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當代的希區柯克,新千年的庫布裡克

2021-01-14 後現代郵報



諾蘭普林斯頓畢業演講:《盜夢空間》結局、《蝙蝠俠》與「追逐現實」


2015年6月1日,電影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出席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季Class Day典禮並發表演講。他引用自己的代表作《盜夢空間》和《蝙蝠俠》,告訴年輕人要去追逐現實、關注實際問題,一起讓世界變得更好。 


諾蘭對畢業生們說,「在這種場合作演講,通常都是說些『追尋你們的夢想』之類的話,但我不想跟你們說這個,因為我不相信這些說辭。我想要你們去追逐現實。」


 「我感覺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已開始將現實視為我們夢想的可憐附庸,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這樣。……我想告訴你們的是,我們的夢想、我們的虛擬實境,這些我們喜愛並且整天掛在嘴邊的抽象事物,它們是現實的子集。」


接下來,諾蘭談到了《盜夢空間》的結尾。「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飾演的柯布隨孩子們離開,他處於自己的主觀現實裡。他其實已經不在乎自己處在哪層現實中了,這說明,也許每一層現實都是真實存在的。正在旋轉的陀螺眼看著就要倒下了,攝像機卻在此時移開,屏幕變為一片漆黑。」


陀螺到底有沒有停止旋轉,影迷們始終爭論不休,諾蘭並沒正面回應,而是回到了「現實」這個話題:


 「我在人們發現之前偷偷從電影院後面溜走了,觀眾反應十分強烈,通常來說都是些埋怨。」諾蘭開玩笑說,「關於這個電影的結局,到底是夢裡的還是真實的,我經常被問到。人們很關心這個問題,因為它關乎現實。現實是最要緊的。」


《盜夢空間》和」蝙蝠俠三部曲「的導演首次說,他在大學第一天就見到自己的妻子,學生聽完就嗨了。儘管畢業苦樂交加,但他們已經做好準備離開了。


「我們覺得自己似乎已經積累了像一盤布裡奶酪那樣多的知識!但當然了,最終意識到那事實上是瑞士奶酪——那些認知差距才是問題所在。它們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你即便離開這裡,但還要去填滿這些認識的溝隙,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你會用經驗彌補它們。有些十分精彩,有些十分糟糕。這樣你將會慢慢學到更多。」


「你們在這裡得到的成就會幫助你度過難關。你們並不僅僅學習了一套知識;你們學習的是怎麼去學習,你們學習的是學習的價值。最重要的,某些溝隙將會被這一切裡最重要的東西來填補:新想法,新主意,要改變世界的玩意。」


作為Inception(開始、開端、初期;《盜夢空間》)的信徒,諾蘭相信「人可以植入一些理念,並從此堅信不疑」。「我想我有責任儘量說一些話,能讓你們銘記著前進,或許能以某種方法幫助你們。」他回顧自己剛畢業時的世界:「種族歧視,收入不平等,戰事連連——我還能繼續列舉下去,不過你們想必知道這個單子,今天這個世界還是老樣子。過去二十年我們都做了些什麼?如果我要給你什麼建議的話,我不得不好好審視我那一代人和我們的所作所為。」


「事實是,很多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我們都失敗了——也有可能情有可原。當我們踏入社會,總想著只要世界互聯,跨越地域、經濟的界限自由流通,只要我們都能夠對話,這些問題都會一掃而空。不幸的是,我們不得不要承認自己想錯了,事情不是這樣的。溝通不是全部。我那代人在基礎通訊設施上投入了如此多的智力和財政資源,取得了一些美妙的成果,但並不如我們信誓旦旦說的那麼多。」


「這是對現實的侮辱,」諾蘭談到坐國際航班時人們寧願盯著屏幕也不願看看窗戶外的世界,「我不得不承認這是很諷刺的,我恰是一個半部電影都在機艙完成的人。人們在現實內對抗現實。當你在飛機上飛躍這個不可思議的國家,你正在體驗一項不可思議的現代奇蹟,你看到一個願景,它關於美國,關於風景,關於我們腳下無人能及的地方。」


諾蘭向畢業生們發起了挑戰:「我沒必要告訴你們怎麼做。我只需要告訴你們,現在這是你們的重任了。非常、非常重要的是,你們要利用你們四年來取得的崇高地位和這裡卓越的教育給予你們的優勢,盡你們所能讓世界變得更好。我盼望你們關注實際問題。我們到底在世界上做些什麼?怎樣發生改變?如何真正讓事情運轉起來?」 


演講尾聲,蝙蝠俠出場了。諾蘭說:「關於布魯斯·韋恩(即蝙蝠俠本名)最重要的事就是——對,他在普林斯頓上過學,不過沒畢業。」全場歡聲雷動,諾蘭接著說,「所以到了明天,你們都比蝙蝠俠還厲害!"



對話導演17·諾蘭專題


克里斯多福·諾蘭:新千年的庫布裡克


英國電影《帝國》2010年

http://www.empireonline.com/

編譯:《電影世界》Noel、陳薇薇

諾蘭竟然是色盲,無法辨識綠色和紅色


  他是《黑暗騎士》的締造者,是新千年的庫布裡克,還是自希區柯克之後最有著裝品味的導演。讓我們大家一起深入到克里斯多福·諾蘭那精密而又聰穎的大腦中去吧…… 

  在好萊塢從不妥協又能存活的人 

  就像詹姆斯·卡梅隆,憑藉著《黑暗騎士》十億美元的票房大捷,諾蘭也一躍成為當今為數不多極有話語權的製片人。他能夠在拍攝手法和藝術完整性上不做任何妥協和犧牲的情況下存活於好萊塢電影界。儘管自他入行以來只有短短的十二年時間和六部影片,他的第一部電影是和朋友們利用周末時間以極少的錢拍攝完成的驚悚影片《追隨》。現在華納兄弟可以給諾蘭提供幾億美元的拍片資金(《盜夢空間》的投資不少於一億七千萬美元),但他仍緊緊握著自己電影創作上的控制權;他的任何一部電影都不存在焦點的模糊。這對於一個比卡梅隆小十六歲的人來說已經很不錯了。這確確實實算得上是好萊塢的聖杯。 

  諾蘭不是一個現實主義者,這一點從中也可以看出來。「現實的東西它的內在往往要比外在表現出來的情況困難得多,這取決於你選擇怎樣呈現你的過程,」他說道。「幸運的是,我一直都選擇了對的目標和對的人,所以我們製作的是同一部電影。」


  他舉了《記憶碎片》這個例子,這是他的第二部影片,今年正好是它誕生的十周年,這部彩色和黑白兩種畫面交替的電影也是諾蘭進入好萊塢的敲門磚,由美國的獨立電影公司紐馬克特影業公司製作。就像諾蘭自己說的,這部電影「有一個非常激進的故事結構,」指得就是片中令人迷惑的順序倒序穿插的演繹手法。「它有很多非常複雜,深具人性思考的問題。」所以,當紐馬克特影業公司放映《記憶碎片》給發行商看的時候,他們全部拒絕。諾蘭記得「那簡直是毀滅性的。基本上,你就是被幹掉了,沒有希望了。但那時候紐馬克特影業公司也沒有要求我做任何改變,他們支持這部電影,耐心地等待著,並終於自己發行了它(在美國)。並且在那之後,他們變得非常非常的成功。 


  「製作電影真的很難,」他繼續道。「每一個環節都有很多事情可能會出錯。我的電影也不是說從來沒出過錯,因為錯誤是肯定有的,但我會設法和負責的人交流,告訴他我想要做什麼,並在開始之前就讓他感覺到興奮,這樣我們才能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換句話說,他並不想討好他的金主。他只是想確認所有人都明白他們要拍的是什麼。 

  「沒錯。我和工作夥伴們都是非常坦率的。如果一個項目中,我感到其他人和我的看法都不一致,那我會立刻躲得遠遠的。因為你根本無法贏得這場比賽,你和自己的隊友都會撞頭,事情也會變得不再單純。我想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從表面看起來,我一直很幸運也很順利的原因。」當然,諾蘭總是能夠控制住預算並按時完成影片也幫了他很大的忙。令人驚訝的是,《黑暗騎士》只有128天的計劃製作時間,而諾蘭竟然還讓它提前了六天完成。2008年記者採訪他時,他曾聳聳肩說,「從邏輯上來說,拍攝續集要容易得多。」 

  他是個十足的傳統技術派 

  儘管諾蘭不喜歡和隊員「頂頭」,但還是有些事是他絕對不會讓步的。他是為數不多的仍然在剪輯底片的導演之一。「隨著一部部電影的製作,這也變得越來越困難了,」他嘆氣道。「這很令人震驚。我是說,製作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們想找點拼接帶竟然都很難。我不知道我們是不是唯一還沒用數位技術拍電影的人,但我現在確實這麼覺得!」對於諾蘭來說,重要的不是妥不妥協讓不讓步,而是製作出來的電影質量,在整個好萊塢都進入了數字時代的今天,他還仍然堅持用剪切膠片的方式拍片,這一行為已經概括了他的哲學。「我不希望我們就像是在拍短片一樣,」他說,「因為人們付錢是來看我們的電影的,那就不應該是很容易做的東西。那應該是有難度的。我們應該狠狠地拍,如果那是對的話。」 

  一方面卡梅隆拿起了3D眼鏡,麥可·曼完全轉型為數字格式,羅伯特·澤米基斯現在只用表情捕捉技術,相比之下,諾蘭只能被稱作是「守舊派」。 

  「我認為這麼形容我是很公平的,」他說道。「在電影製作方面,我是個十足的傳統技術派。但與此同時,我也相信自己是個會利用任何現存的最好技術的人。有的時候需要一些新技術,我們會利用電腦圖形或其它形式的數位技術做各種各樣的事。比如《盜夢空間》裡的旋轉鏡頭,這本來是很物理效果的,但實際上它們是通過最前沿的技術才能以精確的機械方式運轉。」 

  諾蘭並沒有排斥3D技術,不過到我們採訪他的時間(四月初)為止,他也只是處在嘗試轉變的過程當中,這一過程已經持續了幾個月。就現存的技術而言,他並不是很喜歡用3D拍電影的想法,就像卡梅隆拍的《阿凡達》。就連用笨重的IMAX攝影機拍攝《黑暗騎士》中的主要動作鏡頭(只有麥可·貝嘗試過類似的事情),諾蘭都認為是在技術上的重大讓步,也就是說,他認為拍電影不應該用那些東西。 

  當問諾蘭對他有啟發的電影都有什麼時,答案中的大多數都是科幻電影。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就是其中之一。


  也許庫布裡克是對諾蘭最重要的影響源,明顯受到《2001》啟發的就是《盜夢空間》中旋轉走廊那一幕。說來古怪,諾蘭和他的攝影導演瓦雷·菲斯特還曾想過用肖斯康Showscan攝影技術拍《盜夢空間》,這是一種由《2001太空漫遊》的特效總監道格拉斯·莊伯發明的攝影技術,能支持非常高清晰度的圖象。


  「我覺得《妙想天開》(1985)曾對我有非常大的影響,」他補充道。「視覺上非常驚人,就像那個時代很多電影一樣,《銀翼殺手》也是一樣。這些都是伴隨著我長大的電影,是我一直記在心上的電影,還好是能帶給我靈感,而不是讓我模仿的對象。」 


  諾蘭很坦然地承認他在電影方面的影響力。「那句牛頓學說的話怎麼說來著?『當你站在巨人的肩上……』那是你想要到達的地方:不是跟隨著別人的腳印走路,而是試著將所有曾讓我著迷的電影元素溶合在一起,創造出某些全新的東西。」 

諾蘭心中的電影排行前十:《2001太空漫遊》、1979年的太空電影《黑洞》、《銀翼殺手》、《唐人街》、1986年的《幽靈終結者》、《阿拉伯的勞倫斯》、《女王密使》、《星際大戰》、《大戰巴墟卡》、《土京盜寶記》



Is Christopher Nolan the new Stanley Kubrick?


The Inception director, Christopher Nolan, has been touted as Kubrick's natural heir. Here are the arguments – you decide

Thursday 15 July 2010


The release of Inception has triggered a lot of talk – most of it no doubt emanating from the Warner Bros marketing department – that Christopher Nolan has some claim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same league as Stanley Kubrick, a cinema legend of unarguable status.


Inception is Nolan's seventh film of a career that includes two Batman movies as well as the widely admired Memento, while Kubrick managed to complete 12 feature films (plus the 72-minute Fear and Loathing, which he suppressed shortly after its release in 1953). Are the two in any way comparable?


Four reasons why Nolan might be the new Kubrick


1. He was enterprising when starting out

Both film-makers had to self-finance to get themselves on their way. Nolan put together his debut, Following, on black and white film with no help from the British film funding bodies, both shooting and editing it himself. Kubrick was an independent before the concept was really invented, grubbing money from friends and family for Fear and Loathing and Killer's Kiss and again acting as producer, editor and cameraman. Both Following and Killer's Kiss were perfect showcases for their makers' multifarious talents and led quickly on to bigger things: Nolan's Memento, and Kubrick's The Killing.


2. Size doesn't scare him

Once they got noticed, both were catapulted on to projects with major stars and subsequently on to physically gigantic productions. After The Killing, Kubrick became the protege of Kirk Douglas, who financed and starred in Paths of Glory before hiring Kubrick as a late replacement on the cast-of-thousands epic Spartacus, having fired Anthony Mann after a week's shooting. In neither case was the fledgling director daunted by either Douglas's star wattage or the epic scale of the undertaking. Nolan trod a similar path: his first "Hollywood" film was Insomnia, an Al Pacino vehicle produced by, among others, George Clooney and Steven Soderbergh, before he found himself atop Batman Begins – about as big as it gets.


3. He has proved himself across multiple genres

One of Kubrick's undoubted strengths was his amazing adaptability: he took on horror, period adaptation, sci-fi and film noir, and created undisputed masterpieces in each arena. From Barry Lyndon to The Shining, from Dr Strangelove to 2001: A Space Odyssey, he changed direction with every feature and produced brilliant work without imposing an overbearing personal style. Nolan is also a master of adaptability: he has confidently handled the gloomy comic-book stylings of his two Batman films, the sleek techno-sheen of Inception, and the 19th-century trappings of The Prestige.


4. He has retained artistic identity inside the studio system

Many directors can claim to be auteurs; few are able to manage it while also remaining a fully paid-up and trusted member of the Hollywood elite. (There was, of course, that short period in the 70s when Scorsese, Coppola, Cimino et al could call themselves Hollywood auteurs, but it all ended in crash and burn.) Kubrick made studio pictures from The Killing on and found a regular home at Warner Bros with A Clockwork Orange; Nolan, likewise, has not had to go "independent" since Memento. It helps that both directors quickly perfected an elegant visual style, but neither are afraid of vamping up the fancy design or special effects where necessary.


Three reasons why he definitely isn't


1. Quality and quantity

Kubrick's success rate was extraordinary: between 1956 and 1987 he made 10 masterpieces in a row, starting with The Killing and ending with Full Metal Jacket. (I'm personally very fond of his earlier film, Killer's Kiss, but no one seems to agree with me. And no one could really make the "masterpiece" claim on behalf of Eyes Wide Shut.) Despite the drooling acclaim with which Nolan's work is regularly greeted on fansites and in sections of the media, any objective analysis would conclude that he has a long, long way to go. I think we can put Memento, from 2000, among the top echelon, and possibly also The Dark Knight. (Batman Begins? Maybe, maybe not.) But Insomnia and The Prestige are both very middling, and when the dust settles Inception will surely plummet in critical estimation. So, 10 to Kubrick, one and a half (two if we're generous) to Nolan – hardly a fair match-up.


2. Thematic daring

In the end, what are Nolan's films actually about? Two of them are superhero flicks, two are cop movies and one is about a magician. Nolan isn't exactly going to the wall for the big ideas. (Interestingly, by far the most radical film he's made was that very first one, Following – a very creepy existential story about a stalker.) Kubrick made films about paedophilia, military justice, atomic obliteration, urban violence and the Vietnam war; his emigration to England was partly fuelled by the desire to avoid controlling Hollywood types. Nolan is – at present, anyhow – a confirmed establishment figure; nothing he's done has caused the smallest ripple of disquiet. This may change, but with another Batman film in the works I can't see it happening just yet.


3. Aesthetic achievement

Nolan's command of cinematic language is undoubtedly impressive; right from the off you felt this was a film-maker of wonderful confidence and ability. The Batman films are particularly fine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y achieved an agile blend of head-cracking action, graphic-novel pictorialism and classical gravitas. Inception, too, has lots of visual flash: ultra slo-mo, gravity-free gymnastics, solemn surface sheen. But Kubrick worked on his aesthetic ideas with increasing rigour as his films came and went. Dr Strangelove had the extraordinary bomb plunge shot. 2001 had the "dance of the planets", the still-amazing jogging-in-space sequence and the head-trip finale. A Clockwork Orange combined bizarre design, changes of pace and a counterpointing music score. The Shining exploited the then-new Steadicam brilliantly, and brought high-gloss Hollywood visuals to the slasher genre. Barry Lyndon is arguably the most remarkable: candlelit sets and onscreen action orchestrated down to the smallest gesture to the Bach and Handel accompaniment.



戰友的評價 

  六部驚為天人的電影。六個主要合作者講述了一個我們不知道的諾蘭。 

克裡斯像個發瘋的指揮家一樣 

  《黑暗騎士》(2008)敘述者:喬納森·諾蘭(弟弟&編劇) 

  導讀:《黑暗騎士》就像哥斯拉一樣攪動了整個國家。首映那一晚,我看到午夜的好萊塢有十四家影院都擠滿了人。好像所有人都同時來看這部電影了,除了我們。 


  克裡斯有一個計劃。克裡斯要拍電影了。他只有九歲。用我們父親的超8攝像機在我們位於伊利諾斯州埃文斯頓的家裡拍電影。這是一部逐格拍攝的科幻片,演員是住在附近的夥伴。我也想幫點什麼忙,但那不太可能,因為那個時候我只有三歲。 

  我那時候很小,但經常在他們周圍晃,而且發現了他們拍攝的小秘密。我永遠記得,自己等在一邊,當他們按下快門的時候,我就跑到鏡頭前向上跳,揮舞著我的雙手。我能看見我的哥哥在鏡頭後面皺著眉,他在想,這個小壞蛋跑到鏡頭裡幹什麼? 

  這就是我們的第一次合作。 

  我十三歲生日那天,克裡斯給我買了一本《暗夜騎士歸來》。它不是一本漫畫書——它是時空中的一滴淚,是一張沾了灰塵的鏡片,透過它你可以看到整個永恆的宇宙。我不知道是應該把它放到我的書架上,還是把它埋到後院裡,就像處理某种放射性燃料一樣。 

  經過了幾年還有幾部電影之後,克裡斯又有了一個計劃。他想要重新利用「蝙蝠俠」的使用權,開始鑽研一部他和大衛·高耶寫過的腳本。我想不想插一腳?那之後的整整六個月裡,我都呆在薩裡郡的賓館房間裡,像忍者一樣思考。 

  我在好萊塢的中國戲院看了《蝙蝠俠:開戰時刻》的首映,整個戲院座無虛席。我緊張得要死,不知道電影能不能行?在電影的最後,當戈登翻過了那張小丑撲克牌,所有的觀眾都爆發了,好像他們要把戲院撕裂一般。我從沒聽過那樣大的動靜。 

  電臺採訪。電影輪番上映。還有什麼?還有什麼需要說的麼? 

  當然。有什麼不行的?克裡斯有一個計劃。 

  他們就在克裡斯家的車庫裡整理出了整個故事。克裡斯給我講了整個脈絡。越到結尾人物也開始變得稀少,不過最後的一張牌絕對亮眼:我們的英雄要開跑了。 

  我們也一樣。和克裡斯寫東西就是搶時間——計程車上、飛機上、輪船上、電車上。倫敦、洛山磯、芝加哥、香港,隨時隨地都在寫。克裡斯要做技術測試,和演員開會,我做跟班。我們整個路程上都在討論腳本,從大陸的這一邊到那一邊,反覆地推敲幾個想法。布魯斯·韋恩真該為此感到驕傲。 

  無論走到哪,克裡斯都有成千上萬的問題需要解決,服裝部門的、場景部的、攝影計劃等等。這些問題他都是在匆忙中解決的。我們就曾在倉庫裡,一個司機正在蝙蝠戰車上吃甜甜圈,引擎的聲音大得驚人,我不得不壓過噪音向他問關於第三幕的問題。 

  又是芝加哥。克裡斯不得不爬遍城裡半數的高樓大廈,只為了找到一個能讓蝙蝠俠可以站上去的地方,而且要看起來充滿意義。回到賓館,我開始放置我的打字機,但沒有辦法。一個巨大的糖果雕塑被做為賓館擺設放在了桌子上,它幾乎佔了所有空間——那段日子,我寫出來的腳本基本是巧克力味的,連我哥的形象都變得甜膩膩的,真是難為他了。 

  故事內容開始噴湧而出。我們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已經有很多偉大的編劇寫這同一個角色寫了七十年了,而我們可以站在他們的肩上繼續。這就像在和一個團隊一起寫。布魯斯、阿福、盧修斯還有戈登都很容易寫了,他們就像是老朋友。小丑是個新領域,但結果證明他才是最容易寫的一個角色。我記得克裡斯曾讓我參考弗利茲‧朗(上世紀中期知名的德國編劇導演)筆下的馬布斯博士來塑造小丑。我一直懷疑這個想法是他從小就有了的。 

  回到洛山磯克裡斯家的車庫裡,堆滿了外形邪惡的摩託車模型。我繼續在華納的攝影場裡寫劇本。在我的桌子後面有一個蝙蝠俠的半身模型;咖啡間裡掛著蝙蝠俠的T恤衫;在我停車位的牆壁上有一幅40英尺高的蝙蝠俠壁畫。所有這些都在對我虎視眈眈地說:「別搞砸了,老兄。」 

  然後,就是這樣,我完成了。他們開始在芝加哥拍攝。我會打電話去探班。希斯是怎麼詮釋這個角色的?他們形容不來——就是他動的方式,使用的聲音。那是什麼樣的?高音的?低音的?他們還是形容不來——就是太棒了。 

  於是我出發去現場呆了一陣子。在童年時我們曾玩耍過的大街上我開懷大笑,看著克裡斯像個發瘋的指揮家一樣和他的工作人員在忙,只不過他用的是直升飛機、卡車和機械槍而不是樂器。他看起來好像一生都在做這件事。因為他確實是。 

  他們殺青了。我飛去紐約參加一場內部預映,是IMAX銀幕放映,放映窗口就在我的頭上。劇場外有六百名臉上塗著油彩的孩子排在那裡。他們看起來就像是軍隊裡的士兵。這感覺就像有什麼大事件正向我們走來,某種構造上的轉變。 

  到電影完全上映的時候,所有人都已經筋疲力盡了,即興奮又悲傷。我不確定我們中有沒有人料到了接下來會發生的事。電影公司給它上緊了發條,然後扔了出去。它就像哥斯拉一樣攪動了整個國家。首映那一晚,我看到午夜的好萊塢有十四家影院都擠滿了人。好像所有人都同時來看這部電影了,除了我們。華納都不能在洛山磯郡的範圍內給我們搞到票。 

  克裡斯當時不在那兒,他和艾瑪在路上,當然了。日本?芝加哥?不管他們在哪,我希望他們當時弄到票了。我坐在一間酒吧裡,看著人們排隊去看一部兩個半小時的暗黑漫畫電影。然後,我舉起杯遙敬我的哥哥,那個顯然忘了解釋『妥協』這個詞的人。 

  六個月之後,事情終於平息下來了。雜誌和影迷停止挖掘更深的東西。過山車停下了,是時候下車了。 

  製片單位打電話來,問還有沒有更多的?還有什麼要說的麼? 

  是的,還有。克裡斯有個計劃。 

  導演筆記:
  「對我來說,如果能讓演員不停地換地方拍攝,每天都是新的場景,那會是非常有活力和有創造力的。在《黑暗騎士》裡,我們就經常到處跑。開始是在芝加哥,然後去了倫敦,再回芝加哥,這通常是大製作影片的禁忌,不過對我來說卻很有意義。」 


他是個完整的電影人,相當完美

  《致命魔術》(2006)敘述者:休·傑克曼(演員) 

  導讀:他並不獨裁——他就像是導演界的禪宗大師——但他確實領先所有人很多,我是說所有人。他非常有拍大電影的眼光和見解,只有極少數的演員、導演和製片人有這種能力。 


  那貓項圈很貴。是古董。腳本的第一頁就描述了兩隻一模一樣的黑貓,所以道具部門就去買一模一樣的貓項圈:安全起見,買了十個。你猜花了多少錢?四千美元。我永遠記得克里斯多福·諾蘭對此的反應:「你們必需理解我們正在拍的這部電影。沒人在乎你買的是名牌,還是2塊9一個的項圈,只要把它系在貓的脖子上就行。這不是那種時代劇……。我不想讓它看起來像BBC的時代劇。」 

  他並不獨裁——他就像是導演界的禪宗大師——但他確實領先所有人很多,我是說所有人。他非常有拍大電影的眼光和見解,只有極少數的演員、導演和製片人有這種能力。其他的那些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細枝末節上,而他把注意力、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且他讓一切看起來都變得很容易。拍攝從沒有過吃力的感覺,每個鏡頭都很順利地通過,不會有很多次的重拍,現場也從沒有過爭吵。做為一名演員,你可能會想,「任何好的電影都應該要更有難度才對,」但這想法完全不對,因為《致命魔術》是我所拍過最完整的一部電影。我愛它。我為自己是它的一部分感到幸運,確確實實地....。。 

  接到劇組的電話時,我正在溫哥華拍《X戰警3:背水一戰》。於是我馬上去看了《蝙蝠俠:開戰時刻》。 

  我被驚呆了。 

  我認為那是我看過的最棒的漫改電影。一方面,要去見克裡斯我很激動。另一方面,我又覺得很緊張,因為他的門檻一定很高。 

  我很喜歡《致命魔術》的故事:那些渴望得到愛的人,最終卻被佔有欲所吞噬。一開始,他們的意志力是他們的力量來源,可後來卻變成了他們的敵人。然而,克裡斯一點也不走火入魔。他從不急匆匆地自己忙事情——他是隨時可以交談的,對任何人都是。如果你是拍攝現場的一個陌生人的話,你可能很難猜出哪個人是導演,除非你每天都來,才會注意到那個穿藍色長大衣,手裡拿著星巴克咖啡杯,裡面卻裝著格雷伯爵茶的男人,他永遠都是這樣子。他很清楚如何讓大家融合在一起,並讓他們成為整個過程的一部分。他和他弟弟合作得天衣無縫:喬納森非常理性,他很聰明,而克裡斯很有運用感情的天賦,他知道怎樣讓人關注和理解。這正是一個好導演的標誌。在製作方面,他和他的妻子,艾瑪·託馬斯,是黃金搭檔。在編劇方面,他和他的弟弟是黃金搭檔。 

  在拍攝現場記憶很深的一件事是,星期三是家庭日,所以他鼓勵現場所有的演員和工作人員都把妻子和孩子帶來。有一次是找來了墨西哥流浪樂隊表演,另一次是壽司日。他並不是那種會說『讓我們開個派對吧』的人;只是很自然,很簡單的。 

  我在影片裡扮演兩個角色:一個是魔術師安吉爾,另一個是總是喝醉的替身演員吉拉德·魯特。塑造這個角色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而諾蘭也真的放手讓我去做。我記得我走進去對他說,「夥計,我覺得他應該是那種在很多方面都備受挫折,所以才酗酒的人。他的事業並不是他所希望的樣子,還有更重要的,我覺得他是個同性戀。當克裡斯蒂安(貝爾)的角色出現,他就想,『這個男人真性感!』他簡直無法相信自己竟然能和他說話,你明白嗎?」聽完之後,克裡斯只是看著我,然後說,「嗯,好,去演吧。不過低調點……」每次我完成吉拉德的鏡頭,他都會說,「很好,魯特先生,期待與你的下次會面。」他喜歡那個角色。我也是。 

  儘管我是《致命魔術》的主角之一,卻只在劇組工作了二十五天時間,因為克裡斯蒂安和我基本很少同時出現在銀幕上:我們的故事是平行的。克裡斯也基本沒怎麼和我談過克裡斯蒂安的角色。我們總是被放在不同的房間裡,開各自的會。所以當在首映上看到它完整的樣子是很令人驚喜的,他們把這一切拼接得如此錯綜複雜。我認為克裡斯蒂安是最偉大的演員之一,尤其是我們這一代中的。而克裡斯是最偉大的導演之一,他現在正處於巔峰狀態。而且他還很享受他的工作,這真的很難得!他從不讓製作流程把自己定死。 

  我記得有一場戲,是我和大衛·鮑伊在洛山磯的一座山上。腳本中描述的這場戲是有漂亮的遠景,非常美。結果我們到的那天,起了濃霧,能見度不足三英尺。我到了現場就想,「好吧,估計得明天再來拍了,」剛這麼想完,就聽到有人敲了一下門,「好了,我們準備出發。」我基本都沒看見他的人!後來我問克裡斯,為什麼達不到原本的要求還要拍。他說,「我也想有那種天氣,但我的信條是:一直拍。」他說他從《蝙蝠俠:開戰時刻》學到了一件事,那時候他們要拍一場大戲,碰巧也起了大霧,濃得都看不到人從裡面走出來。「結果人們都問,『你是怎麼做到的?如此的陰森可怕,讓人不寒而慄。』所以,要一直拍。一百次中有九十九次你最終會用它。永遠不要等天氣。」 

  他身上結合了導演與製片人的兩種氣質:他是個完整的電影人,相當完美。 

  導演筆記:
  「我學到的是寶貴經驗是,如果你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挑戰人類,結果會相當出乎意料。我們曾用過最不合適的地理環境:在洛山磯的鬧市區拍攝維多利亞時期的倫敦。結果是充滿活力的畫面。那次拍攝真的很開心。」 


偉大的導演都知道什麼時候不說話 

  《蝙蝠俠:開戰時刻》(2005)敘述者:加裡·奧德曼(演員) 


  克里斯多福·諾蘭想把我塑造成一個好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早就想讓我演戈登警官——當初見面時,只知道他想讓我參與《蝙蝠俠:開戰時刻》,至於什麼角色並沒有提到。當然,在過去的這些年裡,我演了不少壞蛋。但也許是我們在一起喝咖啡的時候,他從我身上看到了一些其它的東西。我是很顧家的人,而且非常忠誠。我沒有很多的朋友,但如果算是朋友的就會一直是朋友。我也把自己當作朋友:一個謹慎、忠誠的朋友。我受不了不公平的事。我很真實。我儘可能地讓自己誠實的活著。而戈登不只是一個好人,他是最好的人:他是不受金錢勢力誘惑的——他是這個世界的道德羅盤,真的。他就像是一支箭貫穿整個系列:目標明確。 

  扮演這個角色很有意思。很有挑戰性。我也對我的角色進行了闡述!你必需要塑造一個忠實於劇本的人物,這種事總是說起來容易。但這是一種思維模式,作為演員你就必需要想:「好吧,這是劇情,我要向它妥協……輕鬆地進入它。」可能這也和年齡有關係——隨著你做得多了,你就能冷靜下來。我想如果是一個年輕點的演員的話,可能就會說,「去TMD,這都是什麼狗屁情節。我說不出來!」但我欣賞戈登的自制力。有時候你在電影中會處於一種無力狀態,你不能從導演那得到幫助,所以你就要依靠自己的靈活反應,我稱之為「套料」:你找到一種自己感覺舒服的方式。但是對戈登我做不了這種事。這個角色不允許我這麼做。在那裡有一個固定的界限:一個框架,其他人都在我的周圍打轉。在這部影片裡是和克裡斯蒂安,在《黑暗騎士》裡是和希斯——上帝保佑他——我把這種關係形容為,我是花瓶,他們是鮮花。人們看的是鮮花,但它們需要站在某個容器裡。這就是我對戈登的看法。 

  克裡斯的想法都非常令人興奮,而且他能把這種感覺精確地放到銀幕上。當初我們會面的時候,他就非常成功地向我傳達了整個電影的靈魂和氛圍。拍攝期間,我一直不斷地往返於洛山磯和倫敦之間。只要有機會,我都會回家去看孩子們,估計那六個月的時間裡,我跑了27個來回。整個電影拍攝的進程精確的可以對表完成,這真的很讓人印象深刻。那真是一次特殊的經歷:和一個計劃如此周詳,準備工作做得如此完善,而且目標如此明確的人工作,他完全知道自己前進的方向。真的非常深思熟慮且有條不紊,但並不讓人感覺枯燥或局限,在構架之中又充滿了創造性。對此我很敬佩也積極地做出響應。 

  他就是有這樣的視角,而且他還是個不錯的人,溫情又有趣。現場的氣氛總是非常好,輕鬆,平靜。他從不表現出自己是導演的架勢。而且偉大的導演都知道什麼時候不說話。克裡斯從不為了做指示而做指示,好像他說話只是為了張開嘴聽自己的聲音。他會給你自己在現場發揮的空間,如果他需要調整一些東西,也只是走上來給你個小提示:「做得很好,只需要再表現得緊急些....。。」他只是很溫柔的對你說:「很好,只需要讓聲音再大一點....。。」他知道自己會得到些什麼。有些人總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他知道他所尋找的東西,如果他喜歡你做的,他會說,「太棒了。如果你想要再來一遍的話,就再來一遍,但我得到想要的了!」可能當你早上到現場的時候,他只會對你說一句:「早上好!」但如果你在某個鏡頭裡需要幫助,他都能了解並清楚地表達出來;如果你希望,他也可以是那種導演。他就是很信任人。他信任你會做好功課。那種感覺很棒。 

  當我看到完成的電影,我整個被驚呆了。有時候想客觀些真的很難,但我可是其中的一員。這個警官幹的真不賴!在其它這一類的電影裡,你只能是轉動著眼珠看著一群蠢人幹蠢事。但在這兒,你看著故事發展,「哦,原來他是這樣得到蝙蝠車的!」他真是一個了不起的電影人。 

  我等不及想要看《盜夢空間》,我為這部電影還有他感到興奮,我也確定他會拍第三部《蝙蝠俠》。當人們說,「哦,克裡斯不知道應不應該拍第三部了,」我總是想,「他只是在博弈。」他會是一個非常非常高明的玩家。我不知道,也許他曾糊塗過一陣子,但我從沒見過他犯這樣的錯。我只見過很多導演尖叫、狂喊、發瘋。但克裡斯?我從沒見過他和誰大聲說過話。 

  還是那句話,偉大的導演知道他們想要什麼,尋找他們想要的並得到他們想要的。這是所有偉大的導演們的共通點。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專政,但是一種溫和的專政。 

  他做到了。 

  導演筆記:
  「我們曾在冰島最可怕的條件下工作過。我們要在一個結冰的湖上拍攝一場打鬥,而那個湖正在融化。到第二天的時候,冰面完全消失了。但在那之前,我們已經花錢在它旁邊建了一個人造冰湖,我們就是在那上面補拍的一些鏡頭還有一些特寫鏡頭。無論什麼時候,你都需要準備一個B計劃……」 


我會不假思索地答應與克裡斯再度合作 

  《失眠症》(Insomnia)(2002)敘述者:羅賓·威廉士(演員) 

  導讀:克裡斯,給我打電話吧,我願意做任何事。我會演出一個偉大的角色……或者阿卡姆瘋人院裡的一個詭異的小角色。 


  不太記得當初為什麼會接拍《失眠症》了,可能是因為這部戲的演員陣容比較強大吧,又或者是這個角色與《一小時快照》(One hour shot)裡的角色有些相似。人們一直覺得我很滑稽,討人喜歡。所以能夠出演些顛覆性的形象對我總是格外具有吸引力。聽到有觀眾說類似「啊,這真是個可愛的小個子」之類的話,接著他們發現我其實是個殘忍的暴徒,那真的很有意思。 

  我們在阿拉斯加的海德以及英屬哥倫比亞的斯圖爾特交界處拍攝,那裡可謂是文化大熔爐。斯圖爾特有個烤麵包機博物館,而海德人非常熱情。由於那裡沒有旅館,所以我們住在船上。隔壁有個女人養了一頭名叫「狗」的狼。 

  沒錯,我的朋友,我們來到了阿拉斯加。 

  在那地方拍戲真的與眾不同,壓根不像是在攝影棚裡。劇組專門在冰湖邊上建造了那座小屋,不過其他大多數場景都是真實的,非常原始。就連低飛掠過湖面上的感覺也是真的。我們問飛行員:「喔哦,那麼多湖,你準備在哪裡著陸?」他的回答是:「哦,其中一個吧。」 

  不過一天23小時的日照確實影響了我們的生物鐘。即便是到了半夜,天空依舊明亮。不管服用什麼藥,你的腦袋總是在提醒著你,這有些不對勁。 

  克裡斯·諾蘭預計到了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他表現得非常冷靜。只要你看過《記憶碎片》,就知道這傢伙有兩把刷子,你會願意在他手下拍戲。真正體現他自信的地方就在於他會放手讓你去嘗試。這樣很好,因為我扮演的是一個不愛社交的人。對我而言,這個角色的挑戰在於如何收放自如。克裡斯一直鼓勵我。一旦我有什麼火花閃現,他會說:「就讓我們這麼辦吧。」彼得·威爾、加斯·范·桑特都是這一類型的導演。他們會給你創造一個輕鬆的環境,讓你侃侃而談,即便談論的話題是謀殺。 

  我想要我的角色一直試圖和帕西諾聯繫,說些「嘿,當你來這裡,似乎事情變得越來越瘋狂」之類的。沒錯,在這些小鎮裡,你能看到駝鹿大搖大擺走在街上,一切皆有可能。 

  我喜歡和帕西諾合作。每次開拍之前,他總是習慣像頭獅子那樣大吼。所以第一天和他搭戲時,我的表現就如同一頭小綿羊。他大吼:「怎麼回事?」我則細聲細氣:「嗨,艾爾,我來了,羅賓。」 

  跟他合作有那麼一點超現實主義的感覺。因為我有些難以置信:「我正盯著艾爾·帕西諾!」然後我才意識到自己是在演戲。拍完之後,我喜歡和他聊天。這傢伙出演了那麼多不可思議的角色,可他卻說更希望躲在一個小村莊裡,喝喝咖啡,聊聊亞裡斯多德。 

  我曾經和羅伯特·德尼羅有過合作(《無語問蒼天》),所以對與這種全情投入的演員搭檔有心理準備。和諾蘭一樣,即便他非常專注,也會去嘗試多種不同的東西。那個時候,由於艾爾的雙胞胎剛剛誕生,所以他不得不來回往返於洛杉磯和拍攝地,幾乎沒有時間睡覺,所以我認為他的表演方式已經到了另一個境界。他表現得很粗曠,非常完美。其實艾爾和我的對手戲並不多,我認為船上那一幕是最棒的。我不太肯定那是不是我拍攝的第一場戲,因為時間隔得太久了。 

  說會到諾蘭。他最特別之處在於作為導演,他還在不斷成長。《蝙蝠俠》系列之所以讓人有身臨其境感是因為細節很到位。正是因為有了克裡斯這樣既能掌控大局又能讓演員自由發揮的導演,我們才能看到希斯·萊傑扮演的瘋狂而又迷人的小丑。 

  我會不假思索地答應與克裡斯再度合作,不管什麼樣的角色。我願意在下一部蝙蝠俠中飾演謎語人,不過我知道這種壞人的角色很難超越希斯,而且我很難套上緊身衣。再說,《蝙蝠俠》系列已經耍過我兩回了。多年前,他們曾邀請我出演小丑,結果卻給了傑克·尼克爾森,然後他們讓我演謎語人,最終換成了金·凱瑞。所以我的態度是:「OK,這次是真的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的回答也是肯定的。可別他媽再耍我了。 

  我可把這篇文章當成廣告啦。克裡斯,給我打電話吧,我願意做任何事。我會演出一個偉大的角色……或者阿卡姆瘋人院裡的一個詭異的小角色。 

  導演手記:
  拍攝《失眠症》的時候,儘管人們告訴我不要搞大場面,但我們還是堅持做了。一次,我們拍攝霧景,不是虛擬效果,而是真的大霧。結果很快一陣風吹來,霧都散了。當時我就對自己說:「好吧,這全是我的錯。」結果風向改變了,拍攝很順利完成。所以我挺得意的。 

現在克裡斯是我唯一合作的導演

  《記憶碎片》(Memento)(2000)敘述者:沃利·菲斯特(攝影指導) 

  導讀:他對我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我願意和其他具有同樣天賦的導演合作,可問題在於我不知道還有誰?你知道嗎? 


  說真的,本來我是不可能參加《記憶碎片》這部片子的拍攝的。1999年夏天,我正在阿拉巴馬州拍攝一部低成本影片,克裡斯給我送來了劇本。7個月前,我和他在聖丹斯有過一次簡短的會面。劇本非常吸引人,我很激動。不過老實說,對於整個故事架構,我並沒有弄得很清楚,確實有些奇怪。可這個叫萊納德·謝爾比的傢伙,他的經歷很吸引我。而由於短期記憶喪失症,他把事情都栽在薩米·詹金斯這個人物身上。我熟悉這些,我的父親當時正好也換上了類似的痴呆症,所以讀劇本的時候我能感同身受。但問題在於,當時我沒法趕到洛杉磯與他碰面,一周有六天的時間我都得工作!好在我的經紀人敦促我想法子,最終我連夜拍戲,然後搭乘周六最早的航班回到洛杉磯與諾蘭見面。 

  我們談得不錯,可我並不是克裡斯心目中攝影指導的第一選擇。皮特·德明,與山姆·雷米和大衛·林奇有過合作的攝影師,才是第一選擇。只不過當時他已經答應要拍攝《驚聲尖叫3》了。他現在肯定還有撞牆的心吧!!!不管怎麼說,他沒能加入對我而言是件幸事,克裡斯對我印象深刻。很快,我又趕回阿拉巴馬,連續拍了12小時的夜戲。如果我不能拿到這份工作,那感覺肯定是糟糕透頂了! 

  拍攝《記憶碎片》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但我仍然清晰地記得第一天的情景。我們拍攝的是泰迪(喬·潘託利亞諾)和萊納德(蓋伊·皮爾斯)在車裡交談的場景。拍攝地點就在帕薩迪納的一處寓所外,而那裡也用來拍攝凱瑞-安·莫斯和皮爾斯在家中的戲。工作量非常大,克裡斯和我在那周制定了拍攝計劃。我們必須確保在25天內完成拍攝! 

  這25天裡最美妙的時刻之一就是每天在伯班克的實驗室裡觀看黑白投影。萊納德在自己身上紋身,那些場景很讓我著迷。經歷了漫長一天的拍攝後,和一屋子劇組人員一起觀看黑白影像,重溫自己的辛勤勞動,感覺真的很棒。 

  很多評論家認為《記憶碎片》是一部非常明亮的「黑色片」,但這並不是我的創意……那個時候的我還不懂得怎麼運用光線!說真的,預先並沒有計劃用如此亮的光,主要還是受到環境的影響。影片的大部分都是在加州的伯班克拍攝完成的,那個時候光照很強烈。我們本來差點要去加拿大拍攝的。不過那種強烈又有些模糊的光線已經成為這部影片靈魂的一部分。 

  當諾蘭叫我去剪輯室觀看影片開頭時,也是我第一次見到完工後的作品。片子採用了倒敘的手法。諾蘭很激動,迫不及待想要給我看。欣賞到自己的勞動果實,那些畫面,那種節奏都讓我感到耳目一新。此後那年的聖丹斯電影節上,我看了完整的影片,並且觀察了觀眾的反應。看到他們目瞪口呆的表情,真是太棒了。 

  現在克裡斯是我唯一合作的導演。這並不是我已經或者將要做出的決定,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上一次我和其他導演合作拍攝的影片還是在2003年《蝙蝠俠:俠影之謎》之前了。那是一部小成本的獨立影片,叫作《緩慢燃燒》(Slow Burn),合作並不愉快,結果也令人失望。在那之後,我選片就很謹慎。我拒絕了很多邀請(包括幾部哈利·波特系列)。和克裡斯合作之餘,我就陪伴家人,期間拍一些電視廣告,這樣的生活讓我心滿意足。 

  我和克裡斯的合作關係非常簡單,彼此尊重。他總是激勵我用簡單的拍攝手法去展現美,從他那兒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們倆很相似,有相同的幽默感。從一開始,我就信任他的判斷力。 

  說到底,這一切都源於《記憶碎片》。這部影片極大程度地改變了我的人生。這是我第一次為一個我認為極具講故事天賦的人擔任電影攝像。他對我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我願意和其他具有同樣天賦的導演合作,可問題在於我不知道還有誰?你知道嗎? 

  導演手記:
  《記憶碎片》之所以能打動觀眾是因為這是一部非常情緒化的電影。與我無關,全都是蓋伊的功勞。這個天才演員融入了我這部黑色影片,給人感覺異常真實。他和觀眾之間存在著交流。沒有他,這部影片就不可能成功。 


我感覺自己無比幸運

  《追隨》(Following)(1998) 敘述者:傑瑞米·錫伯杜(演員兼製片人) 

  導讀:我應該慶幸自己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了正確的地方。我是否想過那個永遠都穿淺褐色棉布褲、馬甲加亞麻夾克的傢伙有朝一日會成為好萊塢最響噹噹的導演之一?恐怕沒有。 


  毋庸置疑,克裡斯是與眾不同的。我們是通過朋友介紹認識的,因為他聽說我有興趣製作電影。他給了我這個名叫〈盜竊〉(Larceny)的短劇本,建議拍成黑白片,只需要用有限的演員和配套設施,周末就可以拍完。這劇本和我在大學讀過的劇本完全不同,非常犀利、聰明,有那股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勁頭。我第一個念頭就是要參演,我幹得還算不錯,片子效果也很好。 

  隨後克裡斯開始跟我聊起他一直在準備的《追隨》的劇本。他的計劃還是老樣子,不用大牌演員,布景投資都有限,並且只在周末拍攝。他邀請我和他以及他當時的女朋友、現在的妻子愛瑪合作。我認識一些演員,還在倫敦找到了很多拍攝地點。 

  那個時候,我們三人都分屬不同的公司。到了周末就不同了。周五晚上我會變得有些焦躁,會多喝幾杯。周六早上我會早早起床,然後開車到當天的拍攝地點。而我所扮演角色的公寓就是我在沃爾沃思Iliffe街的家。 

  眼尖的觀眾會發現公寓門上有一個蝙蝠俠的標識。有人認為這是在諷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有人則覺得這是一種預知。事實上當我1989年搬到這裡時,就弄了這個標識,因為那年出了部叫《蝙蝠俠》的電影……我們就是這麼拍攝的,沒有刻意去設計場景,著裝也沒有什麼講究。克裡斯選擇了的都是他認為合適且不需要大動幹戈的地方。 

  每周六,我們都花上12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進行拍攝。每到一個地方,就會拍儘可能多的場景。正式開拍之前,克裡斯要求我們花上好幾周的時間進行排練,所以我們彼此之間都已經很默契了。通常,演員忘詞或者汽車警報響會中斷拍攝。但我們並不會停止,這樣克裡斯就能進一步節省時間和預算。 

  接下去,我就已經在前往舊金山的航班上了,趕著去參加這部片子的首映。記得第一場,票全部售空,我們甚至無法給朋友留出足夠的位置。第一次看到自己的臉出現在30英尺高的大屏幕上,我徹底驚呆了。我感覺自己無比幸運。 

  幾年之後,我的經紀人約翰·馬克漢姆打電話給我:「你的一個老朋友正在執導下一步〈蝙蝠俠〉電影,他想讓你參加。」坐在奔馳車後座,看到卡丁頓那黑色飛機庫逐漸出現在你眼前,我又一次感到自己很幸運。埃瑪帶我看了搭建起來的場景,真是令人心潮澎湃。那兒究竟擺了多少量蝙蝠戰車? 

  當天晚上,克裡斯和我共進晚餐。我問他現在是否覺得遊刃有餘了?對他而言,轉折點是什麼?他的回答是,轉折點就出現在上一部電影《失眠症》的拍攝中。那會兒,每天早上他都會和主演艾爾·帕西諾討論細節問題。有一天早上,當他進屋時,艾爾正在打電話。看到克裡斯來了,艾爾對著電話那頭說:「抱歉,我得掛了,我的導演來了。」阿爾·帕西諾為克裡斯中斷了電話。他說從那之後,他就沒那麼緊張了。 

  導演手記:
  通過這部片子,我和朋友一起親歷合作,全神貫注。我們不在乎這部影片有沒有大投入,是不是大手筆。《追隨》的演員們幹得棒極了。」 



諾蘭版《蝙蝠俠》三部曲花絮

相關焦點

  • 《家庭陰謀》:希區柯克的最後一部電影,講述騙子如何戰勝劫匪
    比如影片裡的通靈女與她的男友——計程車司機去赴約的時候,希區柯克在這一段表現中,像《西北偏北》裡主人公應約到公路上等待接頭人的段落一樣,希區柯克展現了無關主題的雞毛蒜皮小事。在男女角色坐在酒吧裡等待約會人出現的時候,鏡頭裡交待了一個帶著孩子的男人與女人約會的情節,電影平均用力地展現出來,但與劇情毫無關係,而這種詳細的鏡頭陳述,正是希區柯克電影裡最樂意於採用的一種標配手法。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失手了嗎?
    2017年,當美國當代最重要的電影學者大衛·波德維爾 (David Bordwell) 在博客中說「某種意義上,諾蘭已經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庫布裡克」,輿論界的態度一片譁然。
  • 《盜夢空間》上映 好萊塢天才導演諾蘭作品盤點
    有人說他是當代的希區柯克,因為他們都是來自英倫的懸念大師;有人將他和庫布裡克相提並論,因為他們的作品都已超越電影本身,參透了對終極意義的探索。他有著獨一無二的敘事方法,他的作品如漩渦般讓人深陷其中,徹底癲狂。他就是:克裡斯託佛•諾蘭。作為當今好萊塢最具王者氣質的天才級導演,12年來,諾蘭已為我們帶來了6部驚豔的曠世傑作。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是創造了視覺的奇觀還是失敗的魔術?
    坐在家中緊張地等待市場反饋的庫布裡克聞聽此言,驚呼:這孩子看懂了我的電影。 五十多年後,諾蘭幾乎是借女科學家之口在《信條》(Tenet)中原樣複製了這句話:不要去理解它......要去感受它。
  • 諾蘭:10年《盜夢空間》,50年迷宮夢影-虎嗅網
    卓別林,還是希區柯克?對於我們大多數當代人來說,這兩位大神的距離似乎有些遠。我相信此時你的腦海裡還有一個名字——克里斯多福·諾蘭。影迷們稱諾蘭為「新千年的庫布裡克」,就連史匹柏也給予了諾蘭「好萊塢最後的電影作者」這種至高評價。
  • 諾蘭導演出席"2001太空漫遊"坎城重映
    還有什麼比這位拍出了《星際穿越》的導演,更適合用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無與倫比的視覺效果,來紀念庫布裡克的呢?  今年5月12日,《2001太空漫遊》的未修復70mm膠片版本首映禮,會是諾蘭第一次出席坎城。
  • 庫布裡克,導演中的天才異類
    一個導演,尤其是一些作者電影的導演,總是有非常清晰的思想內核,他們的作品之間有明顯的線索聯繫,伯格曼,塔可夫斯基,小津,甚至包括萊昂內,北野武,到非常商業化的諾蘭,麥可貝……莫不如此。庫布裡克是個異類,他嘗試過各種類型的電影,戰爭片,犯罪片,科幻片,史詩片,恐怖片,倫理片,並且幾乎沒有重複的題材。
  • 庫布裡克,50年前的太空預言
    1964年3月,庫布裡克給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寫了一封信,說想要「討論製作有口皆碑的科幻電影的可能性」。之後兩人相約見面,庫布裡克花費1萬美元買下了克拉克的6個短篇故事。電影最終拿下了當年的票房冠軍,也奠定了庫布裡克在世界影壇尤其是科幻電影這一類別中泰山北鬥的地位。在後來的許多科幻電影中,多多少少都能發現《2001太空漫遊》的影子,比如探索土星、外星生命、人工智慧……導演史匹柏和諾蘭,都曾表示自己的創作受到了庫布裡克的影響和啟發。庫布裡克的一生,除去紀錄片和遺作,一共拍了13部電影,但涉足的內容幾乎涵蓋了各種類型。
  • 諾蘭帶著《2001:太空漫遊》首次亮相坎城,他都說了什麼?
    重新上映的官方海報50 周年的這次回歸獲得了庫布裡克親朋的支持。庫布裡克的女兒卡特琳娜·庫布裡克、長期製片人瓊·哈蘭共同出席了首映式,庫布裡克的遺孀克裡斯蒂安娜說,「我很高興電影能夠以 70mm 膠片的方式重新上映,如果庫布裡克今天還活著,我們知道他一定會欣賞諾蘭的電影。所以,我代表庫布裡克的家人,對克裡斯的支持表示真心感謝。」
  • 英國人諾蘭,一個忠誠的「電影騎士」
    「正如他在[盜夢空間]中所做的那樣,諾蘭創造了一個世界。」《觀察者》「[信條]是諾蘭迄今為止最古怪、最令人困惑的電影。」《獨立報》「諾蘭拍出了他自己的邦德電影。」《帝國》「不要試圖去理解它,用心感受它。」
  • 半世紀過去,它依然是最偉大的科幻片 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
    (本文來自影視生活第一站 時光網)        為何這個「新」要加引號呢?大家都知道諾蘭對於70mm膠片的偏執,在此次監修過程中他「頑固」的拒絕4K修復等先進的數碼手段對影像質量進行革新,而用原始的膠片版本替換和組接。
  • 希區柯克《群鳥》新論:疫情之下重新審視自然對人類的反噬
    《群鳥》是希區柯克拍攝於1963年的一部電影。這也是電影頻道經常會放映的一部電影,但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影片裡那驚悚的鳥類襲擊人類的可怖一幕。不過,相對於日後變本加厲的恐怖片,影片裡的驚悚場景還是顯得文質彬彬,頗有紳士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