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提出「綠月亮計劃」,將發展太空農業,要成功必須靠我國

2020-11-23 三體使者

前幾年美國出現了一部講太空人在火星上種植農作物的電影,名字叫《火星救援》。該電影的大概故事線就是一位太空人在火星上等待救援,等待的過程中他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在火星表面種植食物。最終他成功了,在火星上種出了土豆等植物,最後他也獲救了。這部電影雖然屬於科幻電影,但是其中也包含一些科學知識。



那麼人類在地外空間種植農作物是否能夠成真呢?根據外媒報導,近期國外有研究團隊確定了月球上存在液態水,而火星極地地區的地下也可能存在湖泊,這讓人類建設月球基地和火星基地的想法更貼近現實。農業作為生存之本,真的能夠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展開嗎?目前各大航天機構都在探索外星種植的可能性,目前已經出現了超過3000個提案。



太空農業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在地外星球種植農業將會面臨許多挑戰,而這些挑戰歸因於其它星球的自然環境與地球自然環境的差異。目前科學家並沒有發現任何一顆星球的自然環境和地球一樣,或者說高度相似,而月球和火星是兩顆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它們自然成為了人類考慮的對象。如果想要在月球上發展農業,首先需要考慮的是月球並不存在大氣層,這將會導致很多棘手的問題。



比如說宇宙輻射,如果農作物直接暴露在宇宙輻射下,那麼很大機率會發生基因變異,這樣的農作物即使生長出來,估計也不會有人敢吃。還有就是氣候問題,沒有大氣層的保護,人類必須在月球表面建造一個類似溫室的環境,這樣農作物才能在其中生長。再者農作物的生長需要水源,這對人類在月球上創造水源提出了挑戰。



如果想在火星上發展農業,也將面臨和月球同樣的問題。不同的是,火星還是有稀薄的大氣層,而且大氣層中存在二氧化碳。如果火星極地的地下湖泊真實存在,那麼種植農作物的水源問題將迎刃而解。


西班牙提出「綠月亮計劃」,想搭中國的便車?

據了解,目前全球有超過3000個團隊在研究如何在地外空間的問題,西班牙馬拉加大學提出的「綠月亮計劃」備受注目。根據該項目的主要領導者何塞·瑪麗亞·奧爾特加的介紹,他們計劃在月球上發展農業,首先要與國家航天機構展開合作,獲取在月球上種植農作物的基礎信息,而滿足這些要求的航天機構目前就只有我國的航天局。



今年一月份我國的「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隨後展開了農作物種植實驗。根據最新的消息,嫦娥四號運載上月球背面的棉花種子已經發芽了,它是人類在月球上第一株發芽的種子。據了解,奧爾特加的團隊希望能夠與中國航天局達成合作,藉助我國的力量來進行他們的「綠月亮計劃」。


太空農業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人類探索月球和火星的最終目的是要在這兩顆星球上建立適合人類居住的基地,而建設居住基地的前提是把農業發展起來,解決吃飯的問題。儘管月球和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兩顆星球,但要在地球與月球之間、地球與火星之間來回運輸物資是不現實的,一是運輸成本極高,二是存在一定的風險。



如何能解決這兩大問題呢?關鍵在於是否能夠在月球或火星上就地取材,然後先建立起農業基地,將農業先發展起來。由此看來,太空農業是人類進軍地外星球的前提條件,而在月球上發展農業是進軍火星的前提條件。人類航天在近十幾年來迅猛發展,因此不少人期待接下來十幾二十年人類航天還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太空農業最終能成功嗎?


資料來源

參考消息 11月10日 《在火星上種植農作物?挑戰很大但不是不可能》

相關焦點

  • 「太空農業」來了!科學家發現:火星土壤適合農作物生長
    但是,人類的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雖然這些星球本身的條件並不符合人類的需求,但通過改造,仍然可以將它們變成人類的「第二家園」。拿月球來說,伴隨著NASA重返月球計劃的啟動,如今月球工廠、永久性環月空間站都計劃也都紛紛啟動,等到月球被成功改造後,下一步,人類就將朝著火星前進,準備在火星上建造人類的新家園了。
  • 成都將進行人造月亮的計劃,其實早已有國家成功進行了這項計劃!
    成都將進行人造月亮的計劃,其實早已有國家成功進行了這項計劃!在對地球和宇宙進行不斷探索的途中,人類喜歡對所發現的現象和物體進行模擬計算,特別是星球的運行狀態和特性,比如在看到太陽的時候研究出了恆星的亮度與熱度來自於核聚變產生的熱能和光子。
  • 強強聯合,中俄提出新的太空望遠鏡計劃,或將是哈勃望遠鏡的五倍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綜合國力的上升,我國在科技領域上碩果纍纍,特別是近兩個月,我國的好消息接踵傳來,前不久,「胖五」一飛沖天,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FAST也開始正式運行,沒過多久,在航天領域中中俄合作也有了新的進展。
  • 張兆旗:發展首都城市空間農業
    建議: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向霧霾宣戰」。如今國內很多城市都對屋頂綠化項目進行政策和財政上的支持,城市空間農業在改善生態、食物生產、教育科研等方面具有其他農業生產方式無法比擬的作用。
  • 厲害了我的國,人造月亮計劃將在2020年實現
    因此,我國已經對人造太陽進行了相關研製。實際上,月亮同樣和太陽一樣,能夠為我們提供能源,於是,我們又開始邁向人造月亮的道路。於是,美國與俄羅斯對人造月亮開始展開研究,最好將來能在軍事中起到不小的作用。例如「旗幟」計劃,由於俄羅斯氣候寒冷,尤其一到冬季,夜晚更是漫長,生活極為不便,若是人造月亮可以成功,就會有大量光反射到這裡,可惜失敗了。
  • 「天琴」將奏何妙音?——「天琴一號」發射成功背後的我國引力波...
    ——「天琴一號」發射成功背後的我國引力波探測之問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鄭天虹、肖思思、馬曉澄、胡喆  12月20日,隨著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成功飛向太空。  這是我國首顆由國家立項面向未來引力波空間探測的技術試驗衛星,其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醞釀近20年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方案距離實現邁出了重要一步。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不妨讓我們走近「天琴一號」,揭開「天琴工程」的神秘面紗。  「天琴一號」要做什麼?
  • 中國要送人造月亮上天,是福還是禍?
    倒是中國的航天工作者們在創業之初,卻在無意間製造了一面小型太空鏡。在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研發過程中,上級要求衛星划過夜空時,必須能讓全國人民都用肉眼觀察到她,而衛星本身的反光又很難滿足這一要求。為此,航天工作者們特地在最後與衛星分離的第三級火箭上設置了一個反光裝置。
  • 比月亮還亮8倍!原定於2020年發射的人造月亮,怎麼沒聲了?
    自從世界各國在航天領域發展開始,就有人提出了「人造月亮」的一個構想,人造月亮顧名思義就是由人工製造出來的「月亮」,其實是利用向地球高空發射一些反射裝置(包括衛星),從太空反射陽光到地面。
  • 比月亮還亮8倍!原定於2020年發射的人造月亮,怎麼沒聲了?
    自從世界各國在航天領域發展開始,就有人提出了「人造月亮」的一個構想,人造月亮顧名思義就是由人工製造出來的「月亮」,其實是利用向地球高空發射一些反射裝置(包括衛星),從太空反射陽光到地面。在2018年的時候,成都的一個實驗基地就提出了製造人造月亮的計劃,並計劃於2020年發射「人造月亮」,亮度是月亮8倍,但如今2020年已經過去四分之三,為什麼卻一點消息都沒有呢?這是怎麼回事?
  • 我國原定在2020年發射人造月亮,2022年發射兩顆,咋沒下文了?
    俄羅斯的人造月亮計劃俄羅斯所發射的人造月亮,從空間站脫離後,經過了薄膜鏡面的反射,在地面上形成了5000米寬的光斑,看到這樣的結果後,俄羅斯也是信心倍增,他們計劃在1999年執行第2次人造月亮計劃,如果第2次的計劃成功,那麼人造月亮所產生的亮度抵得上10輪滿月。
  • 科學家計劃在火星種農作物,已收集3400方案
    進入21世紀,人類的目光開始離開地球,投向太空。人類已經不滿足只生活在地球之上,為了可持續發展,人類想要離開地球,移民到其它星球之上,放眼太陽系中,火星就成為了人類的首選。從21世紀初開始,「火星移民」的計劃就多次被提及了,儘管一直到今天,人類的探測器都無法做到100%在火星上成功登陸,但是,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是不斷發展的,未來終有一天,人類能實現這個偉大的夢想。
  • 我國太空設備傳回大量關鍵數據,10年後將一枝獨秀
    在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史上,幾乎所有事情都是靠自己來完成的。當初在美國的封鎖之下,我國無法獲得任何有關於登陸月球的關鍵數據和信息。但我國的航天人帶著創新和冒險精神,成功在背面實現了登陸,這是所有國家都沒有做到的創舉。如今我國的相關設備機器已經在月球上工作了600多天的時間,更是在近期傳回了大量具有非常高研究價值的獨家數據。
  • 《我要月亮》:人類登月50周年,給孩子的詩意太空科普
    地面的休斯頓太空指揮中心必須迅速做出決斷,是終止登月計劃,還是繼續嘗試登月。最終,登月艙收到指令,繼續嘗試,啟動手動控制。此時,飛船早已飛過了預計的著陸地點,燃料也即將耗盡。指揮中心內鴉雀無聲,所有人都在靜靜等待,直到通訊設備裡傳來阿姆斯特朗的聲音:「休斯頓,這裡是靜海基地,『鷹』著陸成功。」
  • 《我要月亮》:人類登月50周年,給孩子的詩意太空科普
    地面的休斯頓太空指揮中心必須迅速做出決斷,是終止登月計劃,還是繼續嘗試登月。最終,登月艙收到指令,繼續嘗試,啟動手動控制。此時,飛船早已飛過了預計的著陸地點,燃料也即將耗盡。指揮中心內鴉雀無聲,所有人都在靜靜等待,直到通訊設備裡傳來阿姆斯特朗的聲音:「休斯頓,這裡是靜海基地,『鷹』著陸成功。」
  • 科學家計劃在火星種植農作物,已收集3400個方案
    進入21世紀,人類的目光開始離開地球,投向太空。人類已經不滿足只生活在地球之上,為了可持續發展,人類想要離開地球,移民到其它星球之上,放眼太陽系中,火星就成為了人類的首選。  從21世紀初開始,「火星移民」的計劃就多次被提及了,儘管一直到今天,人類的探測器都無法做到100%在火星上成功登陸,但是,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是不斷發展的,未來終有一天,人類能實現這個偉大的夢想。
  • 發展「海水農業」 實現「耕海種洋」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的生活條件水平大幅度提升,特別是一系列惠農政策和農業科技進步,使我國農業機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僅僅圍繞捉襟見肘的「可耕地」做文章,即使投入再大,機械化程度再高,科技支撐能力再強,要保證13億人口的吃飯仍然是一個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
  • 從「南茶北引」看我國農業發展的種植時空革命
    屯綠、婺綠可都是綠茶中的極品!  1978年,全國茶葉區劃會議正式將山東列入江北茶區。這時山東已經形成了膠東半島、日照、泰沂山區三個茶區,蓬萊、煙臺、嶗山、日照、莒南、臨沭、五蓮、沂水、沂源、蒙陰、泰安等30多個縣市都已經種上了茶。這一年,距離1958年山東第一次「南茶北引」也已經整整20年。
  • 《我要月亮》:關於月亮的百科全書,為你講述你科普內外的月亮
    安德列 • 瓦倫特與翁貝託 • 圭多尼不僅合作過《我要月亮》,他們還共同合作出版了三本與太空有關的科普圖書。他們不只為讀者講述了月亮對西方的影響,也帶來了東方關於月亮的古老傳說——我國嫦娥奔月的故事,並配上了極富東方神韻的插圖。
  • 我國曾提出2020年發射人造月亮,比月球還要亮8倍為何沒消息了?
    在科技剛剛起步的階段,人類第1次所登陸的星球便是月球,如今幾十年過去了,人類似乎很少再提及登月的事情了,但人類從未忘記月亮,我國曾經就宣稱會發射第一顆人造月亮,如今這項計劃似乎被遺忘了,這是為什麼呢?在2018年的時候,成都的一個試驗基地首先提出了這項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