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席間,有領導問大家:前幾年風起雲湧的特色小鎮為什麼不成功?
踴躍討論之下,每個人都給出了原因,聽起來似乎都有些道理,稍加思考就是感覺差了點兒什麼。
特色小鎮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沒有成功必定有非常多的原因,比如就會有主觀和客觀的、關聯性的和因果性的、內在的和外在的,找到了因果性的原因,才是復盤的意義所在。
構架式思維
後來者可以借鑑成功者的經驗,就會省去不少探索的時間和金錢;而失敗的教訓同樣珍貴,畢竟是用血淚、金錢換來的,直接放掉簡直太可惜。
使用構架式思維,可以有效地規避錯、漏、缺的遺憾。
「三生」、「三為」兩個筆盒 慣用的思考、決策構架進行討論,原因就會是不辯自明。
小鎮定位有一個著名的生態、生活和生產理論:如果只有生產,那就是單純產業園,如果只有生活那就是簡單的住宅,如果只有生態那就是純粹的旅遊景區。
不成功的小鎮一定有多種原因無法形成真正的三生,最終失敗就是作為住宅的失敗,或者是作為產業園的失敗,再不就是作為旅遊景區的失敗。
由此超過一半的小鎮失敗可以歸結為住宅開發的失敗——選擇在不具備住宅開發的地方進行了住宅開發,結果就真的賣不掉;在餘下一半裡,又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是旅遊景區開發的失敗——不具備人文歷史、自然景觀,生造一個景區要成功實在太難;在餘下的大約一成裡,是作為產業園的失敗,比如足球小鎮、小提琴小鎮聽著就勉強,內容確實有,但太過於單薄、確實難以支撐一個小鎮的生存和發展。
「三為」框架
客人為誰?客為何來?客從何來?這終極三問是行知合一的決策理論。
根據這「三為」就可以定性判斷失敗的原因,當然要徹底解決還需要定量的分析。
特色小鎮開發的不成功還有時機不到、企業賭性過強、地方政府的推波助瀾等等——主動指的就是願打願挨,被動的當然是無奈之舉。
小鎮開發不成功的故事不是第一個例子,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值得細思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