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楊老師
認知能力決定財富厚度——是筆者一直關注的經濟學家管清友,在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內容變現分論壇中的一個主要論點。
作為一個經歷了從雜誌報刊到新媒體變遷的創作者,筆者的切身感受是:在新媒體發展的前幾年,內容是新媒體吸引用戶的絕對核心,所以才誕生了當年的諸多「標題黨」。而且當時各平臺的發展沒有跟上,還出現了內容標題黨們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之後,內容創作者逐漸經歷了「內容引流」到把內容做成「內容產品」,最後發展到「內容衍生品」變現。
流量還是以前那些流量,但是內容的不斷發展迭代、精細化,衍生出了以內容為核心的多種變現形式。
現在,內容創作的生態已經變成了用專業、精品的內容來吸引忠實用戶、衍生渠道、甚至投資人。內容的價值,仍然在被放大。
2020年頭條的生機大會上,今日頭條創作者運營總監鄒紫禕指出:要讓擁有真知灼見的創作者,獲得更可觀的回報。
1、知識分子做內容,別不好意思談錢
說到用內容變現,很多人對於做內容的主力軍「知識分子們」還停留在「要恪守清貧」的層面上,以至於知識分子若是拿富含知識的內容變現,就會引發不小的爭議。
在今日頭條上做科普的「三一博士」,用變現經歷告訴整個內容生態,知識分子不僅需要錢,而且有了內容變現後的資金,才能把科普做得更好。
他在25日的生機大會上做了主題為《硬核科普,別介意談錢》的分享,其中提到頭條給作者的這些流量收益和變現渠道,確實是一部分科普作者的生命線,也是激勵許多有科普夢想的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
而具體到變現潛力上,三一博士曾在新能源領域試水過一個汽車刀片電池的視頻,視頻的播放量有350萬,評論數將近3000條。
三一博士認為,以頭條興趣分發的邏輯來看,這就是300多萬對新能源汽車感興趣的用戶,隱含的商業價值是很大的。所以作為經常被要求「不求回報」的知識分子來說,今日頭條產生的內容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和三一博士一樣,提倡優質內容有價值的頭條創作者還有很多。
科技評論博主潘亂也在生機大會上談到一些對內容生態和內容變現的趨勢觀察:在內容的生產關係上,不能老指望創作者用愛發電。要解決好創作者與消費者,創作者與平臺,創作者與變現各種關係,設計好創作者變現的方式,才能讓內容生態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
因為創作者才是一切的源頭。重要的不止是做大內容消費,還要配合好內容端的源頭。
資金投入、商業變現,是現在優質內容不斷湧現的基礎,也是頭條持續助力創作者內容變現的原因。所以,內容在平臺裡,不僅僅只是當作內容來對待,而是要把每個內容升級成一個產品。
大家覺得BBC頂級紀錄片的內容很好,但其實BBC就是把每部紀錄片當作一個產品來進行製作和包裝,一個精品視頻、專欄產品,都需要不菲的成本去製作。
所以,知識分子做內容,別不好意思談錢。如果高質量的內容無法換回相應的商業收入,內容質量、科普事業的發展就很難進步。
多元化的變現渠道,對於內容生產者,是激勵,更是一種對於優秀內容產品的「投資」,也讓每個創作者能勇敢的用內容「談錢」。
據悉,今年頭條整體為創作者創收76億,其中月薪過萬元的作者近萬人,平臺上年收入1000萬的作者,有45人。
為了激勵更優質的內容,頭條在創作者收益方向投入持續加碼,包括調整計算方式,激勵高價值內容;以多種手段增加收益,激勵創作;以及豐富數據維度,提升查看及提取收益體驗等,讓變現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針對內容的變現,鄒紫禕在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上也披露了最新進展:目前,頭條已向創作者提供近10種變現功能。
可見,今日頭條不僅形成了豐富完善、成長路徑清晰的創作者變現體系,而且有不少作者可以依託今日頭條把內容生產變成了一個「投入創造更好產出」的過程。
2、付費專欄,還有多少潛力值得挖掘?
當內容生產已經成為了產品化後,對於類似管清友、三一博士等專業化作者的內容變現,還有一種渠道,就是付費專欄。
對於付費專欄來說,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要精準找到接受這個內容產品的人。
例如浙大的資深法律專家沈志坤,一邊教書一邊辦案,跟企業一起摸爬滾打20多年,他想要實實在在的幫助中國3000萬中小企業家規避企業經營中的法律風險。
入駐頭條後的坤哥發現,自己的內容可以精準地呈現在企業主面前,坤哥據此也總結出了在今日頭條裡的內容供需鏈條:
從坤哥總結出的變現供需來看,其實專業創作者在做付費專欄變現時,更需要一個觸達目標用戶的途徑,除了精準的興趣分發以外,其實目前頭條對於用戶畫像也描繪得很清楚。
例如,在頭條的付費專欄中, 用戶畫像就準確到了心智成熟的成年人,需要更加專業內容供給。
除此外,付費專欄的用戶們對於財經、商業、房產、教育親子、健康等也興趣濃厚,這讓房產領域的創作者「桃桃沈妍」開設的付費專欄《月薪5千買房全攻略》上線5個月,銷售額就突破了100萬元。
另,筆者還發現了今日頭條付費專欄帶來的「隱藏技能」。三農領域頭條號「種桔者說」的創作者鍾善東發明了柑橘的「鍾式修剪法」,以前都做線下培訓。
後來他在頭條號上開設了28個付費專欄,除了銷售額突破了45萬元外,更把自己的技能送到了全國各地柑橘果農的面前。
比如贛州的一個約400畝花果園,早幾年由於果園主技術缺失管理不當,導致連年虧損,果園主計劃賤賣果園。學習了種桔者說的專欄後,當年實現收益200萬元,第二年收益翻番400萬元,預計三年多掙1000萬元。
目前,越來越多的行家創作者進入今日頭條,在頭條平臺完成了職業認證、或者有職業身份的作者有超過13萬人,他們在頭條崛起非常快速。
同時,頭條還在現金與流量上繼續增加投入。為激勵更多付費內容生產、提升作者收入,今年7月頭條將作者的付費專欄分成比例從60%提高至70%。除了現金,平臺提供了超過2億的流量扶持帳號人格化和內容專業性突出的專欄。
頭條付費專欄還升級了作者成長和激勵體系,有層次的給創作者提供相應的培訓和流量扶持。針對萌新作者、進階作者及各領域頭部專家學者,上線「啟航計劃」、「遠航計劃」和「領航計劃」,為創作者提供額外的流量、獎金和聯合製作等服務。
今日頭條作為以內容創作者為核心價值的平臺,正在讓更多創作者實現「耕有所得」。
3、創作者也同樣能收穫10W+的訂單
「內容產品」化之後,「內容衍生品」則成為了更直接的變現方式,內容電商就屬於其中一種。
除了利用今日頭條拓展視野和自我提升的用戶以外,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把頭條當作 「生活場」來分享,在這裡,內容電商則給生活類內容的創作者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頭條優質生活領域創作者困困愛生活,就在不斷的生活分享中,精確地收穫到了一群熱愛生活、注重生活品質的粉絲。
她在頭條生機大會上分享到,良性的內容電商模型,可以實現內容和商業的相互促進,以需求和痛點為導向,在對的時間、以有價值的方式,把親測甄選的好物傳遞給粉絲。
而這一內容電商模型,是困困在頭條創作過程中經過了3次的迭代得出的,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一口雪平鍋的親測推薦,帶來了29萬次觀看,在解決了粉絲問題的同時又帶來了新的轉化。
由於困困知道自己的粉絲是誰,需要什麼,按時迭代粉絲需要的電商產品,2020年1-6月,她在今日頭條的電商月交易額,就實現了20倍增長。
不僅是困困愛生活有了這樣的交易增長,整個頭條的內容電商,今年都有了不菲的成績。
從交易規模來看,2020年1-11月,頭條的電商總交易額同比去年增長90%,有11.3萬個創作者通過內容電商獲得收入。直播帶貨的成交總額同比去年增長1140%,電商直播的看播用戶數同比去年增長100%。
看到了內容電商的變現潛力,巨量星圖中入駐的79萬廣告主坐不住了,今日頭條創作者們的精品內容對於廣告主來說可是絕好的宣傳窗口。
從商業價值來看,相比網際網路廣告大盤,市場對內容營銷的投放熱情依然高漲,2019年KOL投放預算同比增長63%,到2020年客戶投放預算規模預計將突破750億。
在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內容變現分會場上,巨量星圖運營負責人丁曉方印證了創作者在星圖中大有「星途」,截至2020年11月1日,今日頭條創作者入駐巨量星圖人數超過1萬,而2020年整體商單收入相比2019年增長超過了七倍之多。
生活、美食、旅遊、時尚領域專業的創作者除了專欄創作收益外,在頭條電商和星圖中都有獲益。
品質內容,除了粉絲會買單外,還有市場化才能檢驗內容的價值。所以內容不僅服務於用戶,還能服務於整個市場生意鏈條的方方面面,給每個創作者拿到10W+閱讀、10W+粉絲、甚至10W+訂單的機會。
4、平臺與創作者的相互成就
官方分享的另一組公開數據給筆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過去一年裡,有超過16.5萬的作者入駐平臺後的第一個月,就創作出了10W+的爆款。而且今年粉絲數量1萬以上的作者數量,同比去年增長60%。粉絲數量10W+的作者數量同比去年增長132%。
做過新媒體的朋友們自然知道,現在做出一個10W+爆款,拿到10W+的粉絲是多麼不容易。在新媒體草莽發展的前期,多半是靠運氣;在流量紅海的中期,多半是靠氪金;在頭條,靠內容+科學運營就可以。
很多人選擇在頭條記錄生活,分享見解,為頭條生態增加了新的內容供給。2020年,有1566萬新用戶首次在頭條發布內容。
而今日頭條在2021年也立了一個新的目標,就是幫助創作者創收100億。
內容變現,成為了內容生產者的生產的動力,平臺通過運營創作者、粉絲、客戶三者間的關係,實現優質內容的價值最大化。
所以平臺和創作者之間,是相互成就的關係。
用戶因為閱讀頭條上的內容,接觸到了更大的世界;創作者同樣因為這些創作,成就了自己走進了一個更大的世界。
今日頭條作為平臺,則讓擁有真知灼見的創作者獲得更可觀的回報,讓用戶看到了更優質的內容,這使得消費端和生產端出現了雙端持續動態升級,形成了良性的增長。
優質的內容值得消費者付費,而創作者也不需要一直用愛發電,這就是頭條助力創作者內容變現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