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永方
提出這問題,說實在的我也不好說醫生該拿多高為好,因為我國的醫生不是自由職業,由於是單位人決定了我國醫生待遇不高的關鍵因素,醫生作為單位人如果收入太高,容易導致內部分配公平度問題,到底醫生收入該拿多高為好?
1.國外醫生收入幾何?
美國:著名的醫學網站Medscape發布了2018年醫師薪酬報告。Medscape根據美國29個醫學科室的20,000餘名醫師進行數據調查,最終得出一份全美臨床醫學的畢業薪資數據。整體來說,臨床醫師的平均收入為299,000美元,相比去年,臨床醫師的收入水平有所增加:2017年初級醫師的收入為217,000美元(增長6,000美元),專家收入為316,000美元(增長13,000美元)。
整形外科、牙齒矯形科、心內科醫師收入繼續位列前三甲。榜單倒數第一至第五分別為公共衛生(199,000美元)、兒科(212,000美元)、糖尿病內分泌科(212,000美元)、家庭醫學科(219,000美元)、內科(230,000美元)。美國醫科類專業,滿意度最高的科室為急診科(74%),其次為呼吸內科(70%)和皮膚科(70%)。對收入最不滿意的科室為康復科(46%)。
加拿大:依據加拿大健康信息研究所2017年9月發布的報告,加拿大衛生部每年支付臨床醫生,平均每個醫生為33.9萬加元,相當於人民幣166.11萬元。
最低的家庭醫生平均年薪27.5萬加元,相當於年薪人民幣134.75萬元。外科專科醫生平均年薪46.1萬元,相當於年薪人民幣225.89元,是普通加拿大人的五倍之多(2017年12月02日,加拿大政府公告,按照全職、每周工作40個小時計算,11.40加元/小時,全年年薪23712加元,相當於年薪人民幣116189元)。
護士起薪一般為40000加元(年薪),相當於人民幣196000元。高年資護士在加拿大的起薪是55000加元(年薪),加班領取1.5倍工資,所以年薪可達70000加元左右,相當於人民幣343000元。
今年2月,魁北克省醫生聯合會與加拿大當地政府達成一項協定,為該省的1萬名醫生每年漲薪約1.4%。醫生要求取消有關加薪的決定。發起拒絕漲薪抗議的魁北克醫療保險醫生組織表示,在當前護士等其他同行業職工工作條件艱苦,而患者也由於醫療資源急劇減少難以獲得必要服務之際,醫生們在良心上無法接受漲薪。
英國:據英國《電訊報》報導,BBC調查顯示,2016—2017年度,英國全職男性醫生的平均收入(含獎金)約為12.8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12萬);全職女性醫生的平均收入(含獎金)約為11.4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01萬),比男性醫生低12%,即1.4萬英鎊。醫生收入是國民人均收入的4-5倍。
日本:醫生的收入和地位一直位列日本各行業的榜首。國民平均年收入一般為400萬—500萬日元,開業醫生的平均年收入要遠遠高於這個數字,中年醫生平均年收入可達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0多萬元)。是國民平均收入的1倍。
新加坡:新加坡醫生平均收入7千多新幣,也屬於高收入群體。尤其是資深專科醫生,月收入超過2萬新幣(約合人民幣10萬),是當地收入最高也最受尊敬的職業。是國民平均收入的5.5倍。
韓國:根據韓國保健福祉部3月14日發表的「國民保健醫療調查」顯示,韓國醫生的平均月工資為1304萬韓元(約合7.75萬元人民幣),是韓國一般正式編制勞動者平均月工資的4.6倍。
古巴:醫生的月收入約為500多比索(合人民幣100多元),比人均收入高2/3,與律師工資處於同一水平線。
印度:大型醫院集團中醫生的月薪為8萬~15萬盧比不等(合人民幣1萬~2萬元);但也有很多醫生放棄優厚的物質條件,在為窮人服務的醫院供職,他們的月薪僅為2.5萬~3.5萬盧比(合人民幣3000~4000元)
越南:醫生每月的工資收入大概是1,600,000多越南盾(合人民幣不足600元)。但據報導,紅包等灰色收入可達當地醫生透明收入的10~20倍,這也使醫生躋身高收入群體。
2.我國醫生收入如何?
臺灣地區:臺灣醫生收入不光來源於看病,還來源於教學、行政業績。一個普通的內科醫生的月收入平均為10萬人民幣。事實上,由服務量多少決定的業績收入,只佔醫生收入的三分之一。是平均收入的3倍。
香港地區:中國香港醫生初入行時的平均月收入就超過5萬港幣,且會逐漸按年資增加。擁有10年工齡的醫生的月收入約10萬港幣(約合7萬9千人民幣)。是平均收入的2.5倍。
我國內地:調查顯示,2016年醫生整體收入7144元/月,比2015年5950元/月,人均增長1194元/月,增幅20%。約是平均收入的1.8倍。
3.我國醫生績效多高為好?
醫生由於培養周期長、職業風險高、技術難度大、責任擔當重,不同於其他事業單位,按照現行的規培制度需要8年的培養時間,加之需要實踐的積累,培養周期長,培訓教育投入成本較大。我國醫生薪酬如何設計才好?收入到底多高為好?
(1)醫生薪酬框架如何設計?
目前大部分醫生享有編制身份優勢,還沒有形成自由執業群體,關鍵的是體制因素限制,這也決定了醫生薪酬設計還需要綜合兼顧。醫生薪酬制度設計,要先了解維持外部公平性,了解行情提高競爭性;其次是處理內部公平性,主要包括基本工資、職務和技能工資、績效工資。
基本工資:可以參考目前政府制定的基本工資體系,以後隨著醫生自由執業興起,作為基礎薪酬的參考依據。
職務職稱工資:這個需要設置,基本工資體系裡雖然有這個因素,但不能充分體現醫生職務職稱的價值,應按照各職務職稱的相關因素進行評價打分,測算職務職稱的相對價值。譽方醫管上萬人大樣本量評價調研案例,各科醫生的職務職稱相對價值係數變化趨勢基本趨同。
績效工資:目前最具調動積極性、體現多勞多得的有效激勵制度。在我國醫保支付沒有單獨支付醫師費的前提下,醫院應重點針對工作量效率指標、醫療項目風險難度係數(RBRVS)、病種風險難度係數(DRG)、成本控制「四輪驅動「,圍繞效率、效果、效益重點設計。把醫生最關注的夜班、加班、會診等體現價值技術含量、風險及勞動強度的指標融於到工作量指標,即可規避不允許亂發津貼補貼的政策規定,也有利於體現醫生工作特點。
(2)醫生績效工資多高為好?
醫生收入水平是否合理,不但關係到醫生勞動價值的體現,直接影響到醫改成敗。醫生的名義工資不能體現醫生的勞動價值付出,雖然名義收入差距不大,如果考慮到目前的醫生隱形收入,其實差異已經不小,這是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不能迴避。醫生的收入到底多少為好?不僅僅需要考慮醫生收入的提高,還要兼顧醫院內外部分配關係的競爭和公平,不是簡單的事情。
在長期的醫院績效諮詢活動中,對醫生價值進行評價樣本量分析,醫生的人均收入扣除基本工資為績效工資收入,績效工資控制在醫院人均績效工資的2倍左右為宜,因為需要充分考慮醫院目前的現實,工資總額管理制度,醫務性收入價格不合理問題,醫院財務支付能力問題,內部分配差異容忍度問題等。
醫生的人均收入控制在當地人均收入的3-4倍為宜,最高不要超過5倍,既可以體現醫生的價值,讓醫生過上有收入尊嚴的生活,也有力保持合理的分配差異,有利於和諧社會關係的營造。過高的刺激醫生收入的期望值,不僅不利於醫患關係融洽,經濟上也是不現實的,錢從何來是繞不過的課題?衛生經濟規律使然,會讓我們面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