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中影調來源於音樂,來源於音樂中的術語,是因為攝影這種利用光影變化而構成的畫面更具有一種音樂般的視覺上的節奏與韻律。而對攝影作品而言,「影調」,又稱為照片的基調或調子。指畫面的明暗層次、虛實對比和色彩的色相明暗等之間的關係。通過這些關係,使欣賞者感到光的流動與變化。
一般來講,我們對於影調的分類有兩種。其一是從畫面明暗對比(反差)劃分,可以分為硬調,軟調和中間調。其二是按畫面明暗分布劃分,可以分為高調,低調和中間調(灰色調)。
第一種分類主要是根據照片反差的不同和過渡層次的多少來分類的,按影調反差來分,在一個畫面中,主要是看它明度和暗度之間對比是否強烈,兩者之間的反差怎樣,表現在影象上的明暗層次,從色彩的飽和度來看影調的亮暗。不同的光比可以營造不同的影調反差,有的柔和,有的強烈。
·明亮的照片就是高調
·陰暗的照片就是低調
·不亮不暗的就是中間調
作用:影調通常通過明暗的表現給觀者以相應的感受來表達攝影師的創作意圖。
·明亮的照片通常使人感到歡快——高調
·陰暗的照片通常使人感到壓抑——低調
·燦爛的照片通常使人感到朝氣——高調
·昏暗的照片通常使人感到遲暮——低調
所以攝影師往往需要配合不同的場景和題材使用不同的影調。
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記:那些本身就明亮的物體應該用高調表現;那些本身就黑的物體應該用低調表現。
本身就是高調的物體:雪、白饅頭、白衣服、白紙、棉花……
本身就是低調的物體:煤炭、黑色皮鞋、專業相機、午夜的天空……
可見,本來就是高調的物體基本上都是白色或者淺色的。本來就是低調的物體基本上都是黑色或者深色的。
有時候用圖更能說明問題:
圖中是兩個堆雪人的小女孩,日光下白雪是明亮的,而小孩也是充滿朝氣的。所以明亮的高調作品是最好的選擇。
簡單地說:白雪、兒童、陽光燦爛等,通常用高調。
黃昏中還在勞動的漁民夫婦讓人感到艱辛。所以低調作品更讓人感同身受。
簡單地說:煤炭、黃昏、疾苦等等,通常用低調。
儘管之前說過了很多高調和低調的適用場景,但是我保證攝影師在大多數時間會使用中間調。
中間調就是指高調和低調中間的調。如果非要有一個能讓人看似信服的概念的話,就必須引入18%灰。
18%灰又稱18度灰。
眾所周知,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世間萬物是因為光線照射到物體上反射到我們的眼睛中。如果極白是反射了100%的光線的話,那麼極黑就是完全吸收了光線,反射了0%。在極白和極黑中間的灰色卻並非像我們想像中反射了50%的光,經過科學家們精確測量(我保證這些科學家都是很負責的,絕對不同於專家)實際上處於最中間的灰色實際上反射了18%的光。於是我們簡單地稱18%灰為中間調。
中間調=極白與極黑的中間點=18%灰。
影調的量化
目前市面上的新相機上都會有機內的測光系統,在液晶屏或者信息窗口上有一個類似標尺的顯示項目,一般被稱為曝光補償。
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1)影調的基本作用
創造色彩、光線效果,構成影片色彩和黑白的階調(影調)基調。
(2)準確表現主體
拍攝一張片子,如果你有了明確想法,影調的準確表現會大大加強片子的表現力。比如拍攝秋天的壩上,天氣陽光明媚,白雲朵朵。這個時候我把相機的照片風格的飽和度提高上去,盡力表現這燦爛的色彩。壩上天氣轉陰,霧氣蒙蒙,這種朦朧感打動了我,於是再把相機的照片風格的飽和度降低。盡力還原那種感受。然後加上適當的後期處理,拍攝主體就能更加明確的表現,感染力大大加強。
(3)渲染片子氣氛
富有感染力的影調對片子整體氣氛渲染起到至關重要的烘託作用。能夠起到三分畫,七分裱的強大效果。比如下面這張片子,人物是這個片子的核心,紅色的綢帶成為視覺的重點。如果想更加突出人物和紅色的綢帶,單純的提高飽和度不會起到很好的作用,反而會弄巧成拙。反過來把周圍環境的色彩飽和度降低,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環境有效地烘託了主體。
(4)體現片子個性
有了鮮明的影調,片子的個性特點就會呈現出來,片子就不會顯得平庸。同於由於攝影師的個性特點,影調都會有所不同,不同攝影師的個性的影調也強化了攝影師的風格特點。
(5)塑造人物形象
拍攝人物,講究形神兼備,神是人像內心情感的流露,人物的情感是豐富多變的。豐富多變的情感,決定我們的影調也要豐富多變。這個時候,影調的準確表現難度也會增加,但萬變不離其宗,多理解下「影調的表現力」,應該不會出現大的錯誤。
歡迎關注攝影小白,每日堅持更新各種攝影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