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動物比海洋表層大嗎?科學家:小多了!

2021-01-15 動物志

動物志前幾天發了一篇文章,為大家講解了海洋各水層的動物。從各大平臺的評論來看,還是沒有打消一些讀者的疑問。今天動物志又應邀回答了一個問題,轉過來與廣大讀者和粉絲共享。

為什麼深海的動物那麼大?這個問題真是莫名其妙,因為深海動物根本就不大,現有的科學發現是從海面越往下動物體型總的來說就越小,而且從深海惡劣環境、生態系統的營養等角度分析,深海也不可能有什麼太大的動物。

一望無際的大洋

深海的定義

海洋垂直方向分四層,分別是:

上層:海面200米以內;中層:海面以下水深200-1000米;深層:水深1000-4000米;深淵層:水深4000-6000米;超深淵層:水深6000米以下。大陸架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內,只有上層,大陸坡部分有兩到三層,深淵層通常就是深海平原,而最底下的超深淵層只有海溝部分才有。

深海的環境

深海的環境非常惡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黑暗。只有海洋上層的光線才能供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因此上層又叫光合作用層。中層的光線就不足以進行光合作用了,深層及以下完全沒有光。沒有光合作用,生態系統就從最底層的生產者斷了。中層及以下,深海生態系統的能量來源有二:一是少量自養細菌利用海底火山的化學物質合成有機物;二是海洋生物泵將上層的能量源源不斷運往深海。

海洋生物泵,主要形式是「海雪」。海雪是浮遊生物和生物分解殘渣、糞便團粒等懸浮顆粒相互碰撞形成的絮狀有機物,形成於上層,一直沉降到海底,在海中飄飄揚揚像極了雪花,因此而得名。深海尤其是深淵層、超深淵層的動物,主要食物就是海雪。上層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絕大多數都在上層被消費和分解了,輪到中層的不過20%,到深層的才5%,到深淵層、超深淵層可能還不到1%。很顯然,僅靠海雪這點能量養不過多大的東西,這就是深海沒有巨型動物的根本原因。

深海的海雪

二是高壓。水面和大氣中的壓強是一樣的,就是一個大氣壓,為0.1MPa。水面下每100米增加一個大氣壓,1000米深處就是10個大氣壓,4000米的深海就是40個大氣壓,萬米的海溝就是100個大氣壓。如果把陸地或海洋表層的動物不加任何防護運到海底,這樣的壓力能直接把動物壓死。

三是低溫。海洋表層100米內溫度受氣溫影響比較大,我們稱之為溫躍層。100米以下到1500米,隨著水深增加,水溫快速下降到4℃左右。1500米以下直至萬米海溝,水溫就基本不再變化了,一年到頭都是1-4℃左右。這麼低的溫度只適合一些低代謝率的動物長期生存。

深海都有哪些居民?

絕大多數動物都生活在海洋上層。中層由於營養缺乏,動物無論是數量和種類都比上層少得多,主要種類包括褶胸魚科、燈籠魚科、頭足類和甲殼類動物,體長通常只有幾釐米到十幾釐米。

不到60釐米的褶胸魚

深層的動物就更少了,魚類較常見的有小型鑽光魚、鮟鱇魚、蝰魚和尖牙魚,體型大約在10釐米左右,超過25釐米的很罕見。中層的魚類尚能進行長距離追捕和遷徙,而深層的魚類為適應貧瘠的環境肌肉都已經退化,只適合懸浮在水中等待獵物主動送上門,代謝極為緩慢。

約氏黑角鮟鱇,長得相當奇葩

深層的魚類可以吃的太少了,因此它們必須吞掉能遇到的任何東西,哪怕對方比自己還大,有一些種類為此進化出了超強的吞噬能力。棲息深度為700-2800米的黑叉齒龍鰧將吞噬大法修煉到了極致,有只不到20釐米長的黑叉齒龍鰧居然吞下了80多釐米長的黑刃魣蛇鯖,獵物足有它四倍多長。

常駐深海層的動物中,體長有一米的吞噬鰻算得上很大了,它那巨嘴的頜骨構造非常松垮,可以張到很大,加上胃具有很強的伸縮性,使它足以比自己更大的受害者。

吞噬鰻松垮的巨嘴非常誇張

到了深淵層,食物已經匱乏到吞噬大法都沒有用武之地了。在深海平原的海底,底棲的清道夫是主流,包括海膽、海參、小型魚類、多毛蠕蟲、雙殼貝類和甲殼類等,它們主要以上層沉降的海雪為食。

深海平原上的海參

超深淵層通常只存在於海溝中,這種特殊生境在全球都不多見,但還是有些魚類在這裡艱難求生。記錄到潛得最深的魚類是體長可達16.5釐米的神女底鼬䲁,捕獲於8400米深的水域。與之相當的是體長可達23.8釐米鈍口擬獅子魚,科學家曾在海面下8200米處拍攝到它的身影。

水下7400米的擬獅子魚,非常可愛

一些無脊椎動物包括某些海參、端足類可以棲息於更深的水域,如體長5釐米的短腳雙眼鉤蝦,就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有11000多米。這種鉤蝦能消化埋在海底深處的木屑,這是它能夠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生存的原因之一。

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的短腳雙眼鉤蝦

深海的大型動物

絕大多數大型動物集中在環境適宜的上層,包括現存最大的動物藍鯨,最大的魚類鯨鯊,最大的掠食性魚類大白鯊,等等。

中層距上層比較近,動物垂直遷徙比較頻繁,不少動物晚上到上層覓食,白天再回到深水躲避掠食者。因此這個水層大動物還是比較多見的,最長的硬骨魚——8米的皇帶魚,最重的硬骨魚——2.3噸的翻車魚,就在上層中層都有分布。

這條皇帶魚有7米長

一些遠洋掠食者包括鯊魚、鯨豚有時會下潛數百米前往中層水域覓食頭足類和魚,柯氏喙鯨、抹香鯨等深潛型鯨類更是頻繁進入中層覓食,它們有時也進入深層,但頻率不高。深海的頭足類移動很緩慢,對抹香鯨來說是唾手可得的獵物。抹香鯨的潛水記錄是2200多米,喙鯨是2900多米,3000米以下就沒有任何鯨類了。

哺乳動物的潛水冠軍:柯氏喙鯨

大型鯊魚能潛得更深,如6米的灰六鰓鯊和三種睡鯊,可潛水至深達2000-2500米的海域,是深海中真正的巨無霸。比灰六鰓鯊潛水能力更強的鯊魚也有幾種,但體型都不大,如體長達半米的巴西達摩鯊可至3500米深的地方。唯一能進入深淵層(4000米以下)的鯊魚是一種名為棘鱗烏鯊的小型鯊魚,體長75釐米,潛水記錄4500米,是淺的最深的軟骨魚。

格陵蘭睡鯊可深潛至2200米

兩種巨魷——長達14米、重達275公斤的大王魷和更為粗壯、可達半噸的南極中爪魷,在中層和深層都有分布。兩種巨魷可能是我們熟知的大型動物中僅有的不見於表層只見於深海的動物,但它們主要分布2000米以上,都還沒夠到深淵層,離很多人想像的萬米深海還差得遠哩。

最大的頭足類:南極中爪魷

在深淵層半米長的東西就是巨物了,到超深淵的海溝只有些小魚小蝦,8500米以下就沒有任何魚類了,萬米的海溝中5釐米的小鉤蝦就算得上小巨無霸。這些小動物結構和習性極具特色,很有研究價值,這與一些人想像的未知巨型動物還是有較大距離。

總 結

廣袤的大洋和萬米的海溝容易激起人們的無限遐想,受電影《巨齒鯊》和一些海怪小說的影響,很多人一口咬定深海中有大傢伙。然而想像是想像,科學是科學,事實證明那些最大的動物幾乎都在表層。科學家不但未在深海發現任何大型動物存在的痕跡,而且證實了深海惡劣環境根本不適合大型動物生存。深海藏匿有未知巨型生物的謠言可以休矣!

了解動物知識,關注動物志。

相關焦點

  • 海洋如何把熱量從表層傳到海底?海豹攜帶傳感器幫助科學家研究
    這隻海豹裝備了一個讓人聯想起小帽子的特殊傳感器,在三個月的航程中,它遊了3000多英裡(4800公裡),其中大部分是通過南極環極洋流湍急、渦流豐富的水域。在這段時間裡,海豹每天在550到1090碼(500到1000米)的深度潛水約80次。
  • 為什麼深海的動物那麼大?
    深海巨人症:當動物生活在海洋深處時,它們會變得異常大。巨型魷魚是深海巨人症的一個顯著例子,在淺水區擁有較小同類的其他一些物種在深海變得異常巨大。考慮到海洋最深處的大部分仍未被探索,一些科學家預計隨著他們將海洋探索擴展到世界各地,會發現更多的型生物在深海巡航。
  • 甲基汞在深海中富集程度如何?深海有沒有被汙染?聽科學家如何說
    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當今主流觀點認為海洋中的甲基汞主要產生於中部海洋(100—1000米)的低氧區。隨著航測汞數據覆蓋率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深海(大於1000米)甲基汞含量可能並不低。
  • 為何海洋動物普遍比陸地動物巨大?是必然還是偶然?科學家如是說
    深海巨人症這個問題,科學家也一直在思考。在動物學上,這叫深海巨人症。實際上,僅僅最大的動物作對比,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我們還要多維度綜合比較才算客觀。以鯨魚為例,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鯨其實是哺乳動物,只不過大家叫習慣了,才叫作鯨「魚」。
  • 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為什麼稱鯨落為深海生命的綠洲?
    從今年的3月10日起,我國的「探索一號」科考船開展了為期近1個月的海洋科學考察工作,其中在南海期間,科學家通過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下潛到深海中發現了一個3米長的「鯨落」,初步確定為齒鯨屍體,而且屍體殘骸中還存在著眾多肌體有機物質,表明這個「鯨落」形成時間還不長。
  • 科學家在海洋內發現20多萬種病毒,從何而來?對人類有影響嗎?
    文/濤聲依舊科學家在海洋內發現20多萬種病毒,從何而來?對人類有影響嗎?4月25日根據《自然》雜誌報導,前不久科學家對海洋微生物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研究結果顯示,世界海洋中大約有近20萬種病毒,這比以前調查的記錄多出了兩個數量級,如此之多的海洋病毒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呢?
  • 深海10000米有多可怕?經驗豐富的潛水員也會感到恐懼
    其實對於大部分陸生動物來說,水的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但是水也代表了死亡,如果摔入水中大部分動物都會窒息而死,而海洋的深處是黑暗且封閉的,並且可能存在大量巨大的海洋生物,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很容易讓人心生恐懼。那麼真實的深海是什麼樣子的呢?
  • 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蛟龍號發現深海動物將顛覆認知
    1000米以下水深,以前人們認為應該是一個黑暗的世界,應該沒有生物和動物,然而英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3660米的地方發現了許許多多種種的深海動物。我們蛟龍號從2010年幾次下潛3000米到7200米,發現了各種各樣在深海的動物,這就有一個問題,蛟龍號看到的這些深海動物,我們發現是對傳統的認為沒有光合作用就沒有生命的挑戰。
  • 最奇特的透明動物!深海小精靈,你見過嗎?
    最奇特的透明動物!深海小精靈,你見過嗎?會發現很多令人們驚訝的動物,它們有著非常奇特的形態和外觀,今天我們要來看的就是那些透明動物,有的甚至讓你完全看不到它的存在,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吧,這個全身透明的小傢伙叫柳葉慢,是一種透明的,她的身體很薄,而且完全透明的身體裡的內臟都是透明的,而且在還沒有上他的時候,體型非常相似,和它們的蹤跡有一半出現,長大之後就會變成玻璃門。
  • 深海海洋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保護區發展趨勢
    一、前言水深大於 200m 的海洋大約佔世界海洋水體的 95%,主要包括陸坡、洋脊、洋盆和海溝等區域。深海海底富含多金屬結核、多金屬結殼、硫化物礦床和鐵錳結殼等礦藏。隨著陸地資源的迅速消耗,人類的眼光開始轉向海洋。由於深海開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成本下降,深海開採的經濟性已成為可能。
  • 科普,深海沒有大動物,未知巨型生物的謠言可以停止了
    幾天前,動物學發表了一篇文章來解釋海洋不同水層中的動物。從各平臺的評論來看,仍有部分讀者不放心。今天,動物學被邀請回答一個問題,並與讀者和粉絲分享。為什麼深海動物這麼大?這個問題真是令人費解,因為深海動物一點也不大。現有的科學發現是,動物的大小通常較低的海平面。
  • 潛入「神秘海洋」:深海裡有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11月20日,大型國際科普巡展《神秘海洋》(Unseen Oceans)在廣東科學中心開幕,率先帶我們踏上一段海洋世界的神奇之旅。據悉,該展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聯合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頂尖科學家與設計師創意設計,是全球巡展的第三站,將持續展出到2021年6月,設8大主題展區,超多互動體驗展項,配套新奇的展教活動和科技電影。
  • 深海生物為何體型龐大?是因為活了太久嗎?
    深海生物為何體型龐大?是因為活了太久嗎?在我們人類的一般觀念裡,事物的兩個極端最會吸引我們。比如說,最大最小。但是一般極好的是更能吸引人的,因為人類在巨大的事物面前都有一顆驚奇和敬畏的心。相信很多朋友都喜歡看海洋中的一些大型物種,這些生物和我們人類的體型相差巨大,長相也特別的吸引人。所以在很多的影視作品,為了營造磅礴或者恐怖的氣氛,都有很多這樣的海洋生物出現,當然有一些是誇張過的。那麼為什麼這些海洋生物會這麼大個呢?而且比陸地上的要大得多了。海洋為何體型巨大?是因為活了太久嗎?我們知道,在陸地上的動物,再大我們人類也能駕馭。
  • 研究探討海洋雙殼類動物在海底分布差異性
    發現深海生物的海底峽谷位置這些小生物的生命周期依靠海洋生物屍體的碎屑或者「雪」為生,這些「雪」便是海洋表面死亡的浮遊生物、排洩物、菌體等像雪花那樣從水體表面遷移沉降至海底,其也被科學家稱為「海洋雪」。 圖中顯示了這片海域中的深海「常駐居民」,樣本來自約7釐米直徑、5釐米厚度的海洋底泥。
  • 海洋的盡頭有什麼?深海恐懼症慎入!
    關於海洋,中國有東海龍王、精衛填海等傳說,西方有尼斯湖水怪、美人魚的傳言,希臘還有海神波塞冬的神話……海洋離我們那麼近,又總是隔著一層神秘的面紗。真正的深海到底是什麼樣的?海底1萬米是否還有生命的存在呢?讓我們來看看科學家們的發現吧!
  • 每天都在上演的大自然奇蹟:塑造地球的海洋動物遷移
    一整個白天,太陽光線一直在為海洋最上層的微小藻類——浮遊植物——提供能量基礎。這些生物雖然很小,但數量眾多,構成了食物鏈的基礎。它們滋養著無數的生命形式,小至幾毫米長的螃蟹幼體,大至汽車大小的鯨鯊。問題是,為了進行維持生命的光合作用,浮遊植物必須呆在水深200米以內的海洋表層,因為那是陽光能穿透的最遠距離。
  • 每天都在上演的大自然奇蹟:塑造地球的海洋動物遷移
    這其中,有比米粒還小的甲殼動物,有透明的水母和血紅色的魷魚,還有在黑暗中發光的龐大燈籠魚群。  它們來自寒冷的深海,都對浮遊生物異常貪婪。而且,它們的行程安排得很緊,因為當陽光重新照在海面上時,所有這些生物就必須再次回到黑暗中,以免被白天在海面上遊弋的掠食者吞噬。
  • 俄漁民捕怪異長翅深海魚 盤點十大可怕的深海魚類!
    據悉,深海魚類的生活環境中通常為高壓、低溫、食物稀少、沒有陽光或者陽光極其微弱,因此它們同淺海魚類相貌迥異,也很難被發現進而成為科學家們的研究對象,因為它們在離開深海後較難存活。蝰魚因牙大且突出兩顎之外似蝰蛇而得名。體型均小,體型最大的是斯氏蝰魚(Chauliodus sloani),長可達30公分(1英尺)。它們有著大嘴和長長的尖牙,它們的牙如此之長,以至於無法安放在嘴裡,下牙向後一直彎曲都快碰到了眼睛,科學家認為它們的捕獵方式是快速遊向獵物,然後把獵物釘在自己的牙齒上。
  • 為什麼深海的動物那麼大呢?
    深海巨人症:當動物生活在海洋深處時,它們會變得異常大。巨型魷魚是深海巨人症的一個顯著例子,在淺水區擁有較小同類的其他一些物種在深海變得異常巨大。考慮到海洋最深處的大部分仍未被探索,一些科學家預計隨著他們將海洋探索擴展到世界各地,會發現更多的型生物在深海巡航。除了魷魚,海洋深處還棲息著巨大的等足動物、巨大的螃蟹、甲殼類、軟體動物類、巨大的管狀蠕蟲和畸形大小的魚類。似乎特別容易出現這種情況。一些生活在深海中的動物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之一,它們已經發展了許多適應能力,使它們能夠在海底惡劣的環境中生存。
  • 海洋到底有多可怕?看似可愛實則危險的深海之物,確實讓人心驚
    下邊是一張海底的相片,相片中那深海中神秘的「大洞」,令人造成這種不寒而慄的覺得,好像這一「水洞」連接這煉獄一樣:海洋到底有多可怕除了這些天然的深海「大洞」,海洋在暴風雨天氣中也極其可怕,尤其是巨大的漩渦和海浪可能吞噬一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