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醫生張峰:打通"與死神賽跑"的通道
2015-5-18 04:16:53 來源:文匯報 作者:王星 選稿:吳春偉
「張主任,剛收到一名急性心梗病人,請馬上來醫院!」掛斷手機,跟電腦那頭正在視頻通話的妻子和兩個孩子揮了揮手,喀什二院心內科副主任張峰飛一般從援疆樓衝向喀什二院的急診手術室。此時,已是晚上十點。一個多小時後,搶救團隊成功地通過介入手術為病床上的維吾爾族老爺爺開通了此前完全閉塞的冠狀動脈,在這過程中,張峰更像是一個指揮官,鎮定地審視著手術臺上醫生們的操作,時不時給些建議。
援疆期間,張峰不記得有多少次在休息時被叫去參與類似的心梗急救了,從最開始親身上臺操作,到後來慢慢「退居」二線。在他的提議下,喀什二院全面完善了「急性心梗綠色通道」,全天候守護當地的急性心梗患者。這是一條「與死神賽跑」的通道,只要一有急性心梗患者送來二院,綠色通道便馬上開通,用最快的時間集結所有人馬,為患者開通梗死的冠狀動脈。張峰的母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曾是華東地區最早開通這一綠色通道的醫院。而身為葛均波院士得意門生的張峰,將其中最先進的理念引到了剛擠入三甲門檻的喀什二院。
2015年是中山醫院心臟科對口支援喀什二院的第四個年頭。作為上海衛生系統與喀什共建的七個中心之一,喀什地區心血管介入治療中心經過數批援疆醫生的幫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回首過去一年多,張峰幫助二院心內科進一步強化了亞專業學科分組,建立優化了「急性心梗綠色通道」,完成了多例高難度的心臟介入手術,在南疆率先開展了冠脈血流儲備分數測定和血管內超聲檢查等新技術,將喀什二院的冠脈介入診療技術引入全面優化的高質量PCI時代。這些不僅填補了南疆的空白,也極大地提高了喀什地區的心血管病診治水平。
張峰迴首初來時,心內科在科研上如同白紙一般。醫生們普遍缺乏科研意識,發表的論文也多為評職稱而寫。作為曾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過24篇SCI論文的「科研達人」,張峰一步步教會了大家如何在臨床實踐中開展科研活動。從培養科研意識到查閱文獻,從設計實驗到撰寫標書……
在他的指導下,喀什二院心內科在科研方面「奇蹟」頻創。2014年,心內科一舉獲得6項省部級科研項目,總科研經費超過100萬元。他指導當地醫生撰寫的2篇科研論文先後在影響因子為5.094分的《醫學年鑑》和影響因子為6.175分的《國際心臟病學》雜誌上發表,實現了南疆地區醫療領域SCI論文零的突破;在中華心血管病年會上,由張峰指導當地醫生撰寫的論文中有25篇在會議交流,佔整個新疆地區論文總數的1/4。其中一篇論文更是直接被國際介入心臟病領域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美國TCT大會接受並進行論文交流,這也是南疆醫學界首度亮相國際學術舞臺。
這幾年,科室裡陸續有11位醫生考上了復旦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張峰要求他們要多讀英文文獻,從而第一時間掌握業界最新動態。「你們要把閱讀外文文獻當成一種習慣,就像每天吃飯睡覺一樣,可能剛開始讀會很困難,但必須堅持一點點看下去。學識並非一蹴而就,而是要靠積累、靠沉澱。我希望回去以後你們還能多向我提問,最好能把我問倒,那樣我的援疆理想也就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