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醫藥發展概況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包括新加坡島與周圍54個島嶼。面積約600平方公裡,人口270萬,華裔佔80%。該國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航運要衝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古屬丹丹國、柔佛國管轄。19世紀淪為英國殖民地,1965年退出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中國傳統醫學隨著華人定居而傳入,成為當地的重要醫療體系,有著獨特的發展軌跡。
中醫藥發展前景
按照國際疾病分類法(ICD)將人類疾病分為18大類,新加坡中醫經治病種達11大類之多,實際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如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血脂症、造血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等均可求治於中醫、中藥、針灸、氣功。有些病變則運用中西醫結合綜合療法。
近年中醫界與西醫界、科學界的合作日漸增多,以便促進相關學科的相互滲透有補充,以求新的發展。該國政府正積極準備正式承認中醫藥,加緊擬訂具體實施細則。其中不乏對中醫從業人員素質的要求,故中醫界同故仁多在精研岐黃,迎接美好的未來。
新加坡中醫藥歷史
從7世紀到12世紀,新加坡在中國古籍裡稱為「凌牙門」。
因矗立於岌巴海峽入口處南邊,形狀極像龍牙的峭石而得名。該龍牙石在1848年因發展岌巴海峽航道而被鏟掉。它是蘇門答臘島上三佛齊的屬地。根據公元1225年成書的《諸蕃志》的記載,當時的新加坡是一個商船來往的港口。到12世紀,南印度的注輦國興起,攻佔三佛齊。三佛齊國勢式微,新加坡擺脫了它的統治,成為一個自主的小國。根據馬來史書《馬來紀年》(1614年)的記載:約在公元1160年,巨港(Palembang)王子山。尼拉·烏他馬(Sang Nila Utama)從廖內到島上建立新加坡拉(Sigapura)王朝。Sigapura一字是梵文,意義是獅子城。此時的新加坡開始有了經濟活動。新加坡拉王朝一連傳了五世。公元1389年,五世王被拜裡米蘇拉(Parameswara)所殺。 爪哇的滿者伯夷興起後,滅三佛齊。公元1391年,滿者伯夷攻佔新加坡拉,王朝滅亡。拜裡米蘇拉逃至麻坡,再輾轉移到馬六甲建立滿刺加王朝。
新加坡的華人,早在14世紀以前,便從中國沿海各省遷移到這個地區謀生。有記錄可尋的是:元朝汪大淵在《島夷志略》(1349年)裡提到單馬錫的龍牙門(即凌牙門,凌牙二字是馬來文Linggga的音譯。 學者考證為今日的岌巴海港。)有華人居住。他是這樣描述的:」男女兼中國人居之,多椎髻,穿短布衫,系青布布捎。「他還說明當日的華人和泉州通商,並與土著民族和睦共處。新加坡在早期是商船必經之地,是重要的通商口岸,早期定居新加坡的華人移民,有些是蘇菲亞山、實利基山、皇家山坡地等處從事農業活動,如:17世紀的甘蜜時代,潮籍人士種植甘蜜(Gambier),也兼種胡椒。 這些甘蜜和胡椒,常輸出爪哇、英國及中國泉州。直到19世紀時,島上的華人才轉為種植樹膠和黃梨(波羅)。清朝時候,中國首任駐海峽殖民地領事左秉隆的好友李鍾珏到新加坡旅遊,回國後完成了《新加坡風土記》(1888年)。除了在書中詳盡記載島民的習俗外,他也這麼說:「叻地以胡椒甘蜜為大宗,歲必售銷數千萬元,然皆出自他島叻蓋聚貨不產貨者也。」其實,他只說對了一半,宋旺相在《新加坡華人百年史》中說:「1870年新加坡出口的甘蜜數量有34550噸,約半數是從新加坡出產的。」
由此可見,當年新加坡的農業和貿易活動興旺,有華人的地域,就有華人文化。中醫學是華人文化的一部分,當然,也隨著華人落戶新加坡,流傳於華人社群中,並且,在當時貧困勞動民眾的需求下,中醫藥逐漸發展起來,也開始了零星的醫療活動。所以,如果從宋朝駐泉州市舶司主管趙汝適的《諸蕃志》(1225年)記錄「凌牙門」這個時代開始推算,新加坡有華人的貿易活動,至今約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有醫療的活動,至少也該有四百年的歷史了。
中醫藥出版物
40年代,新加坡中文報紙《南洋商報》、《中興日報》、《星淵日報》開辦中醫中藥專欄,名為「醫粹」、「醫航」。
1981年新加坡(中醫)全國最高理事會、決定在全國四大中文報紙上定期開辦中醫藥專利,每周1期,還在電視播放中醫藥電視節目。這些出版物和傳播媒介宣傳了中醫,開展全民普及教育,也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學術交流和業務培訓。
新加坡中醫界也出版了專門學術刊物:
1.《新加坡醫學報》創刊於1901年,為周刊;是該國最早的中醫藥刊物。內容包括中醫理論探討《醫話醫案》、臨床各科等欄目。
2.《醫藥月刊》創辦於1929年3月,隸屬於新加坡中醫中藥聯合會,以研究醫藥學、發揚國術精粹、維護祖國醫學合法權益為辦刊宗旨;
3.《新加坡中醫學報》:創刊於1980年,季刊。由中醫師公會和新加坡中醫學院主辦,是該國中醫界最重要的專業雜誌。內容豐富,版面活躍,極有參考價值和享術價值,己向國外發行,並被國際期刊資科體系(ISDS)收錄,存入巴黎的國際資料儲藏中心。
4.《中醫院院刊》:1981年起由新加坡中醫全國最高理事會主辦,主要介紹該國六大中醫院的行政、業務與學術情況。
中醫藥教育
(一)新加坡中醫藥教育概況
古代中醫教育以家傳、師承或私塾的形式為主,新加坡亦如此。50年代,新加坡開始現代的學校中醫教育。1953年由中醫師公會成立中醫專門學校,1976年更名為新加坡中醫學院。隨後又成立10所巾醫藥院校,多屬民辦,唯新加坡中醫學院現已由教育部批准註冊,其教育形式有正規的學校教育,也有在職培訓。在教學管理上,具有一些特點:
1.生源
中醫藥院校多面向社會招生,不分文史、理工均可應試入選。已獲取各種專業大專以上學歷而有志於中醫事業者,可免試入學,也有先入預科「先修班」,學習1年中醫基礎知識和文化課,經考核合格後轉為正式學員。如若考試不及格,可以重修或退學,對中醫專業不適應者,也可中途退學。這些招生規定有助於學生專業思想的鞏固和學習興趣的培養。
2.學制與課程體系
中醫學歷教育多定為1~6年,有的院校開設了研究生課程。教學模式多與我國類似;課程體系參照我國中醫藥院校而實施。開創時期曾自編部分教材,1962年後使用我國中醫院校統編教材。課程設置遵中西醫比例7:3的原則,保證中醫的絕對優勢。第一、二學年開設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和部分西醫基礎,第三四學年講授臨床各科,突出辨證拖治的中醫特色,兼授中西醫結合內科,解決常見病診療和急診處理問題。
3.重視臨床教學
學生於第二學年開始安排臨床見習,一直延續到第五學年畢業實習。臨床教嘗多由兼職臨床導師具體指導,其過程分為五個階段:①見習期,學生觀察導師診斷治療病人的經過,初步將理論聯繫醫療實踐。②待診期,在門診或病房進行,學生傾聽導師分析病證。③試診期,學生於三年級開始接觸病人,實際操作望聞問切,運用理法方藥等中醫法則,一般從病因病機、辨證分析到立法處方用藥,環環緊扣,學習中醫的臨床思維過程,並寫入試診本(實習表)。④應診期,四年級學生開始以見習醫師資格獨立應診,導師僅作必要的指導或提示。此期進一步習11練四診、辨證、治法、方藥的應用能力。⑤畢業實習期,學生在第五學年全日在醫院作實習醫師,往往獨立處理病人,但無處方權。1年實習期滿後,提交臨床報告作為畢業論文+經考試委員會評審合格者準予畢業,籤發畢業證書。
4.師資建設
該國中醫院校推行一些具體措施,以便提高師資質量。比如:①安排教師到國內外進修或開辦高級進修班,結業時該教師要遞交進修報告,以評判優劣。②撰寫學術論文,每年至少1篇,且要有獨特見解,訂於每年10月底提交至院方。③參加科研,學院多與中華醫藥研究院、中華針灸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合作,申請一些科研課題,共同完成。④舉辦教學研究會議,交流國內樸學科進展和教學經驗。⑤招聘新教師,定期向社會招聘或選拔,新師資,也在校內選拔優秀人才加以表彰提拔,表示更大的信賴與倚重。
5.機構設置
機構設置十分簡單,且專業人員比重相當高。學校一般設正、副院長各1人,教務、財政等管理部門領導各1人,他們又常兼教師或臨床導師職務。例如新加坡中醫學院共有在編教師36人,佔該校教職員工總數的90%。
(二)主要中醫藥院校簡介
1.新加坡中醫學院
新加坡中醫學院是由新加坡中醫師公會於1953年創辦的民辦中醫教育機構。原名新加坡中醫專門學校,1976年起用現名,提出「中醫為主,西醫為輔」的辦學方針。旨在公開合法地弘揚中醫藥學術,培養中醫人才,解決新加坡中醫界後繼乏人的實際問題。創辦之初名為中醫專門學校,學制四年,授課時間多利用晚上,屬業餘教育。所授科目有:中醫學基礎、中藥學、中醫內科學、外科學、兒科學、溫病學、傷寒論、針灸學、現代生理學和病理學等。最初上述科目的教材是由任教教師自己編寫,1962年開始部分選用我國的中醫教材,1976年以後則全部採用上海中醫藥大學的新編教材。同年,新加坡中醫專門學校也正式更名為新加坡中醫學院。自1983年,學院改為五年制。第五學年,學員們主要是進行臨床實習和一些典型病案的討論。自1980年起,學院重新規定了入學資格,既必須具有政府統一考試合格的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為保證學生的入學質量,1982年學院增設了為期半年的先修班,為有志於學習中醫學的學員講授中醫入門知識,也為學員們順利通過政府統一高中考試做一些文化課輔導。新加坡中醫學院成立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培養出1000多名中醫專門人才,功不可沒。現今的新加坡的中醫師和中醫藥團體的負責人90%以上都是該學院培養出來的畢業生。1983年由四年制改為五年制。1993年與廣州中醫學院合作開力、新專業,增聘廣州中醫學院教授4名到校授課。同期又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舉辦碩士課程進修班:學員30餘名,均系該院畢業生,業餘上課,白天工作。截至1993年,該院開辦40年,有27屆畢業生1,205名,爾今均成為合格的中醫師。有的畢業生移居國外,分布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該學院是新加坡中醫院校的代表與楷模,具有較好的辦學條件,擁有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固定的臨床實習基地、比較豐富的圖書資料、廣泛的獲取情報信息的渠道以及較為完善的教學管理體系。因此在新加坡國民中贏得較高信譽。
2.同濟醫藥研究學院
1983年4月正式創辦於同濟醫院。在此以前,同濟醫院己成功地舉辦了百餘人的中醫,學術講座,取得一定的教學經驗。該院提出「七成中醫,三成西醫,中西合璧」的辦學方針。每年才召生50人左右,學制三年。主要課程包括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學科,西醫有解剖、生理、病理和相關臨床各科。該院師資中西醫兼備,多為國內中醫界名流或來自港臺、日本的學者。教學設施包括理化實驗室、藥物實驗室、生化檢驗室,不斷添置現代醫療儀器,目標是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1984年成立了針灸、古籍等研究組,以提高科研水平。
同濟醫藥研究學院還發展涉外中醫教育,為東南亞國家培養中醫人才,每年招生均保留10%的外籍學員計劃。
3.中醫學研究院
1923年開辦,迄今開辦13屆,畢業人數300多名。據1990年統計,在校學生80餘名,講導師30名。
4.針灸教育專門機構
針灸療法在新加坡不太受重視,因此針灸教育也鞍為薄弱。1936年由何敬慈、蕭憬我、劉致中等創辦針灸學院和海外函授針灸學院,同時設立針灸治療院。在70年代世界針灸熱的影響下,新加坡中醫學院於1924年開始針灸臨床考試,針灸作為中醫師培訓的一門學科而講授。1976年進而列為中醫專業的重要學科之一。學生一定要通過針灸筆試與臨床操作考試及格後方能準予畢業。新加坡另有針灸經絡學校,選用世界衛生組織教學大綱,開辦多層次的針灸課程。
中醫藥學術交流
新加坡國內的學術交流主要以學術研討會和專題學習班的形式進行,東南亞地區間交流以3年一度的東協中醫藥學術大會為代表。國際交流以與我國中醫界的互訪考察和學術會議為主,也參加其他範圍的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
(一)參觀訪問、考察講學
1.1987年6月,以藍瑞敦為團長的新加坡自費,學習團一行18人赴滬學習「太極氣功十八式」受到著名氣功師林厚省的熱情接待,林厚省還接受邀請將赴新加坡講學。自費學習團主要學習太極氣功十八式,也學習與觀摹了少林氣功、十段錦等功法。
2.1987年9月,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的戚麗宣等應新加坡疼痛協會之邀赴新講學,為該國西醫師舉辦了「西醫針灸學習班」學員約50名。
3.1987年12月,應北京中醫藥學術研究促進會的邀請,新加坡中醫師公會代表團赴京訪同,考察了中國中醫研究院。梁世海會長發表演講題為「從新加坡中醫師公會的歷史,看新加坡中醫事業的現狀」;中華針灸研究院副院長陳水興做了題為「雷射戒菸的研究」的學術講座。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秘書長王雪苔出席了報告會,並會見了新加坡朋友,他對新加坡中醫界同道在發展本國中醫事業和促進東協國家學術交流方面所做貢獻,給予高度評價。
4.1988~1995年,新、中交往頻繁,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胡熙明與其他領導人多次出訪新加坡中醫師公會。新加坡中醫師公會及其下屬組織亦多次訪華,考察與交流了中醫學發展的有關問題。
5.1989~1990年,新加坡衛生部兩次派人員考察中國中藥管理法規,包括肀藥生產、流遁與莊用,同時還考察了日、德、韓的中藥管理經驗,為了儘快推出新加坡的傳統藥品產、銷和商標法做準備。
6.1993年,中國醫學科學院和新加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院合作,從傳統中草藥中研究提煉治癌藥物。中方將提供所需的經過提煉的中藥,送新加坡鑑定中草藥的療效。
7.1995年,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與新加坡中華醫療保健中心商定合作項目,雙方投資150萬元在北京開辦國際醫療中心,主要服務對象是外國人,該中心具有30間病房、和現代醫療保健設施,為世界各國患者和在華工作的外國專家提供中醫藥專科醫療服務。
8.1995年7月下旬,應新加坡衛生部的邀請,中國中醫研究院院長傅世垣、西苑醫院院長李祥國、廣安門醫院院長姚乃禮等人赴新加坡訪問。經考察協商,中方同意協助新加坡衛生部在該國宏茂嬌社區醫院內建立針灸研究診療所,這是該國政府與中國中醫藥行業首次合作的結晶。
9.1996年3月,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陳可冀院士,廣安門醫院樸炳奎、戴希文,上海中醫藥大學施杞、黑龍汪針灸學會張縉和中國衛生部代表應邀赴新參加新加墟中醫師公會5O周年慶典,井進行了學術講座和座談。
(二)中醫藥學術會議
1.1977年6月,新加坡中醫師公會派員出席了:「馬來西亞傳統醫藥研討會」。
2.1972年11月,新加坡中醫學院參加了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世界針灸大會」並交流了學術論文。
3.1983年6月,新加坡成功地主辦了「第一屆東協中醫藥學術大會」此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與菲律賓東協五國的中醫團體聯合開辦,與會代表800餘人,包括東協以外國家代表50名。新加坡為東道主,會務處設在中醫師公會內。新加坡代表團陣容龐大,且為學術交流的主體。東協五國商定,每3年舉辦一次同名學術大會,以加強地區間中醫界合作。
4.1987年7月,新加坡中醫師公會會長梁世海率團赴滬,出席上海「國際中醫藥學術大會」,這是新加坡與中國上海聯合舉辦的國際學術交流會。會間安排了參觀、考察等活動。
5.1987年11月,新加坡中醫師公會組團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成立大會」。新加坡中華針灸研究院陳水興被選為第一屆執委。
6.1988年8月,新加坡自然療法學院主辦了「國際太極氣功與武當氣功學術交流會」與會代表分別來自港臺、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日本、英、法、瑞士、德國以及中國上海和太原等地,共400餘名。上海裴錫榮宣讀了「武當氣功與太極拳之關係」,並表演了武當功法,獲得好評。
7.1990年5月,在新加坡希爾頓飯店舉行了「首屆國際全息生物學學術討論會」來自新、馬、港、臺、中、日、英、美、德、蘇等37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名專家學者出席了大會。大會交流論文113篇,對全息胚學說發表評論或介紹臨床應用的體會。新加坡代理衛生部部長Y.C.Tong出席大會,中國衛生部副部長胡熙明發來賀電。全息生物學理論是80年代佔山東大學張穎清教授首創,認為人體局部可反映全身病痛,比如耳殼、第一掌骨均有全身各部位的代表穴位、其分布如同一個完整的胚胎,因此使用針刺、按壓、推拿手法可治療選擇部位疾患,即全息生物療法。中蘇等國依此理論研製的全息診療儀已經推向臨床。
8.1991年,新加坡中醫師公會組團出席廣州「國際中醫藥學術大會」、瀋陽「國際中醫藥學術大會」。
9.1995年7月下旬,應新加坡衛生部的邀請,中國中醫研究院院長傅世垣,西苑醫院院長李祥國,廣安門醫院院長姚乃禮等訪問了新加坡,並同意協助新加坡衛生部在新加坡宏茂橋社區醫院內建立首家針灸研究診療所。這標誌著新加坡國家衛生部與中國中醫藥行業建立起了正式的聯繫。
10.1995年8月,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與新加坡中華醫療保健中心近日協商決定聯合投資一百五十萬元,在北京開辦以外國人為服務對象的國際醫療中心。該中心是中新兩國中醫藥界同道首次攜手合作項目。該中心計劃興建具有三十間病房的現代化醫療保健中心,主要接待來自世界各國的患者,並為在京工作的外國人提供中醫藥專科醫療服務。
11.1995年10月,新加坡中華針灸研究院派員赴京參加「95國際針灸推拿學術研究會」。該會由中國中醫研究院主辦,會後參觀了中國針灸研究所等中醫藥機構。
中醫藥學術組織
1.中醫師公會 1946年10月由吳瑞甫等人創立,是新加坡最早.最犬唯一的純中醫組織。目前擁有會員千餘名,均為合格的中醫師和骨幹力量,多數畢業於中醫學院。1946年8月閩籍中醫師吳瑞甫,聯合曾志遠、遊杏南、陳佔偉、方展綸、饒師泉、許允之、陳建基、陳慶元等著名醫師發起成立中醫團體;磋商與審定其名稱、宗旨與章程草案後,決定同年10月27日正式成立新加坡中國醫學會,吳瑞甫膺選為首任會長。為了與祖國有關團體名稱一斂,遂於1947年10月更名為"新加坡中醫師公會"。該會宗旨是精研中醫藥學術,培植中醫人才,發展義診,並聯絡醫藥界同仁感情,共謀社會福利。公會下屬七大機構,包括醫療、教學、科研三大門類。例如醫療,機構有4所中華醫院,教學機構有新加坡中醫學院,研究機構如中華醫藥研究院、中華針灸研究院等。公會還創辦醫學圖書館,學術刊物《新加坡中醫學報》1965年建國之前,新加坡中醫師公會還發起成立了全馬來西亞的中醫組織,即全馬中醫師總聯會。
中醫師公會的成立標誌著新加坡中醫事業開始了新的發展階段,它在醫、教、研工作中發揮了主導作用,作為中醫管理的支柱和依靠。
新加坡中醫師公會
新加坡中醫師公會創立於1946年,至今已走過51年的歷程,已從最初的近百名會員現已發展到一千多名會員。在華人比例佔70%以上的新加坡,絕大多數國民崇羨和信賴中醫藥。對在全國中醫藥界有「中流砥柱」之譽的中醫師公會有口皆碑。這是他們半個多世紀以來,堅持懸壺濟世,服務社群而嬴得的聲譽。他們弘揚中醫藥文化,積極宣傳中醫藥;發展中醫藥事業,熱心為民眾義診;大力培養中醫藥人才,壯大中醫藥隊伍。中醫師公會屬下的中華醫院、中醫學院、中華醫藥研究院和中華針灸研究院4大機構,各自都發揮出很大的作用,為民眾、為社會作了卓越的貢獻。以中醫學院為例,從1953年正式成立「中醫專門學校」至今,已舉辦30屆,共培養了1270多合格的中醫師,這些中醫師一直活躍在醫壇上,成為新加坡中醫界的中堅力量。在學術方面,近十多年來,由於加強了國內與國際的學術交流,特別是密切了與中醫藥發源地中國的聯繫與合作,使新加坡中醫藥的學術水平不斷提高。經過不懈的努力,新加坡中醫師公會現已成為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副主席,並倡議組織及成功地主辦第一屆和第4屆東協中醫學術大會,成為核學術大會的秘書處。
然而,與大眾關係更密切,令國民更關注的則是作為義診基地的中華醫院。或許有人會問:號稱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人民生活都比較富裕了,一般性的醫療費用完全可以負擔,搞義診不有必要嗎?回答是肯定的。新加坡中醫師公會黃會長解釋說,任何國家都有貧富之分,新加坡也不例外,貧病者為數不少。我們為這個群體的患者義診,不但發揚了懸壺濟世的優良傳統和美德。中華醫院創辦已45年。這座掩映於綠樹叢中的層大樓,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建築風格。層大樓,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建築風格。凡到中華醫院求診的患者,每人每次只需象徵性地交登記費卻可以全免。該院平均每天可為500名患者義診,一年約18萬人次。主要依靠募捐和社會熱心人士的的贊助。中華醫院每年開支的費用在150萬元(相當於人民幣800萬元)以上,其中一半左右是醫藥費。花費雖然不小,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基本能做到收支平衡,運作正常。
1996年3月,新加坡中醫師公會舉行了五十周年慶祝活動。新加坡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簡麗中博士講話表示慶祝,並說,該國鼓勵非盈利性的中醫團體聘用高資歷的海外中醫師來新加坡授課或在診所行醫,私人中醫藥診所不允許聘用海外中醫藥師。開始階段,可以考慮聘請從中國六年中醫藥學院畢業的高資歷的中醫師。這些中醫藥院校是:北京、上海、成都、南京及廣州中醫藥大學等。
新加坡衛生部非常重視中醫藥的管理工作,1995年5月,成立了「新加坡中醫團體協調委員會」。新加坡中醫師公會會長梁世海擔任該協調委員會主任。除新加坡中醫師公會外,新加坡較大的中醫藥組織還有:新加坡中醫中藥聯合會、新加坡中醫藥促進會、新加坡中醫藥公會等。新加坡總人口為三百萬,華人約佔80%。中醫藥在新加坡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群眾基礎。全新加坡各類中醫院、中醫診所和中藥店約有一千多家。1994年新加坡從我國進口中藥材約五千萬美元。
2.新加坡中醫中藥聯合會
1929年由華僑梁少山、曾有源、黃福等人創建,此為「三·一七」事件之後首家民間中醫社團。1929年3月17日,我國南京政府通過"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之障礙案"我國與東南亞各國中醫界紛紛罷工,舉行抗議、請願等活動,迫使政府取銷該提案,維持了中醫業的生存,新加坡等國更以「3月17日」為中醫節。同年,新加坡中醫中藥聯合會成立,發行會刊《醫藥月刊》。
3.新加坡中醫藥促進會
1957年成立。一個名稱兩個組織。宗旨在於促進中醫藥學術發展,進行科學化研究,汲取中西醫學之長,提高臨床療效;其中一個學會下屬大眾中醫學院、慈善醫療院,現有會員80餘名;另一學會開辦了大眾醫院、中醫學研究會。
4.新加坡針灸與自然治療協會
1973年由洪世忠、爰遜仙教授發起成立,現有會員150餘人。研究範圍包括針灸與門類繁多的自然療法。
5.新加坡針灸醫學協會
1977年、由西醫醫師和幾位針灸師共同發、起成立,現有會員160餘名,多為註冊西醫師兼操針灸術或熱心針灸學術研究者。
6.新加坡全國最高理事會
1981年成立,發起單位為新加坡中醫師公會、新加坡中藥公會、新加坡針灸醫師協會、新加坡中醫藥促進會與新加坡中醫中藥聯合會。目的是統一協調新加坡中醫藥業的領導與合作,發展中醫藥事業,爭取中醫藥在新加坡的法定地位,提高新加坡中醫界的國際地位,並發展為東協地區中醫藥業的中心和學術研究基地。
在成立大會上,其理事會作出七項決定:①在全國4大中文報紙上開設中醫專刊,每周一期。②全國6大中醫院合編中醫院刊。③與商業廣告部門合作錄製並播放每周醫藥電視節目。④舉辦中醫藥展覽,提高知名度。⑤中醫藥業星期日照常開診,為市民服務。⑥全國6大中醫院組織建立聯絡代表委員會。⑦決定每年3月17日為中醫節,屆時組織義診與紀念活動。
7.中醫藥圖書館
主要有中華醫院中醫藥圖書館(1946年)、同濟醫院中醫藥圖書館,共藏圖書近3萬冊。中華醫院中醫藥圖書館於1946年由中醫師公會學術股籌辦。最初名為圖書組,收藏一些30年代上海等地出版的中西醫藥書刊,僅供會員們查閱,一般不外借。1953年開辦中醫學院後,開始向師生借閱。60年代初大量購置中國版的中醫藥古今著作以及部分現代醫學書刊。
1979年遷入大巴窯中華醫院大廈後,擴大了服務範圍和項目,革新採編與管理體制,正式使用"中華醫院中醫藥圖書館"名稱。1984年向社會開放。該館為中醫藥專門圖書館,藏書資料以中醫藥學為主,兼收部分現代醫藥著作,僅有14,000餘冊,期刊近300種,約5,000冊。其中,中醫中藥期刊近百種。
同濟醫院中醫藥圖書館於1978年建立,現今藏書亦達1萬餘冊,醫藥刊物100餘種,並對社會開放。
新加坡國立大學正與中國多個傳統中醫藥機構合作建立一個傳統中醫藥資料庫。預計在2000年初推出。該中醫藥資料庫將提供包括有關中醫藥歷史、傳統草藥的療效、中國提供中醫藥服務的醫療機構等資料。倫國燦在接受當地記者採訪時說,設立傳統中醫藥資料庫,將使人們更容易通過國際網絡獲取有關中醫藥資料。
8.中藥組織
中藥業與中醫不可分,所以許多中醫藥組織內設立中藥業分支機構。新加坡中藥公會則是獨立的中藥團體,於1940年成立。截至1990年底已有會員521名。同期成立的還有中藥出入口商公會,成員多為進出口批發商。
中醫藥研究
一個世紀以來,新加坡中醫界進行大量臨床實踐;包括針灸、中藥和其他中醫綜合療法的應用。近50年來中醫的醫、教、研組織相繼建立,並逐步引入現代技術,開展了臨床與基礎研究。
(一)針灸研究
1.針灸的臨床應用
19世紀初,新加坡開埠時,在貧苦勞工中就常用針灸療法治療常見病症和跌打損傷。及至本世紀30年代,何傲慈等人開業施針,頗有聲望,不久開辦針灸學院培養後繼人才。1958年12月,當地流行小兒麻痺症,星洲震驚,然西醫束手無策,爰請港醫孫志僅來新主治此傳染重症,針藥並用,以針為主,獲取顯效。自此,針灸科作為醫院科室而陸續建立,促進了針灸的臨床研究。1961年中華醫院率先創設針灸科,1984年,中華醫院的三個分院均有針灸科,共49位針灸師完成針灸年門診量37,348人次。同濟醫院也較早建立針灸科室,1984年初同濟醫藥研究學院成立針灸研究組,對各種痛症、過敏與癱瘓等疾病的針灸治療取得一些經驗,也開展針灸減肥、戒菸、戒酒等臨床研究課題。
1980年起,中華針灸研究院加強針灸研究,成立了耳針戒菸組、電針組、雷射針組等。比如雷射針戒菸完成1,800人次的臨床觀察,療效顯著,因雷射針無痛感,受到病人的廣泛歡迎。
2.針灸麻醉
針麻在1972年前後風靡全球,70年代末在新加坡也有開展。認真的臨床應用主要在中央醫院那祥的西醫綜合醫院。1979年新加坡西排坡中央醫院應聯合國衛生署之邀,委派麻醉科主任陳承發趕北京接受針蹄培訓,為期3個月,隨後陳醫師攜該院20位麻醉科醫師施行針麻手術20餘例,用於心、腎、腦疾患以及骨傷科手術,取得了滿意的麻醉效果。例如1979年在針麻下成功地施行股骨手術的患者,79歲高齡,體虛多病,不宜藥物麻醉,選用針麻,術中神志清醒,並與醫生從容交談,術後恢復迅速。1983年有一老者將施行第8次手術,要求摒棄藥物,施行針灸麻醉,結果針麻手術順利。中央醫院針麻取穴遵循中醫理論,辨證施針,遠近腧穴結合選用,而以鄰近穴位為主。
3.針灸美容
針灸美容也在一些醫院開展,,主要是消除眼角魚尾紋、額紋以及減肥等,一般以7~10次為一療程,施針1~3個療程後可獲取顯效。
4.針灸的基礎研究
1984年開始,同濟醫藥研究學院針灸組開展不同的課題研究,如口用超聲波顯像僅觀察針刺膽囊穴、陽陵泉穴對膽囊收縮的影響,通過心電圖觀察針刺巨闕(任脈,心募穴)對心臟的影響;觀察針刺足三裡對血細胞的影響,針刺家兔的相關穴位觀察針麻效果和對小腸運動的影響。
1987年,中華針灸研究院院長陳必廉在滬「中醫藥國際學術會議」上提出腧穴「圓錐體學說」,即穴位在皮膚可能呈圓形的面,但深部則為一點,操針達到該點並經捻轉提插才能激發循經傳感,進而取得療效。也就是說,穴位呈倒立圓錐體。面部穴位皮表面積較小.幾乎成一圓點,取穴更宜準確,深度適中。
80年代,中華醫院用漢語拼音編碼製作了針灸電腦軟體,收入14經脈、子午流注、靈龜八法、常見病證治提要和名醫的經驗。該院陳水興醫師建立了雷射針灸戒菸資料庫管理系統,將中文CCDOS、中文DBASEIII、英文SED以及DGRAPHIII等軟體技術用於現代針灸研究。
(二)氣功與太極拳研究
太極拳傳入新加坡較早,但在民間普及還是近20年。80年代,太極拳與氣功得以迅速傳播,新加坡各地開辦了氣功學習班,講授不同功法.如八卦氣功;自發五禽戲、鶴翔莊、中華內外丹功、太極氣功十八式、少林氣功、十段錦等,名目繁多,有些醫院(如中華醫院)成立了氣功研究組。
民間盛行功法主要有兩種,即中華內外丹功、太極氣功十八式。1984年,盧華內外丹功研究會會長陳錦星親自在新加坡馬林百列漳濱公園傳授功法,從者甚眾。氣功愛好者們樂此不疲,早晨雲集公園,跟隨老師學步。1987年,上海氣功師林厚省傳授的「太極氣功十八式」成為流行功法,每於晨、夕,宏茂橋六道公園犬阜坪上總有五六百人,隊列整齊,跟著教練員動作。據述,新加坡習練氣功者己逾10萬人。氣功不但健身防病,還能為人治病療傷。
(三)中醫臨床研究
50年代,新加坡開展了中醫辨證治療疑難病證的專題研究。1957年,陳建基報導治療癌症的經驗,提出「鬱結說」,文中應用中醫理論分析惡性腫瘤的成因為氣、血、痰三者鬱結積聚而成,故臨證每以調理氣血、化痰通瘀而取效。80年代,楊松年報導治療愛滋病的經驗,認為該病起因於「正不勝邪」,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乘虛而人,審國論治或冶病求本,當調理脾胃氣血,重建免疫功能。在此前後,同濟醫院與國立醫學院合作開展中醫中藥治療高血壓的臨床研究;中華醫院應用電子脈傅診療僅開設特色門診,診斷與治療多種疾病均取得一些經驗體會。
80年代中期,新加坡盛行所謂「包圍式」處方,引起較為廣泛的臨床思考。多數人難於慢火煎藥且持續數日,故喜用瓶裝中藥煎劑或合劑,再者,中醫院病人多為老人或慢性病患者往往身患多病,處方用藥也不能過分專一、基於上述多種原因,有人採用多個方劑取藥共煎,製成合劑,銷路較好,也頗有療效。以數方之藥包圍疾病而除之,故而得名。如夏季外感,症見發熱頭痛、乾咳欲嘔、溲黃便秘、舌苔乾燥、六脈浮大而數者,當屆風熱表證,宜投銀翹散;夾有暑溼,宜用藿香正氣散,內有陽明腑實燥屎,必予調胃承氣方藥。故取三方合一,製備合劑,或稍佐撲熟息痛,病必大愈。如是而設9個包圍式處方,常見病可瘥。中醫界對此褒貶不一,或曰古已有之,大活絡丹凡50餘味,香砂養胃丸由數方合一而成,皆為百年效方,包圍式處方應為中醫發展的產物,或曰用藥雜亂,不明辨證;有違醫理,也徒增藥物毒性,與時代要求低毒自然藥品的原則相悖。深入的研究正在進行。
(四)中藥研究
新加坡現代藥學研究也從60年代開始。1958年以來該國舉辦了多期"中國醫藥展覽"涉及臨床應用與基礎研究。1972年起,新加坡中醫學院畢業班均應有本阜藥物研究的論文,登載於「畢業特刊」上,該學院草藥組還開展了草藥的實驗研究,提取有效成分,並進行毒理試驗,還熱心發掘民間卓藥驗方。80年代起,該國與我國醫學科學院合作開發新藥,主要是從中草藥中提取抗腫瘤藥物,也有一些進展。
中醫藥醫療機構
新加坡現有中醫醫療機構30餘所,另有中藥店千餘家。藥店內常設坐堂醫診室。該國中醫院、診所開辦資金均非政府撥款,而來源於下述三個方面:①商家投資,這種非盈利單位需要固定財力支持,往往由華人商界資助興建,作為他們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投入,比如1867年僑商何道生、梁炯堂創辦的同濟醫院。②團體集資,華人社團通過義演、義賣所得或個人捐獻集資建立醫院,如中華層院就是依靠1000多位中醫師公會會員及社會集資興辦。③慈善事亞專款,醫院隸屬於某一慈善機構,如1901年成立的善濟醫社。醫院或診所大廳設有募捐箱,就診病人不付費或少付費,醫院日常支出多靠慈善拔款維持,醫生多為義務奉獻或給予少量補貼。對此種施醫施藥善舉,政府要人也常表示讚賞、鼓勵或獎掖。比如1970年,在任總理李光耀親臨同濟醫院,參加新大摟落成剪彩儀式。現將主要中醫院所簡介如下。
1 同濟醫院
公元1867年由閩、粵籍僑商何道生、粱炯堂創辦,為新加坡最悠久的中醫慈善醫療機構。原名同濟醫社,取「同善同濟」之意,公元1892年遷址後改用現名。醫院董事會由當地大商人組成。1970年啟用新建中醫大摟,共11層,配備現代設施,命名「同濟大廈」,該醫院醫生採用招聘辦法吸納或淘汰。每3年招考1次,每次甄選前10名;由醫院頒發聘書。此法沿用百餘年,行之有效,廣招東南亞中醫精英,提高了醫療水平,中醫師也以獲取該院聘書為榮。同濟醫院不設住院部,年門診量約7~13萬人次,多為華人,也有國內其他民族和國外歐美患者。1983年門診總量約7879O人次,1989 年增至12萬多人次,約有14%使用針灸治療。政府將該院原址作為重點歷史文物加以保護,讓人們記取中醫正式植入新加坡開端的歷史功跡。
2.同善醫院
公元1881年創辦。百餘年來,向患者提供多種中醫綜合診療措施,並設有住院部。該院不斷增添醫療儀器與設備,重視醫生護士的在職培訓。近年又增設康復醫療器材,施行康復治療。同善醫院科室齊全,其中骨傷科、痔瘻科和推拿科更受歡迎:著名中醫師、前中醫師公會會長饒師泉也在同善醫院施診並負有管理義務。1987年6月該院承辦新加坡中醫藥機構代表座談會暨"新加坡中醫藥研究中心"成立大會,饒師泉主持會議,該院陳來金代表醫院董事會致詞。
3.廣惠肇留醫院(中醫院)
1910年由廣東省的廣州、惠州、肇慶籍華僑集資創辦。最初只收治三府籍的患者,後來向各族居民開放。創辦時全部採用中醫中藥治療。目前,該院擁有425張病床,分設中醫部和西醫部。
4.輝華針灸醫社
1936年由方展倫、陳志群聯合創辦,是目前新加坡第一所針灸醫院兼針灸學院。
5.中華醫院
1952年由新加坡中醫師公會開辦。初名為中華施診所,設備簡陋。1956年遷址、擴建並易為現名。現為新加坡規摸最大的中醫慈善醫療機構,有義務醫師近200名,日門診量在5OO人次以上,年門診量20萬一40萬人次。1961年3月17日中醫節,該院第一分院揭牌,內設針灸科。1967年又有第二分院開診。
該院於1960年成立中華醫學藥物研究院,1980年更名為中華醫學研究院,開展中藥的成分提取,研製中成藥,也開展中醫有效方劑的臨床研究一該院學術委員會貞責醫、教、研工作,設立了傷寒、溫病、病案、會診、現代針灸籌研究組。
6.佛教施診所
1969年由新加坡佛教總會創辦,並於l972年、1975年分別增設了第一、第二分院。全職醫師11名,兼職醫師百餘名。資料顯示1989年共診治病人253,851人次。
7.大巴窯中華醫院
1971年新加坡中醫師公會為提高中醫臨床療效而創辦,是一所具有現代化設施的中醫醫院,耗資550萬新元,款項來源於各界人士捐助。1979年10月27日竣工開業,內設有內、外、婦、兒、針灸與推拿等科室。先進的醫療設備為中醫藥研究提供了優越條件。
8.雲英中藥施診所
1971年由新加坡中醫學院首屆畢業生張道明聯合劉炳坤等9人共同發起創辦。診所規摸不大,但醫療水平較高,年門診量2萬人次。
9.友誼針灸醫療院
1983年11月由戴崇武聯合一群年輕中醫師而發起創建。該院及時吸收中醫學新進展,推廣應用新法,尤重視針灸學科的創新,先後開展了穴位注射、穴位埋線、穴位刺激結紮、穴位穿線、割治、挑治等療法。針灸的一些流派如耳針、電針、雷射針、手針、頭針、足針等均曾付諸實踐。
10.中國中醫秘方治療中心
1995年5月,青島中醫秘方研究院、濰坊開發區糖尿病研究所在新加坡創建的"中國中醫秘方治療中心"開業。世界衛生組織(WHO)駐西太平洋地區官員陳懇先生認為「中國中醫秘方治療中心是一所齊全的綜合性中醫診療服務水平」。自1994年以來,新加坡衛生部傳統中醫藥委員會要求該國中醫界聯合,成立中醫團體聯合委員會,共同討論旨在發展新加坡中醫事業的現行中醫師資格鑑定系統以及如何培訓中醫、如何提高該中醫水平等問題。最近,新加坡中醫中藥聯合會等8個較大的中醫團體成立了「新加坡中醫團體協調委員會」通過了《章程》,今年5月這新成立的委員會召開了制訂中醫行規的會議。通過與會代表的協商討論,會議決定在原新加坡中醫師公會於1991年制訂的行規準則基礎上,劃擬了《中醫團體協調委員會行規準則》。
摘自:中醫藥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