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油服四大技術支撐我國勝利灘淺海區域產油超6000萬噸

2020-12-05 和訊

近日,中國石化(600028,股吧)宣布,位於渤海灣的埕北342井獲日產79.3立方米高產工業油流,這是中國石化2020年在灘淺海區域發現的第三口高產井,為其提供石油工程技術服務的正是石化油服(600871,股吧)(600871)。30多年來,中國石化灘淺海區域累計產油6306萬噸,石化油服(600871)在為其服務的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灘淺海油氣藏勘探開發創新集成工程技術。

灘淺海油氣藏勘探開發工程創新集成技術,支撐我國東部老油田油氣穩產。灘淺海地區一般包括淺海、潮間帶、灘涂以及與之相連的陸地,蘊含豐富的油氣資源。隨著我國陸上油田逐步進入高含水、產量遞減開發階段,灘淺海地區已成為中國油氣穩產的重要陣地。該區域油田開發投資大、風險高,回報率高,對工程技術要求更高。面對我國渤海灣灘淺海油區複雜的灘涂和水動力環境,石化油服(600871)經過30餘年探索,形成了以灘淺海地震勘探技術、灘淺海海洋工程建設配套技術、灘淺海井筒工程技術、海洋平臺設計建造技術為代表的灘淺海油氣藏勘探開發工程創新集成配套技術,支撐我國勝利灘淺海油氣田持續發展,並走出國門,為孟加拉國、奈及利亞等灘淺海項目服務。

灘淺海地震勘探技術探明勝利油田渤海灣八套含油層系,為義大利、孟加拉國、澳大利亞等海外項目服務。物探隊員利用地震探勘技術找油找氣,猶如給地球「做CT」,可以描繪出幾千米內的地質構造,為地質學家準確找到油氣提供數據支撐。石化油服(600871)通過研發潮間帶激發接收技術、水下檢波點高精度定位技術、淺海高精度導航技術等,共完成二維地震一萬多千米、三維地震三千多平方千米的地震採集,探明了勝利油田灘淺海地區明化鎮組至太古界八套含油層系。憑藉亞洲一流的地震勘探技術,公司還為義大利、馬來西亞、孟加拉等國際項目提供服務。

具備萬噸級陸地平臺建造能力,建成亞洲最大海上單點卸油及配套海底輸油管道。灘淺海工程建設方面,形成了百米水深級導管架設計、萬噸級大型平臺陸地建造和海上整體安裝配套技術;憑藉海上高效集輸工藝及配套技術,具備建成年產350萬噸原油生產處理平臺的能力;利用海底管纜設計建造技術,在茂名建成亞洲最大海上單點卸油及配套海底輸油管道,管道直徑達1219毫米。

完成我國陸上第一口超過3000米的海油陸採大位移水平井,創造三項全國紀錄。灘淺海井筒工程技術方面,利用大斜度密集叢式井組優快鑽井技術、大位移井鑽完井關鍵技術、海水鑽井液體系等,建成國內最大海油陸採叢式井組,實現在墾東12號平臺總計完鑽114口井;在埕北21—平1井,完成我國陸上第一口超過3000米的海油陸採大位移水平井,創造了海油陸採井水平位移最大、井斜穩斜段最長、技術套管下井最深三項全國鑽井新紀錄。

移動式海洋平臺設計與建造技術,建成國內自行設計作業水深最大獨立圓柱樁腿自升式鑽井平臺。根據灘淺海勘探開發工程需求,形成了移動式海洋平臺設計與建造技術,具備鑽井、修井、採油平臺,工程輔助支撐平臺等不同類型平臺的設計建造能力,能滿足渤海灣地質條件0至90米水深的石油鑽探要求。其中,公司自主設計建造的勝利10號平臺,是國內自行設計作業水深最大獨立圓柱樁腿自升式鑽井平臺。

據統計,灘淺海油氣儲量佔全球油氣總資源量的15%,探明率低,勘探潛力大。隨著陸上和海洋油氣勘探的日趨成熟,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將勘探部署轉向灘淺海地區,並相繼在墨西哥灣、裏海、北海、環渤海灣等地發現超大油氣田。下一步,石化油服在服務中國東部油田的同時,繼續加大「走出去」步伐,為東南亞、波斯灣、南美等灘淺海地區油氣勘探開發項目提供油藏-地質-工程一體化交鑰匙工程服務。

(責任編輯:李顯傑 )

相關焦點

  • 石化油服緻密油氣工程穩步推進 四大技術支撐鄂爾多斯累計產氣超...
    複雜地層鑽井防漏堵漏技術破解多項技術瓶頸,支撐勘探開發提速提效。鄂爾多斯盆地的地層斷裂、裂縫發育,構造複雜。鑽井時一旦遭遇大的斷層,或是由於井筒壓力,在井壁形成新的裂縫,地層就會「拉肚子」,吃什麼漏什麼;鑽至氣層時,又會因為地層壓力大於井筒壓力,造成鑽井液又噴又漏,出現「上吐下瀉」的現象。這直接影響鑽井安全和建井周期,讓鑽井隊吃盡了苦頭。
  • "灘淺海工程地質環境調查監測技術及應用"科技成果評價會圓滿結束
    2020年7月4日,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組織召開了由中國海洋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自然資源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中石化石油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灘淺海工程地質環境調查監測技術及應用"項目成果評價會。
  • 構築近淺海開發安全防線
    2003年創設的海洋工程學科,在短短十幾年中位列軟科全球高校學科排名第16位,使海大成為我國海洋工程領域研究的新高地。是什麼驅使他們不斷前行?是什麼支撐起這一次次的跨越?勝利油田是我國重要的石油工業基地,近年來,面對陸上油氣資源日益枯竭的挑戰,人們逐步把油氣鑽探的目光瞄向海洋,通過在灘淺海海域修建進海路和人工島組合系統(路島工程),在島上建設油井進行石油開採,並建成了埕島油田等大型的近淺海油田,發展成為勝利油田新的經濟增長點。
  • 前沿研究丨陸上超深層油氣勘探理論進展與關鍵技術
    導 語近年來,隨著理論發展和技術進步,全球油氣勘探有向深層(4500~6000 m)、超深層(>6000 m)進軍的趨勢,深層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油氣田。文章表明,我國在超深層碳酸鹽巖和碎屑巖中發現了(超)大型油(氣)田,其中的油氣來源於多元供烴和多期充注。由於低地溫梯度或超壓作用,在超深層仍然可發育液態烴。而由於深部烴-水-巖反應或深源氣體的加入,超深層天然氣組分呈複雜化特徵。這些油氣主要儲存於原始高能礁灘或砂體沉積體中,它們具有較高的原始孔隙度。
  •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與工程示範...
    近日,「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與工程示範」項目通過科技部驗收,研究成果得到驗收組專家高度評價。    為了實現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的示範與應用,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支持下,寧夏科技廳組織寧夏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包頭市華清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寧夏農林科學院等單位,以典型鹽鹼地改良為目標,歷時4年,研究出適合我國河套鹽鹼土、濱海鹽鹼土等不同類型區域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形成了鹽鹼地高效植被構建方面的技術體系和模式,研製出一批鹽鹼地土壤調理與培肥新產品
  • 甘肅發現儲量10億噸級頁巖油大油田
    我國石油產量逐年穩步提升,為油氣自主打下堅實的基礎。27日,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年產油氣當量突破6000萬噸,創造國內油氣田年產量歷史最高水平,標誌著我國建成年產油氣當量6000萬噸級特大型油氣田,成為我國石油工業發展進程中新的裡程碑。
  • 川油人45年的夢想與榮光:建成300億天然氣大氣區
    川油人長達45年的夢想終於成真四川盆地是我國天然氣工業的搖籃,是我國天然氣發展的故土和熱土,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資源,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氣的地區:火井、燊海井、卓筒井,光照千秋,福澤子孫。川油人傳承先民智慧,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天然氣工業基地;西南油氣田歷經六十餘載的探索實踐,建立了我國首個完整的天然氣工業體系。迎著朝霞出發的川油人。
  • 勝利油田組合縫網壓裂技術打通油藏的「奇經八脈」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物性差,油氣顯示不活躍,「是直接進行裸眼完井,還是下套管進行試油?」勝利油田油氣勘探管理中心副經理周廣清心裡打鼓。    車斜791探井屬於緻密油藏,解釋資料表明油層普遍較差,採用常規工藝試油,可能顆粒無收,下套管試油很勉強。
  • 種子「核裂變」、產業「核聚變」的小小油莎豆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坦率表示,我們國家的糧食供需存在較為突出的結構性矛盾,糧食品種中缺口最大的是大豆,產不足需,而且產需缺口逐年加大,每年進口8000萬噸到9000萬噸,我國要保玉米和穀物的自給,而大豆與玉米爭地的,8000多萬噸佔據年消費量80%以上比例的進口大豆需要6億多畝耕地。
  • 玉米的上升之路:屢創紀錄,缺口或6000萬噸,何時「見頂」?
    當然近期支撐行情上漲的因素,還和「乙醇汽油」的停售有關,這也引來了市場的大動蕩,不少人討論市場上的玉米缺糧量比較大,因此中石化才會暫停乙醇汽油供應,這再次讓市場對玉米迎來了看好心態。不過官方表示,今年的石油價格比較低,但玉米行情卻在反彈,乙醇汽油的加工成本比較大,因此才在部分區域暫停供應。
  • [公告]茂化實華:茂名實華東成化工有限公司20萬噸/年特種油加氫...
    廣東省內環保型溶劑油的產能僅6萬噸/年,而需求有很大的缺口,2010年僅廣東環保型溶劑油需求量達15萬噸/年。隨著我國汽車及機械等行業消費的迅猛增長,帶動了潤滑油需求的快速增長。2010年國內調配潤滑油消費基礎油量達到792萬噸,調配高檔潤滑油消費Ⅱ類和Ⅲ類基礎油約350萬噸/年,佔基礎油的46%(而北美佔80%以上)。
  • 西北油田注氮氣三採技術增油突破200萬噸
    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注氮氣三採」低成本開發接替技術,在塔河油田縫洞型油藏成功應用,截止2018年5月,累計注氣量8.8億方,井次超過1000井次,增油逾210萬噸。    2012年,塔河首例注氣井TK404井成功開啟西北油田「注氮氣三採之路,注氣後實現增油5千餘噸,當年累計注氣9井次,累計注氣量497萬方,年增油量0.28萬噸,通過技術攻關,短短6年時間,「注氮氣三採技術」在塔河油田作為注水開發後的接替技術,實現規模推廣,2017年累計注氣264井次,累計注氣量2.2億方,年增油量61.7萬噸。
  • 今年中國首個國家級頁巖油示範區已產原油近2.5萬噸
    根據新疆油田的規劃,到2021年,吉木薩爾頁巖油的產量將達到100萬噸,2025年達到200萬噸穩產8年,這對助力新疆地區5000萬噸油氣當量上產以及中國石油國內原油1億噸有效穩產,具有重要意義。連續在生產一線奮戰21天的巡井工在錄取油井工作壓力參數後認真取樣,保證第一手資料準確、及時送達。
  • 恆力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全面投產
    該項目是列入國務院文件的第一個重大民營煉化項目,也是新一輪東北振興的戰略項目,從破土動工到全部建成僅19個月,全流程開車投產僅3個月,全面達產僅半個月,創造了世界石油化工行業工程建設速度、全流程開車投產速度和全面達產速度最快的奇蹟,成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 四大支柱託起東嶽產業新版圖
    東嶽集團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泰山學者崗位,承擔著國家重點火炬計劃、國家863計劃、「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山東省高新技術「一號工程」等重大科技項目,是全國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骨幹企業。2015年,國家正式批准成立含氟功能膜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標誌著東嶽集團已經成為我國含氟功能材料領軍企業。
  • 勝利創新孵化器:搭建油地橋梁 打造油地融合創新服務平臺
    今年以來,東營將人才制度改革攻堅列為全市重點攻堅任務,聚焦聚力健全人才制度體系,打出招才引智「組合拳」,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即日起,大眾網推出招才引智系列,大力推廣先進企業的優秀經驗做法。
  • 躍升為世界第一產氫大國 我國氫能產業初具雛形
    雖然我國氫能產業已初具雛形,但在頂層設計、核心技術、產業配套方面仍需迎頭趕上——全國首座油、氫、電「三位一體」能源供給的中石化廣東佛山樟坑油氫合建站。統計顯示,目前國際制氫年產量6300萬噸左右,中國每年產氫約2200萬噸,佔世界氫產量的三分之一,成為世界第一產氫大國。在氫能及燃料電池領域,我國已經初步形成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示範演示的全方位格局,布局了完整的氫能產業鏈,涵蓋制氫、儲運、加注、應用等4個環節。以制氫環節為例,目前主要包括煤炭氣化、天然氣、甲醇重整、水電解等制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