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八大沙漠試種旱稻 將實現三大效益共贏

2020-12-05 中國網

新華社呼和浩特6月9日電(記者李雲平)眼下,作為我國第八大沙漠的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正在試種5200畝旱稻,在防沙固沙的同時可收穫優質大米,將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贏」。

烏蘭布和沙漠總面積1500萬畝,其中近430萬畝分布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這裡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無汙染,為種植旱稻提供有利條件。

連日來,在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巴音寶力格嘎查的沙地上,10多臺大型播種機連續作業,依次完成埋壓滴灌管、播撒種子、覆土掩蓋等工序。

據旱稻種植項目負責人魏智恆介紹,他們將試種5200畝旱稻,採用精準耕作技術播種,利用水肥一體滴灌方式澆灌,按照有機水稻標準進行管理。「我們從5月26日開始,每天出動10多臺播種機播種,預計於6月中旬完成播種工作,實現機械化、集約化作業。」魏智恆說。

旱稻又叫陸稻,是由水稻在無水層的旱地條件下長期馴化演變形成的一個生態型作物,既能在旱地種植,也能在水田或窪地種植。

魏智恆說,此次試種的品種是旱香一號、旱香二號,預計每畝灌溉用水量為280立方米,比普通水稻灌溉用水量減少600到800立方米,大大節約了水資源。同時,旱稻根系長度達50釐米左右,具有較好的防沙固沙作用。

魏智恆告訴記者,初步測算,每畝旱稻種植成本為2000元以上,主要包括土地、水、肥、滴灌管、人工、機械作業等費用;每畝可產450公斤優質大米,按照售價30元/公斤計算,畝均純收入達1萬元以上。

按照規劃,烏蘭布和沙漠將重點發展多用光熱、少用水的生態農業、資源保護型產業,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全面提升。

相關焦點

  • 2020年6月9日資訊重點:陝西5月共報告法定傳染病8874例 直播帶貨將...
    刷新我國潛水器下潛深度紀錄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獲悉:由該所主持研製的「海鬥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日前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完成其首次萬米海試與試驗性應用任務,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填補了我國萬米級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
  • 固沙又增效 我國第八大沙漠發展「甜蜜產業」
    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25日電(記者李雲平)眼下,作為我國第八大沙漠的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種植的1000畝有機仿野生甘草喜獲豐收,在固氮治沙的同時每畝可實現產值9000多元,進一步發揮沙生中藥材產生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海拔3600米藏區成功試種出稻穀
    在海拔超過3600米的藏區高原試種出稻穀了。10月29日,記者在甘孜州理塘縣甲窪鎮俄曲村的瑪吉阿米花園農莊看到,大棚裡試種的兩畝旱稻已穗滿枝頭,即將成熟收割。在高原種稻穀,是從未有過的嘗試。該農莊負責人丁方麗告訴記者,旱稻種植的海拔最高極限是2000米,這裡試種的旱稻基地是已知海拔最高的實驗基地。「高原旱稻種植最大的問題是氣溫,我們在大棚上特意蓋了一層『棉被』,即使棚外溫度在零下20攝氏度,棚內也能保證在10攝氏度左右。」丁方麗說,基地大棚是特意打造的,一個大棚1畝地,造價在32萬元左右,目前實驗有2個大棚。
  • 中國第八大沙漠 實施生態補水
    我國第八大沙漠的烏蘭布和沙漠正在實施生態補水,預計9月15日前結束,補水總量將達6500萬立方米,會逐步緩解沙區地下水位下降的問題。 烏蘭布和沙漠總面積約1500萬畝,其中近430萬畝分布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
  • 我國首批油棕樹組培苗大田試種成功
    新華社海口11月17日電(記者劉鄧)記者從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獲悉,我國首批油棕樹組培苗在海南省儋州市經過兩年大田試種,已實現100%正常開花掛果,這意味著我國油棕組織培養技術已經成熟,有望在數年內實現優質油棕樹組培苗的商業化生產應用。
  • 三大效益日臻顯著 建築垃圾資源化大有作為
    隨意傾倒、填埋不僅壞環境衛生,還將帶來生態隱患。而資源化利用作為建築垃圾處理未來發展趨勢,可實現趨利避害,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日臻顯著。三大效益日臻顯著 建築垃圾資源化大有作為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建築業也同時快速發展,每年不可避免地產生數億噸建築垃圾。
  • 「三大效益」開啟全新未來
    「三大效益」開啟全新未來     ——2013成都財富全球論壇回眸(上)□本報記者 梁現瑞 李龍俊    6月22日,世界500強企業、國際電子巨鱷索尼在中國內地的第8家、同時也是他們在中國西部營業面積最大的直營店
  • 甘肅民勤:沙漠裡長出「黃金」產業
    甘肅民勤縣地處全國荒漠化防治的最前沿,東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包圍,總面積1.59萬平方公裡,沙漠和荒漠化面積佔90.34%。長期以來,「沙患」一直侵害著民勤人民,防沙治沙是民勤人永恆的主題,「沙漠生金」是世代民勤人不懈追求的目標。面對黃沙連綿,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防沙治沙與扶貧開發的雙贏課題,怎麼破?
  •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
    我國的內蒙古高原西部、甘肅的河西走廊地區、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地區以及新疆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年降水量在200毫米的「乾旱區」,這一地區也是我國「荒漠自然帶」廣泛分布的地區。一說到荒漠,其實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沙漠」,沙漠可以說是荒漠自然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其中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總面積超過900萬平方千米,幾乎和我國的面積相當。
  • 塔裡木河流域治理顯現三大效益
    塔裡木河流域治理顯現三大效益結束下遊河道連續乾涸30年歷史,下遊來水量創48年最大值,天然植被恢復105萬畝,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記者從塔裡木河流域管理局獲悉:截至9月30日,塔裡木河今年通過下遊大西海子水庫下洩生態水總量達4.2億立方米
  • 比海南島大的沙漠將消失,一直人工種樹,我國會不會不再有沙漠?
    比海南島還大,但是在古代的時候,是一個水草豐美的地區,並且當時該區域草灘廣大,河水澄清,甚至是很好的牧場。但是後來由於不合理開墾、氣候變遷等問題,導致了該地區的植被喪失殆盡,就地起沙,形成後來的沙漠(沙地),同時在一兩千年的時間之後,海區域就不斷的擴大,所以形成了後來的茫茫大沙漠,從這裡我們就可以了解到,原始的毛烏素沙漠就是一個好地區。
  • 世界第八大奇蹟——倍增學
    這就是被愛因斯坦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市場倍增學的來歷。 市場倍增學又叫網絡學,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槐寶。 世界上最聰明、最能賺錢的美國猶太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擁有了網絡,就擁有了世界」。網絡外行者,很難明白此話的真意。 但作為深知市場倍增學原理的人士,100%的人都會認為這是一句至理名言。
  • 我國唯一有三大沙漠的縣,總面積20.23萬平方千米,相當於2個浙江
    每一個省的面積是不同的,它所轄的市、縣的面積大小也有差別,一個面積大的省,所轄的市、縣,可能比一個面積小的省,所轄的市、縣還要大,甚至更大。舉例來說,我們國家有一個縣有三大沙漠,總面積達二十二萬三千三百萬平方千米,相當於浙江省的兩個縣,也是這個國家面積最大的一個縣,叫若羌。
  • 吉木薩爾縣熊掌菇試種成功
    天山網訊(通訊員楊玉清 王金龍報導)3月20日,吉木薩爾縣泉子街鎮上九戶王高峰的大棚裡非常熱鬧,摸索試種的熊掌菇終於出棚了,最大的成品菇為6.7公斤,每畝效益10萬元。  熊掌菇幼時菇型酷似熊掌而得名,王高峰從2013年夏天到今日,從發現到研究到試種到成功,歷時4年多時間,終於成為了一道集食用,藥用為一體的美味,走向了人們的餐桌。
  • 袁隆平在新疆沙漠種植的「海水稻」成功收割啦!荒灘戈壁再創奇蹟,沙漠即將變良田!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最愛大新疆」,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
  • 上海崇明黃紫花菜試種成功,2020年將建成20個博士農場
    上海市崇明縣生態農業科創中心主任高益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博士農場已成為崇明縣重點扶持項目,到2020年,將建20個博士農場,以形成固定專家服務團隊。水稻鱔魚和蝦共處一田「種養結合雖然是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科研方向。但是在實際運用中,也遇到不同的問題。」
  •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種植再豐收 理論畝產548公斤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再豐收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南緣,有一片300畝的海水稻田。3年前,袁隆平團隊在新疆、黑龍江等試驗基地開展海水稻試種試驗,新疆的海水稻試驗基地就選在喀什地區嶽普湖縣巴依阿瓦提鄉。這裡緊鄰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地方,也是pH酸鹼度7.8的重度鹽鹼土地。令村民們難以置信的是,當年,在科研工作者和員工精心管護下,海水稻試驗田迎來豐收。
  • 我國在這個位置沙漠種樹,原因其實很簡單,網友:這招太高明了!
    我國沙漠化的嚴重大家也都有目共睹,而這對農民耕地也是有非常大的影響,而且風沙的嚴重對一些周邊城市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現如今的沙漠化也一直的擴大,反正只要是有沙漠化的國家也都在非常積極的去治理。我國在治理沙漠化上也費了不少的功夫,我們也只是在治理,但是重點不是綠化,而是為了這個!
  • 都說沙漠是高溫乾旱之地,但是我國這個大沙漠還會下雪
    而一些親臨沙漠的人,又因時間條件所限,所見又十分局部,所傳達的信息自然難以準確,所以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天氣始終是一個謎。沙漠氣候不是乾熱兩個字所能簡單概括的,是由複雜的天氣要素組成的。高溫天氣的沙漠我國氣溫最高的地方是在新疆吐魯番盆地,吐魯番市原東坎氣象站測得的溫度值為四十八點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