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福初:大發現時代的「生命組學」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CFP

CFP

CFP

  縱觀自然科學史,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厚積薄發」的現象:當人類對某個領域的認知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出現一個甚至數個劃破歷史長空的科學巨星,他(們)促使重大發現蜂擁而至、噴薄而出,促使一個或多個相關學科呈現爆發式成長,乃至革命性突變,如此該學科可謂進入了「大發現時代」。

  自然科學史上的若干「大發現時代」

  人們對於自然科學的了解和學習大多從數學開始,近代許多重大突破,都是基於數學的發展。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突出貢獻,開啟了自然科學的第一個大發現時代。該學派最早證明了勾股定理,提出了奇數、偶數、質數、親和數、完全數等概念,他們發現:算術的本質是「絕對的不連續量」,音樂的本質是「相對的不連續量」,幾何的本質是「靜止的連續量」,天文學的本質是「運動的連續量」。在此基礎上,該學派提出「數即萬物」學說。

  地理學的「大發現時代」爆發於短短的40年,卻影響了世界數百年的格局。十五、十六世紀之交,以地球說為理論指導,藉助於指南針和羅盤的發明,地球上不為文明世界所知的地域和航線不斷被發現。1485年,哥倫布發現北美大陸。1498年,哥倫布又發現南美大陸。1519年,麥哲倫發現南美大陸最南端海峽,從而找到大西洋直達太平洋的通路。1521年,麥哲倫通過此海峽發現了太平洋,從此開啟了西方和現代文明的新篇章。地理學大發現所引起的觀念革命與它所帶來的經濟後果一樣巨大,為近代科學革命開啟了批判的理性天窗和革新的精神動力。

  生命科學的大發現已持續五百年

  近代以來,生命科學不斷出現大發現時代,整體上說,生命科學的大發現時代從500多年前持續至今,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十六七世紀,近代生命科學肇始於生物學「大發現」。1543年,以維薩留斯為代表的解剖學家們通過對動物、人體的解剖,從整體的角度對人體結構有了充分的認識。維薩留斯出版的偉大著作《論人體結構》,系統總結了多年來他對解剖學的系列重大發現,包括:骨骼、肌肉、血液、神經、消化、內臟六系統與腦感覺器官,它們的發現是科學戰勝「千年黑暗與愚昧」中蓋倫神威、基督神權的偉大勝利,因而絲毫不遜於人體這一「太陽系」中七大行星的發現。《論人體結構》不僅構成了現代生命科學的開篇,同時也奠定了現代醫學的基石。1616年,哈維發現心臟的結構與功能,建立血液循環理論。十七世紀六十年代,馬爾比基發現「有機體越低級,呼吸器官比例就越大」。1665年,胡克發表《顯微圖》,發現並命名「細胞(cell)」,生命科學從此進入微觀世界。1683年,列文虎克藉助顯微鏡發現比原生蟲小得多的細菌,於1688年又發現紅血球。不難看出,微觀生物學上的這些大發現不僅打開了認識生命微觀世界的「天眼」,而且開創了「以微釋著」的新型科學認識論模式。

  十七世紀,還是生物物種的大發現時代。在公元前335年的亞里斯多德時代,經過科學研究和精確描述的動物已有500多種,亞里斯多德首創「動物」一詞,並創作了第一本動物學的名著,其學說主宰學界上千年。歷經兩千年,時鐘指向1600年,有科學記載的植物約6000種;而後,僅僅在十七世紀的一百年中,植物學家新發現物種12000個,是前兩千年發現總數的兩倍!同時期,動物新物種的發現也經歷了同等規模的「井噴」。因此,毋庸置疑,十七世紀,是生物物種的大發現時代。

  大量新物種的發現,使得建立一個邏輯自洽的理性物種分類系統的需求變得極為迫切。1735年,林奈出版《自然系統》,首先提出以植物的性器官進行分類的方法。雖然他主觀上抗拒進化思想,但其建立的分類體系客觀上推動了進化思想的成長。1749-1788年,布豐出版鴻篇巨著《自然史》,提出自然界演化圖景即物種可能具有共同祖先的觀點,成為近代第一個以科學精神對待物種起源問題的學者。1785年,赫頓發表生物化石的火成論思想,使得化石納入了科學研究的範疇,成為了生物體系建立的重要依據。1801年,拉馬克出版《無脊椎動物的分類系統》,首次提出生物進化的思想。1809年,拉馬克出版《動物哲學》,系統闡發了拉馬克主義的進化理論,並引進「生物學」(biology)一詞。1831年,達爾文開始歷時5年的環球科學考察,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又經過20餘年的大量研究,終於在1859年發表了《物種起源》,從而使萌發了近一個世紀的進化思想,終於成為宏大而有說服力的革命性進化理論。

  二十世紀被稱為基因的世紀,「基因」幾乎主宰了上個世紀生命科學的神話。1900年,德佛裡斯、科林斯、切馬克各自獨立重現孟德爾遺傳定律。1910—1930年,摩爾根發現基因連鎖定律,繪製第一個染色體的基因連鎖圖(果蠅),出版了《遺傳的物質基礎》與《基因論》,建立了完整的基因遺傳理論體系。1928年,格裡菲斯發現肺炎雙球菌轉化因子,艾弗裡於1944年用生化方法證實其為DNA。1951年,德爾布呂克用不容置疑的同位素標記方法證明噬菌體的遺傳物質為DNA。1952年,查伽夫發現DNA鹼基組成定律(A=T,G=C)。1950年,阿斯特伯裡、富蘭克林、威爾金斯做出DNA的X射線衍射圖,提示其結構極有可能是右手雙螺旋。沃森和克裡克綜合上述發現,隨即於1953年提出了DNA雙螺旋模型,並指出:鹼基特異性配對可能是遺傳物質複製的基礎,鹼基排列順序可能就是攜帶遺傳信息的密碼。這些革命性猜想是DNA雙螺旋模型的精要所在,一經提出,迅即帶動了生物科學史上最驚心動魄、人類文明史上最波瀾壯闊的、劃時代的分子生物學的興起。它揭示了萬古遺傳之謎及其遺傳密碼。揭示了統一萬千生命世界的中心法則。產生了比「創世上帝」更偉大的基因工程。這段歷史進程,毫無疑問,是生命科學領域一個典型的大發現時代。

  「組學」引領新的大發現時代

  生命體,是迄今已知最為複雜的物質系統。以人體為例,從還原論的角度看,當我們的目光從器官、組織深入到細胞、分子時,每前進一步,都意味著研究對象細分為幾十個乃至上萬個子集,其相互之間的聯繫更是呈指數增長。而從系統論的角度看,不僅要看到內部多層次動態變化的「生物人」,還要看到複雜理化因素作用下的「環境人」、與上億個微生物共生的「生態人」、受眾多社會心理因素影響的「社會人」。

  組學的發展引領了20世紀末至今的生命科學大發現。「鹼基的排列順序就是攜帶遺傳信息的密碼」,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在提出DNA雙螺旋結構後又續寫了另一空谷絕唱。1958年,弗雷德裡克·桑格建立蛋白質胺基酸序列測定方法,70年代又建立DNA序列分析方法,並因此兩度諾獎折桂。「序列之王」桑格的卓越成就,使讀寫基因的信息不再是空想。人類兩大先鋒科技——生物科技與信息科技,通過序列實現歷史性會師!1986年第一代基於螢光測序技術的DNA自動測序儀誕生,26年來DNA測序能力呈指數增長,當前的日數據產出量已達Gb級,比肩計算機晶片發展的「摩爾定律」。以色譜-質譜為代表的蛋白質大規模測序技術發展之勢同樣不可小覷,在生物質譜技術獲得諾貝爾獎的2002年,一個樣本可鑑定到的蛋白質尚不過幾百種,而現今生物質譜一次運行可鑑定到的蛋白質竟多達數千,總數直逼轉錄組。

  過去的20年裡,DNA測序能力的迅猛增長和測序費用的急劇下降,使得「舊時王謝堂前燕」的DNA測序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生物學研究、甚至臨床診斷的常用工具。以誕生不到十年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為例,目前已完成700餘種疾病和性狀研究,新發現了5000餘種致病基因和重要性狀基因,其產出10倍於此前100年的發現,大發現時代的突出特徵由此可見一斑。我國此領域雖然起步較晚,但建樹也是可圈可點。如此輝煌的成就足以證明沃森10年前那句豪情萬丈的預言:「未來所有生物學只有以基因組開始才有希望發展」!

賀福初,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

相關焦點

  • 賀福初院士獲蛋白質組學傑出成就獎 我國當前研究進展如何
    此次獲獎是國際蛋白質組學領域對他率先提出並反覆實踐的「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這一理念與範式的高度認可,標誌著我國蛋白質組學研究再度領跑國際。那麼,什麼是蛋白質組學?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又是什麼?我國當前研究進展如何?就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賀福初院士。
  • 賀福初——復旦大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
    導師姓名:賀福初         導師類別:博士生導師   所在院校: 復旦大學       所在院系: 生物學系 職稱: 院士       招生專業: 生物學 研究領域: 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
  • 蛋白質組學:照亮基因組外的星空,解碼生命系統的建構原理
    賀福初院士率先提出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科學目標與技術路線,倡導並領銜了人類第一個關於組織、器官的蛋白質組計劃,揭示了人體首個器官(肝臟)蛋白質組。2014年,賀福初院士領導啟動「中國人蛋白質組計劃」(CNHPP)。此次獲獎是國際蛋白質組學領域對他率先提出並反覆實踐的「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這一理念與範式的高度認可,標誌著我國蛋白質組學研究再度領跑國際。
  • 蛋白質組研究:生命天書的新解碼?
    深科·淺說蛋白質組研究:生命天書的新解碼?前不久,《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在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這一研究測定了早期肝細胞癌的蛋白質組表達譜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圖譜,發現了肝細胞癌精準治療的潛在新靶點——膽固醇酯化酶SOAT1。
  • 基因組學做不了的事 蛋白質組學更精準打擊癌症
    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賀福初榮獲蛋白質組學傑出成就獎。此次獲獎是國際蛋白質組學領域對他率先提出並反覆實踐的「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這一理念與範式的高度認可,標誌著我國蛋白質組學研究再度領跑國際。 那麼,什麼是蛋白質組學?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又是什麼?我國當前研究進展如何?就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賀福初院士。
  • 做基因組學做不了的事 蛋白質組學可更精準打擊癌症
    賀福初院士率先提出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科學目標與技術路線,倡導並領銜了人類第一個關於組織、器官的蛋白質組計劃,揭示了人體首個器官(肝臟)蛋白質組。2014年,賀福初院士領導啟動「中國人蛋白質組計劃」(CNHPP)。此次獲獎是國際蛋白質組學領域對他率先提出並反覆實踐的「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這一理念與範式的高度認可,標誌著我國蛋白質組學研究再度領跑國際。
  • 中國人類蛋白質組學研究新突破三大看點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 題:「發現肝細胞癌精準治療潛在新靶點!」——中國人類蛋白質組學研究新突破三大看點  新華社記者 陳芳、胡喆  近日,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再傳喜訊!我國科學家通過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雜誌上線發表了關於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領域取得突破的論文,發現了肝細胞癌精準治療的潛在新靶點。
  • 【中國青年報】中國蛋白質組研究站在了全球制高點
    作為該成果的共同通訊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首席科學家賀福初給出這樣的評價:「該成果再次證明了蛋白質組學的成熟度,足以幫助解決認識一系列的重大醫學問題,也再度證明了中國的蛋白質組研究,不僅站在了全球的制高點,也站在了時代的制高點。」  說起「中國人蛋白質組計劃」,不得不提「人類基因組計劃」。
  • 【人民日報】三問中國人類蛋白質組計劃
    「基因組學中微小的差異,在蛋白質組學中可以被千倍甚至近萬倍地放大,想要解密基因組,必須先系統認識蛋白質組。」賀福初認為。  他舉例說,人體各個器官如耳、鼻、喉、心、肝、肺,其基因組完全相同,不同的是蛋白質組。因此,不同器官形態、功能各異,是蛋白質組在背後「操盤」。  「就像蛹化蝶,無論形態如何變化,基因組是不變的。」
  • 第七屆中國蛋白質組學大會第二輪通知
    (IFP)主辦,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國際蛋白質組學論壇組委會及浙江大學共同承辦的第七屆中國蛋白質組學大暨第三屆國際蛋白質組學論壇定於2011年4月15日—1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開。大會將邀請蛋白質組學及相關領域的國際著名專家和教授作大會報告或專題報告,會議規模約1000人左右。  擬邀請大會報告人:路甬祥、陳 竺、沈 巖、饒子和、王紅陽、賀福初  Roger Y.
  • 解讀生命密碼 「人類表型組計劃」國際研究聯盟在上海成立
    新華社上海11月1日電(記者吳振東)「人類表型組計劃國際協作組」和「中國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10月31日正式成立,標誌著由中國科學家倡議發起的「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已得到多國科學家的認同和參與。  這是記者從10月31日在上海開幕的第二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上獲悉的。
  • 代謝組學——後基因組時代新熱點
    、數據解讀分析、資料庫介紹及使用流程等一系列乾貨內容;專刊系列將邀請代謝組學知名學者及一線技術人員對代謝組學發展和相關技術進行系統性的歸納總結,將實際操作經驗分享給各位從事科研工作的老師,幫助大家多視角、全維度理解代謝物的作用機制和功能,提升生命科學研究的技術高度和深度。
  • 走進細胞組學最前沿!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在青舉行
    11月21日,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ICG-15 CELLOMICS)在青島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青島西海岸新區、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青島中德生態園管委、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國際海洋基因組學聯盟和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承辦。
  • 中國蛋白質組學第三屆學術大會召開
    由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蛋白質組學專業委員會(籌)和中國人類蛋白質組組織(CNHUPO)(籌)主辦,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承辦的「中國蛋白質組學第三屆學術大會」於近日在長春落下帷幕。    賀福初、汪爾康、饒子和、強伯勤、施蘊渝、倪嘉纘6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董紹俊,及各地代表400多人參加了大會。
  • 繪製生命與疾病的導航圖 人類表型組學策動生命科學原始創新
    促進人類健康、解析健康原因始終是驅動生命科學原始創新的核心需求和問題之一。10月24日,由復旦大學、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及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開幕。表型是生命體的生物特徵。
  • 長篇回顧|蛋白質組學的發展:生命科學的裡程碑
    2003年該計劃的完成可以說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最激動人心的一項生命科學成就,它第一次揭示了人類的DNA序列信息,並提供了人類生命信息的藍圖。該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Nature、Science兩大國際著名期刊上(Lander et al.,2001;Venter et al.,2001)。
  • 革新範式,人類表型組學策動生命科學原始創新
    促進人類健康、解析健康原因始終是驅動生命科學原始創新的核心需求和問題之一。表型是生命體的生物特徵。表型組,是指生物體從微觀組成到宏觀、從胚胎發育到衰老死亡全過程中所有表型的集合。表型組學是繼基因組之後生命科學的又一個戰略制高點和原始創新源。
  • 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遺傳|人類基因組計劃|解碼生命|基因組|...
    20 年過去了,在完成人類染色體DNA 測序的基礎上,功能基因組、表觀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研究進展迅速,與疾病相關的基因及其致病機制不斷被發現,眾多基因靶向藥物以及臨床基因檢測和治療方案研發成功,基因編輯、定量計算、冷凍電鏡等生物學技術日臻完善,新方法、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層出不窮,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各個維度,特別是從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的奧秘。
  • 生命學院楊雪瑞課題組通過多組學大數據分析全面闡述DNA甲基化組...
    生命學院楊雪瑞課題組通過多組學大數據分析全面闡述DNA甲基化組參與的腫瘤基因表達調控網絡清華新聞網3月27日電 3月1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雪瑞課題組在《細胞報導》(Cell Reports)發表大隊列腫瘤多組學數據的深度整合分析工作:癌症特異性轉錄調控網絡對啟動子DNA甲基化組的依賴(Dependency
  • 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在青島舉行 開啟國際技術合作新篇章
    11月21日,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ICG-15 CELLOMICS)在青島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青島西海岸新區、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青島中德生態園管委、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國際海洋基因組學聯盟和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