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春中醫藥大學雙聘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教授走進長春中醫...
8月14日上午,長春中醫藥大學雙聘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士仝小林教授蒞臨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就醫院中醫代謝病研究的發展進行深入探討,並參觀醫院特色製劑展,慰問老專家,調研內分泌代謝病科療區,主持召開代謝病臨床研究中心業務建設研討會。
-
中國科學院提出未來20年地球科學發展六大研究方向
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七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學部諮詢評議工作委員會主任趙忠賢二十七日在此間稱,該院地學部已完成《關於地球科學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戰略研究諮詢報告》初稿,初步提出了未來十五到二十年地球科學發展的六個重大戰略研究方向。
-
8院士齊聚羊城,縱論中國精準醫學前沿與創新
5年過去了,精準醫學發展取得哪些成果,中國精準醫學的科技創新水平和競爭優勢如何,未來又將有哪些走勢?如果能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分析,研發出更有效的藥物,從理論去預期病毒未來的突變、可能傳播的地點等,人類在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方面將會有非常重大的突破。陳潤生院士提出,人類遺傳密碼的破譯,整個生物醫學進入大數據時代,組學大數據與醫學、尤其是臨床醫學的結合,大量信息的介入,推動了精準醫學的出現。
-
從「三個頂級」看院士助力高質量發展
9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指導,省委、省政府主辦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落下帷幕。我相信通過這一次與院士相互交流,特別是與院士團隊的交流和合作項目的引進,無論是對四川相關技術的幫帶還是人才的培養等,未來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說。頂尖智慧「最強大腦」為產業發展支實招活動中,堪稱「最強大腦」的院士們從發展前景、市場應用等方面,頻頻為四川產業發展支招。
-
聚焦|幹細胞與中醫藥,鍾南山院士這樣說
>國內外頂尖專家共同探討大會採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以「幹細胞與中醫藥,幹細胞、腫瘤營養與微環境」為主題,以促進幹細胞臨床研究與中醫精準醫學發展為宗旨。大會特別邀請鍾南山院士為本次高峰論壇致辭,邀請鍾志強院士等國內外頂尖專家作幹細胞與中醫藥發展、腫瘤營養及精準治療的主旨報告。探討後疫情時代幹細胞與中醫藥發展策略,將幹細胞技術和精準醫學技術與中醫藥有機整合,構建幹細胞與中醫藥、腫瘤營養與精準治療產學研平臺,多學科、多領域、通力合作,集智攻關,推動新時代幹細胞與中醫藥事業的融合發展,助力「健康中國」和「人類健康共同體」建設。
-
千餘海內外專家相聚英雄之城,共話中西醫結合特色抗疫
本次大會以「中西醫結合抗擊疫情,守正創新開創未來」為主題,邀請了中西醫結合相關領域的兩院院士、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就中西醫結合抗擊新冠疫情的理論、臨床、實踐、經驗進行分享、在世界抗擊新冠疫情的關鍵時刻,第八次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在英雄之城湖北武漢舉辦,意義重大。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陳香美出席了開幕式並在致辭中表示「在全球疫情爆發的艱難時期,全國中西醫結合人,響應號召,以大無畏的精神,衝鋒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的獨特作用和優勢,在阻斷病情發展,降低病死率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得到了政府和世界衛生組織的肯定。」。
-
AIR 030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漢:共融機器人就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作為今天的首位演講嘉賓,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數字製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數字製造理論與技術研究的丁漢教授為我們帶來了題為《共融機器人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的主題演講。丁漢教授以2016年度國家重點研究計劃,共融機器人項目為背景,首先介紹了共融機器人的內涵:能夠與作業環境、人和其它機器人自然交互、自主適應複雜動態環境並協同作業的機器人。
-
「納米大講堂」在線開講,趙宇亮院士談納米技術的發展
2020年4月10日,由中國科學院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學院主辦的「納米大講堂」系列講座在線開講。第一期講座由納米科學與技術學院常務副院長、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趙宇亮院士帶來《創造機遇 應對挑戰——納米技術的發展之路》主題報告。
-
參加「大氣科學廣東論壇」院士專家談陽江印象、話陽江發展...
11月17日至18日,參加「大氣科學廣東論壇」的部分院士專家先後走進陽江十八子世界發燒音響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實地考察世界瑰寶,品味陽江文化。院士專家毫不吝嗇,將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發展潛力大、宜居宜業宜遊等美譽冠之陽江,看好陽江發展,相信未來大有可為。
-
甘子釗丨信宜籍著名物理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甘子釗從事半導體物理、雷射物理、固體理論的研究,他學術工作的特點是致力於在凝聚態物理與光學物理的前沿研究,並力求把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結合起來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9年7月,北京大學理學部成立,甘子釗擔任首任學部主任 。
-
與時俱進,傳承發展好中醫藥
其次,注重中西醫結合才能更好地發展中醫藥事業。中醫和西醫擁有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但這兩種理論體系並非對立或水火不容,相反如果能夠取長補短,反而可以相得益彰。這就如同我們現在提倡的膳食平衡,每種食物都有各自的營養成分和作用。中國特色的衛生健康保障體系,就是需要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支力量都大力發展,並長期共存。第三,中醫藥人要對中醫藥的傳承發展作好規劃,並勇擔使命。
-
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半導體行業趨勢與碳基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與未來
2020年9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來訪我所,以「半導體行業趨勢與碳基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與未來」為題在我所「院士大講堂」做專題講座。彭練矛中國科學院院士彭院士從半導體行業現狀與危機、矽基微電子技術的極限與後摩爾時代、碳納米管電子學的挑戰與前景及電子技術發展的第四次浪潮與碳基技術的商業化進展四個方面,對碳基集成電路技術進行了詳細介紹。講座中,彭院士認為信息技術推動社會進步發展,而晶片是信息技術的基礎,要繼續推動世界信息產業的奇蹟性增長,必須保證晶片性能的飛速提升。
-
仝小林院士: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央指導組專家仝小林院士在做客人民網·人民好醫生訪談時表示,中藥的使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由輕症轉重症的機率,中醫藥早期介入,並進入社區,對疫情防控中關口前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此次疫情可以看出,當一個新發突發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重大的傳染病出現的時候,尤其是大面積出現的時候,中醫藥可以第一時間介入,第一時間看準核心病疾,使整個病情的症狀控制在早期。在未來大的新發突發重大傳染病裡面,應該充分重視到中醫藥早期介入的作用。「現在中國的疫情已經進入到收尾的階段,但不可掉以輕心,還有很多沒有研究清楚的問題。
-
上海交大雷射等離子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相對論強雷射輻照薄膜靶...
長期以來,制約太赫茲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瓶頸是,如何實現頻譜、時空結構、偏振特性可調諧的高功率太赫茲輻射輸出。在過去的十年多的時間裡,上海交通大學雷射等離子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了克服這個瓶頸性困難,開展了一系列理論和實驗的研究工作。其中在雷射與氣體靶作用方面,他們利用雙色雷射實現了對輻射方向、頻譜、偏振態的調控[Phys. Rev.
-
院士峰會|聽聽院士怎麼看「AI+醫療健康」前景
人工智慧和醫療健康,兩個看似遙遠的領域,在11月2日的東莞松山湖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暨第六屆廣東院士聯合會年會中緊密結合在一起。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AI+醫療健康」的探討既應景又前沿。現場,院士專家和政府相關部門齊聚一堂,探討「AI+醫療健康」的前景、應用,為加強人工智慧應用於不同醫療場景出謀劃策。
-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原所長丁健
「要做百姓吃得起的好藥」——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原所長丁健丁健院士(左)接受採訪 從上海抵達井岡山機場已是12月16日11時許,短暫休息後丁健決定前往位於井開區的普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部看看,畢竟院士工作站就設在那裡。
-
130位院士為四川高質量發展獻智
9月17日~9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指導,省委、省政府主辦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以下簡稱「院士四川行」)活動成功舉行。130餘位川籍、在川或與四川有合作項目、合作意願的兩院院士,齊聚蓉城行走市州,為四川高質量發展把脈問診、獻計出力。
-
中醫藥專家談枇草水
現將北京召開的"枇草水"研討會專家意見摘要刊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西藥結合研究會會長"枇草水"堪稱世界名牌中藥,在世界上特別是華人聚集的地區,人們訪友旅行總是作為珍貴禮品相互贈送。"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東直門醫院主任"枇草水"在我們醫院臨床上使用效果好,體現了中醫的辯證施治,對溼疹、皮炎有扶正作用。今後應多做學術方面的宣傳,讓廣大醫務人員對該產品的適應證、臨床療效有所了解。
-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談新時代能源中的硬科技
在第二屆全球硬科技大會上,剛剛獲得能源領域「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分享了他研究的新時代能源——納米發電機。記者 王健 攝什麼是新時代能源?王中林院士稱,未來的能源是發散式、分布式、移動式、不確定數目居多的能源的集成,這就是新時代能源。
-
上海中醫藥大學創新中藥研究院院長林國強院士榮獲上海市「一帶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創新中藥研究院院長林國強申報的《中泰天然藥物國際聯合實驗室建設》項目入選上海市2020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項目。 2019年3月,上海中醫藥大學和泰國朱拉蓬皇家學院、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曼谷創新合作中心共同建立中泰天然藥物聯合研究院,中國總部設在上海中醫藥大學創新中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