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宇航局正討論實現不需要飛行員的太空飛行器精準著陸技術

2020-09-18 cnBeta

探索另一個星球或月球最危險的部分之一是著陸。通常情況下,著陸點,特別是在月球上的著陸點都被巖石和隕石坑所覆蓋。美國宇航局計劃在未來進行機器人和載人任務,前往月球和火星。著陸過程中的一個挑戰是避免在隕石坑的陡坡上或巨石場中著陸。

為了提高著陸安全性,NASA目前正在開發和測試一套精確著陸和避險技術。該技術採用雷射傳感器、攝像機、高速計算機和複雜算法的組合,使太空飛行器能夠識別和降落,同時避開任何危險。該技術是在 "安全與精確著陸 - 綜合能力演進"(SPLICE)框架下開發的。

SPLICE的目標是讓太空飛行器在一個被重新設計為相對安全的足球場一半大小的著陸場中避開巨石、隕石坑和其他危險。在即將到來的任務中,SPLICE四個主要子系統中的三個子系統將在新謝潑德的藍嶺火箭上進行首次綜合試飛。

來到返回階段,當火箭的助推器到達地球大氣層和太空之間的邊界後返回地面時,SPLICE地形相對導航、導航都卜勒雷射雷達和著陸用計算機將在助推器上運行。它們中的每一個都將以接近月球表面時的相同方式運行。

SPLICE的第四個主要部件是危險探測雷射雷達,未來將通過地面和飛行試驗進行測試。NASA表示,知道太空飛行器的準確位置對於執行精確著陸所需的計算至關重要。途中計算機會打開導航都卜勒雷射雷達,測量速度和範圍測量,以提高精度。

這次任務的一個挑戰是確保雷射雷達能在太空中工作。美國宇航局目前還沒有給出飛行測試的準確日期。

相關焦點

  • 美國宇航局與埃隆·馬斯克合作告捷 首次使用私人太空飛行器完成任務
    據英國《每日星報》11月16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聯合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將四名太空人送入太空,這標誌著美國宇航局與科技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的SpaceX公司合作高捷,首次使用私人太空飛行器,正式完成任務。
  • 美國宇航局與埃隆·馬斯克合作告捷 首次使用私人太空飛行器 完成任務
    據英國《每日星報》11月16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聯合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將四名太空人送入太空,這標誌著美國宇航局與科技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的SpaceX公司合作高捷,首次使用私人太空飛行器,正式完成任務。
  • 美國宇航局周二成功在一顆小行星上降落了一艘太空飛行器
    美國宇航局周二成功在一顆小行星上降落了一艘太空飛行器美國宇航局周二成功在一顆小行星上降落了一艘太空飛行器。在這段時間裡,探測器應該已經收集到了小行星表面的樣本,不過美國宇航局還需要幾天時間才能確認這一操作是否成功。它將在2023年把這些碎片帶回地球。奧西裡斯·雷克斯太空飛行器傳回確認它已經降落在 "貝努 "的表面上,信號在美國東部時間下午6:11到達地球,在實際著陸後約18分鐘後,任務控制中心爆發出歡呼和掌聲。
  • 為了將人類送上火星,美國宇航局正在推進的六項技術
    美國宇航局出於許多同樣的原因,將目光投向了這顆紅色星球。 機器人,包括即將發射到火星的 &34;號火星車,讓我們了解了火星表面的情況。這些信息有助於為未來人類登陸火星的任務。我們還需要為太空飛行器和太空人配備高科技,讓他們能夠到達那裡,探索地表,並安全返回家園。這次任務大約需要兩年,包括往返地球和火星表面的時間。 技術開發已經開始,最早在2030年代就能實現載人火星任務。
  • 美國宇航局載人著陸系統計劃達到了一個重要裡程碑
    美國航天局的載人著陸系統方案已經達到了自阿波羅時代以來將第一批人類送回月球的關鍵裡程碑。NASA與開發人類著陸系統的三家美國公司進行了認證基準審查,這三家公司競相提供著陸器,將 "阿特米斯 "號太空人送上月球。由於目前的流行病,所有的會議都是以虛擬方式進行的。競爭的公司包括Dynetics、SpaceX和藍色起源公司領導的團隊。
  • 我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著陸
    這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熱烈祝賀我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著陸!顯然,這次我國成功發射並實現成功著陸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與此前公開報導的對「騰雲工程」的描述很是相似。
  • 突破技術封鎖,我國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在軌試驗運行
    目前,載人航天離普通民眾還是件遙遠的事情,但是我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太空之旅也會像搭飛機一樣普遍。但是,要實現這一目標,人類首先要把火箭發射的成本降低下來。一直以來,廉價往返空天就是航天發展的目標。美國宇航局首次實現了這個目標,它們利用太空梭在1981年到2011年之間進行了135次的太空人飛行任務。
  • 美國宇航局將10月23日定為首次執行「龍飛船」任務的發射日期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 機組人員訓練期間的圖片,可以看到NASA的SpaceX Crew-1機組人員坐在Crew Dragon太空飛行器中。從左到右是美國宇航局太空人Shannon Walker任務專家,飛行員Victor Glover和乘員龍司令麥克·霍普金斯,以及任務專家JAXA太空人野口順一。
  • 看世界:美國宇航局(NASA)準備著陸3.34億公裡的小行星
    美國宇航局正準備發動大膽的星際探測:計劃在下個月,機器人OSIRIS-REx太空飛行器將降落在小行星Bennu的表面並收集樣本,旨在精確的探測這個小行星,小行星寬260米,目前距離地球約有3.34億公裡。"由於TAG期間太空飛行器和Bennu距離地球約3.34億公裡,信號在它們之間傳播大約需要18.5分鐘,"NASA官方給出解釋道。這個時間滯後會阻止在TAG事件期間從地面實時指揮飛行活動,因此該太空飛行器被設計為自動執行整個樣本採集序列。在活動開始之前,OSIRIS-REx團隊將把所有命令上行到太空飛行器,然後發送"GO"命令開始。
  • 神秘而有翼:圖解美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X-37B與XS-1」
    設計工作將重點圍繞可行性和經濟可承受性來開展,確保項目核心目標——像飛機一樣作戰和運營的實現。包括:使用機動式起豎發射裝置,以最小化基礎設施和地面人員規模;充分吸收發展無人機的經驗,實現高度自主的飛行操縱;像飛機一樣在標準跑道上水平著陸並回收。
  • 美國宇航局明年可能不會再購買俄羅斯聯盟號飛船的座位
    自2011年太空梭計劃以來,美國宇航局一直沒有在美國本土部署太空人。自此以後,美國宇航局購買了俄羅斯俄航天公司聯盟號飛船的座位,以便將太空人送入國際空間站。近10年後,由於航天局與SpaceX合作,太空人再次乘坐美國製造的宇宙飛船從美國發射升空。
  • 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最新圖片(大美而絕密)
    在最右邊,從最前面開始是朱爾斯·施耐德(Jules Schneider),測試和發射部門的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美國宇航局局長吉姆·布萊恩斯汀(Jim Bridenstine)和美國宇航局獵戶座計劃副經理格倫·欽(Glenn Chin)。前面從左開始是洛克希德·馬丁航天公司,飛彈防禦與戰略部副總裁埃裡克·特默斯博士和美國宇航局副局長吉姆·莫哈德。
  • SpaceX正在為美國宇航局建造登月版「星際飛船」,原型機曝光
    SpaceX公司正在開發一種技術先進的太空飛行器,使人類能夠重返月球表面。這家航空公司正在位於德克薩斯州布朗斯維爾博卡奇卡海灘(Boca Chica)的SpaceX南德克薩斯州發射基地開發這種被稱為「星際飛船」(Starship)的太空飛行器。
  • 中國又成功了,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成功著陸,美國技術封鎖失敗
    9月6號據官方媒體報導,北京時間9月4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的首款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2天後,成功的返回地面,這可以說是中國首款太空戰機,雖然只是在太空飛行了短短2天,它成功的返回著陸證明此次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 NASA研發全新著陸系統 可安全精準降落月球和火星
    美國宇航局(NASA)開發了一套全新的自動著陸系統,為將來無需飛行員在月球和火星精準降落做好準備。NASA表示,這個系統要實現在外星自動降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在火星和月球上,地面對這套系統雷射束的反射情況和在地球上很不一樣。儘管如此,NASA有信心這套系統能提供比現有的雷達測繪方式更安全、精準的降落方式。
  • 美國宇航局公開"哨兵-6"麥可-弗裡利希太空飛行器的細節
    11月,美國航天局準備發射一顆新的地球觀測衛星,旨在監測海平面,並提供大氣數據以支持天氣預報和氣候模型。該太空飛行器名為 "哨兵-6號"麥可-弗裡利希。美國宇航局將於11月10日發射該太空飛行器,執行為期5.5年的主要任務。
  • 美國宇航局公開「哨兵-6」麥可-弗裡利希太空飛行器的細節
    11月,美國航天局準備發射一顆新的地球觀測衛星,旨在監測海平面,並提供大氣數據以支持天氣預報和氣候模型。該太空飛行器名為 "哨兵-6號"麥可-弗裡利希。美國宇航局將於11月10日發射該太空飛行器,執行為期5.5年的主要任務。
  • 一文讀懂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揭秘中美空天殺手鐧
    關於太空飛行器的唯一已知信息是它是實驗性的且可重複使用的。假定經過一段時間的飛行,該裝置將按計劃在中國給定區域著陸。設計工作將重點圍繞可行性和經濟可承受性來開展,確保項目核心目標——像飛機一樣作戰和運營的實現。包括:使用機動式起豎發射裝置,以最小化基礎設施和地面人員規模;充分吸收發展無人機的經驗,實現高度自主的飛行操縱;像飛機一樣在標準跑道上水平著陸並回收。
  • 美載人登陸火星任務的6大關鍵技術
    為在本世紀30年代實現載人登陸火星任務,美國宇航局正積極推進6大關鍵技術的研發。先進推進系統地球到火星約2.25億千米,推進能力的提高可大幅減少航天員抵達火星的時間並降低相關任務風險。目前,美國宇航局在推進技術上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核電推進與核熱推進。
  • 美載人登陸火星任務的6大關鍵技術
    為在本世紀30年代實現載人登陸火星任務,美國宇航局正積極推進6大關鍵技術的研發。先進推進系統地球到火星約2.25億千米,推進能力的提高可大幅減少航天員抵達火星的時間並降低相關任務風險。目前,美國宇航局在推進技術上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核電推進與核熱推進。其中,核電推進系統效能更高,但推力不足;核熱推進系統的推力更大,更適用於深空探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