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化學藥品飛速發展,傳統醫藥受其影響一度被貶斥而日漸衰弱。然而,經過近70年的臨床應用,化學藥品給人類自身健康和生活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日益顯現,人們的視線開始重新移回到天然藥物上。
天然藥物市場的崛起
天然藥物一般是指那些不含化學藥品成分的,以大自然現有物質,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等,或它們的提取物為功能組分,具有治療效果或保健功能的產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回歸自然、保護環境這一處理人類和社會環境關係的潮流思想越來越被大眾認可。另一方面,由於化學藥品研發成本和研發周期的增加,以「自然療法」為特點的天然藥物產業也逐漸成為全球製藥業發展的重點。近些年,全球各國開始進行天然藥物的研究和開發,對天然藥物的各種人為禁制也趨於寬鬆。
Herbals & Naturals報告發現,在2017年,9個市場(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中國、德國、印度、義大利、日本、美國)的淨銷售額增加了15.64億美元,其中中國和美國貢獻較大。同時,這些市場的草藥和天然藥物總價值達到330億美元,增長了5.0%,遠遠超過對抗療法藥物的增長(僅為3.0%)。另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9月,全球使用天然藥物的人數約為40億,佔世界人口的80%,天然藥物銷售額約佔全球醫藥銷售總額的30%。從區域分布看,多渠道的信息顯示,西方國家對天然藥物需求量的增大,是帶動天然藥物市場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
圖1:全球草藥市場規模對比(單位:億美元)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到目前為止全球天然藥物已形成應用系統理論的有:中國醫藥、印度佛教醫學、伊斯蘭醫學、歐洲傳統草藥、南美民族醫學和非洲民族醫藥。在這之中,儘管中國醫藥被認為是當今國際上最為發展的天然藥物體系。但受制於文化差異、指導思想、技術路徑等因素,以中醫藥為代表的中國天然藥物的科學內涵尚未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中醫藥要切走全球天然藥物市場這塊大蛋糕,任重而道遠。
中國天然藥物(中醫藥):堅守中國5000年文化根基
中藥具有傳統的炮製理論,中藥的炮製技術是世界醫藥產業中我國獨具特色的優勢和技術領域。藥材經淨制、切制或炮炙等操作,製成一定規格的飲片,以適應醫療要求及調劑和製劑的要求,保證用藥的安全性。
現代中醫藥仍堅持遵循中國傳統醫藥的理論指導,在中藥配置上,保留了幾千年以來的配方與配置方法。中國大型中醫藥企業,如步長製藥、片仔癀、天士力、雲南白藥、以嶺藥業等在製作天然藥物時,基本上以中國幾千年的配方為基礎,加上現代生產技術,將中藥配方做成各種現代化、標準化的劑型產品(片劑、片劑膠囊、濃縮丸、滴丸、丸、膏等),從而適應現代社會人們的高節奏生活,方便使用。
具體來看,如同仁堂將自身獨特的製藥工藝和清皇宮太醫院、御藥房的製藥標準融合,形成富有同仁堂特色的有效方劑、中藥炮製技術、中醫藥傳統製劑方法以保證製藥質量。
日韓天然藥物:單方中藥提升到分子團或分子式
日本天然藥物的生產以漢方製藥為主,先將每味中藥在中國境內粗加工提純,再到日本去精加工提存篩選,最後組合成分子團或分子式更為簡單、療效更快的日本漢方中藥。
在劑型上,日本廣泛採用了顆粒,粉末和顆粒。外表美觀,生物利用度高,簡化了製劑工程,降低了生產成本,減少中藥處方的服用量。在生產工藝上,為了使生產的漢方製劑保持原方有效成分,在生產中採用軟水抽提、減壓低溫濃縮、低溫加工等技術,儘量保持原處方湯劑的性質,提高製劑有效成分含量,減少用藥量。
日本漢方藥生產有三個特點,一是劑型集中,在日本醫療保險制度內的有147種;二是品種集中,不同廠家生產的漢方製劑有900多個品種,大多數藥方名相同,但在藥味和藥量上存在差異。三是生產廠家集中,日本在冊的漢方藥生產及貿易銷售廠家共計有82家,其中以津村、鍾紡藥品等10家為主,他們的銷售額佔日本全部漢方製劑的97.8%。
中藥佔世界市場的比例只有2-3%。而日本生產的中藥佔世界市場的份額高達90%,和中國相比,日本中藥製劑的生產原料75%從我國進口。
韓國的天然藥物發展路徑則基本與日本相同。
西方天然藥物:化藥思維指導
西方天然藥物產品主要來源於植物及其提取物,因此也常被稱為植物藥。美國對植物藥的研究主要著重在從植物中提取出新的化合物,主要研究者大都屬於化學家。美國植物藥的研發基本上效仿歐洲特別是德國的經驗。
德國擁有發達國家中最大和最先進的植物藥產業。德國實行植物藥註冊管理政策,利用現代醫學科學成果,對植物藥進行系統研究、開發成藥物,採用化學藥物監督管理框架,對產品上市進行註冊管理。
中醫藥在德國發展較快,據調研表明,54%的德國人在某種程度上曾用過草藥,95%的德國人聽說過草藥,50%年齡20-30歲的人曾受其醫生推薦而使用過草藥。據統計,德國所有醫院的中醫診治量為每年15-20萬人。根據德國市場調查,天然藥物的需求量增長率高達30-40%。
儘管德國中藥市場相對開放,但進入壁壘也較高,使得難以從中國進口。目前,德國一些農莊開闢了草藥種植園,保證水質、空氣、土壤等均無汙染、不使用農藥、採用基因防治技術,大力發展綠色草藥種植業。在中國草藥種植專家的指導下,一些藥農已掌握大量的專業知識,如種植、加工和質量保障等,主要種植黃苓、當歸、小白菊和夏枯草等。
在全球積極推進天然藥的浪潮之下,中醫藥作為發展歷史最為悠久、療效最為可靠的天然藥之一,卻在真正融入國際主流市場上面臨極大的困難,原本具有先發優勢的中醫藥,在現代天然藥市場中卻顯示出了後天不足,著實令人可惜。
習主席曾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談到:「我們要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中醫藥寶庫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堅持古為今用,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務於人民健康。」國務院發布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也提出,目標到2020年中藥工業生產總值達到30%以上,中醫藥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可見,中醫藥發展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步,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一環。
未來,中醫藥若要在全球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需要中國人自己認可中醫藥、保護中醫藥、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並把傳統中醫藥和現代市場需求融合在一起,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削足適履,要通過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及規範的標準和行業準則,向外界釋放中國醫藥市場發展的正能量,讓中醫藥惠及更多消費者。從而完成習主席的將中華文化堅守發揚光大並向全球發展的歷史重任。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中藥材天地網的觀點和立場。如有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