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四大海域執行軍事任務,汪文斌:正告美不要輕舉妄動

2020-12-05 海峽軍志

自今年以來,美國政府便頻繁出現極端的對華行動,或許在美國政府眼中,通過這樣的極端行為能夠實現其自身的目的。

畢竟目前美國境內的狀況十分的不理想,疫情等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導致美國的危機和矛盾進一步加劇,而美國大選更是越發臨近,在這樣的情況下,身為總統的川普更是迫切需要一個目標將國內的危機和矛盾進行轉移,讓其能夠更好地應對此次大選,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便成為了白宮政府的其中一個目標。

28日起,將於四大海域之行軍事任務

出於這樣的目的,此前美國已經在外交以及軍事等多個領域針對中國進行挑釁和示威,其中便包括對我國總領館進行關停,這樣的時間在世界外交歷史上都是十分少見的情況。

除此之外,近些年已經變得和平穩定的南海局勢也由於美國的插手變得有些緊張了起來,美國的戰機和艦艇此前已經被多次發現在南海地區出現,針對這樣的行為,美國方面卻表示是所謂的「自由航行」,但這些美軍戰機和艦艇在南海地區出現,一方面會進行情報等偵查工作,同時也是對於我國的一種挑釁行為。

面對美國這樣的極端行為,為了捍衛我國主權不受侵犯,自然也需要給出強勢回應:據中國海事局網站發布航行警告:9月28日至30日每天8時至18時,黃海南部部分海域進行實彈射擊,禁止駛入。9月28日7時至18時30分,東海部分海域進行實彈訓練,禁止駛入。9月28日7時至15時,南海西沙群島有關海域進行軍事訓練,禁止駛入。9月28日5時至12時,渤海部分海域執行軍事任務,任何船隻不得進入。

外交部做出嚴正表態

要知道,今年解放軍在南海、渤海等四大海域已經展開了多次演習,而這次更是再度展開一次規模巨大的軍事演習,其中釋放的信號可謂是十分明顯,對於美國也是一種透露著一種嚴重的警告意味。倘若美國繼續堅持自己的錯誤行為,很有可能導致地區局勢變得更加緊張甚至出現升級,那樣的情況無疑是都不希望看到的一種局面。

對此,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更是表示:事實證明,美國已成為南海和平與穩定的最大威脅,國際社會和地區各國必須高度警惕,堅決反對一些美國「戰爭販子」在南海和東亞的惡毒陰謀。中國有決心也有能力堅決維護南海地區的主權和領土安全,並將繼續堅定地與地區國家一道,共同維護南海的和平穩定。我要告訴美方一些人,不要無端攻擊和指責中國,不要犯錯誤。

相關焦點

  • 黃海、東海、南海、渤海 四大海域同日執行軍事任務
    【四大海域執行軍事任務】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網站發布航行警告:9月28日至30日每天8時至18時,黃海南部部分海域進行實彈射擊,禁止駛入。9月28日7時至18時30分,東海部分海域進行實彈訓練,禁止駛入。9月28日7時至15時,南海西沙群島有關海域進行軍事訓練,禁止駛入。
  • 9月28日,我國四大海域執行軍事任務
    據中國海事局網站發布航行警告: 9月28日至30日每天8時至18時,黃海南部部分海域進行實彈射擊,禁止駛入; 9月28日7時至18時30分,東海部分海域進行實彈訓練,禁止駛入; 9月28日7時至15時,南海西沙群島有關海域進行軍事訓練
  • 一個月內,我國四大海域密集進行軍事活動
    近一個月以來,我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域有密集軍事活動,各地海事局接連發布航行警告,提醒各航船在具體時段禁止駛入。渤海海域7月26日,葫蘆島海事局發布消息,7月27日5時至12時,渤海北部執行軍事任務。
  • 美海軍加緊研發機器人艦艇 可執行補給及掃雷任務
    退役海軍軍官尼爾·澤布指出,美海軍還應考慮給無人水面艦船分配另一項任務——在美國海軍陸戰隊發動兩棲攻擊後把補給物資運到岸上。澤布撰文稱:「雖然在兩棲攻擊中許多職責都很重要,然而一旦發動攻擊,美海軍陸戰隊員上灘後,後勤保障就成了確保他們成功的關鍵因素。確保行動成功通常要具備一個先決條件,即美海軍陸戰隊可以迅速、可靠並持續地獲得補給。
  • 衝繩摩爾斯電碼發生串音,美電子部隊如臨大敵,日:疑似大國出手
    俄羅斯海軍巡洋艦「瓦良格」號、驅逐艦「潘捷列耶夫海軍上將」號以及補給艦「佩琴加」號當天正巧穿越宮古海峽,當時俄軍艦隊正在距離衝繩島附近不遠的海域航行,日本想要挑撥離間美俄關係的做法並沒有成功。知情人士稱,俄羅斯近期與美日的關係比較緊張,因為菅義偉上臺之後,美日對於北方四島更加覬覦,為了保護島嶼的安全,俄羅斯在島上部署了反艦飛彈與防空飛彈系統,而且俄羅斯太平洋艦隊也更加活躍,克宮當局採取的一系列應對手段,其實就是在警告美日兩國不要輕舉妄動。日本一些人本想利用這次摩爾斯電碼串音事件製造一些事端,但他們的計劃並沒有成功。
  • 2020年12月21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記者會
    汪文斌:當前,伊朗核問題形勢高度複雜敏感。我們希望各方通過此次外長會議進一步鞏固維護和執行全面協議及安理會第2231號決議的共識,為伊核問題政治外交解決進程注入政治動力。中方將繼續同各方一道,為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與中東地區和平穩定作出不懈努力。路透社記者:有報導稱英國出現新冠病毒新型變種,歐洲等地多國已暫停英國航班入境。
  • 我國測量船開赴太平洋執行嫦娥二號觀測任務
    本報兩名特派記者分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和「遠望六號」,將在發射現場和太平洋上發回「嫦娥二號」飛天報導  隨著「嫦娥二號」發射任務進入倒計時,為奔月承擔測控關鍵環節支持的中國航天遠洋測量船隊,已經在相關海域部署就位。作為唯一獲邀的地方媒體,本報特派記者焦哲已登上遠望六號測量船遨遊太平洋,將零距離接觸這艘我國最新型測量船,以及擔任此次海上測控的中國航天精英。
  • 美海軍加緊研發機器人艦艇可執行補給及掃雷任務
    退役海軍軍官尼爾·澤布指出,美海軍還應考慮給無人水面艦船分配另一項任務——在美國海軍陸戰隊發動兩棲攻擊後把補給物資運到岸上。澤布撰文稱:「雖然在兩棲攻擊中許多職責都很重要,然而一旦發動攻擊,美海軍陸戰隊員上灘後,後勤保障就成了確保他們成功的關鍵因素。確保行動成功通常要具備一個先決條件,即美海軍陸戰隊可以迅速、可靠並持續地獲得補給。
  • 我國首艘水下考古船抵達曹妃甸海域 探寶古沉船
    河北省考古部門在初步調查後,在東坑坨海域共發現了兩艘古代沉船,初步判斷東坑坨1號沉船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晚期至民國時期的銅皮木船。但該船屬於什麼性質結構,所屬的具體年代,是商船、民船,還是客船,船上載有什麼東西,一切懸而未決。
  • 2艘美國艦船在南海海域航行 外交部:不要興風作浪
    據路透社21日報導,美軍印度太平洋司令部發言人史威格曼當天對媒體稱,美海軍「美國」號兩棲攻擊艦和「邦克山」號飛彈巡洋艦已經奉命前往南海執行任務。消息人士稱,美國軍艦所處位置就在「中國和馬來西亞船隻發生對峙的水域」附近。不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21日否認了「對峙」說法。
  • 巴基斯坦宣布:將印巴爭議地劃為第五省,汪文斌亮出中方態度
    不僅如此,此前印度和美國更曾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這一系列行動無疑對外透露了十分明確的信號,兩國之間的合作以及關係都是相當融洽的 汪文斌對此做出表態 不僅如此,巴基斯坦外交部此前也對外發表了相關聲明
  • 汪文斌:說法不正確
    中新網北京7月24日電 (記者 張素)針對一些媒體認為中國有關航天活動是為了搶奪太空的主導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這種說法不正確、不符合事實。汪文斌表示,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自主探索火星之旅。這不僅是一個值得中國人驕傲和自豪的時刻,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 遠望6號船赴太平洋執行多次海上測控任務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南京5月20日電(李國利、高超)完成能力升級的遠望6號船20日上午駛離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奔赴太平洋某海域執行多次海上測控任務。這是遠望6號船時隔22個月後再赴太平洋執行衛星海上測控任務。遠望6號船是我國第三代航天遠洋測量船,2008年4月建成下水,2018年7月圓滿完成嫦娥四號中繼星等任務後停靠碼頭,先後經過修船改造、海上綜合校飛等一系列檢驗。
  • 美媒:類似於美國X37B,可執行在軌轟炸任務
    自從美國太空探索公司研發出可重複使用的火箭--獵鷹之後,國內外一片驚嘆聲,人們在感嘆這個私人公司有能力有技術的同時,忍不住要問,我國是否也有研發重複火箭或者重複使用飛船的能力呢?現在一則消息似乎給出了一個準確答案。據新華社6日消息稱,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兩天後,該太空飛行器已經於6日成功返回著陸場。
  • 美媒:類似於美國X37B,可執行在軌轟炸任務
    自從美國太空探索公司研發出可重複使用的火箭--獵鷹之後,國內外一片驚嘆聲,人們在感嘆這個私人公司有能力有技術的同時,忍不住要問,我國是否也有研發重複火箭或者重複使用飛船的能力呢?現在一則消息似乎給出了一個準確答案。
  • 深新早點 | 關於美艦穿航臺灣海峽,東部戰區正告有關方面!
    天下事1、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張春暉空軍大校表示,8月18日,美「馬斯廷」號驅逐艦穿航臺灣海峽,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海空兵力全程對美艦進行跟蹤監視。近來,美在涉臺問題上消極動作不斷,向「臺獨」勢力發出錯誤信號,嚴重破壞臺海和平穩定。
  • 美載人龍飛船未來或繼續執行太空任務
    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聯合執行的這次成功任務表明,美國有能力再次將太空人送上太空並帶回地球。報導稱,SpaceX的「奮進」號載人龍飛船於當地時間2日下午2時48分在4個主降落傘的緩衝作用下,濺落在美國佛羅裡達州彭薩科拉附近水域。這是自1975年阿波羅-聯盟號任務以來,美國載人飛船的首次水上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