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理工大學馬驤教授:動態共價化學調控聚合物的多色室溫磷光發射

2020-12-05 騰訊網

純有機室溫磷光(RTP)材料可用於光電、信息處理和生物成像等領域。傳統的室溫磷光材料大多為含貴金屬元素的無機物或者金屬有機配合物,加工性能較差。因此,純有機發光材料有著顯著的優勢。然而,如何拓展有機功能染料分子等發光母體更為豐富的發光性能以及功能調控、降低材料合成成本、提高分子材料構建過程的經濟性,仍然是面臨的重要挑戰。

動態共價化學提供了一種製備具有反饋和響應功能的智能材料的方法,在過去的幾年中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近年來,華東理工大學馬驤教授團隊報導了一系列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以及具有刺激響應性質的可調控發光材料體系,對功能染料的螢光發射波長和室溫磷光發光效率進行了有效的調控。最近,將蒽二醯亞胺衍生物與丙烯醯胺共聚能夠產生室溫磷光發射。在此基礎上,通過Diels-Alder反應(二烯體與親二烯體之間的[4+2]環加成反應)合成了兩種聚合物,它們可以通過熱可逆的動態共價鍵互相轉化。三種聚合物顯示出不同顏色室溫磷光,實現了室溫磷光藍色-黃色-橙色的有效調控。該工作為通過動態共價鍵設計發光可控的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提供了一種新方法。

相關結果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 10.1002/anie.202012298)上。文章的通訊作者為華東理工大學馬驤教授,第一作者為博士生林霄晗,該研究工作得到了田禾院士的悉心指導。

文獻連結:

Xiaohan Lin, Jie Wang, Bingbing Ding, Xiang Ma* and He Tian. Emission‐Tunable Amorphous 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t Polymers Based on Thermoreversible Dynamic Covalent Bond. 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 10.1002/anie.202012298.

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ge.202012298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華理在可調控室溫磷光材料研究領域獲新突破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基於前期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研究基礎,將動態共價化學與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相結合,通過可逆狄爾斯-阿爾德反應,將熱可逆的動態共價鍵引入發光基團,構建了發光可調控的智能純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
  • 可調控室溫磷光材料研究獲突破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教授馬驤團隊基於前期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研究基礎,將動態共價化學與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相結合,通過可逆狄爾斯—阿爾德反應,將熱可逆的動態共價鍵引入發光基團
  • 華東理工大學在有機室溫磷光水凝膠材料研究領域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在有機室溫磷光材料領域連續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在線發表於化學領域國際著名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 可調控室溫磷光材料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教授馬驤團隊基於前期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研究基礎
  • 【創新前沿】德國《應用化學》報導我校在可調控室溫磷光材料研究...
    近日,我校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基於前期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研究基礎,將動態共價化學與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相結合,通過可逆Diels-Alder反應,將熱可逆的動態共價鍵引入發光基團,構建了發光可調控的智能純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
  • 科學家製備出新型室溫磷光非晶態材料
    華東理工大學田禾院士、馬驤教授研究團隊在該領域獲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並被選為VIP論文和期刊內封面報導。  目前,室溫磷光材料多數為無機物或含貴金屬的有機配合物,其價格高昂且毒性較大,難以實現大規模的工業製備。
  • ...只對甲醇有感覺」-基於雙組分結晶機制構建選擇響應型室溫磷光...
    華東理工大學馬驤課題組將半乳糖基團與含有聯苯骨架的磷光團組合製備了一種具有扭曲結構多元化合物BHB,並基於雙組分結晶 (溶劑化物)機製成功構建了甲醇選擇性「開/關」的室溫磷光體系,為開發溶劑識別室溫磷光(RTP)材料及新型智能RTP材料的構建開闢了新途徑。
  • 科學網—製備出新型室溫磷光非晶態材料
    本報訊(記者黃辛)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憑藉其長壽命的發光、多樣化的設計和方便製備等特點,有望在光電材料和生化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基於主客體作用構建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的最新進展
    近幾年來,純有機室溫磷光(RTP)材料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注,與無機發光材料和有機金屬配合物材料相比,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具有柔性、低毒性、低成本、易修飾等特點。到目前為止,通過引入滷素重原子、芳香羰基,氫鍵,結晶(共晶),主客體作用,嵌入聚合物等策略,可以提高系間竄越(ISC)和抑制非輻射躍遷的速率,終成功地實現了純有機室溫磷光的構建。
  • 「Angew」華東理工:功能染料組裝誘導發光研究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基於前期通過超分子組裝手段調控振動誘導發光(vibration-induced emission,VIE)的研究, 將手性環已二胺單元引入到VIE分子中,利用VIE分子的雙發射、大斯託克斯位移和環境敏感等特點,對從動力學亞穩態到熱力學穩態的組裝過程進行實時的可視化監測
  • 寧波材料所碳基納米發光材料室溫長壽命發射調控與應用研究獲進展
    然而,科研人員近年來主要關注該類材料的螢光性能調控與製備、發光機理及潛在應用的探索,對其長壽命發光性能的研究還比較有限。為了進一步拓展碳點的應用領域並解決當前室溫長壽命發光材料研究領域存在的問題,自2015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林恆偉課題組博士生蔣凱圍繞碳點的室溫長壽命發射調控與應用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 寧波材料所碳基納米發光材料室溫長壽命發射調控與應用研究獲系列...
    然而,科研人員近年來主要關注該類材料的螢光性能調控與製備、發光機理及潛在應用的探索,對其長壽命發光性能的研究還比較有限。  為了進一步拓展碳點的應用領域並解決當前室溫長壽命發光材料研究領域存在的問題,自2015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林恆偉課題組博士生蔣凱圍繞碳點的室溫長壽命發射調控與應用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 華東理工大學在超分子化學組裝調控化學發光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調控化學發光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olor-Tunable Single-Fluorophore Supramolecular
  • 田禾院士團隊《AM》:仿珍珠層納米複合材料調控室溫磷光材料中的氧...
    舉報   背景介紹  室溫磷光
  • 腫瘤成像新突破,南開大學在水中純有機室溫磷光上取得新進展
    純有機室溫磷光(RTP)由於其壽命長、Stokes位移大、有三線態參與等優點,在有機發光二極體、數據安全、傳感和生物成像等方面被廣泛應用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更重要的,RTP易於與細胞器中的自發螢光和背景螢光區分開,因此有望在體內提供許多優勢。
  • 南開大學劉育教授課題組《Nat.Commun.》:在水中純有機室溫磷光上...
    純有機室溫磷光(RTP)由於其壽命更長、Stokes位移更大、有三重態參與等優點,在有機發光二極體、數據安全、傳感和生物成像等方面被廣泛應用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
  • 腫瘤成像新突破,劉育團隊在水中純有機室溫磷光上取得新進展
    純有機室溫磷光(RTP)由於其壽命長、Stokes位移大、有三線態參與等優點,在有機發光二極體、數據安全、傳感和生物成像等方面被廣泛應用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更重要的,RTP易於與細胞器中的自發螢光和背景螢光區分開,因此有望在體內提供許多優勢。
  • ...子刊:腫瘤成像新突破,南開大學劉育團隊在水中純有機室溫磷光上...
    純有機室溫磷光(RTP)由於其壽命長、Stokes位移大、有三線態參與等優點,在有機發光二極體、數據安全、傳感和生物成像等方面被廣泛應用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更重要的,RTP易於與細胞器中的自發螢光和背景螢光區分開,因此有望在體內提供許多優勢。
  • 【創新前沿】德國《應用化學》報導我校功能染料組裝誘導發光研究...
    近日,我校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基於前期通過超分子組裝手段調控振動誘導發光(vibration-induced emission,VIE)的研究, 將手性環已二胺單元引入到VIE分子中,利用VIE分子的雙發射、大斯託克斯位移和環境敏感等特點,對從動力學亞穩態到熱力學穩態的組裝過程進行實時的可視化監測,同時成功誘導出圓偏振發光
  • ...在碳-碳鍵動態共價化學及二維晶態聚合物半導體材料方面獲得進展
    從合理設計並製備有機小分子功能單體或砌塊出發,結合有效的聚合方法,製備各類線型或樹枝狀有機共軛寡聚體和聚合物半導體材料,並精準調控其帶隙和能級,業已成為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的通用策略。如何充分發揮豐富的有機合成手段,通過「自下而上」法,在溶液中可控構建石墨烯類似物、獲得帶隙可調的二維有機半導體材料,是一項極富挑戰性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