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L:日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重電子費米面

2020-11-22 科學網
PRL:日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重電子費米面
可能成為解釋超導現象的突破口

 

近日,由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東北大學、東京大學和京都產業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宣稱,他們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觀測到金屬中重電子形成的費米面[絕對零度下電子在波矢空間(k空間)中的分布或填充而形成的體積的表面]。該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5月27日的美國《物理評論快報》(PRL)電子版上。

 

金屬中的電子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四處遊動,承擔電傳導的「自由電子」,另一種是不遊動,但負責產生磁性的「局部電子」。這兩種電子之間會相互作用,並結合在一起,形成外觀大小是普通電子10倍至1000倍,同時具備電傳導性和磁性,而重量也有所增加的「重電子」。另一方面,各種金屬都有自己固定形態的費米面,而各種金屬的導電特性也因其各自的費米面不同而有很大區別。由於重電子也可以形成費米面,因此人們設想,如果能夠觀測到其形成的費米面,就有可能根據重電子所承擔的電傳導性質精密地了解各種金屬在超導狀態下的細微不同之處,從而為判明超導之謎找到突破口。只不過這一設想由於條件所限一直都沒能實現。

 

日本的這個研究小組在大型同步輻射設施「SPring-8」的專用電子束射線「BL23SU」區域,通過使用軟X射線同步輻射的角分辨共鳴光電子能譜技術,對特定的電子軌道進行選擇性的觀察,最終在世界上首次直接觀測到了重電子形成的費米面。研究人員稱,今後他們的重點將是繼續使用角分辨共鳴光電子能譜技術,系統研究重電子在製造什麼樣的費米面時金屬才會出現超導性和磁性。由於在具有重電子的金屬中,磁性與超導性是共生的,因此這項研究將大大推動人們揭開超導原理的步伐。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三重簡併費米子
    據科技日報7月10日報導,外界評價這次發現具有重大意義——打破常規分類的新型費米子研究,對於深入理解基本粒子性質具有重要意義。更為難得的是,該項研究從理論預言、樣品製備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 科學家在三重簡併費米子半金屬MoP中觀測到壓力誘導的超導電性
    科學家在三重簡併費米子半金屬MoP中觀測到壓力誘導的超導電性 2018-06-08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三重簡併費米子半金屬MoP中觀測到超導現象。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三重簡併費米子
    繼「拓撲絕緣體」、「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外爾費米子」之後,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的科研團隊在拓撲物態研究領域又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觀測到三重簡併費米子,為固體材料中電子拓撲態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
  • 觀測到狄拉克電子變成超導庫玻對直接證據
    此外,如果實現拓撲超導,有可能觀察到一類新的粒子,即所謂馬約拉納子,在未來量子計算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能否直接觀測到狄拉克電子變成庫玻對,並且研究狄拉克電子超導性質是凝聚態物理領域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最近,聞海虎教授團隊在一種可能的拓撲超導體SrxBi2Se3中,利用低溫強磁場的掃描隧道譜測量,觀測到狄拉克電子變成庫玻對的直接證據。
  • 中國科學家觀測到新型手性費米子
    (觀察者網訊)觀察者網4月8日從中科院物理所網站獲悉,中科院物理所EX7組丁洪研究員、錢天研究員和孫煜傑副研究員與其他合作者共同發現三維材料CoSi中存在新型手性費米子的確定證據。該實驗結果證明了新型手性費米子的存在,為探索由手性費米子引起的新奇物理現象提供了一個較為理想的平臺。相關研究成果於3月20日發表在《自然》上。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稀土離子4f電子云的形狀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21621061,21822301和21601005)資助下,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松教授和蔣尚達副研究員所領導的團隊與丹麥奧爾胡斯(Aarhus)大學雅各布·奧維加德(Jacob Overgaard)博士和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亞歷山德羅·桑奇尼(Alessandro Soncini)教授等合作,通過高分辨單晶衍射數據直接觀測到了稀土離子
  • PRL:「類五角石墨烯狀」結構的高溫超導體
    崔田課題組於2014年首次報導了共價金屬性氫化物H3S在200萬大氣壓下的超導轉變溫度高達200 K,隨後被實驗證實,激發了人們在富氫材料中尋找室溫超導體探究的熱情。在該類化合物中,金屬原子不僅給H10單元提供電子,其電負性、原子半徑和價電子排布對於穩定這種氫亞晶格以及調控材料的超導電性方面也起著關鍵作用。該成果對於氫化物以及室溫超導體的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 復旦課題組在特定結構中首次觀測到量子霍爾效應
    2017年11月03日 17:00 來源:央廣網 編輯:廖志榮   央廣網上海11月2日消息(記者傅聞捷)近日,復旦大學物理系修發賢教授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探測到由表面態費米弧和體態手性能級構成的一種新型電子迴旋軌道
  • NASA 首次觀測到磁場重連,太空天氣預報要實現?
    這項研究還揭露了對名為磁場重聯現象的首次直接細節觀測。磁場重聯是指磁場線匯集在一起、打破和重連以朝不同方向移動,並在此過程中釋放出大量能量。「想像一下兩輛火車在單獨的軌道上相向而行,但火車在最後一分鐘改變至相同的軌道。」研究合作作者、馬裡蘭大學物理學教授詹姆斯·德雷克(James Drake)這樣說道。
  • MIT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原子氣體具有強磁性
  • PRL: 「類五角石墨烯狀」結構的高溫超導體
    崔田課題組於2014年首次報導了共價金屬性氫化物H3S在200萬大氣壓下的超導轉變溫度高達200 K,隨後被實驗證實,激發了人們在富氫材料中尋找室溫超導體探究的熱情。2017-2019年,理論預測和實驗研究相繼發現「籠狀」氫化物LaH10的超導溫度達到250~260 K,堅定了尋找室溫超導體的信心。
  • 物理所等在實驗中觀測到新型手性費米子
    不考慮自旋-軌道耦合的電子能帶或聲子譜計算顯示,在CoSi的體態布裡淵區的中心Г和頂角R點分別存在三重和四重能帶簡併點(圖1b)。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與中國人民大學物理系合作,利用拋光-轟擊-退火的方法,經過長時間的不斷摸索,終於在CoSi單晶樣品上得到原子級平整的表面,並在上海光源「夢之線」觀測到清晰的體態和表面態能帶。實驗結果顯示在體布裡淵區的中心Г和頂角R點存在體態能帶簡併點,與理論計算結果高度吻合(圖1d-f)。
  • 科學家觀測到電子激發態的OH超級轉子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和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袁開軍團隊,與南京大學教授胡茜茜、謝代前合作,在水分子的光解動力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電子激發態的OH超級轉子。當分子處於一個內態能量高於其第一電離能的高裡德堡態時,學界把該分子稱為超激發態分子。
  • 英媒: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銀河系巨大氣泡中的可見光
    參考消息網6月9日報導英媒稱,人類觀測到了神秘宇宙氣泡發出的光。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6月8日報導,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了費米泡——位於銀河系平面兩側的巨大氣團——發出的可見光。新發現的光是由氣泡內帶電子或電離的氫氣發出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天文學家達內什·克裡希納拉奧和同事們在6月3日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在線新聞發布會以及5月29日發表在阿奇夫論文預印本網站上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這一發現。報導稱,費米泡最初是在2010年被觀測到的,釋放出被稱作伽馬射線的高能光。
  • 中國科大在準二維kagome晶格新奇電子特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及其合作者在kagome晶格新奇物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以層狀材料Fe3Sn2為平臺首次在
  • 我首次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Lee教授和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室的Genda Gu教授等理論與實驗合作,在碲化鋯(ZrTe5)塊體單晶體材料中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明確證據,並指出該效應可能是由於磁場下相互作用產生的電荷密度波誘導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5月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
  • 人類首次拍攝到了材料內部的電子運動
    電子是一種亞原子粒子,屬於輕子的一種。長期以來,由於它的質量小,速度快,雖然用處廣泛,卻難以觀測。 2008年2月,來自瑞典的幾位科學家首次拍攝到了單個電子的錄像,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直到幾天前,來自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的科學家們用他們的「飛秒照相機」成功地首次拍到了材料內部電子的運動軌跡,再度實現了突破。
  • 科學家首次觀測到B介子純輕子衰變現象
    科學家首次觀測到B介子純輕子衰變現象 (KEK)今天公布,由中國等13個國家參加的一個國際研究組(Belle),利用被稱之為B介子工廠的大型加速器(KEKB)進行實驗,首次觀測到伴隨基本粒子中微子的B介子純輕子衰變現象,B介子衰變到τ輕子和中微子兩種粒子,衰變機率與基本粒子標準模型理論的預言相一致。
  • 科學家首次觀測納米粒子中23000個原子精確位置
    北京時間2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近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稱,他們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對一個直徑僅約8.4納米的粒子進行分析時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央廣網發 大連化物所供圖)央廣網大連12月14日消息(記者賈鐵生)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興安教授,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孫志剛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