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計委:基層全科醫生職稱不再唯英文和論文為評審標準

2021-01-13 中國日報網

中國網1月25日訊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曾益新指出,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全科醫生崗位的吸引力不足,《意見》將著眼於解決這一問題。

改革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政策

曾益新表示,按照「兩個允許」的要求來核定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績效工資總量,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的工資水平,使全科醫生的工資水平和當地縣區級綜合醫院同等條件臨床醫生工資水平相銜接。

此外,這一系列措施還包括把家庭醫生籤約服務費作為全科醫生的收入來源,鼓勵地方政府實施全科醫生特崗計劃等。「這樣收入來源擴大了,全科醫生的薪酬水平能夠提高,就會有比較好的吸引力。」曾益新說。

讓全科醫生在基層工作有職業發展空間

《意見》指出,為讓全科醫生有更好的發展,今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的本科生可享受碩士研究生待遇,可以直接考中級職稱,招聘的方式也可以簡化,流程也可以簡化,而且可以實施「縣管鄉用」等。

今後,工作質量成為評價全科醫生的主要依據。「比如基層全科醫生的職稱評審,我們過去比較看重的是英語和論文,這次文件規定,對基層的全科醫生主要看工作能力和工作績效是不是能夠得到老百姓的信任。」曾益新表示。

他強調,還有一條措施也非常有力度,即鼓勵二級以上的醫院、三級醫院其他專科醫生,如內科、外科醫生,經過轉崗培訓合格後,可以增加全科醫學專業執業範圍。比如原本是心內科醫生,經過轉崗培訓合格以後,可以加注全科醫學專業執業範圍,這樣一來就進一步擴大了全科醫生的來源。

相關焦點

  • 全科醫生不再唯手術論英雄
    南方日報訊 (見習記者/劉珊)1月8日,記者從深圳市衛健委獲悉,近日《深圳市全科醫師管理辦法》印發,為全科醫生劃定了職業「跑道」,執業管理、繼續教育、能力考核、職稱評審等都將有獨立體系。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 不唯「手術」論英雄,深圳發布國內首部全科醫生管理辦法
    近日,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印發了《深圳市全科醫師管理辦法》,為全科醫生劃定了自己的職業「跑道」,執業管理、繼續教育、能力考核、職稱評審等都有獨立的體系,成為國內首創。打破全科醫師發展「短板」我國全科醫學發展起步晚,全科醫師短缺,全科醫師管理制度不健全。
  • 深圳發布國內首部全科醫生管理辦法:全科醫生單獨評價
    近年來,各地出臺不少措施,完善全科醫師政策體系和管理制度。在深化醫改的過程中,深圳也出臺了一系列幫助全科醫學人才發展的政策措施,比如開展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對新聘用到社康機構工作的規培畢業生安排生活補貼,打破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師聘用高級職稱的職數限制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依舊存在不足。「比如,我們尚未建立以能力建設為核心的全科醫生繼續教育和專業技術能力評價制度。
  • 評職稱要論文但別「唯論文」
    市民論壇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策: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在廣東,部分高校的職稱評審改革,基本上都將教師職稱申報分為「教學型」「教學科研型」「研究型」三類,但未完全取消對教學型教師論文數量的要求。南京林業大學蔣華松因為這一新政而評上教授,成為一個小小的標誌性事件。
  • 深圳發布國內首部全科醫生管理辦法,全科醫生有了獨立評價體系
    近日,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印發了《深圳市全科醫師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為全科醫生劃定了自己的職業「跑道」,執業管理、繼續教育、能力考核、職稱評審等都有獨立的體系,成為國內首部全科醫師管理辦法。▲全科醫生上門服務。打破全科醫師發展「短板」我國全科醫學起步晚,全科醫師短缺,全科醫師管理制度不健全。
  • 老徐評醫 ▏衛生職稱改革徵求意見稿並沒有廢除百病纏身的「學分制」
    我的建議是:廢除衛生技術職稱評審。原因是:①在我國,病人並沒有真正的就醫選擇權。②病人就醫時並不看重醫生職稱,也沒有誰是瞅著醫生職稱去選擇醫生的,病人會以自己的判斷和身邊人或熟人的口碑去選擇醫生,看重的是態度、責任心和能力;職稱與這些往往不成正比。
  • 醫生論文評職稱調查: 制度性的逼良為娼
    近些年,論文買賣蔚然成風,職稱晉升明爭暗鬥,學術造假愈演愈烈,論文與職稱掛鈎,唯論文至上帶來的惡果已經浸透整個醫療界,我們不禁要問,不發論文就不是好醫生了嗎?好醫生的標準到底是醫術的高低還是論文的多少?丁香園特別針對職稱晉升的論文要求以及醫護人員對論文的態度做了一項調查,收集了 1928 份有效問卷,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一線工作者的心聲。
  • 桂林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關於開展2020年度全市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
    (三)在基層醫療機構工作的特崗全科醫師,可提前1年申報,享受基層衛生高級職稱評審政策。在基層醫療機構工作的經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的本科學歷全科醫師,職稱晉升時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同等對待。(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醫務人員及廣西援鄂醫療隊隊員,可提前1年申報高一級職稱。
  • 【音頻解讀】《廣州市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實施...
    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對於落實「以基層為重點」、 「強基層」、「預防為主」、「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沉」等重大方針政策,推進分級診療,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解決老百姓看病就醫重大民生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職稱評審有新變化 「指揮棒」作用進一步顯現
    改革強調遵循人才成長規律,科學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道德、創新能力、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破除了專業技術人才成長的羈絆,更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二是進一步暢通非公領域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
  • 解讀《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實施意見》
    一、《實施意見》出臺的背景及意義  全科醫生是綜合程度較高的複合型臨床醫學人才,主要在基層承擔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預防保健、病人康復和慢性病管理等一體化服務,為個人和家庭提供連續性、綜合性和個性化的醫療衛生服務,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
  • 職稱不再「唯論文」 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原標題:高校教師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00餘篇SCI論文的網紅教授怎麼看?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日前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職稱制度30年來重大改革 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職稱制度30年來重大改革  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發布後,市人力社保局對文件進行了詳細解讀。此次改革是自1986年職稱改革以來,30多年來本市再次啟動的職稱領域重大改革,涉及全市300多萬專業技術人員。
  • 醫學論文造假再被通報!醫生評職稱要改了
    對於愈演愈烈的論文造假風氣,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與唯論文論的評審體系分不開,醫生對此也苦不堪言——既要忙臨床,又要寫論文,身心俱疲之下。胡大一曾表示,我國近年來SCI論文數量出現了「大躍進」,即使不是造假,也有相當數量發表的SCI論文也是為SCI而SCI,真正轉化為有實用價值的成果幾乎為零,至少寥寥無幾。
  • 職稱申報建黑名單 學術造假一票否決
    不發表論文就評不上教授、過不了外語考試就無緣評職稱……近年來,我國的職稱評定製度屢遭詬病。昨日,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向社會公布,對職稱評定製度進行重大改革。  《意見》要求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並明確提出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
  • ​廣東新規定明確——鄉村教師評職稱不要求發論文
    本報訊 據南方日報消息,政策向基層教師傾斜、鄉村教師職稱評審不要求發論文、小學高級教師佔比達到15%……近日,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廣東省教育廳發布了《關於做好2020年度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對今年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工作作出安排
  • 寧夏:加大職稱論文審查 相似度超40%不得通過評審
    新華社銀川4月13日電(記者艾福梅)記者13日從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獲悉,為進一步完善評審標準、創新評價方式、提升服務水平,寧夏探索推動職稱制度改革。在論文方面,降低數量、提高質量,加大職稱論文審查力度,相似度超過40%不得通過相關職稱評審。
  • 缺醫生、「唯論文論」……這些痼疾能否被破解?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優化醫學學科專業結構、推進醫學與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和醫學科研創新能力等方面做出全面部署。 在諸多改革新舉措下,缺醫生、「唯論文論」……這些長期困擾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痼疾能否被破解?
  • 汽車專技人員能力評價有標準了!省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落地寧波
    在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行業內的大批專技人員卻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業務能力評價上的尷尬:從事車輛設計、車輛製造、車輛檢測和維修的,要去省機械工業聯合會的機電製造工程高評委評職稱;從事車輛自動駕駛技術研發的,須到省軟體行業協會的信息技術工程高評委評審;在寧波市域內從事車飾材料研發的,則要找寧波市人社局的寧波市工程高評委評審。
  • 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他認為這份《徵求意見稿》的核心是「不唯」,即從根本上扭轉單一的學術評價方式。「過去我們沒有對科學和學術評價進行實時調整,而是完全依賴於一種標準,所以關鍵的問題不在於論文評價本身。」不唯不等於不講學術論文。論文本身是有其積極的意義和價值,我們不能全盤否定論文評價體系。「大學如果不以學術來教學,那麼它就是高中的延續,是培養不出一流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