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能只靠「用愛發電」,要談錢

2021-01-08 騰訊網

出品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楊老師

認知能力決定財富厚度——是筆者一直關注的經濟學家管清友,在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內容變現分論壇中的一個主要論點。

作為一個經歷了從雜誌報刊到新媒體變遷的創作者,筆者的切身感受是:在新媒體發展的前幾年,內容是新媒體吸引用戶的絕對核心,所以才誕生了當年的諸多「標題黨」。而且當時各平臺的發展沒有跟上,還出現了內容標題黨們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之後,內容創作者逐漸經歷了「內容引流」到把內容做成「內容產品」,最後發展到「內容衍生品」變現。

流量還是以前那些流量,但是內容的不斷發展迭代、精細化,衍生出了以內容為核心的多種變現形式。

現在,內容創作的生態已經變成了用專業、精品的內容來吸引忠實用戶、衍生渠道、甚至投資人。內容的價值,仍然在被放大。

2020年頭條的生機大會上,今日頭條創作者運營總監鄒紫禕指出:要讓擁有真知灼見的創作者,獲得更可觀的回報。

1、知識分子做內容,別不好意思談錢

說到用內容變現,很多人對於做內容的主力軍「知識分子們」還停留在「要恪守清貧」的層面上,以至於知識分子若是拿富含知識的內容變現,就會引發不小的爭議。

在今日頭條上做科普的「三一博士」,用變現經歷告訴整個內容生態,知識分子不僅需要錢,而且有了內容變現後的資金,才能把科普做得更好。

他在25日的生機大會上做了主題為《硬核科普,別介意談錢》的分享,其中提到頭條給作者的這些流量收益和變現渠道,確實是一部分科普作者的生命線,也是激勵許多有科普夢想的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

而具體到變現潛力上,三一博士曾在新能源領域試水過一個汽車刀片電池的視頻,視頻的播放量有350萬,評論數將近3000條。

三一博士認為,以頭條興趣分發的邏輯來看,這就是300多萬對新能源汽車感興趣的用戶,隱含的商業價值是很大的。所以作為經常被要求「不求回報」的知識分子來說,今日頭條產生的內容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和三一博士一樣,提倡優質內容有價值的頭條創作者還有很多。

科技評論博主潘亂也在生機大會上談到一些對內容生態和內容變現的趨勢觀察:在內容的生產關係上,不能老指望創作者用愛發電。要解決好創作者與消費者,創作者與平臺,創作者與變現各種關係,設計好創作者變現的方式,才能讓內容生態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

因為創作者才是一切的源頭。重要的不止是做大內容消費,還要配合好內容端的源頭。

資金投入、商業變現,是現在優質內容不斷湧現的基礎,也是頭條持續助力創作者內容變現的原因。所以,內容在平臺裡,不僅僅只是當作內容來對待,而是要把每個內容升級成一個產品。

大家覺得BBC頂級紀錄片的內容很好,但其實BBC就是把每部紀錄片當作一個產品來進行製作和包裝,一個精品視頻、專欄產品,都需要不菲的成本去製作。

所以,知識分子做內容,別不好意思談錢。如果高質量的內容無法換回相應的商業收入,內容質量、科普事業的發展就很難進步。

多元化的變現渠道,對於內容生產者,是激勵,更是一種對於優秀內容產品的「投資」,也讓每個創作者能勇敢的用內容「談錢」。

據悉,今年頭條整體為創作者創收76億,其中月薪過萬元的作者近萬人,平臺上年收入1000萬的作者,有45人。

為了激勵更優質的內容,頭條在創作者收益方向投入持續加碼,包括調整計算方式,激勵高價值內容;以多種手段增加收益,激勵創作;以及豐富數據維度,提升查看及提取收益體驗等,讓變現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針對內容的變現,鄒紫禕在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上也披露了最新進展:目前,頭條已向創作者提供近10種變現功能。

可見,今日頭條不僅形成了豐富完善、成長路徑清晰的創作者變現體系,而且有不少作者可以依託今日頭條把內容生產變成了一個「投入創造更好產出」的過程。

2、付費專欄,還有多少潛力值得挖掘?

當內容生產已經成為了產品化後,對於類似管清友、三一博士等專業化作者的內容變現,還有一種渠道,就是付費專欄。

對於付費專欄來說,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要精準找到接受這個內容產品的人。

例如浙大的資深法律專家沈志坤,一邊教書一邊辦案,跟企業一起摸爬滾打20多年,他想要實實在在的幫助中國3000萬中小企業家規避企業經營中的法律風險。

入駐頭條後的坤哥發現,自己的內容可以精準地呈現在企業主面前,坤哥據此也總結出了在今日頭條裡的內容供需鏈條:

從坤哥總結出的變現供需來看,其實專業創作者在做付費專欄變現時,更需要一個觸達目標用戶的途徑,除了精準的興趣分發以外,其實目前頭條對於用戶畫像也描繪得很清楚。

例如,在頭條的付費專欄中, 用戶畫像就準確到了心智成熟的成年人,需要更加專業內容供給。

除此外,付費專欄的用戶們對於財經、商業、房產、教育親子、健康等也興趣濃厚,這讓房產領域的創作者「桃桃沈妍」開設的付費專欄《月薪5千買房全攻略》上線5個月,銷售額就突破了100萬元。

另,筆者還發現了今日頭條付費專欄帶來的「隱藏技能」。三農領域頭條號「種桔者說」的創作者鍾善東發明了柑橘的「鍾式修剪法」,以前都做線下培訓。

後來他在頭條號上開設了28個付費專欄,除了銷售額突破了45萬元外,更把自己的技能送到了全國各地柑橘果農的面前。

比如贛州的一個約400畝花果園,早幾年由於果園主技術缺失管理不當,導致連年虧損,果園主計劃賤賣果園。學習了種桔者說的專欄後,當年實現收益200萬元,第二年收益翻番400萬元,預計三年多掙1000萬元。

目前,越來越多的行家創作者進入今日頭條,在頭條平臺完成了職業認證、或者有職業身份的作者有超過13萬人,他們在頭條崛起非常快速。

同時,頭條還在現金與流量上繼續增加投入。為激勵更多付費內容生產、提升作者收入,今年7月頭條將作者的付費專欄分成比例從60%提高至70%。除了現金,平臺提供了超過2億的流量扶持帳號人格化和內容專業性突出的專欄。

頭條付費專欄還升級了作者成長和激勵體系,有層次的給創作者提供相應的培訓和流量扶持。針對萌新作者、進階作者及各領域頭部專家學者,上線「啟航計劃」、「遠航計劃」和「領航計劃」,為創作者提供額外的流量、獎金和聯合製作等服務。

今日頭條作為以內容創作者為核心價值的平臺,正在讓更多創作者實現「耕有所得」。

3、創作者也同樣能收穫10W+的訂單

「內容產品」化之後,「內容衍生品」則成為了更直接的變現方式,內容電商就屬於其中一種。

除了利用今日頭條拓展視野和自我提升的用戶以外,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把頭條當作 「生活場」來分享,在這裡,內容電商則給生活類內容的創作者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頭條優質生活領域創作者困困愛生活,就在不斷的生活分享中,精確地收穫到了一群熱愛生活、注重生活品質的粉絲。

她在頭條生機大會上分享到,良性的內容電商模型,可以實現內容和商業的相互促進,以需求和痛點為導向,在對的時間、以有價值的方式,把親測甄選的好物傳遞給粉絲。

而這一內容電商模型,是困困在頭條創作過程中經過了3次的迭代得出的,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一口雪平鍋的親測推薦,帶來了29萬次觀看,在解決了粉絲問題的同時又帶來了新的轉化。

由於困困知道自己的粉絲是誰,需要什麼,按時迭代粉絲需要的電商產品,2020年1-6月,她在今日頭條的電商月交易額,就實現了20倍增長。

不僅是困困愛生活有了這樣的交易增長,整個頭條的內容電商,今年都有了不菲的成績。

從交易規模來看,2020年1-11月,頭條的電商總交易額同比去年增長90%,有11.3萬個創作者通過內容電商獲得收入。直播帶貨的成交總額同比去年增長1140%,電商直播的看播用戶數同比去年增長100%。

看到了內容電商的變現潛力,巨量星圖中入駐的79萬廣告主坐不住了,今日頭條創作者們的精品內容對於廣告主來說可是絕好的宣傳窗口。

從商業價值來看,相比網際網路廣告大盤,市場對內容營銷的投放熱情依然高漲,2019年KOL投放預算同比增長63%,到2020年客戶投放預算規模預計將突破750億。

在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內容變現分會場上,巨量星圖運營負責人丁曉方印證了創作者在星圖中大有「星途」,截至2020年11月1日,今日頭條創作者入駐巨量星圖人數超過1萬,而2020年整體商單收入相比2019年增長超過了七倍之多。

生活、美食、旅遊、時尚領域專業的創作者除了專欄創作收益外,在頭條電商和星圖中都有獲益。

品質內容,除了粉絲會買單外,還有市場化才能檢驗內容的價值。所以內容不僅服務於用戶,還能服務於整個市場生意鏈條的方方面面,給每個創作者拿到10W+閱讀、10W+粉絲、甚至10W+訂單的機會。

4、平臺與創作者的相互成就

官方分享的另一組公開數據給筆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過去一年裡,有超過16.5萬的作者入駐平臺後的第一個月,就創作出了10W+的爆款。而且今年粉絲數量1萬以上的作者數量,同比去年增長60%。粉絲數量10W+的作者數量同比去年增長132%。

做過新媒體的朋友們自然知道,現在做出一個10W+爆款,拿到10W+的粉絲是多麼不容易。在新媒體草莽發展的前期,多半是靠運氣;在流量紅海的中期,多半是靠氪金;在頭條,靠內容+科學運營就可以。

很多人選擇在頭條記錄生活,分享見解,為頭條生態增加了新的內容供給。2020年,有1566萬新用戶首次在頭條發布內容。

而今日頭條在2021年也立了一個新的目標,就是幫助創作者創收100億。

內容變現,成為了內容生產者的生產的動力,平臺通過運營創作者、粉絲、客戶三者間的關係,實現優質內容的價值最大化。

所以平臺和創作者之間,是相互成就的關係。

用戶因為閱讀頭條上的內容,接觸到了更大的世界;創作者同樣因為這些創作,成就了自己走進了一個更大的世界。

今日頭條作為平臺,則讓擁有真知灼見的創作者獲得更可觀的回報,讓用戶看到了更優質的內容,這使得消費端和生產端出現了雙端持續動態升級,形成了良性的增長。

優質的內容值得消費者付費,而創作者也不需要一直用愛發電,這就是頭條助力創作者內容變現的理念。

相關焦點

  • 如果你真覺得日本動畫「靠愛發電」,那就本末倒置了
    日本動畫到底是「用愛發電」,還是靠「經費」來支撐起漂亮的畫面?但最近在評論裡,看到了一些本末倒置的評價,說,「動畫都是靠的用愛發電,哪來的什麼經費爆棚」,我覺得這已經誤會了日本動畫本身的運作模式了。賺錢是動畫的製作的最大目的我們看的這些個新番、劇場版、動畫電影,他們都屬於商業動畫。商業動畫的第一目的,就是賺錢。
  • 柯文哲酸臺當局 不能用愛發電
    被問是否支持反核遊行?柯表示能源跟產業政策是一體兩面,臺灣不能只思考能源政策,要思考產業政策是什麼,例如節能減碳也是產業,LED燈大量推廣時,另方面可減少能源需求,只考慮一邊是不對的。柯文哲也不忘酸當局說,「終究是不能用愛發電」。
  • B站要撕的不是巫師,而是「用愛發電」的帽子
    巫師財經的告別視頻,被普遍解讀為對「用愛發電」模式的不屑。巫師在告別視頻中提到,其帳號沒有任何商業化,而且恰飯收入太低,自己用愛發電的積極性降低了很多。巫師慨嘆,兼職做科普視頻真是費力不討好。這是個十分危險的信號,B站對此反應強烈。事件發生後,B站很快將雙方合作協議首頁截圖與溝通郵件截圖對外披露。
  • B站,用愛發電是不可能的
    小浩告訴 InfoQ,動漫真愛粉的粘性和消費能力真的很強,用愛發電,很多人就願意把大部分消費花在遊戲上面。 「那些手遊說多好玩其實沒有,就像《公主連結》的機制很像國內好多年前的遊戲《刀塔傳奇》。那個遊戲當時創造了國內遊戲的一個小巔峰,月流水過億。不過,因為版權問題被國外刀塔官方告了,死了好久,現在的年輕玩家根本沒玩過。
  • 你們用愛發電,我們用酒取暖
    記得有一年,臺灣當局要在一個地方建一個核電站,當地的群眾就組織起來遊行、抗議。當時集會的人群裡有人打出了橫幅「用愛發電大隊」。從此以後,用愛發電就成了大陸網友嘲笑臺灣人單純無知的笑柄,同類的還有「茶葉蛋」和「泡麵」這些梗。東北有句老話叫:笑話人,不如人。
  • 巫師財經出走B站 「用愛發電」的視頻創作者也要恰飯了?
    巫師財經宣布退出B站用愛發電的巫師要恰飯了?6月14日,知名財經知識類UP主「巫師財經」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一則名為《鮮衣怒馬少年時》的視頻,宣布正式退出B站。視頻中巫師表示,自己此前從未過接過廣告,也沒有任何商業化的行為,但近期在B站「用愛發電」所做的視頻效果反饋不及預期,自己開始思考靠熱情做入門科普的模式是否可持續。
  • 不再只靠遊戲的B站,用愛發電?
    對比來看,同為「視頻三寶」愛奇藝的主要收入是會員、廣告,遊戲收入未被單獨列出;虎牙儘管被稱為「遊戲直播第一股」,但主要收入中也沒有遊戲的份兒。 B站的遊戲收入甚至要比一些遊戲上市公司高很多。 好的地方是——從16年至今,FGO的氪金能力絲毫不減,說明了B站平臺的強用戶粘性和轉化力;不好的地方則是——遊戲畢竟有生命周期,遊戲業務如果只靠一兩款遊戲撐著,終究會陷入失去爆款的困境。 今年二季度,獵豹遊戲收入有所下降,就被輿論指責為推出新遊戲的速度延遲(不過好在7月初一些新遊戲已經呈現增長態勢了)。
  • 用愛發電的B站,為何如今需要充值會員,根源在於動漫版權費!
    但其實,用愛發電的B站開啟收費模式也是非常有道理的,畢竟用愛發電並不能保證B站發展,但只是吃相有點難看而已!先說說B站如今的困境吧!曾經的B站是建立在毫無版權意識的網絡環境之中,而且靠著眾多發燒友瘋狂上傳動漫視頻而發展起來的。但是,隨著幾年來版權意識的不斷提升,維權意識也在上升,在這一點上騰訊就做的非常之不錯,提前把音樂的版權購買了,讓其他網站乾瞪眼。
  • 宣稱「用愛發電」的蔡英文,執政後怎麼就打臉了?
    文丨梁延 審丨暗藍為了保護臺灣地區環境,臺中市政府一直禁止臺中火力發電廠的2號、3號機組發電。近日,民進黨當局批准2號機組重新點火發電,這一行為引發臺中市政府的強烈不滿。臺中市政府的觀點是要保證民眾的健康,民進黨當局的觀點是要保證能源的充足供應。
  • 「用愛發電」是靠鄰居的熱情?蔡英文當年到底怎麼說?
    圖/摘自主婦聯盟臉書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8月1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8月15日下午4點51分,臺灣「中油」公司員工人為疏失,造成全臺無預警大停電,「用愛發電」也順勢被民眾拿來創意發揮,成了近日最紅的流行語。有網友問:「用愛發電的原理到底是什麼?」    究竟「用愛發電」怎麼來的?
  • 「用愛發電大隊」不上工,815全臺大停電
    等一下,民進黨不是曾經說過……可以「用愛發電」?怎麼還會有無預警的全臺停電呢?反核遊行隊伍在臺北、臺南、高雄三地高舉「用愛發電大隊」、「用愛發電、有愛無限」的「愛」字標語,希望臺灣可以「終結核電、幸福無限」。
  • 評論:咦,說好的「用愛發電」呢?
    若一切順利進行,最快13日即可滿載發電。  民進黨過去主張「非核家園」,如今確定通過重啟核二廠1號機運轉,可謂典型的「髮夾彎」(指立場前後不一)。其實也是沒辦法。避免限電停電乃第一要務,因為臺灣有許多電子晶片生產廠,短暫的停電就會造成重大損失。屋漏偏逢連夜雨。臺灣近日暴雨讓核一電廠也跟著遭殃, 2號機因大雨造成電塔倒塌,已確定停機。
  • 臺灣霧霾爆發,「用肺換電」不如兩岸一起「用愛發電」
    臺籍人大代表陳軍  蔡英文執政以來,臺灣從缺電危機到霧霾爆發,從「用愛發電」到「用肺換電」。背後是因缺電而加強燃煤的不合理能源政策在作祟。臺籍人大代表陳雲英說:「大陸現在天空更藍了,看到的不僅是治理的力度和決心,更多的是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
  • 全國發電靠太陽能可行嗎?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計算?
    全國發電靠太陽能可行嗎?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計算?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天空,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今天我們來講一個數學方法估算,它可以幫你更精確的把握數量級巨大事物,當數字巨大或者特別微小的時候,只通過直覺估量會有很大的誤差,我們拿太陽能來舉例。目前看來最理想的能源就是太陽能,因為發電的過程造成的直接汙染最小,而且太陽在人類有生之年都還是穩定燃燒的,但理想跟現實總是有差距,比如說中國火力發電佔了74%,水電佔18%,太陽能是1%。
  • B站漫畫籤約多家漢化組,用愛發電的日漫漢化組終於成為正規軍
    各大用愛發電的漢化組應運而生,早期的漢化組基本上都是某部動漫的粉絲,因為喜愛而聚到了一起,為了讓更多的人能看到和欣賞自己喜愛的動漫
  • 糧草 巨額補貼+商業化運作 讓創作者不再「用愛發電」
    原標題:糧草 巨額補貼+商業化運作 讓創作者不再「用愛發電」   創作者是最大的生產力,各大平臺爭搶視頻創作者是很自然的事。
  • 傲嬌的B站:用愛發電 如何盈利?
    在這場大公司不斷燒錢的視頻網站競爭中,調性不同的bilibili依靠獨特氣質已實現赴美上市,然而上市後要以何種盈利模式突出重圍還仍需探索,我們從bilibili的第二季度財報中能看出其要扭虧實現盈利還任重道遠。
  • 「用愛發電」十八年後,這個遊戲漢化組將何去何從?-虎嗅網
    面對無收益的工作性質,以及越來越正規化的遊戲市場,一個用愛發電了多年的漢化組,又會如何看待擺在眼前的商業環境呢?買漢化的盜版商星組的組長絕世愛笑和翻譯Ryouma,算是2006年後才加入其中的「二代目」。雖然看起來像是年輕一代,但其實兩位早已年逾三十、鬍子拉碴。
  • 2019年淨虧損約13億元,B站「用愛發電」還能持續多久?
    人總是要長大的,企業也不可能一直靠用愛發電來吃飯。至於B站為什麼會變,B站董事長兼CEO陳睿曾在2019年接受《晚點Late Post》的採訪時說道,「B站所在的行業太殘酷了,長期來看,在中國低於100億美金這個體量的內容平臺都將被淘汰,一百億美金意味著公司收入至少要100億人民幣一年。」他還說,希望B站好好活著。那麼B站真的變得很徹底嗎?它真的掉進了錢眼裡嗎?
  • 太陽能發電家庭用多少錢 太陽能發電家庭報價以及簡介
    因為太陽能發電系統主要的成本在於前期投入,而後期實際使用過程中耗費較小,因此目前看來還沒有能夠被普及到普通家庭中。那麼今天為大家介紹的信息就是太陽能發電家庭用的價格和介紹。   一、太陽能發電家庭用多少錢  可以簡單估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