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土耳其研究中心
北京語言大學土耳其研究中心隸屬於國別和區域研究院。研究院成立於2017年1月,同時承擔著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委託的「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秘書處」相關職能。在2019年,學院成功申請入選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建設名單(區域國別學)。
土耳其研究中心希望推動全國高校土耳其研究和教學,為土耳其相關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資政服務和國際交流提供平臺。中心編輯的《土耳其博覽》不定期提供土耳其相關的動態、資訊及研究結果,從人文、歷史、國際關係、政治、經濟等視角全方位介紹土耳其。
來源:轉自「中東觀察員」微信公眾號;《土耳其研究》(2019年第1期·總第2 期);第162~182頁
作者:馬丁·范·布魯尼森( Martin van Bruinessen) ,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教授, 陝西師範大學土耳其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主要從事當代伊斯蘭社會比較研究。
譯者:劉姜
伊拉克北部的庫德地區, 以及與之相鄰的南部、西部廣闊地區, 包括石油儲備豐富的基爾庫克 ( Kirkuk) 、哈尼琴 ( Khaniqin) 、辛賈爾( Sinjar) 和摩蘇爾市 ( Mosul) 存在領土爭議, 這一區域大致相當於奧斯曼帝國時期的摩蘇爾省。縱觀在 19 世紀和 20 世紀初的戰爭中失去的昔日帝國領土, 摩蘇爾省的丟失最令土耳其人感到憤恨。雖然土耳其官方宣布放棄對失去的舊有領土的所有主張, 但實際上, 政客、官僚和軍官們對摩蘇爾依然有著特別的關切。隨著伊拉克庫德運動在 20 世紀 60 年代以遊擊戰爭的形式展開, 以及 90 年代出現了獨立於巴格達政府的庫德自治實體, 這種關切變得越來越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 ( 1914 ~ 1918 年) 前, 如今的土耳其共和國領土一直是橫跨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的中心區域。由於法國、英國和俄國的殖民掠奪, 以及帝國內基督教臣民的民族主義浪潮, 奧斯曼帝國在 19 世紀失去了大部分歐洲、非洲領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許多阿拉伯民眾聯合起來反對帝國, 並與英國或法國結盟。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興起雖不是導致阿拉伯人起義的唯一因素, 但無疑也起到了相當的作用。帝國發出的伊斯蘭教信眾團結的呼籲和共同的帝國臣民身份在阿拉伯人中失去效力, 就像之前在希臘和斯拉夫地區的基督教臣民中那樣。
庫德人和庫德斯坦
在庫德人中, 民族主義發展得比較晚, 但一直以來, 他們對自身的族裔身份有著廣泛的認知。在 19 世紀, 發生了幾次重大的庫德人起義,這幾次起義的目的主要是反對現代化和中央集權。( 只是後來, 庫德民族主義者聲稱, 這些起義是庫德民族運動的開端。) 庫德人居住在奧斯曼帝國東部和伊朗西部的廣大地區, 在這些地區庫德人佔多數。該地區長期以來被稱為庫德斯坦, 然而它從來沒有在政治上統一於某個國家政權。在奧斯曼帝國和伊朗, 都有省份被命名為庫德斯坦, 但是從地理層面來看, 這些省份只佔整個庫德斯坦的一小部分。庫德人並不是該地區唯一的族裔, 他們同操不同語言、信仰不同宗教的其他民族共同居住在這裡。在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 亞美尼亞人( 信仰基督教) 是這些民族中最重要的一支, 此時亞美尼亞民族主義正處於發展之中。亞美尼亞民族主義者將庫德斯坦的大部分土地視為其祖先的故土, 憧憬著未來在這裡建立獨立的亞美尼亞國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土耳其人對亞美尼亞人的不信任導致後者被大規模地驅逐和屠殺, 這也被認為是種族滅絕行為。許多庫德人參與了對亞美尼亞鄰居的屠殺, 並奪走了他們的財產, 也有一些庫德人幫助亞美尼亞人躲藏並保護他們。大屠殺的大多數倖存者逃離了土耳其並定居國外; 許多留在土耳其的亞美尼亞人接受了庫德或土耳其穆斯林的身份。其他信仰基督教的少數族群——馬爾丁(Mardin) 省的操敘利亞語(Syriac) 或阿拉米語( Aramaean) 的基督徒、哈卡裡 (Hakkari)省的亞述人——也在戰爭期間遭受屠殺, 流離失所。猶太人社區在一戰期間相對安然無恙, 但大多數猶太人在 1948 年以色列建立後不久就離開了該地區。
大多數庫德人是遜尼派穆斯林, 但也有一定數量的非遜尼派少數群體: 阿拉維派 ( Alevis) 、雅茲迪教派 ( Yezidis) 、真理崇拜者 ( Ahl - iHaqq, 又名 Kaka'i) 這些少數群體至少佔庫德人口的 20% 。實際上,摩蘇爾平原不是庫德斯坦的一部分, 但也許是整個中東種族和宗教最為複雜的地區。摩蘇爾城裡居住著遜尼派阿拉伯人和不同教派的基督徒, 還有較少的遜尼派庫德人和土庫曼人。而在平原上生活著基督徒、雅茲迪教派、沙巴克教派 ( Shabak) 和薩利教派 ( Sarli, 阿拉維派和真理崇拜者的變體) 以及其他的小部落。從西北部的塔爾阿法爾 ( Tal Afar) 和摩蘇爾, 經過基爾庫克和圖茲胡爾馬圖 ( Tuz Khurmatu) , 到東南部的哈尼琴和曼代利 ( Mandali) , 土庫曼人集中居住在沿途的一系列城鎮中, 其中一些人是遜尼派穆斯林, 另一些人則信仰什葉派。
瓜分奧斯曼帝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奧斯曼帝國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與德國和奧匈帝國 ( 哈布斯堡帝國) 結盟對抗俄國、英國和法國。在戰爭期間和戰爭結束後, 包括後來加入的美國在內的敵對國家就如何瓜分奧斯曼帝國和分享戰利品達成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協議。1916 年, 英法兩國外交部長馬克·賽克斯 ( Mark Sykes) 和弗朗索瓦·喬治·皮科 ( Francois Georges Picot) 達成協議, 同意戰後將奧斯曼帝國東部劃分為「勢力範圍」。
戰爭結束後, 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 ( Woodrow Wilson) 提出了「十四點計劃」, 作為和平談判的主要原則。其中第十二點談到了奧斯曼帝國治下除土耳其人外其他民族的「真正安全的生活, 以及在自治的基礎上絕對不受幹擾的發展機會」。這通常被理解為對亞美尼亞人獨立建國的支持。和平談判的結果是 1920 年籤訂的 《色佛爾條約》, 該條約將小亞細亞 ( 安納託利亞) 大部分土地劃分給各戰勝國, 只允許土耳其保留一小塊領土。
這種局勢導致了土耳其人和庫德人的武裝抵抗, 由昔日的奧斯曼帝國將軍們——卡齊姆·卡拉貝克爾 ( Kazim Karabekir) 、穆斯塔法·凱末爾 ( Mustafa Kemal) 、伊斯梅特 ( Ismet) 協調指揮。在西線, 抵抗組織把希臘軍隊趕了出去, 餘下的亞美尼亞人也被從東部驅逐了出去。土耳其新政府就和平條約的各項條款再次展開了談判, 最終結果就是 1923 年 《洛桑條約》的籤訂, 土耳其的領土極大地擴展並且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其範圍與現今土耳其的國界基本吻合, 僅有個別例外。但此後多年, 摩蘇爾省的歸屬依然存在爭議, 土耳其和英國都聲稱對其擁有主權, 而該省的部分民眾已經開始要求獨立。
《賽克斯-皮科協定》
讓我們仔細審視一下 《賽克斯-皮科協定》, 它可能是人們印象中最典型的帝國主義幹涉中東的案例。這兩位政治家在一幅地圖上標明了他們所期望的控制和影響範圍。
法國聲稱對地中海東部沿海地區和小亞細亞北部、東部大片地區擁有主權, 那裡有許多基督教社區, 法國很早就與這些社區建立了關係。英國預設了其印度軍隊的進軍路線: 從波斯灣到兩河流域南部再到巴格達。阿拉伯人居住的中間地帶, 被劃分為法、英兩國的「勢力範圍」, 在那裡將建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 在最初的協定中, 摩蘇爾的大部分領土被劃分為法國的勢力範圍。( 法國傳教士一直在摩蘇爾城裡活動, 這可能是法國對此地感興趣的一大原因。) 但最終, 在中東的沙地上新創建的敘利亞、巴勒斯坦、約旦和伊拉克等國家, 其國界線與賽克斯和皮科在地圖上的標記並不一致, 不過那只是細節問題。① 在中東人民的記憶中, 《賽克斯 -皮科協定》所代表的並不是在地圖上明確標出的國界線, 而是兩大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他們所生活的土地的事實。由於帝國主義的幹涉, 阿拉伯民族主義者深感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的夢想破滅, 庫德政治領袖們也將庫德斯坦的分裂和庫德人獨立的失敗歸咎於 《賽克斯 - 皮科協定》。
《色佛爾條約》在重塑地緣格局方面與 《賽克斯 - 皮科協定》有著很明顯的相似之處。儘管這次的對象並不是阿拉伯土地, 而是安納託利亞( 小亞細亞) , 它卻顯示了戰勝國們不切實際的野心。英國將繼續控制它當時佔領的海峽戰略地帶 ( 連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 。法國將接受它在 《賽克斯 - 皮科協定》框架下宣稱擁有主權的東南部地區。在戰爭後期加入協約國的義大利, 將獲得安納託利亞南部的大片領土。伊茲密爾 ( Izmir) 和安納託利亞西部的腹地被劃給希臘, 而正如威爾遜所設想的那樣, 東部大片地區留 給亞美尼亞人建立自己的國家。在亞美尼亞南部, 建立一個小的庫德國家的可能性仍然存在。① 對安納託利亞的瓜分顯然沒有盡數考慮到各族群的意願。只有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在獲得領土後有可能願意為獨立而戰,但他們都只是所獲領土上的少數族群。在法國的勢力範圍上也存在大量的亞美尼亞人 ( 除去其他基督教信仰族群) , 但大部分當地民眾還是穆斯林。
《色佛爾條約》甚至在籤訂之前就已經過時了。土耳其全國各地的穆斯林團體都被動員起來反抗基督教國家分裂他們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土耳其「民族鬥爭」或「解放鬥爭」的運動正是土耳其人和庫德人為捍衛對小亞細亞的主權、將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驅逐出去而進行的鬥爭。當時, 在伊斯坦堡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庫德民族主義組織, 它們對《色佛爾條約》允諾建立庫德國家的可能性仍然抱有希望。但是庫德人和土耳其人為解放安納託利亞全境而進行的聯合鬥爭對安納託利亞東部的庫德人來說更具吸引力。直到 1923 年, 庫德人和土耳其人在政治上仍然團結一致。通過民族鬥爭收復的領土在那一年籤訂的 《洛桑條約》中得到承認。
摩蘇爾問題
在摩蘇爾省生活著庫德人、土庫曼人、阿拉伯人和諸多人口較少的宗教少數派別、少數民族, 在土耳其的民族鬥爭中, 該省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
一些庫德首領與北邊的土耳其軍隊指揮官建立了聯繫, 但這就像其他一些首領同英國軍官聯絡一樣, 是地方不同勢力競爭的表現, 而不是真正投身凱末爾主義事業。軍官厄茲代米爾 ( zdemir) 是一位凱末爾主義者, 他曾短暫地在羅萬杜茲 ( Rowanduz) 駐紮過, 在那裡他試圖動員非阿拉伯穆斯林民眾一道解放和聯合所有地區, 但收效甚微。洛桑會議期間, 安納託利亞東部和東南部的庫德人居住地區被 「民族鬥爭」運動牢牢控制 ( 大多數亞美尼亞人已經被驅逐) , 但是沒有哪方明確地控制了摩蘇爾省。
因此, 洛桑會議決定, 摩蘇爾在未來是併入土耳其, 還是與兩河流域阿拉伯國家合併, 或是獨立——將由英國與土耳其進一步談判, 或由國際聯盟進行仲裁來決定。布魯塞爾會議制定了摩蘇爾的臨時北部邊界線, 即「布魯塞爾線」——英國想要一條更靠北的邊界線, 以容納亞述基督徒,他們起初生活在布魯塞爾線以北的地區; 土耳其則希望邊界線再往南一點。除了英國之外, 1920 年成立的、由兩河流域的阿拉伯地區 ( 巴格達和巴斯拉) 組成的伊拉克王國也成為摩蘇爾主要的索要者。伊拉克想完全控制摩蘇爾, 沒有摩蘇爾這個肥沃的糧食產區, 它難以存續。土耳其提出了各種論據以證明其對摩蘇爾的主權, 其中最重要的是, 在庫德斯坦和兩河流域阿拉伯人居住區之間生活著大量的土庫曼人。
國聯派出的一個委員會訪問了摩蘇爾, 發現此地大多數庫德人希望能自治, 但相較於阿拉伯人, 他們更傾向於接受土耳其人的統治。1926年, 國聯決定將摩蘇爾判給伊拉克, 條件是庫德人被允許參加政府, 庫德語得到官方承認。① 土耳其人和庫德人都對這個結果不滿, 他們幾次要求重新開放關於摩蘇爾省的檔案, 並對國聯 1926 年的決定提出質疑。
土耳其、英國和伊拉克政府通過摩蘇爾省的各種族人口數據來支撐各自的主張。三者的數據大相逕庭。在表 1 中, A 欄給出了土耳其政府向國聯提交的統計數據, 顯然是根據奧斯曼帝國的人口統計得出的。B 欄載有1921 年英國政府官員所做的估算, C 欄則是伊拉克政府根據第一次人口普查提出的數據。土耳其估計的土族人口數量要比另兩方高得多, 這也許 並不奇怪。更值得注意的是, 同英國的人口統計數據相比, 伊拉克政府提交的數據中庫德人口更多, 而阿拉伯人口要少一些。
有兩個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耳其與另兩方數據之間的差異。第一個原因是摩蘇爾平原和基爾庫克周圍的各部落在宗教和語言方面與該地區的主要族群有所不同, 他們會根據實際情況和權宜之計隨意認定自己所屬的族群。第二個原因更為重要, 有相當多的人——可能是許多部落——被英國和伊拉克政府認定為庫德人, 卻被土耳其認定為土耳其人, 雖然此時土耳其尚未開始完全否定庫德族裔屬性。
我們將在下文看到, 土耳其繼續對昔日的摩蘇爾省表現出特別的關切, 有大量土庫曼人生活於此地的現實仍然是一個重要原因。巨大的石油儲量, 尤其是基爾庫克地區的「超大型油田」, 是隱藏在摩蘇爾歸屬談判背後的重要經濟因素, 這在當時很少被公開提及。儘管商業勘探在一戰之後才開始, 但早在戰前, 基爾庫克蘊藏石油就已為世人知曉。一些歷史學家並不認為對於英國的兩河流域政策以及將摩蘇爾併入伊拉克王國的決定來說, 基爾庫克的石油具有重要影響。① 土耳其石油公司成立於 1912 年, 它在基爾庫克擁有石油勘探特許權。這家公司的股份由德國銀 行 ( 25% ) 、荷 蘭 皇 家 殼 牌 集 團 ( 25% ) 和 土 耳 其 國 家 銀 行( 50% ) 所有。一戰後, 土耳其國家銀行的股份被英波石油公司接收, 英國還允許法國收購德國的股份。土耳其石油公司改名為伊拉克石油公司,在 1973 年伊拉克政府將其國有化之前, 它一直完全由外國控制。摩蘇爾的丟失意味著土耳其失去了一塊較大的非阿拉伯穆斯林居住地, 基爾庫克的丟失則意味著土耳其石油資源的缺乏。巴特曼省 ( Batman) 雖有些許石油儲量, 但難以滿足土耳其的能源需求。除了基爾庫克的土庫曼人以外, 基爾庫克的石油也一直深深烙印在土耳其政治家、官僚和決策者的腦海之中。
到 1926 年, 摩蘇爾問題解決後, 伴隨著新的國家建立和新的邊界形成, 一個全新的中東正在被塑造成型。這些新成立國家的邊界線與當地實際的社會和種族情況沒有太大關係, 而且還分割了不少部族的領土。然而, 這些國界線在整個 20 世紀都保持著非常穩定的狀態, 僅有個別例外:巴勒斯坦的邊界在 1948 年和 1967 年被重新劃定; 敘利亞西北部的亞歷山大勒特省 ( the Sonjak of Alexandrette) 在 1938 年併入土耳其; 黎巴嫩於1943 年脫離敘利亞, 1945 年獲得完全獨立。在兩次世界大戰的間隔期間, 英國和法國在國聯的授權下仍然控制著新的阿拉伯國家: 敘利亞當時還包括黎巴嫩在內, 處於法國的委任統治下; 巴勒斯坦、外約旦和伊拉克, 處於英國的委任統治下。在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和庫德民族主義者的記憶中, 這種和平協議實為分而治之的殖民主義政策, 《賽克斯 - 皮科協定》更是這種瓜分政策的標誌性成果。奧斯曼帝國被以這種方式瓜分, 無疑是21 世紀中東許多衝突的根源。正如戴維 · 弗羅金關於這一時期的一本書的書名所描述的那樣, 協約國帶來了 「結束一切和平的和平」。① 在 2014年 「伊斯蘭國」出現的情況下, 這條由英、法兩國 「人為」製造的將伊拉克同敘利亞分隔開來的邊界線, 才被暫時抹去。
新的國家邊界線將庫德斯坦分割開來, 也把許多人的家族分隔開來。幾個世紀以來, 庫德斯坦一直分屬波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 但自20 世紀 20 年代起, 庫德斯坦被越來越嚴格落實的國界線分隔為四個主要部分。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開始了國家建構工程, 其中包括土耳其語、波斯語和阿拉伯語這些民族語言的教育 ( 只有伊拉克一定程度上允許庫德語教學, 它作為摩蘇爾省併入伊拉克的條件之一) 。
在 20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 這四國的庫德人有著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 都各自孕育出獨特的民族運動。一個統一且獨立的庫德斯坦是庫德民族主義者的夢想, 20 世紀初少數知識分子第一次表達了這一夢想, 並且在 20 世紀 60 年代短暫地收穫了大批追隨者, 只是它從未實現過。
火藥桶基爾庫克: 石油和族裔衝突
前摩蘇爾省最容易爆發衝突的地區是基爾庫克。直到今天, 當地人口的種族問題仍然會引起有關各方之間的激烈分歧。土庫曼人、阿拉伯人和 庫德人都認為基爾庫克應該屬於他們———毫無疑問, 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得到摩蘇爾地區最大的油田。20 世紀初, 基爾庫克城市人口中的絕大多數是土庫曼人, 但也有一些庫德上層人士, 以及相當多的基督徒和猶太人等少數族群。周圍的鄉村居住著一些庫德和阿拉伯部落, 以及其他少數族群, 它們的宗教信仰、語言是多種多樣的。① 石油工業的發展推動基爾庫克迅速走向城市化; 許多庫德人和阿拉伯人因在油井或新興服務行業工作而在城裡定居。結果, 人口平衡發生了變化, 各種族之間的緊張關係加劇。1957 年, 就在伊拉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前一年, 政府進行了一次人口普查, 得出了該國有史以來唯一一份較為可靠的人口統計數據。
儘管由於庫德人、土庫曼人被驅逐, 許多阿拉伯人被迫移居基爾庫克,該地的人口失衡很快就變得更為嚴重②, 但是在後來沒有再進行人口普查的情況下, 這些數據仍然顯得非常重要 ( 見表 2) 。
1958 年, 左翼的年輕軍官們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伊拉克君主制。新的政治強人阿卜杜勒 - 卡裡姆·卡西姆 ( Abdul-Karim Qassem) 鼓勵伊拉克共產黨組織工人和農民, 並對庫德民族主義運動 ( 直到那時都是秘密進行的) 做出友好姿態。庫德人傳奇式的首領毛拉穆斯塔法 · 巴爾扎尼 ( Mustafa Barzani) 自 1946 年以來一直流亡蘇聯, 也被邀請返回伊拉克。這些事態的發展引起了土耳其極大的關注, 土政府和武裝部隊堅決反對共產主義, 對庫德分離主義帶來的威脅也十分警惕。1959 年 7 月,基爾庫克爆發了暴力衝突, 共產主義活躍分子和庫德人同保守的土庫曼人和阿拉伯人發生了衝突, 造成 100 多人死亡。一些土庫曼名人逃往土耳其, 土方熱情地接納了他們。上述事件引發了土耳其民族主義的強烈反應, 這種反應幾十年來都在影響著土耳其對伊拉克庫德運動的看法。受到共產黨和庫德人 「威脅」的基爾庫克市, 幾十年來一直是土耳其極端民族主義宣傳中最具標誌性的主題。
卡西姆與庫德人的關係很快惡化。1961 年爆發的武裝衝突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遊擊戰的開端, 這場遊擊戰使庫德人走向政治化、兩極分 化, 並使中央政府陷入動蕩。卡西姆被其他軍官推翻; 軍事政變接二連三地上演。在戰爭和談判不停交替的過程中, 庫德運動的實力不斷增強,1970 年 3 月, 執政的復興黨政府與其談判達成了一項協議, 前者承諾,庫德人在庫德人口佔多數的地區擁有自治權——彼時在庫德人的心中, 基爾庫克也應當包括在內。自治將於 1974 年開始, 那時候自治區的邊界本應已經確定。政府沒有組織人口普查, 而是開始進行一系列大規模的驅逐活動, 以期改變當地的人口構成情況。
1972 年, 復興黨政權將伊拉克石油公司國有化 ( 當時伊拉克石油公司是由英國、荷蘭、法國和美國的企業共同控股的聯營企業) 。第二年,伊拉克與土耳其籤署了一項協議, 建造一條輸油管道, 將基爾庫克的石油經土耳其東南部輸送至地中海港口傑伊漢。這使得基爾庫克石油產出中的很大一部分為土耳其所獲。
石油作為一種戰略商品的重要性日益增強, 以及隨後石油價格的迅速上漲, 是伊拉克政府決心完全控制基爾庫克及其宣稱的 「阿拉伯人的石油」的重要原因。在基爾庫克、哈尼琴 ( 靠近伊朗邊境的另一個石油資源豐富的地區) 和辛賈爾 ( 地處摩蘇爾以西, 靠近敘利亞邊境) , 成千上萬的庫德人和一些土庫曼人被驅逐出境。主要來自伊拉克南部的阿拉伯部落民眾遷入上述地區。基爾庫克 - 傑伊漢輸油管道有意繞開伊拉克庫德地區, 此舉顯然是為了防止庫德人染指基爾庫克石油產業。
庫德人反抗與伊拉克北部準庫德國家的出現
基爾庫克被強行阿拉伯化, 改名為塔米姆 ( Ta’mim) , 意為 「國有化」, 這是庫德武裝反抗在 1974 年再度爆發的主要原因。(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 此時巴爾扎尼通過伊朗國王得到了美國非公開的有力支持。①) 在很短時間內, 巴爾扎尼和他的庫德同伴們就控制了庫德斯坦最多山的地帶, 並將其作為「解放區」, 但是他們高度依賴伊朗的後勤供應和以色列、美國的軍事援助。① 當伊朗國王與伊拉克的薩達姆·海珊就共同邊界問題達成一項長期協議後, 就撤回了對庫德人的支持, 容許薩達姆重新獲得對伊拉克全境的控制, 以及推行極為有限的自治形式。
20 世紀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 兩大反對派很快恢復並持續進行小規模的遊擊活動。由毛拉穆斯塔法的兒子伊德裡斯 ( Idris) 和馬蘇德 · 巴爾扎尼 ( Masud Barzani) 領導的庫德民主黨 ( KDP) 活躍於北部靠近土耳其邊境線一帶, 而賈拉勒 · 塔拉巴尼 ( Jalal Talabani) 領導的庫德斯坦愛國聯盟 ( PUK) 則活躍於東部臨近伊朗邊境線處。前者在伊拉克庫德斯坦北部地區巴迪南 ( Badinan) 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 而蘇萊曼尼亞 ( Sulaimani) 和基爾庫克地區則支持後者。為了不讓大批民眾投奔這些政黨, 政府疏散了廣大邊境沿線地區的居民, 並把這些居民重新安置在「集體城鎮」中, 加以嚴密監視。
兩伊戰爭期間 ( 1980 ~ 1988 年) , 兩大庫德政黨再度佔領了一些有限的領土, 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政府把精力集中於正面戰場, 而把大部分庫德地區的控制權委託給部落民兵組織。從 20 世紀 60 年代初開始,多由民兵組織來對付庫德民族主義反抗勢力, 這些民兵來自對參加暴動的部落懷有敵意的部落, 由政府招募、武裝並支付報酬。在戰爭年代, 庫德人如果加入這些民兵組織, 就不用在前線服役, 因而其人數不斷膨脹。他們本應與民族主義叛亂者作戰, 然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只是鞏固了自己的部落領土。
在戰爭即將結束的 1988 年春夏, 伊拉克政府對敵對勢力控制的地區 實施了一系列大規模的化學武器襲擊, 摧毀了數以千計的村莊, 將至少 5萬庫德人被草率地處決, 埋在萬人坑裡。① 那些設法逃脫的人逃往土耳其或伊朗邊境。土耳其至少接納了 6 萬難民, 公眾對伊拉克庫德問題的看法也深受影響。
兩年半之後, 在 1991 年春, 土耳其面臨著更嚴重的難民危機。薩達姆·海珊吞併科威特失敗後, 庫德人掀起了一場大規模的反抗, 民兵組織同民族主義者以及大部分城市人口一道參與其中, 基爾庫克的民眾也不例外。然而事實證明, 人們高估了科威特戰爭對薩達姆政權的打擊。政府的精銳部隊首先野蠻地鎮壓了南方的什葉派叛亂, 然後向基爾庫克和庫德斯坦進軍。在恐慌中, 由於害怕被化學武器再次襲擊, 當地幾乎所有人都出逃了。數十萬人甚至上百萬人, 聚集在土耳其邊境上。這一次土耳其只接納土庫曼人; 庫德人不得不滯留於邊境線上臨時搭建的營地。應土耳其的要求, 美國和主要歐洲國家介入, 在伊拉克北部建立了一個難民可以返回的「安全區」。聯合國設立了禁飛區並維持了十年, 同時保護難民不受伊拉克中央政府的迫害。
庫德人建立了自己獨立的政府和議會, 兩大主要政黨庫德民主黨和庫德斯坦愛國聯盟之間也達成了不太穩固的權力分享協議。庫德人聚居區中的很大一部分事實上已經不歸伊拉克政府管轄, 其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迅速地與伊拉克其他地區分離。儘管土耳其政治精英們認為獨立的庫德國家絕對不能接受, 卻恰恰是土耳其與伊拉克庫德自治區建立了最為密切的外交和經濟聯繫。土耳其企業在該地區進行了大量投資, 該地區與土耳其東部之間的貿易促進了雙方經濟的發展。土耳其企業實際上壟斷了道路建設工程, 庫德自治區支付的報酬則是石油, 通過一支油罐車 車隊來運輸。土耳其軍方多次在該地區展開針對庫德工人黨 ( PKK)的軍事行動, 並設立了若干永久基地和控制哨所。
庫德自治區並沒有囊括所有庫德人聚居的地區。尤其是基爾庫克仍在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 這並不令人意外。絕大多數庫德人在 1991 年逃離了赫穆爾 ( Makhmur) 地區, 那裡有大量的庫德人, 其中包括許多來自土耳其庫德斯坦的村民, 他們在 20 世紀 90 年代初逃離土耳其。再往西一點, 是各種族混居的摩蘇爾平原和辛賈爾地區。基爾庫克東南方的凱拉爾 ( Kalar) 、基爾庫克, 直到 2003 年美國攻打伊拉克後才返回那裡。基爾庫克以西是邁哈尼琴和曼代利仍處於政府的控制之下。2003 年之後, 這些地區變成所謂的「爭議領土」, 庫德政黨們希望將其納入自治或獨立的伊拉克庫德斯坦。
摩蘇爾問題的重演與對《賽克斯-皮科協定》的再度關注
在 「安全區」建立後不久, 由於國際社會承認程度有限, 人們開始尋求更為契合國際法基準的方案。一些庫德上層人士要求重新討論摩蘇爾省問題, 他們聲稱國際聯盟未能完成其使命, 因為它在 1926 年草草地讓英國決定該地區的命運。他們成立了摩蘇爾省委員會, 聲稱代表奧斯曼帝國摩蘇爾省的 75 個庫德人部落, 呼籲作為國聯繼承者的聯合國授予他們自決權。該委員會的成員都是重要的部落首領和宗教領袖, 大多數人之前是民兵組織的首領, 現在已經同庫德民主黨和庫德斯坦愛國聯盟達成了某種形式的和解, 但他們仍在同兩黨繼續爭奪著庫德人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幾年來, 他們一直遊說聯合國各委員會, 提交相關材料以證明他們要求自決的主張於國際法而言是有充分理由的。
並不是只有庫德人想推翻 1926 年國聯所做出的決定。土耳其一直 認為, 將摩蘇爾省併入伊拉克的決定是不公平的, 侵犯了它的切身利益。1991 年事態的發展使得土耳其再次成為影響伊拉克庫德地區局勢的重要力量, 儘管這種影響主要是間接的, 通過經濟聯繫還有土耳其情報部門與庫德政治領導人的定期接觸而產生。直到 2003 年, 美國攻打伊拉克前夕, 土耳其外交部長亞沙爾·亞克什才公開表示, 他已經指令工作人員研究摩蘇爾省的舊時文件, 並調查土耳其是否能夠根據國際法提出對基爾庫克石油的權利要求。① 雖然沒有通過國際法律訴訟採取進一步行動, 但土耳其對美國攻打伊拉克後事態發展深感興趣, 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參與其中。
土耳其議會決定不參加 2003 年 3 月美國對伊拉克的襲擊, 也不同意開放領空以便美軍進行轟炸襲擊。這導致土耳其無法在基爾庫克扮演決定性角色, 而且使得美國在當地唯一的盟友伊拉克庫德人通過軍事進攻將其軍事存在延伸至 「爭議領土」。少數土耳其情報人員和特種部隊人員秘密地出現在伊拉克北部, 主要是為了開展土耳其自己對庫德工人黨的作戰行動。在一次行動中, 一些人為美國和庫德軍隊俘獲, 還被懷疑是恐怖分子, 這導致土耳其和美國的關係進一步降溫。
庫德議員和他們的政治顧問們在影響伊拉克新憲法的起草方面極為成功, 該憲法使伊拉克成為一個聯邦制國家。庫德地區大體上維持了1991 ~ 2003 年的地方界線, 成為聯邦體制內的自治實體, 它擁有自己的武裝部隊和對本地區教育事業的控制, 按一定比例分享國家的石油收入,此外還擁有 「新」油田的開發權。在中央政府中也有庫德人的代表:賈拉勒 · 塔拉巴尼是 2003 年後伊拉克的第一任總統, 馬蘇德·巴爾扎尼的表兄弟霍希亞爾·茲巴裡 ( Hoshyar Zibari) 是第一任外交部長。基爾庫克和其他「爭議領土」的歸屬將在人口普查和當地民眾公投之後決定——這似乎是摩蘇爾問題的再次上演。在過去幾十年中遭到驅逐或 被迫背井離鄉的人們被允許返回家園, 之前被政府重新安置在基爾庫克的阿拉伯人如果離開此地, 返回原籍地將得到補償。庫德民主黨和庫德斯坦愛國聯盟鼓勵被驅逐的庫德人及流離失所者返回基爾庫克, 並較為溫和地對阿拉伯人施加壓力, 要求他們離開。
對於土庫曼人來說, 庫德人對基爾庫克的主權宣稱是難以接受的,他們認為自己是這座城市唯一的原住民, 也是庫德斯坦與阿拉伯人聚居中心地帶及伊拉克南部之間廣大地區的唯一原住民。特別是與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和軍界有密切聯繫的伊拉克土庫曼陣線 ( Iraqi Turcoman Front) ,過分誇大了土庫曼人的數量。他們想像中的土庫曼人故鄉土庫曼埃利( Turkmen - Eli) , 與庫德人想像的庫德斯坦在很大程度上相重合。他們聲稱該地區有不少部落制的少數族群 ( 沙巴克、薩利、卡卡伊等) 都是土庫曼人, 就像庫德人聲稱他們是庫德人一樣。
十多年來, 基爾庫克的局勢一直不穩定, 庫德人民兵組織 「自由鬥士」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此設置檢查站並爭奪控制權。隨著 2014 年 「伊斯蘭國」的出現, 情況發生了變化。
「伊斯蘭國」的出現及影響
「伊斯蘭國」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地緣格局, 它於 2014 年 6 月佔領了摩蘇爾。「伊斯蘭國」吸引了遜尼派阿拉伯人, 他們是後薩達姆時代伊拉克的失敗者, 「伊斯蘭國」還吸引了少數庫德人和土庫曼人加入。「伊斯蘭國」同時發端於敘利亞和伊拉克, 作為一場政治運動, 它第一次成功地 ( 雖然只是短暫地) 抹除了 《賽克斯 - 皮科協定》劃定的部分邊界線, 這些邊界線在差不多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定義著中東。它所控制的「領土」囊括了敘利亞與伊拉克兩國大片遜尼派阿拉伯領土。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 「伊斯蘭國」佔領了摩蘇爾以西的辛賈爾, 並對基爾庫克和埃爾比勒 ( Erbil) 發起了進攻。該地的伊拉克武裝部隊也撤離了。在美國的空中支援下, 庫德 「自由鬥士」軍成功地抵擋住了 「伊斯蘭國」的進攻, 並將其逐步擊退。到 2015 年, 庫德人控制了大部分 「爭議領土」, 並且開始相信, 由於伊拉克軍隊的撤離, 他們可能是該地區爭端的勝利者。
土耳其依然對基爾庫克極為關注, 但已無力左右時局。它通過派遣部隊, 加強在伊拉克庫德斯坦的現有基地, 也確實在摩蘇爾抗擊 「伊斯蘭國」的戰鬥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這種軍事存在的目的與其說是為了擊敗 「伊斯蘭國」, 不如說是為了遏制庫德人。土耳其也未能在伊拉克中央政府和庫德地方政府之間, 遜尼派激進分子和其他地區角色之間發揮預想的和平媒介作用。土耳其被多方懷疑對活躍於敘利亞的各種「聖戰」組織抱有同情, 甚至與它們勾結, 其中就包括 「伊斯蘭國」。
由於軍事上的勝利和中央政府顯而易見的衰弱, 以及因成功抗擊「伊斯蘭國」而受到的國際讚譽, 庫德地方政府決定就獨立問題舉行公投——範圍不僅包括庫德自治區本身, 還包括基爾庫克和其他 「有爭議的領土」。伊拉克中央政府以及土耳其和伊朗明確表示, 它們不會容忍有關獨立的言論, 並且堅決反對公投。庫德人的絕大多數盟友也強烈反對公投, 但庫德人堅信他們的美國朋友會尊重公投結果。這似乎是個嚴重的錯誤。
公投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問題: 「你想讓庫德自治區以及轄區外的庫德地區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嗎?」選民投票率為 72% , 在所有投票中,86% 支持獨立, 7% 反對, 另外 7% 是棄權或無效選票。這一結果證實了大部分庫德人都想完全脫離伊拉克, 但這並沒有說服庫德人的朋友、盟友們對這一要求給予道義上的支持。伊拉克中央政府對公投做出的回應 則是, 派遣軍隊和什葉派民兵武裝北上, 重新佔領基爾庫克, 重新建立對爭議領土的控制。由於庫德領導層內部的分歧, 政府軍的進攻非常順利, 庫德人在過去幾年中的所有收穫一朝付諸東流。
土耳其與伊拉克庫德地方政府之間長期保持著友好的關係, 但因為此次公投, 兩方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對土耳其來說, 伊拉克庫德地方政府獨立建國的想法和將基爾庫克納入庫德自治區的企圖都是不可觸碰的紅線。就在幾年前一次在土耳其東部舉辦的節日宴會上, 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熱情地歡迎了伊拉克庫德地方政府主席馬蘇德·巴爾扎尼, 並暗示巴爾扎尼可能在土耳其庫德人與政府之間的和平進程中發揮中間人的作用。到 2015 年, 由於土耳其國內的一些政治原因, 以及敘利亞境內庫德運動的不斷壯大, 和平進程已然中斷。公投結束後, 土耳其似乎不單單是緊盯著敘利亞庫德人, 還把伊拉克庫德人和庫德地方政府視為對其安全的威脅。
結 語
在伊拉克北部的政治發展進程中, 《賽克斯 - 皮科協定》和摩蘇爾問題依然揮之不去。許多阿拉伯、庫德政治家和知識分子指出, 2016 年是 《賽克斯 - 皮科協定》籤署百年之際。「伊斯蘭國」抹去了敘利亞、伊拉克兩國間的邊界, 這預示著 《賽克斯 - 皮科協定》所劃分的中東正走向終結。巴爾扎尼提及 《賽克斯 - 皮科協定》框架下的中東格局需要被革除。但他指的似乎並不是伊拉克和敘利亞庫德人的分離, 也不是這兩者與土耳其的庫德斯坦大部的分離, 而是南庫德斯坦併入伊拉克——換句話說, 摩蘇爾問題的結果並不令人滿意。
事實上, 2003 年後關於基爾庫克和其他爭議地區歸屬的爭論與當年討論摩蘇爾歸屬時的那些爭論幾乎如出一轍。由於各主要族群——土庫曼人、庫德人和阿拉伯人不同的政治忠誠指向和政治願景, 當地人口的多種族構成成為爭論的焦點。這三方都強調他們各自的主張是不相容的, 各方對於人口佔比的估算也存在分歧。土耳其與各方有著利害關係, 它對土庫曼人的主張表示同情, 對庫德人獨立則表示反對, 但它的軍事介入是有限的。雖然巴格達政府的衰弱是顯而易見的, 但它最終還是成為暫時的勝利者。它得到了美國的支持, 美國已經取代英國成為主要的帝國主義勢力和巴格達政府的贊助人。許多美國官員和 20 世紀 20 年代的一些英國官員一樣同情庫德人, 但戰略利益決定了必須維持伊拉克的統一。如1926 年一樣, 爭端的結束是暫時的; 當地民眾內部以及巴格達和埃爾比勒政府之間的利益衝突將繼續存在。
「伊斯蘭國」在軍事上被擊敗, 首先是在摩蘇爾 ( 2017 年 7 月) , 然後是在其位於敘利亞的 「首都」拉卡 ( Raqqa) ( 2017 年 10 月) 。巴格達和大馬士革政府似乎正在重新獲得對其國家領土的控制權, 兩國間的邊界似乎也正在恢復。脫胎於 《賽克斯 - 皮科協定》的諸多國家不會被輕易地摧毀。
往期回顧:
排版:蒿 凱
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
北京語言大學
國別和區域研究院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
Add:北京市海澱區學院路15號
Tel: 010-82303354
E-mail:blcueditor@163.com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土耳其博覽 | 土耳其與摩蘇爾省及庫德人的關係: 從奧斯曼帝國晚期到「伊斯蘭國」的出現》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