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心臟驟停的黃金急救時間只有4分鐘。
心臟驟停是指心臟射血功能的突然終止,大動脈搏動與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腦)嚴重缺血、缺氧,導致生命終止。
心臟驟停後,大腦血流停止,人意識會在6秒內喪失。而大腦缺氧2分鐘,會造成局部損傷;大腦缺氧超過4分鐘,腦細胞開始永久性地喪失……
暈厥嘔吐被送進醫院各項檢查均正常
險!留觀期間心臟反覆停搏
10月4日下午5點,因為暈厥頭疼噁心嘔吐,正在銅川探親的65歲楊阿姨被家人送到了北京中醫藥大學孫思邈醫院急診科。全家人都以為是腦部病變。
然而,測血壓正常,完善常規心電圖和頭顱CT結果也都正常,但是急診科不放心堅持留觀。暈厥原因待查中楊阿姨被戴上了24小時心電監護儀。
誰都沒想到,在急診留觀的楊阿姨突然心臟停跳,幾秒鐘後又恢復正常。急診呼叫,心臟內科值班醫生馬文棟趕緊前往急診科。
「危重病人,反覆驟停,無心臟病史。」5點10分,心臟內科醫生王寧勃微信上接到同事馬文棟發來的15秒小視頻,心電監護儀上心跳變成了直線——患者心臟停跳,幾秒鐘後直線又變成了波浪線,患者心跳恢復。
「立即心電圖捕捉」與此同時,正在住院部的王寧勃在電腦上將楊阿姨來院後的所有檢查結果查看,判斷患者當時判斷為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可能是房室結出問題了。
房室結是心臟發出跳動指令的中轉站,如果出問題心室接收不到信號就無法正常跳動。如果不安裝心臟起搏器患者會隨時發生室顫導致死亡。
患者心臟再次停搏
5分鐘路程護士一路按壓進手術室
5分鐘後,王寧勃收到馬文棟發來準確捕捉到心臟停搏的心電圖——只有一條直線和P波。
短短5分鐘的時間裡,楊阿姨心臟停搏了3次。
「請立即送往手術室,患者必須馬上手術安裝起搏器」
「導入室準備手術」
第一時間和兩個科室溝通完,王寧勃和心內科同事開始術前準備。
時間不等人,從綠色通道直接送往手術室的過程中,楊阿姨的病情突然急轉直下,心臟再次停搏,持續時間延長。不得已的情況下,護士直接跪在病床上胸外按壓按壓,而楊阿姨已然失去了意識……
5分鐘的路程,帶著心電監護儀楊阿姨三次心臟停搏, 一路全靠胸外按壓,終於在進入手術室前楊阿姨恢復了心跳。
手術臺上心跳消失護士穿鉛衣按壓
搶時間!醫生3分鐘完成臨時起搏器穿刺
另一端,等在介入手術室王寧勃和護士何媛媛、技師王博文也做好了準備。留給王寧勃的時間並不多,一旦楊阿姨心臟再次停搏,動脈消失,王寧勃想要完成右側股靜脈穿刺根本不可能,必須一次成功。但楊阿姨的血管情況如何?能否一次成功?一切都未知。
突然,剛送上手術臺的楊阿姨心臟又出現了停搏,已經穿上鉛衣準備手術護士何媛媛立刻進行胸外按壓。
心跳恢復後,沒有絲毫猶豫,給楊阿姨的右腿消完毒,王寧勃從右側股靜脈一針穿刺,送入鞘管、把臨時起搏電極成功送到右心室、設定參數調整電極,王寧勃一氣呵成完成了臨時起搏器安裝,還沒來得及喘息,瞬間心電監護儀上心跳又沒了,變成了直線。
心臟起搏、心跳恢復,曲線恢復正常……大家懸著的一顆心終於落了地,一條鮮活的生命被救過來了。介入手術室裡緊張氣氛終於有了變化,幾人互相看了看。
「誰都不敢想像,如果穿刺失敗結果會如何。」3分鐘,同事告訴王寧勃,整個穿刺手術用了3分鐘的時間,王寧勃自己都不敢相信。
醫生提醒:
不是每一次都能如此幸運
頭暈別小覷要及時就醫
心臟起搏器安裝後,心電監護儀上顯示楊阿姨術後再也沒有過心臟自主跳動。兩個小時後,楊阿姨終於恢復了意識。
「謝謝你們救了我的命。」醒來後的楊阿姨,第一時間就向大夫們表達感激之情。見證了心臟停搏到搶救成功整個過程的家人們,也把全部的信任交付給了醫生。
術後一系列檢查印證了王寧勃的判斷,完善反覆查心肌損傷標誌物和電解質,排除心肌梗死及電解質紊亂引得的傳導阻滯,而心電監測儀顯示手術後張阿姨全程起搏器心律,確診為是是不可逆的房室結病變,病情不可逆轉,必須臨時起搏器保護才能維持生命。
經過評估,為了讓楊阿姨儘早脫離危險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10月5日,心內科主任任騫,護士長孟麗君以及導管室人員,主動投入工作和王寧勃一起再次加班為楊阿姨植入了永久心臟起搏器。
「並不是每一次或者說每個人都能如此的幸運!」王寧勃說,楊阿姨的患病經歷其實也給市民們提了一個醒,生活中一旦出現反覆暈厥,黑蒙症狀時,一定及早去醫院就診,有時候頭暈不一定都是腦袋出了問題,還有可能是心臟疾病導致的。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處理,否則一旦出現惡性心律失常,患者往往有猝死的危險,在院外根本來不及搶救。
患者配合才是關鍵
要相信專業的判斷
事實上,覺得驚險的不僅僅是楊阿姨和她的家人們,作為心內科的醫生,王寧勃和同事也是第一次遇到病情如此危重緊急的患者,分秒必爭!
事後反覆總結經驗時,在王寧勃和同事看來患者的配合起到了關鍵作用。及時就醫,在各項檢查均正常的情況下,患者配合醫生醫囑及時留觀,全程使用心電監護儀……急診科醫生詳實的檢查和判斷,為楊阿姨的病發和救治搶來了珍貴的時間。
「任何一個環節都缺一不可!」 在王寧勃看來,和死神賽跑贏了幾秒,患者配合才是最關鍵的,要相信專業的判斷。
華商報記者 田怡心
記者手記:在輻射環境下,身穿30斤的「戰袍」在戰鬥
如果不是採訪得知,很難想像到銅川竟然有人全年365天待命,而且不能旅行外出,不能飲酒,因為他們是心內科醫生,需要保持最佳的專業狀態。
這意味著高度自律和自覺。
王寧勃說,從2017年至今一直都是這種狀態,對他們而言隨時待命,凌晨做手術都是常態,更何況節假日。心臟內科有個不成文但存在的規定——未婚大夫不能上手術臺,原因無它,心內的手術需要在X光強照射下完成。這意味著什麼呢?儘管穿著30斤的「戰袍」鉛衣,但仍然不可避免輻射環境下身體遭受的傷害。雖然鉛衣阻隔了一部分射線,但四肢仍然充分暴露,對身體還是會有一些影響。
X光會破壞人類的腺體器官和細胞的DNA,通俗講會造成後代畸形。常常,做介入手術的醫生早早都掉了頭髮。對他們而言,浸泡在射線裡,每天都是戰役。
每場手術後,汗流浹背來形容,絕不誇張。
強度高負荷的工作無疑也帶來了高壓力。但是,當他們把一個又一個病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完成一個又一個疑難病人的診治,生命面前從來沒有過猶豫和選擇題。
和時間賽跑的他們,希望為你守護好這顆獨一無二的心臟。
華商報記者 田怡心
來源:二三裡資訊
相關熱詞搜索:阿姨心臟銅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