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裡木河流域治理顯現三大效益
結束下遊河道連續乾涸30年歷史,下遊來水量創48年最大值,天然植被恢復105萬畝,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
記者從塔裡木河流域管理局獲悉:截至9月30日,塔裡木河今年通過下遊大西海子水庫下洩生態水總量達4.2億立方米,超額完成國務院批覆的塔裡木河流域近期治理規劃中年下洩水量的目標任務。
作為我國最長的內陸河和南疆的母親河,塔裡木河流域治理備受關注,被水利專家稱為世界荒漠河流治理的「曠世之作」。歷時11年、總投資107.39億元的塔裡木河流域治理效果如何?連日來,記者沿塔裡木河1321公裡幹流採訪,西起阿克蘇河、和田河、葉爾羌河三河交匯處——阿拉爾肖塔斷面,東至尾閭臺特瑪湖,實地了解塔裡木河流域治理11年來的變化。
自上世紀50年代至上世紀末,塔裡木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下遊河道長期斷流,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多處路段經常被沙塵掩埋,具有戰略意義的下遊綠色走廊瀕臨絕境。
2001年,國務院批覆《塔裡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規劃報告》,明確了灌區節水改造、平原水庫節水改造、地下水開發利用、河道治理、博斯騰湖輸水系統、生態建設保護、山區控制性水利樞紐、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管理、前期工作和科學研究等9大類措施。塔裡木河流域綜合治理由此開始。
據塔裡木河流域管理局負責人介紹,塔裡木河流域治理項目分布於南疆5個地州的29個縣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4個師18個團場。目前已完成投資102億元,建設項目進入全面收尾階段。已累計完成8149公裡渠道防滲、3座攔河樞紐、600公裡幹流輸水堤、44座生態閘、31個水源地、44萬畝高新節水、7座平原水庫改建等共369個單項工程。這些工程,為完成綜合治理目標奠定了重要基礎。
2011年,自治區人民政府作出決定,將塔裡木河流域原4家主要源流管理機構,整建制移交塔裡木河流域管理局,建立起全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新體制。此舉有效遏制了超限額、超計劃用水,搶佔、擠佔生態水等問題,使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得到明顯加強。
11年來,經過各級管理、建設單位的艱苦努力,以及流域內各地幹部群眾的參與支持,塔裡木河流域綜合治理取得明顯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自2000年至今,有關機構組織實施了13次向塔裡木河下遊生態輸水,共計輸送生態水39億立方米,年均下洩生態水3.25億立方米,水頭10次到達尾閭臺特瑪湖,最大形成300餘平方公裡水面,結束了下遊河道連續乾涸30年的歷史;到目前,塔裡木河幹流實現了連續20個月不斷流;去年下遊恰拉斷面來水量達到13.4億立方米,創48年來水文歷史記錄最大值。
監測數據顯示,同輸水前相比,距主河道1公裡以內的地下水位由距地面8米—13米回升到4米—7米;地下水礦化度由3—11.1克/升降至1.5—2.6克/升。
通過向沿河林區洩洪,林草覆蓋面積逐年擴大。據統計,近10年來,河道兩側植物物種由17種增加到46種,天然植被恢復面積達105萬畝,沙地面積減少130萬畝。塔克拉瑪幹、庫魯克塔格兩大沙漠合攏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以往難覓蹤跡的野生動物也已常見。塔裡木河流域管理局中遊管理處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這兩年在塔裡木河中遊,灰鶴、水鳥、馬鹿、野兔越來越多。「農民有時一撈一大網魚,這情景一二十年都沒見過了。」
經濟效益明顯提高。隨著塔裡木河流域水利基礎設施陸續建成以及管理手段的提高,有效提升了流域各地控制、調節、配置水資源的能力,生產條件明顯改善,流域內農業灌溉用水得到基本保證。
據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塔裡木河流域「四源一幹」完成農業灌溉面積2350萬畝,總灌溉10089萬畝次,比上年同期增加380餘萬畝次。
有關部門的統計資料顯示,塔裡木河流域內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阿克蘇、喀什、和田地區的生產總值,特別是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近年來呈大幅度增長。同時,通過有效示範和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目前全流域高效節水面積已達1168萬畝。因生態惡化曾面臨整體搬遷的塔河下遊農二師塔裡木墾區,由於用水得到保證,連續6年成為我國棉花生產大面積單產最高的灌區。
社會效益逐步顯現。塔裡木河綜合治理有效遏制了長期以來河道多變、水量不穩的狀態,保障了沿河群眾安居樂業;緩解了因缺水、用水引發的社會矛盾。
記者在位於塔裡木河中遊的農二師31團採訪時,一位在此生活32年的老職工說:「以前太缺水,樹都乾死了,人們捨棄耕地往外跑,最少時團裡剩下不到8000人。現在回來很多,有一萬四五千人。去年光大學生就來了三四十人,許多在這裡成家紮根了。」他說:「有了水就有了一切。」
尉犁縣東河灘鄉木爾沙裡村的麻木提·沙吾爾老人說:「以前因為水亂跑,引水也不方便,有一年我搬了四次家。現在堤防、閘口修起來了,都定居下來了,家裡有果園,還種了50畝棉花。」
塔裡木河流域管理局負責人說,過去流域內因用水而引起的糾紛不斷,「上遊堵壩,下遊挖壩」;現在集中調配,水量增大,避免了許多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