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如何把熱量從表層傳到海底?海豹攜帶傳感器幫助科學家研究

2021-01-20 劉同學的科學戰記

一隻被標記過的海象在南極的法國領土Kerguelen島上曬太陽。海象被標記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一項名為SO-MEMO(觀察系統-哺乳動物海洋環境採樣器)的研究項目的一部分。當海豹上岸繁殖或蛻皮時,標籤——實際上是帶有天線的傳感器——根據既定的道德標準被粘在海豹的頭上。當海豹返回陸地時,研究人員取下標籤來獲取數據。如果它們錯過了一個標籤,它會在下一個蛻皮季節隨著死皮一起脫落。

南極繞極洋流環繞南極洲,連接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它是我們氣候系統中最重要的洋流之一,因為它促進了與之相連的海洋之間的熱量和其他性質的交換。

但是,目前還不完全了解洋流是如何把熱量,特別是從海洋的頂層垂直地傳到底層,反之亦然。這種水流非常湍急,產生的漩渦——類似於大氣中的風暴——直徑在30到125英裡(50到200公裡)之間。它還跨越了大約13000英裡(21000公裡),穿過世界上一個特別遙遠和荒涼的地方,使它成為科學家——至少是人類——觀察和測量最困難的洋流之一。

利婭·西格爾曼(Lia Siegelman)是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市(Pasaden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一名訪問科學家。

這隻海豹裝備了一個讓人聯想起小帽子的特殊傳感器,在三個月的航程中,它遊了3000多英裡(4800公裡),其中大部分是通過南極環極洋流湍急、渦流豐富的水域。在這段時間裡,海豹每天在550到1090碼(500到1000米)的深度潛水約80次。與此同時,它收集了一系列連續的數據,為研究在這個不穩定區域海洋層之間熱量的垂直移動提供了新的視角——這種視角使我們更接近於了解海洋能夠吸收多少來自太陽的熱量。

這張3D示意圖展示了被標記的海象如何通過長距離遊泳和在南極洲附近的湍流水域潛入深海來收集數據。衛星數據被用來識別海豹遊過的水域的特徵。藍色代表寒冷、稠密的水。紅色區域密度較低,通常較溫暖。

最近,Siegelman和她的合作者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新論文,他們將海豹的數據與衛星測高數據結合起來。海洋表面的衛星數據顯示了漩渦在洋流中的位置,以及海豹遊過的漩渦。通過分析這些數據集,科學家們特別關注了較小的海洋特徵在垂直熱傳輸中的作用。Siegelman對結果感到驚訝。

她說:「已知這些中等大小的渦流會推動小尺度鋒的產生——水密度的突然變化類似於大氣中的冷鋒和暖鋒。」「我們發現,這些鋒面明顯深入海洋內部約500米(550碼),而不像許多研究表明的那樣只在表層,而且它們在垂直熱量傳輸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根據Siegelman的說法,他們的分析表明這些鋒面就像管道一樣,將海洋內部的大量熱量輸送回表面。她說:「目前大多數的模型研究表明,在這些情況下,熱量會從海洋表面轉移到海洋內部,但根據海豹提供的新觀測數據,我們發現情況並非如此。」

海洋表層只能吸收有限的熱量,然後自然過程,如蒸發和降水,開始冷卻它。當深海鋒把熱量送到表面時,熱量使表層升溫,並將其推近其熱閾值。所以從本質上說,在有這種動力存在的區域,海洋不能像其他地方那樣從太陽吸收那麼多的熱量。

目前的氣候模型和那些用來估計地球熱量收支的模型並沒有考慮到這些小範圍海洋鋒的影響,但是論文的作者認為它們應該考慮。

Siegelman說:「對這些小規模鋒面的不準確描述可能大大低估了從海洋內部轉移回海洋表面的熱量,因此,可能高估了海洋能夠吸收的熱量。」「這可能對我們的氣候和海洋在通過吸收大部分熱量抵消全球變暖影響方面的作用產生重要影響。」

科學家們說,這種現象也可能存在於海洋的其他湍流區,包括大西洋的墨西哥灣流和北太平洋的黑潮。

儘管他們的研究結果意義重大,Siegelman說,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充分理解和量化這些前沿可能對全球海洋和氣候系統的長期影響。例如,這項研究是基於春末夏初的觀察。結果可能在冬季更為明顯,此時這些小規模鋒面趨向於更強。這一研究機構還將受益於其他地點的其他研究。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給海豹戴上「帽子」,希望它們能拯救世界
    最近,美國科學家給海豹戴上了一頂頭盔,記錄它在海洋中的活動,希望通過它的旅行,了解到海洋熱量的變化,從而找出拯救地球的方法。加州理工學院海洋學家利亞·西格曼(Lia Siegelman),和她的團隊常年研究氣候科學,她們知道海豹喜歡長途旅行,於是選出了一隻雌海豹,將一頂傳感器帽子粘到了它頭上。雌海豹會帶著帽子生活三個月,將旅行過程中的水文信息告訴科學家。
  • 太陽的表面是「三位真火」嗎,它的熱量如何傳到地球的?
    太陽的表面是「三位真火」嗎,為何可以把熱量傳到地球?   我們用肉眼向太陽望去,會發現太陽閃耀著橙色的光芒。遠遠的看上去太陽好像一個大火球,在它的表面湧動著團團簇簇的火焰。而科學家運用天文望遠鏡向太陽探索時也發現在太陽的表面似乎是被火焰圍繞。
  • 海豹未經訓練會鼓掌 研究人員首次拍到海豹海底下拍手片段
    海豹擁有一雙圓碌碌大眼睛,加上胖胖的身型,樣子非常可愛。在很多公園的海洋劇場經常可以看到它們表演拍手,但原來它們拍手的動作並不是人類訓練出來。英國《獨立報》報導,有英國的研究人員首次拍攝到野生海豹在海底一邊遊來遊去,一邊拍手的片段。
  • 深海動物比海洋表層大嗎?科學家:小多了!
    只有海洋上層的光線才能供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因此上層又叫光合作用層。中層的光線就不足以進行光合作用了,深層及以下完全沒有光。沒有光合作用,生態系統就從最底層的生產者斷了。中層及以下,深海生態系統的能量來源有二:一是少量自養細菌利用海底火山的化學物質合成有機物;二是海洋生物泵將上層的能量源源不斷運往深海。海洋生物泵,主要形式是「海雪」。
  • 研究探討海洋雙殼類動物在海底分布差異性
    這些小生物的生命周期依靠海洋生物屍體的碎屑或者「雪」為生,這些「雪」便是海洋表面死亡的浮遊生物、排洩物、菌體等像雪花那樣從水體表面遷移沉降至海底,其也被科學家稱為「海洋雪」。 圖中顯示了這片海域中的深海「常駐居民」,樣本來自約7釐米直徑、5釐米厚度的海洋底泥。
  • 新傳感器將更好勾勒海洋圖景
    之後POGO將召開年會,屆時將有全球40家海洋機構參會。其目標是在2030年建成一套新的全球海洋監測系統。  自1999年成立以來,POGO已經協調了約2萬個自動探測器——被稱為Argo浮標——的全球部署,該浮標能夠收集溫度、鹽度和流速數據。其中的10%還攜帶了氧傳感器。  這些探測器隨著水層在2000米的深度範圍內起起落落,並且在處於水面時通過上行鏈路傳輸數據。
  • 新傳感器將更好勾勒海洋圖景—新聞—科學網
    Argo浮標 圖片來源: ARGO 本報訊 海洋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種新的傳感器,他們計劃將其部署在一個全球監測系統中,以便更好地觀察全球海洋發生的變化。 德國亥姆霍茲市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的Karen Wiltshire表示:「在某些方面,我們對於海洋的了解還不如對火星的了解多,儘管前者支配著從區域氣候到經濟的一切事物。」 作為全球海洋觀測夥伴關係(POGO)主席,1月25日,Wiltshire在於日本東京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觀測方案。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淡水海洋」 或可成飲用水新水源
    本報訊 據最新一期《科學報告》雜誌報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搭乘裝有電磁傳感器的科考船,歷時10天從新澤西州航行到麻薩諸塞州。通過測量電磁波在淡水和鹹水中的傳播方式,研究人員首次繪製出了海洋中的淡水儲存分布圖。
  • 它是如何形成的
    科學家為海豹配備了臨時的衛星標籤,並讓它們在南極洲的海冰下遊泳,以收集有關水狀況的數據。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南極冬季冰原上不時出現巨大的洞,但形成這些洞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個謎。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漂浮機器人和裝備有技術的海豹的幫助下,科學家們現在可能找到了答案:所謂的波裡尼亞斯(polynyas,俄語中「開放水域」的意思)似乎是暴風雨和鹽的結果。
  • 科學網—海豹順風耳水陸通吃
    本報訊 近日,一項新研究顯示,無論在陸地還是海洋,斑海豹都有極好的聽力。一直以來,科學家懷疑海豹使用回聲定位在黑暗的北極水域搜尋獵物。但是斑海豹也會待在水面之上,在浮冰上產仔和照顧幼崽。 研究人員訓練了兩隻來自美國阿拉斯加州的斑海豹幼崽——Amak和Tunu,教它們在聽到一種聲調時用鼻子接觸目標。通過一系列頻率檢測,科學家發現海豹在水下能夠發覺7個八度的聲音。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它們在陸地上也有極好的聽力。 該研究小組近日將相關論文發表於《實驗生物學期刊》上。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有史以來最高水平的微塑料含量
    這項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英國國家海洋中心、德國不萊梅大學(University of Bremen)、法國伊夫雷默大學(IFREMER)和英國達勒姆大學(Durham University)聯合進行的研究本周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展示了深海洋流如何充當傳送帶,將微小的塑料碎片和纖維輸送往整個海底。
  • 熱量都去哪兒了
    研究者對此有很多懷疑,例如大氣中水蒸氣的變化,或是強大的溫室氣體,亦或是從工廠中排放的「遮天蔽日」的有毒氣體。還有人認為是太平洋消化了地球上增加的熱量,因為它會將大量寒冷的底層海水輸送到海面。 但是,兩位研究者發現,實際上是大西洋而不是太平洋消化了地表上激增的熱量。在《自然》雜誌上,一項新研究顯示,海洋的溫度數據表明絕大多數消失的熱量儲存在大西洋深處。
  • 科學網—象海豹為何善於潛水
    當然,對不同的生物,一氧化碳的水平和作用可能存在很大差別,例如海洋哺乳動物就利用一氧化碳作為潛水和器官保護的重要工具。 前不久,在海洋哺乳動物協會學術交流會上,研究人員報告稱,象海豹血液中一氧化碳含量增加是幫助這種動物進行海底潛水的重要因素,研究除了幫助解釋象海豹如何能長久地保持在海底,這項工作還能可以幫助人們治療器官缺血缺氧的相關疾病。
  • 海豹只能生活在海洋中?NONONO!
    很多人以為海豹只能生活在海洋中,大概是忘記了在貝加爾湖裡生活著的淡水海豹。不過,這種淡水海豹也是來自北冰洋。根據現代生物學家的研究,貝加爾海豹與環斑海豹的血緣關係是比較相近的。而北冰洋是斑環海豹的重要生活區域。
  • 科學家警告:變暖的海洋更加「穩定」,這很糟糕……
    外媒援引氣候科學家28日發表的研究結果稱,全球變暖正使海洋變得更加「穩定」,減少海洋所能吸收的碳。報導警告說,這些發現具有「深遠和令人不安」的蘊意。據法新社巴黎9月28日報導,人為的氣候變化已導致地球表面溫度升高,從而造成大氣不穩定,並加劇了暴風雨等極端天氣事件。
  • 大學生競賽知識點:極地大洋|第二屆海洋知識競賽_網易新聞
    過去科學家估計南大洋磷蝦資源量為10億~50億噸,有人甚至估計上百億噸,但根據實測結果估計,其蘊藏量為4億~6億噸,當然這不是最後結論。實際上,磷蝦資源量有很大的年際變化,每年的資源量是不同的。651.南極磷蝦在南大洋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如何?南極磷蝦與硅藻、鯨構成南大洋食物鏈的重要環節。生活在南大洋的很多動物,如.鬚鯨、阿德雷企鵝、鋸齒海豹等都以南極磷蝦為主要食物。
  • 科學網—熱量都去哪兒了
    地表平均氣溫多年不變或與大西洋有關
  • 深海潛水機器人研究「海雪」藻類的碳吸收
    作者:Nick Lavars2020年12月6日RV研究人員部署的機器人將研究藻類在去除大氣中碳方面的作用作為一種微小的嗜碳生物,藻類在清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支首屈一指的研究探險隊將強調這一角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