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Mg)在作物中的作用機制
上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了「鋅(Zn)在作物中的作用機制」,接下來將給朋友們帶來另一中量元素的作用機制——鎂(Mg),希望瀏覽、轉發。
在植物界,不論是高等植物的葉子還是綠藻,在通常情況下均呈綠色,這是由於它們的葉綠體中含有大量葉綠素的緣故。而葉綠素之所以是綠色的,主要是由構成它的卟啉環中的π電子和Mg(以二價的形式存在)所決定的。
鎂被土肥學者看作氮、磷、鉀之後,植物的第四大必須的營養元素,在植物中的含量約在0.1%—0.5%。由於鎂是葉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葉綠素中唯一的金屬元素。鎂在植物體內的生理作用在於其參加了植物新陳代謝過程,鎂作為葉綠素的核心離子,在植物的新陳代謝過程中,鎂是各種酶的基本要素和最活躍的組分,是植物形成澱粉和蛋白質時不可或缺的。
如果鎂供應不足,葉綠素難以生成,植物葉片就會失去綠色而變黃,光合作用就不會進行,作物的收穫量就會減少。另一方面缺鎂會使光合作用受到嚴重阻礙,因為葉綠素是植物光合器中最重要的色素,它們在植物體內與不同蛋白質結合,形成各種色素蛋白複合體,在光合作用中執行吸收、傳遞和轉化光能的作用。
葉綠素的分子結構
研究表明,由於鎂的共存而使磷的肥效提高,鎂還發揮了磷在植物體內的吸收和搬運者的功能。任何植物養分都不能獨立地發揮作用,只有在各種營養成分與植物生長需求平衡時才能確保各種養分的充分利用。在鹼性土壤中鎂同鈉的拮抗,在石灰質土壤中鎂與鈣的拮抗會影響鎂的吸收,大量鉀的存在也將影響植物對鎂的攝取,只有在鎂供應充足時,即使土壤溶液中鉀含量很高,也能保證植物對鎂的吸收。
另外,鎂還是核糖體的組成成分,還能影響線粒體的發育,影響能量的產生。一般缺鎂症狀最先表現在低位衰老葉片上,共同症狀是下位葉葉肉為黃色、青銅色或紅色,但葉脈仍為綠色,進一步發展整個葉片組織全部淡黃然後變褐,直至最終壞死。大多發生在發育中後期,尤其以種子形成後多見。
聯繫QQ群:132021411
技術支持:18663965777 18982265679
銷售電話:18628035855 18090015330
關注新浪微博:成都紐安傑農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