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癌蛋白的億年進化之旅

2021-01-15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這是一個關於Abl和Src的故事——兩個幾乎相同的蛋白激酶,它們的進化有可能是開啟高度特異性的新型抗癌藥物的關鍵鑰匙。

Abl和Src是兩個壞傢伙——是偏好在人體中引起癌症的致癌基因。這兩個蛋白只有146個胺基酸的差別,但它們之間有一個極大的不同之處——即Abl對抗癌藥物格列衛(Gleevec)敏感,而Src則不敏感。

在近期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布蘭迪斯大學生物化學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Dorothee Kern,揭示出了這兩個蛋白的十億年進化之旅,指出了導致Gleevec與一者良好結合而與另一者結合不佳的確切進化轉變。這種研究酶以及它們結合位點的新方法有可能會對開發合理的抗癌藥物產生重大的影響。

當2001年Gleevec上市之時,它被譽為是治療癌症的魔術子彈。

這是因為大多數的抗癌藥物都打的是一種焦土戰役——在消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殺死了大量的健康細胞。但Gleevec卻只特異性地被Abl吸引,後者在癌細胞中負責了細胞的生長和增殖。Gleevec結合Abl,可導致其失活及阻止癌症擴散。

開發出更多像Gleevec一樣起作用的藥物——這被稱作為合理化藥物設計——有可能創造出在許多癌症類型中靶向特異性酶的一些新療法。然而不幸的是,科學家們並不清楚為什麼Gleevec會如此挑剔,只結合Abl而不識別它的近親Src。

為了解開這一謎題,Kern和她的研究小組將進化時鐘回撥到了十億年前來尋找Abl和Src的共同祖先——酵母中一個稱作為ANC-AS的原始蛋白。他們繪製出了進化樹,搜索了一些胺基酸改變以及分子機制。

Kern說:「Src和Abl有著146個胺基酸的差異,我們正在尋找賦予Gleevec特異性的把手。這就如同在大海中撈針一樣,只能通過我們的進化分析方法來完成。」

隨著ANC-AS在更為複雜的生物中進化,它開始特化並分支成一些顯示不同調控、作用與催化過程的蛋白質——生成了Abl和Src。通過追蹤這一進程,沿著這條路測試蛋白質對Gleevec的親和力,Kern和研究小組將導致Gleevec特異性的原因從146個胺基酸縮小至15個胺基酸的差異。

這15個胺基酸在Abl的構象平衡中發揮了作用。構象平衡是指的蛋白質在兩種結構之間發生轉換。就結合Gleevec而言,Abl和Src之間主要的差異在於蛋白質處於每個構象的相對時間,導致了它們結合能的極大差異。

通過了解Gleveec對Abl起作用而對Src無效的機制及原因,研究人員獲得了一個起點來設計對一些癌蛋白具有高親和力及特異性、並能夠有力結合它們的其他藥物。

Kern說:「了解Gleevec特異性得分子基礎為設計出好的藥物打開了更寬闊的大門。我們的研究結果為採用一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合理的藥物設計鋪平了道路。」

相關焦點

  • 揭開30億年前光合作用的秘密
    今天的高等植物擁有兩種不同的光合作用反應中心,且各自是由不一樣的中心蛋白構成。但地球上最早的光合作用反應中心構成其實是兩個相同的蛋白,經過長期演化才逐漸形成如今的狀態。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特別之處,正在於其兼具演化前後兩種光系統的結構特點。「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在地球幾十億年的歷史中只進化過一次,現在地球上的所有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蛋白都是從同一個祖先進化而來。
  • ...砒霜竟可以復活結構性突變的最強抑癌蛋白p53,恢復其抑癌活性丨...
    總的來說,這是抑癌蛋白p53靶向治療近40年來取得的重大突破,靶向治療或由此迎來新一輪爆發。基於本研究成果的相關臨床研究(PANDA-T0;NCT03855371),也在瑞金醫院的主持下開展[2]。
  • Nature子刊:「抑癌好蛋白」的太極精神
    p21是一個在過去近二十年被認為指示腫瘤治療良好預後的「好」蛋白,甚至一度被當作是抑癌蛋白。然而,來自雅典大學、曼徹斯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卻在最近揭露出了它「陰暗」的一面,並把這一發現發表在了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上。
  • 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結構揭開
    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結構揭開 2019-10-30 03:48:1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張一凡 責任編輯:張一凡
  • 《細胞》子刊:這一次,砒霜立大功了,可復活結構性突變的最強抑癌蛋白
    換句話說,盧敏等的研究成果證實:一直被認為缺乏邏輯支撐的「通過靶向藥物恢復突變蛋白活性」的思路,在p53蛋白上是可行的;一向被認為缺乏靶向藥物結合口袋的p53蛋白,確實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砷原子結合口袋。總的來說,這是抑癌蛋白p53靶向治療近40年來取得的重大突破,靶向治療或由此迎來新一輪爆發。
  • 史前海綿揭開7億年進化之謎
    因此,這種機制(是動物界中物種多樣性的關鍵)在7億年的漫長進化過程中保持了保守性。論文的通訊作者、澳大利亞Victor Chang心臟研究所的Emily Wong說:「這次發現對於進化及遺傳疾病的理解意義重大,我們此前根本不敢想像。我們在赫倫島附近的大堡礁收集了海綿樣本,從中提取了DNA樣本並將其注射到斑馬魚胚胎的單個細胞中。
  • 抑癌蛋白Rb可調控細胞大小
    抑癌蛋白Rb可調控細胞大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4 15:23:58 美國史丹福大學Jan M.
  • Structure:科學家成功利用超級計算機闡明細胞膜關閉促癌蛋白表達...
    圖片來源:www.phys.org2017年4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Struc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利用超級計算機闡明了細胞膜控制主要促癌蛋白形狀以及功能的分子機制,這種蛋白是一種名為K-Ras的小型酶類分子,其能夠吸附到細胞膜上,並且能夠感知來自細胞外部的信號分子。
  • 約5億年前的怪異生物,頭上長有觸角,或能揭開寒武紀時期的謎團
    約5億年前的怪異生物,頭上長有觸角,或能揭開寒武紀時期的謎團說起人類最熟悉的無脊椎動物,蚯蚓一定榜上有名,作為現生環節動物之一,從進化的角度來看,蚯蚓已經算得上是相對高級的無脊椎動物了,根據科學家們此前通過化石的分析研究,認為蚯蚓的祖先和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有關
  • 《時間地圖》:跨越130億年的存在之旅
    跨越130億年的存在之旅跨越130億年的存在之旅跨越130億年的存在之旅儘管克裡斯蒂安的整本書會觸發不少人對此類書籍的刻板印象跨越130億年的存在之旅跨域130億年的存在之旅事實上,在「大歷史」背景下的閱讀並不僅僅是泡在陽光中的個體事件
  • 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原標題: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0日報導,英國科學家利用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重要成果——冷凍電鏡技術,攻克了與基因表達有關的一種重要蛋白的結構難題。
  • 癌-睪丸蛋白/基因篩選及其調控機制研究為臨床腫瘤診治提供了依據
    癌-睪丸基因只在正常睪丸和腫瘤中激活,其表達特徵符合表觀驅動基因的定義,是一類重要的候選驅動基因,該類基因的鑑定及其調控研究對腫瘤診治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支持下,南京醫科大學胡志斌團隊項目「癌-睪丸蛋白作用機制和調控網絡研究」進行了蛋白質組、轉錄組、基因組學等多組學的癌-睪丸蛋白/基因大樣本量篩選,成功地在19種常見腫瘤中鑑定了共1019個癌-睪丸基因(圖一)。
  • 抑癌基因或許會促進癌症發展 它還有什麼神秘作用?
    我們都知道,抑癌基因能夠有效保護機體免於癌症的產生,然而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有時候這些抑癌基因或許也會促進癌症進展,而且在疾病發生過程中或許還扮演著其它角色,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讓我們共同學習,揭開抑癌基因的神秘面紗!
  • 腫瘤產生的乳酸或能表觀修飾巨噬細胞組蛋白,導致巨噬細胞黑化促癌
    1924年,德國生理學家Otto Warburg發現,與正常細胞相比,癌細胞的生長重度依賴糖酵解,而這個過程會產生大量「代謝廢物」乳酸[1]。 高能耗的癌細胞的這一反常行為,困擾了科學家幾十年。
  • 異鸚鵡螺再現 揭開數億年前的奧秘
    異鸚鵡螺再現,揭開數億年前的奧秘。今年8月初,沃德前往巴布亞紐幾內亞,試圖再去尋找異鸚鵡螺的蹤跡。結果,異鸚鵡螺再現,沃德和同事們不僅找到了它們,在海底拍到了其活體狀態的數字圖像,還成功設置了跟蹤裝置,這將有助揭開一些關於異鸚鵡螺生存的最古老和最深邃的秘密。
  • 定向進化憑什麼拿下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一半授予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另一半同時授予喬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格雷格·溫特(Gregory P. Winter)爵士,以獎勵他們在各自領域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內質網蛋白Nogo-B促進肝臟炎-癌轉化新機制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內質網蛋白Nogo-B促進肝臟炎-癌轉化新機制 2019-07-31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北大謝燦課題組發現磁感應蛋白:或揭開「第六感」之謎
    【導讀】2015年11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謝燦課題組在Nature Materials雜誌在線發表論文,首次報導了一個全新的磁受體蛋白(MagR),該突破性進展或將揭開被稱為生物「第六感」的磁覺之謎,並推動整個生物磁感受能力研究領域的發展。
  • 愛滋病毒關鍵蛋白「真相」被揭開
    原標題:愛滋病毒關鍵蛋白「真相」被揭開  據新華社華盛頓10月8日電(記者 林小春)愛滋病病毒表面有一些突起,這是它感染人體細胞的關鍵。美國科學家8日說,他們已經完全弄清楚了這些突起的結構以及其與人體細胞融合前後的動態變化。這一成果為設計有效的愛滋病疫苗奠定基礎。
  • 進化論被證錯誤?隕石中發現未知蛋白,地球生命或來自奧爾特星雲
    進化論人類是怎麼來的?短短7個字,引發了世人長期的思考,直到1859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了「進化論」,才給人們提出了一個相對可靠的答案。該理論認為,在45億年前,在雷電等的作用下,大氣中的甲烷、氨與氫等物質會轉化為大量有機分子並落入大海,海洋就成為了充滿有機分子的「原始湯」,這些分子不斷碰撞不斷進行各種化學反應,直到有一天,恰好生成了一個可以自我複製的基因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