酸度和點心明顯的甜味會相互衝突。人們今天之所以會用香檳配甜點只是因為長久以來,香檳都是只出現在用餐尾聲。但別忘了,過去的香檳全是特甜型。時光流逝,世事變遷,這個習慣卻保留了下來。不過,幹型或超幹型香檳是否真的就沒辦法配上甜點了呢?
品酒師已經向我們證明,含糖量極低且只含果糖的點心,比如薄蘋果塔,配上陳年香檳,比如說1928年的法蘭西香檳(Bollinger),將是極其和諧的美味。
誤解三:「香檳陳年能力差」
這種老生常談會讓所有優秀的釀造者氣不打一處來。讓我們先把劣質香檳放在一旁,這樣的酒無論年老年輕都應該趁早喝完為妙。我們明白其中的各種商業利益,知道庫存的快速更新對於利潤是多麼重要。但實際上,優質的香檳是所有葡萄酒中陳化能力最強的酒之一,它的酸度恰好可以保護它,汽泡更是如此。
越是來自好風土的葡萄,釀出來的酒就會越晚才達到極致。這樣的酒經常是需要在香檳省的地下長廊中,酒桶泡渣8-10年,再到購買者的酒窖中陳放幾年才能出落得像樣。經過窖藏的香檳,酒香更濃鬱,酒味更持久,氣泡和酒體結合得更加和諧,風土的特點和釀酒師的才華才得以體現。不過要小心光線使酒產生的異味,香檳對於人造光線是非常敏感的。
冷眼奢華觀察站 | Luxureport
唯物質主義精神家園,中國第一個用谷歌眼鏡採訪的自媒體
在微信上搜索iLuxureport,與主頁君一起冷眼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