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風和日麗,56歲的市民金保華與夥伴沿小白河景觀大道一路騎行。「看得見碧水,聽得見鳥叫」,金保華說,「感覺特別有詩意。」
近年來,包頭市把加強溼地保護作為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的一項重要工作,全力實施黃河溼地生態體系建設工程,溼地功能和生態效益日益顯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小白河景觀大道320公裡處,包頭黃河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的監測人員趙巍一會兒時間就觀察記錄到這片水域有14種大約500多隻候鳥在嬉戲。趙巍告訴記者:「這裡面有赤麻鴨、白骨頂等,這段時間正是候鳥的求偶期,也是市民的最佳賞鳥期,不久後,部分鳥類會繼續往北遷徙。」
包頭處於黃河流域上遊,黃河溼地緊鄰城市,屬於稀缺的內陸半乾旱高緯度溼地,具有多樣的溼地類型和原生的溼地生態系統,生物資源極為豐富。所以每到候鳥遷徙期,我市都會在溼地公園的五個片區設置30多個監測點,監測候鳥的數量及種類。同時加強溼地巡護,給溼地動植物繁衍生息創造良好的自然環境。
採訪間隙,一架無人機緩緩升起,飛向遠處更為寬闊的水域。市森林公安局刑偵治安支隊支隊長劉華告訴記者:「除了安排警力在重點區域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巡邏巡查,在比較偏遠的灘涂沼澤一帶,還會利用無人機進行監測巡護。」
溼地是地球之腎,保護好溼地的生態環境關鍵是保護好溼地的水量、水質。從2015年開始,包頭市逐步開展了黃河國家溼地公園水質監測工作,定期對主體水環境進行現場監測和實驗室化學指標分析。
包頭黃河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劉瑞龍欣慰地告訴記者,溼地的水質正在趨於好轉,個別測量點檢測的以前是劣五類或者五類的水質,現在基本上能達到三類或者四類水質。
近幾年,包頭市不僅完善了溼地保護的相關政策法規,還通過建設溼地公園、溼地自然保護區,實施退耕還溼、植被恢復、河道綜合治理等一系列措施,擴大溼地面積保護溼地生態系統。截至目前,我市溼地面積達到140萬畝,建成包頭黃河國家溼地公園、內蒙古南海子溼地自然保護區、騰格淖爾溼地自然保護區,鳥類由1992年的77種增加到現在的228種,溼地功能和生態效益日益顯現。
據包頭黃河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副處長孫建華介紹,今年包頭市將重點實施小白河生態治理工程、南海生態修復工程和失地補助項目,建設好包頭黃河國家溼地公園,繼續打造沿黃綠色生態廊道,逐步實現東西南北生態環城綠色格局。(包頭日報記者 姬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