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報導,一項新的量子物理實驗為一個此前僅限於理論領域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想法提供了證據:在合適的條件下,兩個人觀察同一件事,可以看到兩件不同的事情發生,而且都是正確的。
在一篇論文中,英國赫瑞瓦特大學的物理學家重現了一個經典的量子物理學思想實驗,首次展示了兩個人如何體驗到不同的現實。
論文顯示,在由原子和粒子組成、受到量子力學規則支配的微觀世界裡,兩個不同的觀察者有權接收到屬於各自角度上的事實。
換言之,根據我們對自然構成要素本身的理論,事實實際上是主觀的。
觀察者是量子世界中一個強有力的參與對象。據此,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個位置或狀態——量子疊加。
但奇怪的是,只有在沒被觀察到的情況下才會有疊加。當你觀察量子系統時,它會選擇一個特定的位置或狀態——打破疊加。
赫瑞瓦特大學的物理學家首次展示了如何通過重建經典的量子物理思想實驗來讓兩個人體驗不同的現實。
該實驗涉及兩個人對單個光子的觀察。光子是可量化的最小光單位,在不同條件下可以作為粒子或波。光子可以存在於兩個不同量子態中的一個,但是只有當某個人實際對其進行測量時,才能確定是哪一個量子態;在這之前,可以說這個光子以疊加態存在,兩種條件同時都是真實的。
實驗過程中,一位科學家按部就班地測量光子,引發坍縮。他觀測到的光表現為粒子狀態。
另一位科學家不知道已經有科學家測量過了光子。然而,光子在第一位科學家的測量下已經具有確定的形態(粒子狀態)。另一位科學家仍以為光子存在于波粒二象性的量子疊加態中。他觀測到的光子是波粒二象性的疊加狀態。
實驗過程,兩位科學家經歷了不同的現實(第一位觀測到了光粒子,另一位觀測到光仍處于波粒二象性疊加中)。
兩位科學家各自經歷了不同的現實。從技術上來說,二者都是真實的,儘管他們的結果並不相符。
實驗猜想:
1、光的狀態與人意識(觀測行為)的關聯。
實驗中,第一位科學家的觀測行為導致光坍縮為粒子,另一位科學家未觀測光處於疊加態。
結論:人的觀測行為決定微觀粒子的存在狀態。
2、波粒二象性的本質。
不被測量(觀測)之前,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被觀測後坍縮為粒子。
結論:微觀世界並不真實存在,是類似於「信息」的非物質狀態。波動性是微觀世界的本質狀態(科學家尚不了解「波動性」的本質),粒子性是宏觀世界的表象。客觀現實是微觀世界在宏觀世界的投影,意識可以決定投影的存在形式。意識行為可以影響不同的現實狀態。
3、疊加態的現實意義。
1)多樣性。宇宙是多元並非單一的構成。如,平行宇宙。
2)聚合性。宇宙可以融合疊加的而非絕對的排斥。如,疊加態。
3)選擇性。宇宙歷史可以選擇並非確定不變的。如,歷史的疊加與坍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