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黑材料在單縫衍射實驗中的作用機理與重大物理意義剖析

2020-09-05 彭曉韜

作者:彭曉韜

日期:2020.05.11

[文章摘要]:楊發成先生在《光學實驗中的新發現》一文中公開了自己利用超黑材料進行單縫衍射實驗的相關實驗結果。本人經過認真的分析與研究發現:本項實驗結果證實了本人認為光與介質相互作用後將使介質成為生光源並產生次生的反射/散射、折射/透射和轉換/熱輻射光的觀點。光的單縫和雙縫實驗並不能證明光具有衍射和繞射能力,而是縫邊緣次生光源作用的結果。因此,此項實驗結果具有重大的物理意義,甚至可以說具有劃時代的物理意義。它充分證明了光本身並不具有衍射與繞射的能力。同時,利用此實驗提供的相關信息,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光與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出現幹涉條紋也是由於縫邊緣作用的結果。如果將雙縫幹涉實驗中的雙縫板邊緣更換為超黑或不同顏色的材料,其實驗結果將會完全不同於一般縫板材料時的結果。也不能用這些實驗結果來證明光與電子本身具有波動性或波粒二象性。由此,將改寫目前幾乎所有與光與介質相互作用有關的實驗結果的解讀內容與方法。

一、楊發成先生的《光學實驗中的新發現》中的單縫衍射實驗簡介

1、碳納米材料單縫實驗結果

實驗現象: 演示觀察屏與單狹縫屏相距1.0 m,1.50 m,在此實踐過程中,當縫寬調整為零時,演示觀察屏上沒有光線。緩慢調整狹縫寬度,演示觀察屏上僅出現一條平行於狹縫的明亮條紋,並不出現如常規材料實驗中所生成的一簇明暗相間的衍射條紋,如圖2(a)所示。

說明:圖1(a)為演示觀察屏上出現的一條明條紋,在這條明條紋附近有少許散射光點出現,但強度非常小,人眼能觀察到,普通相機拍攝不下來。

二、超黑材料單縫實驗無衍射現象的原因分析

1、光的本質簡述

光是帶電體在相對觀測者(觀測設備與裝置)不同運動狀態下產生的電場與磁場。不同空間位置上的每個帶電體(如原子中的電子與原子核)產生的電場與磁場同時到達觀測者所處位置上的矢量疊加結果才是觀測者觀測到的電場與磁場的真實數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光,包括可見與不可見光。

2、光與介質的相互作用規律

光既然是電場與磁場,而介質多為由不同數量的帶負荷的電子與不同數量帶正電荷的質子構成的原子核組成的不同原子構成的。當光照射到介質上時,自然就會出現原子的極化現象。即:原子的外部電子與原子核受到同樣的外電場與磁場作用時,其運動趨勢是相反的。從而導致原本電中性(實際上原子因存在熱運動,並非理想的電中性,只是當外電場與磁場作用時,原子中的電子與原子核會在原有的基礎上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子成為電偶極子。當外部電場和磁場為時變場時,則由其產生的電偶極子的偶極矩及極性也會是時變的,且變化規律直接與外場相關。

電偶極子的產生會導致次生電磁場的產生。這樣就出現了光致介質成為次生光源的現象。所以,光照射到介質上產生的反射/散射、折射/透射和轉換/熱輻射等次生光並不是入射光本身,而是由介質產生的次生光。大多數情況下,入射光會被改造甚至消失。當然一方面由介質產生的各類次生光的運動方向、強度、頻率與相位等與入射光密切相關,但決定性的因素還是介質的性質及介質界面的性狀。如:反射光與折射光的方向與入射光的入射角密切相關。而散射光與衍射光的方向與強度則主要由介質界面的平整度和形態決定,與入射光的入射角關聯性較低。最重要的光的強度則與介質性質與介質表面平整度密切相關:平整度越高,反射強度越大,散射強度越小;材料的透光能力越強,反射強度越小,折射強度越大。

總之,光與介質的相互作用是入射光將介質激勵成了新的次生光源。因此,除不與介質相互作用的直射光外,所有與光與介質存在相互作用的物理現象與實驗都應該考慮其結果並不是原生光源,而是次生光源產生的。

3、光與介質作用規律的直接證據

圖2 光在介質(虛線左)與真空(虛線右到短實線)中的運動軌跡動圖

圖2說明:通過高速攝影技術獲得的光脈衝在介質(虛線左側)中運動軌跡的真實影響動圖。但在真空(虛線右側至反射鏡短實線)中,光脈衝的軌跡不能被記錄到。

以上事實證明:光在真空中是不可能側視的。也就是在真空中,光並不是電場與磁場相互激勵而向前傳遞的。因此,如果光是電場與磁場相互激勵才向前傳遞的話,它也應該形成向其他所有方向傳遞的次級光。因為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是全位向、全空域的。同樣地,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也應該是全方位、全空域的。也就是說:如果真空中存在電磁互激現象的話,我們就應該能看到真空中光脈衝的運動軌跡。同時,地球上也就不存在夜晚了。地球上夜晚高空中的太陽光就會產生次生光並照亮夜空了。

4、超黑材料無衍射現象的根源

當光照射在單縫板上,部分光從單縫中通過並照射到屏幕上形成與單縫形狀相似的圖形,而其它部分的光被單縫板阻擋而不能到達後方的屏幕上。這就是直射光在屏幕上的成像情形。

如上所述,一般單縫板材料的單縫邊緣會被照射光激勵變成次生光源,且單縫的兩條邊緣基本平行,就會形成兩條平行的次生線光源,它們產生的次生光照射到後面的屏幕上時,由於兩個線光源到達屏幕同一位置上的距離差隨角度有規律性地變化,也就導致光程差有規律地變化而形成幹涉條紋,即俗稱的衍射條紋或衍射現象。

但當單縫板邊緣為超黑材料時,由於單縫邊緣不能象普通材料一樣成為兩條平行的次生線光源,也就自然不能產生次生光並在後面的屏幕上形成衍射現象。

三、超黑材料對光與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影響分析

1、超黑材料對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的影響

如果採用超黑材料製作雙縫板的雙縫邊緣,則應該與單縫使用超黑材料一樣,光照射到雙縫板時,在後面的屏蔽上只會出現二條與雙縫形狀相關的直射光景像,不會有幹涉條紋的出現。其道理與單縫無衍射現象完全相同。

2、超黑材料對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影響

如果採用超黑材料製作雙縫板的雙縫邊緣,則雙縫間就基本上不存在因雙縫板溫度非絕對零度而產生的時變電磁輻射。電子通過雙縫時,電子也就不會因縫間存在的時變電磁輻射而改變運動方向。電子在後面屏幕上的位置也就不會呈現散射和類似的幹涉條紋分布現象,只會形成與雙縫形成類似的圖像。

四、超黑材料單縫實驗無衍射現象的物理意義簡析

如果以上分析符合客觀事實,即:超黑材料導致單縫實驗無衍射現象是因為改變了單縫邊緣與光的相互作用性質,從而導致縫邊緣不能成為次生光源。那麼,我們目前對光的本質及其與介質的相互作用規律的認識就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從而將導致我們目前對很多與光有關的科學實驗結果的解讀也可能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我們需要從頭重新認識並重新解讀所有有關的物理實驗結果。這些實驗中影響最深遠和最重大的是與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關的光速測量實驗、光與電子的運動特性實驗結果。如:MM實驗、斐索流水實驗、光行差常數、光與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以及與光子有關的所有理論與實踐。

總之,如果本文作者的分析是正確的,則超黑材料單縫實驗中無衍射現象將改變人類對光的本質認識:光既不是電磁波,也不是光子,更沒有波粒二象性。光只是變化的電場與磁場。在真空中變化的電場不能激勵出磁場,同樣地,變化的磁場也不能激勵出電場。而光與介質的相互作用規律是:除非是理想的透明或黑體介質,否則,光會使其遇到的介質成為次生光源並產生次生光。

對光的本質及其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認識的改變,將動搖目前主流物理理論的根基,特別是天文學的哈勃定律、宏觀運動理論的相對論和微觀運動理論的量子力學。

相關焦點

  • 對光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的錯誤認知是近代物理誤入歧途的根源
    通過對反射光存在半波損失、偏振折射光存在法拉第磁光效應和超黑材料單縫實驗結果無衍射光現象的系統性分析可以證明:光與介質作用產生的反射/散射、折射/透射和轉換/熱輻射以及衍射/繞射光均是介質被入射光極化後產生的次生光的一部分,並據此可以完美地解釋目前所有與光有關的物理現象與實驗觀測結果。由此,形成了完整的、系統性的、閉合的證據鏈。
  • 同條件下不同顏色物體溫度趨同的機理及其物理意義
    本文就此進行一些探討與分析,以糾正人們對光的本質及其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的長期錯誤認識。 一、同條件下不同顏色物體溫度趨同現象簡述現有諸多實驗表明:在太陽下面長時間曝曬後,不同顏色的車表面溫度會存在一定的差異,但車內溫度相差很小。
  • 徵集與光有關的疑難物理現象與實驗結果的公告
    各位物理愛好者、老師們、朋友:你們好!本人經過數年的研究已揭開了光的本質和光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光的本質就是變化的電場與磁場,即不是電磁波,也不是光子,更不具有波粒二象性;光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就是光會使介質成為次生光源並產生所謂的反射、散射、折射、透射、轉換和熱輻射等次生光。
  • 論光的本質和光與介質的相互作用規律及其物理意義
    2.10、超黑材料單縫實驗結果證明衍射是由單縫邊緣產生的次生光 上圖十一是由楊發成先生於2014年進行的超黑材料單縫光學實驗結果:單縫無衍射現象。證明一般單縫板材料進行的單縫衍射實驗中的衍射光是由單縫邊緣產生的次生光。並非光本身具有衍射(繞射)能力。 三、光的本質和光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的物理意義利用本文對光的本質及其與介質相互規律的認識,可以解決目前諸多有歧議的物理現象並正確解釋某些有爭議的物理實驗結果。本文嘗試解釋幾個這方面的問題。
  • 極樂鳥酷炫求偶儀式的顏色機制:或帶來新超黑材料
    這會導致羽毛中出現大量的空洞。「光線照射在羽毛上面時,會在這些空洞中反覆散射,」論文第一作者、哈佛大學演化生物學家達科塔·麥科伊(Dakota McCoy)說,「每一次散射,就會有一小部分光線被吸收,這就是羽毛最後變得如此之黑的原因。」這種機制十分特別,因為人造超黑材料的原理並不是基於混亂,而是基於嚴格的結構形式。
  • 科學家研世界最黑材料 可吸收99.956%入射光
    科學家最新研製世界最黑材料——Vantablack S-VIS,它能夠捕獲99.956%的入射光線,反射率比哈勃太空望遠鏡超黑塗料低17倍。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研究人員最新研製出升級型世界上最黑材料,可作為噴塗最佳材料。
  • 中科院科研項目 | 物理、機械類、化學:蛋白質結晶機理實驗簡介
    課題名稱蛋白質結晶機理實驗簡介蛋白質分子是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之一,解讀蛋白質分子的空間結構對解釋新陳代謝的具體過程,揭示生老病死的本質規律具有重要意義,也對疾病的防治,藥物的開發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研究蛋白質結晶機理主要是研究蛋白質結晶的形貌及生長速率。微通道中可以顯著抑制浮力對流。
  • 物理實驗中物理量的放大方法
    為了提高測量精度,經常需要將這些物理量放大,或轉換後放大再進行測量,我們把這種為提高測量精度使物理量的數值變大、作用時間延長、作用空間擴展的方法叫做物理量的放大法。下面我們就物理量放大方法的優點、 物理量放大方法在物理學中所涵蓋的領域及研究物理量放大方法的意義做出論述。
  • 法拉第磁光效應的機理及其物理意義淺析
    以上這些與光有關係的物理現象只是只與介質相互作用過程中出現的表象,並非本質因素。光與介質相互作用的本質是:入射光使介質中的原子極化成為時變電偶極矩的電偶極子,也就是每個被入射光極化的原子就成為了一個小的次生光源並產生不同運動方向、不同振幅、不同相位和不同頻率的次生光。
  • 契倫科夫輻射的機理及其物理意義初探
    二、契倫科夫輻射機理分析1、契倫科夫輻射產生條件產生契倫科夫輻射的條件有二:1.1、粒子運動速度不會突降粒子的運動速度不會在不同介質交接面處突降,也不會在介質內部突降是產生契倫科夫輻射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只有當粒子在介質中的運動速度大於光在介質中的傳遞速度時,(公式1)才能成立或才有意義。
  • 固/氣界面上的電化學反應機理、量子尺寸效應、超冷原子的相干操控、軸子喑物質 | 本周物理講座
    在原子尺度上理解反應機理,尤其是確定反應的決速步驟,對於更好的從分子和原子層面設計更高效穩定的界面,起著關鍵的作用。在這個報告中,我將以氧氣/摻雜氧化鈰界面的氧還原反應為例,介紹我們建立的一套具有普適性的,用於研究界面上電化學反應微觀機理的理論模型和實驗方法:通過獨立的控制氣相氧分壓和固相中的氧化學勢,我們成功的分離了界面兩側的反應驅動力;利用基於同步輻射的近常XPS和XAS技術,我們得到了界面上的化學成分和表面電勢;利用我們建立的動力學模型,我們將Butler-Volmer方程中的參數和反應的微觀機理聯繫起來,
  • 清華大學《PRL》:巧妙的實驗!揭示石墨超滑的摩擦來源
    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中心鄭泉水院士研究組在結構超滑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工作通過巧妙的實驗,揭示了石墨超滑接觸的摩擦力主要來源於接觸邊緣,並分析了其物理機理。這一結果為理解固體間的摩擦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超滑器件提供了指導性的設計準則。
  • 試論趨膚效應的機理及其物理意義
    只是導體中原子的最外層電子因受原子核的束縛力小,受到較弱的時變電磁場作用時就會明顯地改變運動狀態與空間分布規律。而絕緣體的原子外部電子受到原子核的束縛力較大,只有在較強的時變電磁場作用下才會出現明顯的趨膚效應。趨膚效應的物理意義是:證明了介質在時變電磁場作用下,介質內部的電子會發生運動狀態和空間分布規律的變化,並由此產生次生的時變電磁場,且此類次生時變電磁場正好與外加電磁場方向相反。
  • 宅家也能動手實驗 哈工大探索物理實驗教學新模式
    為此,我校物理學院物理實驗中心教師「十八般武藝齊上陣」,推出了寓教於樂的「哈工大居家實驗方案」。一顆紐扣,一部手機,一把尺子都搖身一變成了實驗器材,既保證了疫情防控期間物理實驗教學的進度和質量,又能讓學生更關注身邊的物理學,進一步將物理知識跟具體的實際聯繫起來,做到活學活用。
  • 有史以來最黑材料 從各個角度吸收了超過99.995%的光
    有史以來最黑材料 從各個角度吸收了超過99.995%的光時間:2019-09-17 14:15   來源:IT之家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有史以來最黑材料 從各個角度吸收了超過99.995%的光 據環球科學報導,近期,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意外發現了一種超黑材料,比目前已知的最黑物質要黑10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核糖體在蛋白翻譯過程中倒退的分子機理
    自該現象被報導後,EF4蛋白以及核糖體的倒退機理成為各國科學家的研究熱門,引發全球數十個課題組研究這個課題,包括於2006年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成立的RNA實驗室(秦燕為首席技術專家)。經過多年的努力,秦燕課題組解釋了EF4的分子作用機理,即EF4通過催化轉運RNA (tRNA)的3』-端,將其拉動,以此實現核糖體的倒退(見下圖)。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型非常規超導材料的探索和機理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型非常規超導材料的探索和機理研究」啟動會召開 3月12日,由我校陳仙輝教授任項目負責人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型非常規超導材料的探索和機理研究
  • 物理所等實驗證明有機共軛小分子晶體薄膜中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翁羽翔研究組和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閆東航課題組合作,開展有機小分子晶體薄膜光生載流子形成機理研究,應用飛秒時間分辨中紅外及可見-近紅外譜段瞬態吸收光譜結合其他手段,證明了有機共軛小分子晶體薄膜中存在半導體本徵光生自由載流子,論文發表於11月27日的Scientific Reports【Sci.
  • 【中國科學報】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獲揭示
    【中國科學報】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獲揭示 2019-02-15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大 中 小】 ,對於利用植物修復治理砷汙染土壤具有重要意義。
  • 有史以來最黑材料被發現:能吸收99.995%入射光
    科學家發現有史以來最黑材料[環球網報導 記者 溫家越]世界上最黑的東西是什麼?據「今日俄羅斯」(RT)14日報導,科學家近日偶然發現有史以來最黑的材料,能吸收99.995%的入射光。RT報導截圖RT稱,這種超黑材料由碳納米管(CNTs)製成。據RT介紹,在此之前,人們已知最黑的材料是梵塔黑(Vantablack),能吸收99.96%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