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傳感器將更好勾勒海洋圖景—新聞—科學網

2020-12-08 科學網
新傳感器將更好勾勒海洋圖景
科學家計劃在2030年建成一套新的全球海洋監測系統

Argo浮標 圖片來源: ARGO

本報訊 海洋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種新的傳感器,他們計劃將其部署在一個全球監測系統中,以便更好地觀察全球海洋發生的變化。

德國亥姆霍茲市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的Karen Wiltshire表示:「在某些方面,我們對於海洋的了解還不如對火星的了解多,儘管前者支配著從區域氣候到經濟的一切事物。」

作為全球海洋觀測夥伴關係(POGO)主席,1月25日,Wiltshire在於日本東京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觀測方案。之後POGO將召開年會,屆時將有全球40家海洋機構參會。其目標是在2030年建成一套新的全球海洋監測系統。

自1999年成立以來,POGO已經協調了約2萬個自動探測器——被稱為Argo浮標——的全球部署,該浮標能夠收集溫度、鹽度和流速數據。其中的10%還攜帶了氧傳感器。

這些探測器隨著水層在2000米的深度範圍內起起落落,並且在處於水面時通過上行鏈路傳輸數據。公眾在24小時之內便能夠獲得相關數據。該探測器大約能夠使用兩年,目前有4000個探測器依然很活躍。

研究人員表示,儘管Argo已然改變了海洋觀測,但他們有迫切的需求獲得更多且更好的數據。

英國國家海洋中心執行董事Ed Hill表示:「全球海洋觀測系統已經變得停滯不前;在這種速度下是實現不了想要的進展的。」他強調,除了添加生物地球化學傳感容量之外,科學家還需要監測深度大於2000米的海洋中的碳儲存以及可能的溫度升高情況。

東京市日本海洋—地球科學與技術機構研究執行主任Yoshihisa Shirayama表示:「例如,測量葉綠素會向你提供有多少生物活性正在發生的信息,並最終了解海洋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更多信息。」

為了收集這些信息,研究人員正在開發傳感器以測量海水中的碳含量、酸度、營養物質濃度,例如硝酸鹽和磷,甚至收集基因組數據。

新一代的傳感器可以適用於多種平臺,包括沿海系泊設備、當前的浮標、海底網絡電纜、石油鑽機和船舶。光學傳感器可以安裝在船舶上,例如能夠確定海水顏色,從而反映處於食物鏈底部的微藻活性;而檢查彩色衛星的觀測結果,則能夠支持在一個特定海洋區域發生了什麼的推斷。

Wiltshire說:「你用一個小裝置測量的距離越遠,你需要校準衛星數據的信息就越多。」

其中一些傳感器已經在運行並正在逐步投入使用。其他一些傳感器,例如酸度傳感器如今還只是在實驗室中進行操作。「利用這些技術,科學家不必再採集一桶桶的海水。」Hill說。

「我們的目標不只是現實,它是必需的。」Wiltshire說,「這對於我們這顆行星是絕對必要的。」

Argo計劃又稱「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是由美國等國家的大氣、海洋科學家於1998年推出的一個全球海洋觀測試驗項目,構想用3年至4年時間(2000年至2003年)在全球大洋中每隔300公裡布放一個衛星跟蹤浮標,總計為3000個,組成一個龐大的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旨在快速、準確、大範圍地收集全球海洋上層的海水溫度、鹽度剖面資料,以提高氣候預報的精度,有效防禦全球日益嚴重的氣候災害給人類造成的威脅,被譽為「海洋觀測手段的一場革命」。(趙熙熙)

《中國科學報》 (2016-01-27 第2版 國際)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新傳感器將更好勾勒海洋圖景
    Argo浮標 圖片來源:ARGO  海洋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種新的傳感器,他們計劃將其部署在一個全球監測系統中,以便更好地觀察全球海洋發生的變化。  德國亥姆霍茲市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的Karen Wiltshire表示:「在某些方面,我們對於海洋的了解還不如對火星的了解多,儘管前者支配著從區域氣候到經濟的一切事物。」  作為全球海洋觀測夥伴關係(POGO)主席,1月25日,Wiltshire在於日本東京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觀測方案。
  • 南海海洋所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新聞—科學網
    會上,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被授予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這是該所繼2005年獲得「廣東省文明單位」殊榮後,首次獲評「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標誌著南海海洋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邁上了新臺階。 近年來,南海海洋所堅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紮實開展文明單位創建,將精神文明建設融入科技創新發展全過程。
  • 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新聞—科學網
    >  海洋所紫柳珊瑚的外部形態   近日,《海洋科學前沿》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最新成果。研究採用經典分類學與分子系統學方法相結合,對採自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與卡羅琳洋脊交聯區4座海山的紫柳珊瑚科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並描述三個新物種:海洋所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iocasica Li, Zhan & Xu, 2020、簇生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fasciculata Li, Zhan & Xu, 2020和扇形紫柳珊瑚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 Laetmonice iocasica sp. no 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Tritonia iocasica sp. nov. 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
  • 全球變暖引發海洋「災難」—新聞—科學網
    首先,墨西哥灣暖流和類似的洋流將溫暖的鹹水帶到格陵蘭島和冰島周圍海域,在那裡冷卻並下沉到海底。然後,它慢慢從深海向南遷移。洋流不僅在歐洲氣候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且它們還幫助海洋隔離了大氣中的熱量。然而,浮力大的淡水稀釋了沉重的鹽水,限制了其下潛深度,從而使這臺引擎熄火。
  • 「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建設—新聞—科學網
    近日,農業農村部海洋牧場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科技團隊工作站授牌儀式在遼寧大連舉行。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根據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十年增加15%。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學家Susan Wijffels說,這將促進大量其他方面的工作,如果加速是事實,它可能會影響噴流、天氣模式和海洋深處貯存的熱能數量。   海洋學家曾懷疑氣候變暖正在影響海洋洋流,但迄今為止,觀測結果還沒有顯示出這種趨勢。
  • 海洋微纖維汙染 這鍋塑料不背—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tti Virtue 長期以來,汙染海洋的大部分微纖維被認為是塑料,但新研究指出,實際上它們很多是棉花和羊毛這類的天然纖維,而且我們不知道這些纖維是否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巨大的健康風險。 在一般的磨損和洗滌過程中,紡織微纖維很容易從衣服上脫落,在空氣中飄散,或沿著排水溝進入水道。例如,一次聚酯纖維衣物的機洗就會釋放出50萬根紡織微纖維。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祝願《中國科學報》及科學網與時俱進,成為科研人員流連忘返、賞心悅目的百花園。 ◆姬揚(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讓我更好地獲取國內外科技新聞,同時還可以了解高層領導和先進人物對國內外科技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看法。
  • 新基因工具有望揭開海洋微生物之謎—新聞—科學網
    添加到海洋原生生物圖片來源:YOSHIHISA HIRAKAWA/日本筑波大學 全球50%的氧氣都是由海洋微生物產生。然而,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科學界的一個謎。4月6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學》的研究稱,在全球100多名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通過細胞和基因技術解開部分海洋生物細胞基因組的方法。
  • 海洋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批為中科院重點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廖洋報導】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海洋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批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汙損重點實驗室。
  • 壓死馬達加斯加巨型動物的「稻草」—新聞—科學網
    為了更好地了解該地區的氣候變化歷史,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位於馬達加斯加以東1600公裡處羅德裡格斯島的洞穴。並未參與此項研究的考艾島國家熱帶植物園古生態學家David Burney表示,該島「顯然處於原始的孤立狀態」,直到最近幾個世紀被人們發現。這使得它成為分析洞穴、鐘乳石和石筍等巖洞沉積物的完美場所,這些沉積物記錄了古代氣候的變遷。但人類活動,如火災,會扭曲這種記錄。
  • 探脈海洋,解碼波流奧秘—新聞—科學網
    這一時期,物理海洋研究室設立了水文、海流、氣象、波浪、潮汐潮流、海洋物理等5個研究組,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可謂「全面開花」。 毛漢禮等第一次從多方面闡述了黃東海區域海洋學中的一些重要現象及基本特徵;管秉賢發現了南海北部冬季存在著逆風向東北的南海暖流;胡敦欣在太平洋發現並命名「棉蘭老潛流」等三支潛流,是我國首次發現大洋海流,改變了有關西太平洋環流動力結構的傳統認識;袁業立首次導出了波面主要部分的演化方程,實現了國外期望而未得到的結果;方國洪提出了潮汐準調和分析理論……這些成果和發現有力推動了物理海洋學的發展。
  • 《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率先推出海洋光學專輯—新聞—科學網
    海洋光學是研究海洋的光學性質、光在海洋中的傳播規律和運用光學技術探測海洋的科學。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發現反氣旋渦也會造成海表降溫—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海洋中尺度渦對障礙層及海表溫度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 千種植物轉錄組計劃發布新成果—新聞—科學網
  • 中科院無人艇成功穿越颱風眼—新聞—科學網
    這艘名為「海洋氣象觀測者-3(MWO-3)」的無人艇,獲取了颱風發展過程中高時間解析度洋面氣象及海洋要素的詳細數據,為颱風預報、預警和研究提供了傳統觀測手段無法提供的數據支撐,是國際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接近探測到颱風中心。
  • 中科院南海所首次測得水下熱通量數據—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尚曉東團隊在海洋熱通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海洋學報》英文版。
  • 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graphics.co.jp 2021年伊始,顯微鏡技術也迎來新的跨越。 光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現有顯微鏡技術,無需添加染色劑或螢光染料,就能更詳細地觀察活細胞內部。 一種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能夠使用頻率梳而不是機械部件來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我認為無標籤技術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 人類將如何應對未來溫室效應—新聞—科學網
    如何準確可靠地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已成為現在人類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氣候和政治問題。 其中,大洋環流對地球熱量和碳分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過去海洋環流及其碳收支是認識大氣CO2在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的一把「關鍵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