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風水,如今的大家都感覺這是封建迷信,但是其實風水最早人們只是為了實現自己居住的地方和所處環境和諧統一。在中國古代,風水也被稱為是地理學,講究「天人合一」,順應自然。
風水一學經過幾千年不斷發展,是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但是後來逐漸被一些人加入了一些玄學色彩,這才使得人們對風水的認識逐漸向封建迷信方面靠近。
風水在中國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在2006年的時候韓國人卻打算將風水申遺,這一消息被我國的一個建築學家聽說了之後,他迅速找出了3000多年的證據,阻止了韓國人的「風水申遺」,他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人物王其亨。
中國古建築學家,彌補了我國古代建築理念的空白
王其亨1947年出生於河南是我國著名的古建築學家,是中國建築史的衛道者,他的一生都貢獻給了中國古代建築,是他打破了其他國家對中國古代建築的成見。
王其亨畢業於天津大學建築系,之後留校任職。他是天津大學建築歷史理論的帶頭人。在中國古代「士農工商」觀念的影響下,工匠的地位是比較低下的,從業者較少,再加上那些技藝大多在家族內部流傳,大多失傳了。因此,人們對中國古代建築比較陌生的。
儘管古人有故宮、頤和園等令世界震驚的建築佳作,但是中國建築在世界上的影響很小,在外國人眼中,中國建築知識起源較早罷了,論影響力遠遠比不上希臘、羅馬的建築,而且中國古代的家族理念由於種種原因長期處於空白階段,這也成為了西方建築學家們詬病中國古代建築的武器,嘲諷中國古人不懂得設計建築。
從1930年開始中國的建築學家立志要改變他們對中國建築的偏見。這個重任一代代傳承下來,交到了王其亨這一代的肩上。王其亨重要從事的是清朝「樣式雷」研究。「樣式雷」指的是清代著名的建築師家族雷氏家族,這個家族在中國古代留下了許多的著名建築,如天壇、故宮、頤和園、圓明園等等,每一件都是建築珍品。
王其亨一直從事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經過他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彌補了我國古代建築理念的空白,讓西方國家的建築師對中國古代建築有了新的認識。
拿出3000多年前的證據,阻止韓國申遺
王其亨一生都在研究中國古建築,對風水理念也頗有研究,在他看來風水並不是迷信,而是景觀建築學。王教授一直想要將中國古代建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在一直努力著。
14年前,突然傳出了韓國想要將風水申遺的消息。眾所周知,古代韓國受中國的影響是比較深的,韓國的許多傳統和風俗都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他們的風水知識也是深受中國古代風水文化的影響的,這次聽說了他們打算將風水申遺消息後,王其亨在電話裡信心滿滿地告訴他的老師羅哲文先生,說自己一定會阻止他們的。
長期以來的研究讓王其亨對中國古代的建築典籍十分熟悉,59歲的他中找出了中國古代風水的相關理論。在韓國申遺的時候,直接拿出了自己準備的中國3000多年前關於風水相關記載,並質問韓國申遺的相關人員「這個你有嗎」,他還將中國古代建築風水從起源到後來的發展給韓國人科普了一遍,
在強大的證據面前,韓國的那些代表只能灰溜溜地打道回府,從此再沒有了風水申遺的想法。王其亨教授的行為也十分的解氣,在之前他參加央視的《開講啦》這一節目時,他還講了這件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培養學生,將文化傳承下去
王其亨的一生都獻給中國古代建築,他曾經說:「沒有人比我更了解樣式雷了」,這樣自信的話語源於他三十多年,幾千個日日夜夜的努力研究,由於種種原因,「樣式雷」的資料散落在世界各地,他就帶領團隊辛辛苦苦的尋找,他和他的團隊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樣式雷」的研究當中。
終於在他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他們破解了「樣式雷」的奧秘,可以清晰地還原雷氏家族當初在建築時候的相關細節,儘管如此,他仍不滿意,在他看來,中國古代建築留下了太多空白,他希望能夠儘自己的最大努力讓更多的人到中國建築。
如今的王其亨早已到了退休的年紀,但是他依然站在三尺講臺上,為更多的學生講授知識,他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中國古建築的價值,能夠培養出一個能繼承樣式雷研究的團隊。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年過七十的王其亨每次在為同學們講課都充滿激情與活力,激動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提高自己的音量,他希望能夠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傳給更多的人,因此在課餘的時候,他還將自己的所知所學出書發表出來,向更多的人介紹中國古代建築。
王其亨總是告訴自己的學生「要對古代文化有敬畏之心」,他說五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不能就這樣沒了,總要有人去研究他們,向世人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
中國古建築的研究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一代代古建築研究者們希望向世界證明,中國古建築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它有自己的特色。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人類文明能夠一代代的進步,就是因為人類懂得傳承,如今的王其亨也像自己的前輩們一樣,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更多的人,讓它們更好地傳承下去。
「一家樣式雷,半部古建史」,在王其亨和他的團隊們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對中國古建築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的人明白了中國古建築的意義。
中國五千年歷史,需要傳承的絕對不只是古建築,還有許多知識例如中醫、古代文學、古代技術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正是因為有許多像王其亨教授那樣的人的努力,這些寶貴文化才得以一代代地傳承下去,讓我們他們致敬。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