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戰」疫以來從武漢開出的首趟中歐班列抵達德國杜伊斯堡。這趟班列因其多重「特殊意義」而備受矚目。
首先是其搭載了可解歐洲多國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燃眉之急」的防疫物資。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介紹,截至目前,中歐班列累計發運防疫物資44.8萬件、共計1440噸,主要到達義大利、德國、西班牙、捷克、波蘭、匈牙利、荷蘭、立陶宛等國家,並以這些國家為節點,分撥到更多的歐洲國家,有力促進了國際防疫合作。
3月28日,中歐班列(武漢)X8015/6次運載50隻貨櫃從中鐵聯集武漢中心站始發。據悉,這趟班列裝載的近九成貨物為武漢本地企業生產,其中有支援歐洲多國總重166.4噸的疫情防護用品。 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
更重要的是,隨著疫情「震中」武漢本月順利「解封」,中歐班列(武漢)恢復常態化運營,向外界傳遞了中國經濟社會重回常態的積極信號。正如德國北威州交通部長於斯特所言,儘管抗擊病毒的鬥爭尚未結束,但亞歐之間的鐵路運輸重歸暢通無阻是「恢復常態的一個好兆頭」。
目前,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多個國家正在逐步「解封」,令生產生活重回正軌。截至4月23日,德國三大車企中的大眾和戴姆勒已經恢復生產。
隨之而來的則是對以口罩為代表的防疫物資需求量激增。據德國官方估算,如果要使德國所有人在工作、購物和乘車時佩戴口罩,每年需要80億至120億個口罩。
特殊時期需要特殊的通道。為此,在中歐班列馬不停蹄地恢復運營之外,中德之間還在本月初開通了「空中橋梁」,以包機直飛的方式運送急需的防疫物資。德國聯邦政府專門在官網發文,對這一進展表示歡迎。
「『一帶一路』合作恢復常態對德國政府而言意義非凡。」《南德意志報》寫道,德國聯邦交通部希望和德國鐵路公司共同打造一條每周可將20至40噸口罩等防疫物資從中國運送至德國的「陸上橋梁」,與「空中橋梁」一道發揮作用。
搶運物資的爭分奪秒之外,人們更能感受到中德、中歐之間合作抗疫「打滿全場」的濃濃暖意。作為友城,杜伊斯堡在中國國內暴發疫情之初即率先向武漢捐贈防疫物品,成為第一座向中國捐贈防疫物品的德國城市。
而當疫情在歐洲暴發後,來自中國的愛心捐助和物資供應源源不斷地抵達杜伊斯堡和德國各地,成為雙方守望相助的最佳實例。
在中歐攜手抗疫過程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而隨著疫情防控轉入常態化,以中歐班列為代表的「一帶一路」合作將有望扮演中歐雙方下一階段穩定供應鏈、攜手復甦經濟的重要助推器。
據統計,今年一季度,中歐班列共開行1941列,發送貨物17.4萬標箱,分別增長15%和18%(同比)。其中,3月當月,中歐班列開行數量突破800列,而去程班列的數量更是突破500列,兩項指標均突破單月歷史紀錄。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疫情中,中國一家企業將這句德國諺語寫在抗疫物資包裝箱上,捐贈給德方醫療機構。從馬可·波羅到裡希特霍芬,傳承千載的絲綢之路必將在中歐攜手戰勝疫情後通向更廣闊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