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等152個項目...

2020-12-05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證券網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據科技部官網6月24日消息,按照《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管理辦法》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專項經費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科技部組織完成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4年立項的1個項目、2015年立項的151個項目的結題驗收。項目驗收結果如下:

1.「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等152個項目自立項實施以來,總體執行情況較好,達到了預期目標,予以通過驗收。其中,「作物-固氮根瘤菌特異與廣譜共生的分子機理與設計」等44個項目驗收結果為優秀,「大功率屏蔽式核主泵自主化形性協同製造原理」等108個項目驗收結果為良好。

2.「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區域特徵、環境風險與控制原理研究」等152個項目財務驗收結果為通過財務驗收。對於課題結餘資金的處理,科技部將按照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的有關規定執行。

相關焦點

  • 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資助下,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張立新研究員集聚八家單位開展了「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工作。
  • 【科技日報】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資助下,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張立新研究員集聚八家單位開展了「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工作。
  • 【中國科學報】光合作用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項目在光合作用分子機理及調控機制方面取得系列的原創性科學成果為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及技術支撐,並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提升了我國在光合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但是,光合作用能在不斷變動的外界環境條件下維持光合作用高效進行也知之甚少。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盧從明及其團隊揭示了葉綠體小分子熱激蛋白HSP21在高溫條件下維持葉綠體正常功能的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林榮呈及其團隊揭示光與活性氧信號傳遞偶聯的作用機制,對認識植物從異養到光合自養生長轉變過程中啟動保護機制來抵禦強光脅迫具有重要意義。
  • 973計劃「光合作用分子機理研究」項目進展順利
    光合作用是植物、藻類和部分細菌在太陽光照射下,利用光合色素,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如葡萄糖、澱粉),並釋放出氧氣的生化過程。光合作用是一系列複雜的代謝反應,是生物界賴以生存的基礎,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是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又一重要途徑。
  • 【中國科學報】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
    大豆品種設計育種的重要基地  對於大豆的研究,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已堅持多年。20 世紀80 年代,研究所已經開始從事大豆育種和基礎理論研究,2008年成立了大豆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2012 年進入院級重點實驗室序列。大豆分子設計育種成為研究所「一二四」規劃中的四個重點培育方向(大豆重要性狀形成機理與分子育種)之一。
  • 青島能源所利用協同調控機制對木質素成分實現分子設計
    在農作物的品種選育中,常將木質素作為細胞壁品質和抵抗逆境(尤其是抗倒伏)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另外,木質素及其衍生物還是重要的化學品和生物燃料,具有較高的工業經濟價值。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付春祥帶領的能源作物分子育種研究組長期致力於高細胞壁品質的作物新品種培育,在木質素合成的分子調控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研發經驗。
  • 研究揭示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新機制
    培育高光效的水稻材料是遺傳學家和育種家追求的目標。通過改變植株形態可以增加整體受光面積,改善通風狀況,從而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和生物量,但一直以來,對其中的精細分子的調控機制一直未能解析。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通過改變葉片形態建成揭示了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主流植物學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本研究中,科研人員綜合利用分子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多種手段,揭示了轉錄因子Roc8調控植株形態建成而影響光合作用的新機制。
  • 研究人員利用協同調控機制對木質素成分實現分子設計
    在農作物的品種選育中,常將木質素作為細胞壁品質和抵抗逆境(尤其是抗倒伏)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另外,木質素及其衍生物還是重要的化學品和生物燃料,具有較高的工業經濟價值。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付春祥帶領的能源作物分子育種研究組長期致力於高細胞壁品質的作物新品種培育,在木質素合成的分子調控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研發經驗。
  • 科學家破解植物光合作用 有望使作物產量提高40%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首次證明,通過修復光合作用中的常見「故障」,作物的產量可以提高約40%。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表明,優化植物的光合效率可以顯著提高全球糧食生產力。光合作用是植物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並不是一個完全有效的過程。
  • 高糖信號給C4作物光合作用放行—新聞—科學網
    因此,研究植物中的糖如何控制光合作用是尋找提高作物產量新途徑的一個重要環節。 最近一項對玉米和高粱等高產作物的研究表明,它們高產的秘訣可能在於其對糖的敏感反應。這種反應調節了葉片內的光合作用。相關論文發表於《實驗植物學雜誌》。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C4光合作用途徑的作物,如玉米、高粱和小米,與小麥、水稻等C3作物相比,使用了不同的糖信號通路來調節光合作用。
  • 科學網—揭秘光合作用的能量工廠
    「光合作用光系統等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功能與調控」名列其中。 光合作用為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生物體內的光合作用複合體就像一個個小工廠的不同功能單元,既有向外捕獲光能的『天線系統』單元,也有進行能量轉化反應的『反應中心』單元。」
  • 鎂(Mg)在作物中的作用機制
    鎂(Mg)在作物中的作用機制
  • 農科院科研團隊揭示小麥品種基因組演變規律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育種技術正在從「技術加經驗」的育種模式,轉向基於基因測序的新型育種模式。近日,中國農科院相關課題組發現,小麥育種中,三個亞基因組間存在顯著的育種選擇非對稱性。該現象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發現。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植物》上。
  • 「分子設計育種」帶來的盛宴—新聞—科學網
    在他看來,分子設計育種是利用分子生物學和系統生物學關於基因功能和生物性狀分子調控網絡知識設計和改良作物品種,可以成為未來育種的一個發展方向。 馮獻忠最初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學研究,在國外留學期間主要進行系統生物學和計算生物學的研究,因此在育種家的眼裡,他是一個行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