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純數字的數學題,學生們可能更喜歡圖形題,圖形題更啟發孩子們的空間想像能力。現在,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孩子們認識了各種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慢慢地,到了小學高段,要學這些圖形的面積、周長、體積等等。
圖形題的變式練習多種多樣,最開始學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有時做起來難度也很大。
下面是一道小學三年級的數學題,看看它該怎麼做?
學生們看到這一道題都蒙了,題上沒有告訴長方形的寬,怎麼算呢?
不得不說這道題出得有水平,它打破了學生們平時做題的思路和對長方形的固定印象。對於三年級的學生,甚至是更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長方形的長和寬是解決長方形其他問題的必要條件。
這道題如此跳脫,超出了平時做題的固有模式,如果你做,會如何下手?此處思考一分鐘,看看方法一樣不一樣。
解題思路:遇到圖形題,通常要先畫圖。
為了說明是哪條邊,圖上標了字母。大長方形的長是18cm,剪去的圖形是正方形,那麼a=d=b,a+c=d+c=18,也就是大長方形的長等於剩下的小長方形的一條長加一條寬,一條長加一條寬就是18釐米,所以小長方形的周長是18×2=36釐米。
這道題做起來需要一定的技巧,相等的長可以相互代替是解出這道題的關鍵。
在剪切圖形的題中,不一樣的方法計算的答案也不一樣。
如圖,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是15釐米,寬是8釐米,現在要把長方形剪成邊長為2cm的小正方形,可以剪多少個?
解題思路一:先算長方形的面積,再算一個小正方形的面積,用長方形的面積除以小正方形的面積,就是小正方形的個數。
15×8=120(cm)2×2=4(cm)
120÷4=30(個)
解題思路二:先算長可以剪幾個,再算寬可以剪幾個,最後相乘。
15÷2=7(個)……1(cm)8÷2=4(個)
7×4=28(個)
兩種解題方法,發現算出的小正方形的個數不一樣。如果實際操作,明顯思路二是可行的。那麼思路一就是錯誤的嗎?
想一想,如果題上長方形的長是16釐米,是不是思路一的解法也可行。
網友們有做過此類題,算出不一樣的答案,我們來看一看。
題上是把正方形分成長方形,看看能分幾個。
這是一位網友的做法,他的算法和上面一題的思路一是一樣的,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再算個數,畫圖為證,算下8個。
這是第二位網友的算法,是和上面的思路二一樣,分別算正方形邊長可以剪幾個長和幾個寬,算下6個。
兩種方法得出的答案不一樣,本著不浪費材料的原則,在實際操作中,思路一是更合適的。
大家對於這類題有什麼想法呢?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