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發現,60歲以上患病率為20.6%,80歲以上高達36%
●專家建議,避免過度蒸煮,飯後加點水果,少喝濃茶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 黃曉軍 □北京老年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耿亞輝
□崑山杜克大學助理教授、全球健康理學碩士項目主任 吳晨凱
本報實習記者 嚴立新 □本報記者 任琳賢
由於貧血會導致嬰幼兒體重偏低、發育遲緩等一系列不良後果,以往多數關於貧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兒童和育齡期女性身上。而近期,由崑山杜克大學全球健康研究中心、武漢大學健康學院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共同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開放》上的一項研究指出,目前針對中國老年人貧血現狀的研究在醫學領域還是一片空白,但事實上貧血問題正影響著我國大約1/5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
上述研究是基於2015~2016年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研究的公開數據(涉及我國28個省級行政區近兩萬名45歲及以上中老年人),從中篩選出6656名6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數據為樣本。研究通訊作者、崑山杜克大學助理教授、全球健康理學碩士項目主任吳晨凱表示,這是最早使用全國代表性樣本來報告中國貧血患病率的研究之一,也是最早揭示我國老年人貧血患病率地理差異的研究之一。
此研究將貧血定義為女性血紅蛋白水平低於120克/升,男性血紅蛋白低於130克/升。結果發現,20.6%的60歲及以上中國老年人患有貧血,且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急劇增加。60~64歲人群的貧血患病率為14.9%;65~69歲的患病率為17.4%;70~74歲的是23%;75~70歲的高達30.5%;80歲及以上老年人貧血患病率更是達到36%。研究還發現,農村地區貧血患病率約為城市地區的2倍,且住在南方地區的老人比北方老人患病率更高,中南部地區(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老人貧血患病率為35.4%,大約是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貧血患病率(8.5%)的4倍。
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告訴記者,貧血不是獨立的疾病,是很多疾病表現出來的一種症狀,需追其根本,查找導致貧血的真正原因並及時治療。正常情況下,男性血紅蛋白範圍是120~160克/升、女性是110~150克/升;男性血紅蛋白90~120克/升、女性90~110克/升為輕度貧血;60~90克/升為中度貧血;30~60克/升為重度貧血;小於30克/升為極重度貧血。
上述研究還對貧血與老年健康結局的關係進行了分析。與沒有貧血的老年人相比,患貧血的老年人發生失能和機體功能受限的情況更多,且步速更慢,握力更弱,記憶力也較差。北京老年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耿亞輝解釋說,這些指標都是老年衰弱症候群的表現。生理儲備功能的降低,會進一步使老年人對急性疾病等的應激能力降低,增加跌倒、失能和死亡等不良結局的風險。「有的人貧血後,會出現頭暈、面色差,有的人根本沒有典型臨床表現,尤其老年人貧血多起病緩慢、症狀隱匿,很容易被原發病症狀掩蓋,延誤治療。但一個人長期貧血,攜帶氧的血紅蛋白越來越少後,會造成全身組織和器官的缺氧,嚴重威脅健康。」
營養不良與疾病因素共同導致吳晨凱說:「從中國傳統飲食習慣來看,北方人總體上比南方人紅肉攝入量更高,相比較不易發生缺鐵性貧血。我們還發現,體格健壯的老人不易貧血,這都一定程度上揭示貧血與營養攝入密切相關」。耿亞輝說,有些老人因為臟器老化,胃壁細胞萎縮,胃酸和內因子分泌不足,加之老年後食慾、牙齒咀嚼功能均有所下降,吃飯會特別單一,有些幾乎不吃肉,飯菜軟爛,很容易營養不良,引起造血原料葉酸、維生素B12缺乏,出現巨幼紅細胞貧血。中國營養學會老年分會一項涉及五省市的調查顯示,16.1%的老人患有營養不良,37.6%存在營養風險,只有46.3%的老人營養狀況正常。
黃曉軍表示,貧血與免疫系統、新陳代謝和神經系統功能下降有關,其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大類:
消化系統疾病。消化道潰瘍等易導致消化功能異常,造成營養不良而貧血,同時胃腸黏膜也會因缺氧, 引起消化液分泌減少和胃腸功能紊亂,進一步加重消化道疾病。研究發現,老年人貧血還與腎功能損傷、失眠、心血管疾病等互相影響。
血液系統疾病。骨髓瘤、白血病等會嚴重影響機體造血能力,尤其是多發性骨髓瘤發病率逐年上升,已趕超白血病。血液系統疾病通常起病隱匿,有時發病初期只表現為貧血,等全身出現明顯症狀時,病情已非常危重。
失血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失血,如鼻出血、痔瘡、便血、鉤蟲病等。
腫瘤性疾病。耿亞輝補充說,腫瘤性疾病特別是消化道腫瘤也是常見的貧血原因,如不及時治療,可能引發消化道大出血、腫瘤迅速惡化等情況。
重視查血常規,老人別拒絕肉「該研究結論對早期預防和幹預老年人貧血問題提出了警示。」吳晨凱說,貧血最基礎的篩查方式就是血常規檢查,操作成本較低且易普及,只要老年人堅持每年體檢,足夠重視並積極幹預,就能大大減少相關不良結局的發生。黃曉軍強調,老年人一旦發現貧血,即使只是輕度的,也要通過檢測血細胞形態、骨髓造血功能、鐵代謝功能、溶血功能等進一步追溯病因。
耿亞輝說,老年人貧血極易被忽視,不僅因其本身臨床表現不典型,還因容易被其他系統疾病所掩蓋。例如,頭暈、耳鳴、心悸、活動時氣促、呼吸困難等心肺系統疾病,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等,都可能成為貧血臨床表現,但診治過程中卻常集中於原系統疾病。因此,老年人在治療多系統慢性病時,一定要注意檢查血常規。另外,老年人作為貧血高發人群之一,日常應注意營養均衡。預防貧血,具體要做好以下三點:
保證鐵和維生素攝入充足。鐵、葉酸、維生素B12都是造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原料,生活中應多吃富含這些營養素的食物,如豬肝、瘦肉、蛋黃、海帶、紫菜、木耳等都富含鐵元素;新鮮的綠色蔬菜、水果、瓜類及豆類含有豐富的葉酸;肉類及肝、腎、心等內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
注意烹飪方法。儘量避免過度蒸煮食物,以防食材中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流失;減少使用煎、炒、烤、炸等烹飪方式,防止食材因高溫產生有害物質,危害身體健康;用鐵鍋烹調食物有助補鐵。
飯後吃點水果,少喝濃茶。餐後適當吃些水果,能促進鐵的吸收,但餐後飲用濃茶只會起到相反作用。
耿亞輝提醒,患有高血脂、糖尿病等對飲食有特殊要求的老人,要優先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不要因為防貧血盲目吃不適合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