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1月21日電 題: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區告別絕對貧困
新華社記者胡佳麗、何偉、郭軼凡
在位於中國南方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一場向貧困「堡壘」發起的最後總攻交出答卷——11月20日,自治區政府批准最後8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廣西54個貧困縣全部「摘帽」,這個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區告別絕對貧困。
入夜後,屬於壯族漢子韋勇權的「高光」時刻到了。他端著酒碗,亮開嗓子,唱著敬酒歌為大化瑤族自治縣達吽小鎮「鬧場」。對他而言,脫貧前在大山「石頭縫裡種地」的艱難歲月就像一場遠去的夢。
韋勇權的老家在大化縣六也鄉加司村獨下屯。那是一個窮山溝,韋勇權一家5口人住著破舊的木瓦房,兩面漏雨、四面透風。
2018年,韋勇權全家搬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這是移民搬遷與新型城鎮化、民俗風情旅遊有機結合而誕生的達吽小鎮。在大山裡生活了30多年的貧困戶韋勇權,有了「文藝宣傳員」的公益性崗位,在這座風情小鎮招待四海遊客。
拼版照片。上圖: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金鐘山鄉平流村坡安屯群眾搬遷前的住房(2017年7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下圖:平流村坡安屯群眾搬遷到安置點的新住房(2019年12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張愛林攝
廣西共有少數民族人口2000多萬人,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區。剛剛「摘帽」的8個貧困縣均是深度貧困縣,集中分布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少數民族聚居區,是廣西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今年初,廣西安排56個區直單位定點幫扶8個縣,向48個掛牌督戰村增派58支突擊隊164名突擊隊員,與原有駐村工作隊一起全力衝刺。目前,廣西各地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3.8萬餘人仍奮戰在一線。
拼版照片。上圖:整屯搬遷前的廣西南丹縣裡湖瑤族鄉董甲村麼幹屯(2018年1月10日攝)。這裡的村民都搬遷到「千家瑤寨·萬戶瑤鄉」裡湖王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下圖:「千家瑤寨·萬戶瑤鄉」裡湖王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8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周華攝
修路突擊隊、建房突擊隊、水櫃建設突擊隊……一個個突擊隊轉戰在群山中,逐村逐戶啃下「硬骨頭」:交通不便,他們翻山越嶺,馬馱肩扛建材進山村;天黑了,用燈光照著幹活,夜以繼日奮戰;遇到下雨天,搭棚把工地罩起來繼續施工。這些是大化縣在脫貧攻堅衝刺階段中的尋常一幕。
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盯人」「人盯項目」等舉措已成常態,工程隊進村到戶開展危改房項目建設,採取入戶動員、出臺拆舊獎補政策等措施,消除危房住人隱患。羅城縣縣長潘秋琳說:「今年以來,全縣幹部以最後衝刺狀態全力攻堅。」
近日,大化縣板升鄉八好村舉行「千羊萬雞」產業分紅大會,328戶貧困群眾喜領第一筆紅利。
拼版照片。左圖:在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勇村,孩子們走在放學路上(2019年5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右圖:在弄勇村弄頂屯,孩子們扛著生活用具,爬懸梯上學(2012年9月3日攝)。目前,弄勇村所有的屯都已告別沒有公路的歷史。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2019年底,八好村貧困發生率高達61.48%。今年初,河池市一家國有公司進駐八好村,採取「基地+貧困戶+合作社+公司」運行模式,養殖湖羊母羊1000多隻、七百弄雞1萬餘只。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駐村第一書記韋德王幫助企業從附近鄉鎮調來飼料,協調有關部門調運養殖用水,還在基地旁建成3座產業水櫃。「目前湖羊已產羔羊1400多隻,七百弄雞出欄了一部分,全村脫貧戶產業覆蓋率達100%。」韋德王說。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廣西堅持「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原則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目前脫貧戶產業覆蓋率超過96%。
在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變好了,清水鴨、砂糖橘、油茶等產業更加興旺。村裡開辦了村集體企業,建設電商平臺,帶動群眾持續增收。(參與記者:黃耀滕)(視頻記者:覃廣華、黃凱瑩、麥凌寒、李俞輝、農冠斌、徐海濤、梁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