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照見人生的另一種方式:慢、真、家庭

2020-12-06 1905電影網

原標題:《日日是好日》《漫長的告別》《小偷家族》《千與千尋》等多部日本電影以引進或參加國際電影節方式亮相中國大銀幕,電影另一種照見生活和人生的方式引發關注

《小偷家族》打破了以血緣為基礎的傳統家庭認知,探討「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

《日日是好日》借日本茶道,用極致的美學理念,開啟生命的細膩體驗。

距離日本首映18年後,電影《千與千尋》日前登陸中國院線,連續六天成為票房榜冠軍。

記者注意到,一段時間以來,多部日本電影通過引進、影展等方式亮相我國銀幕。它們淡而有味,慢而生動,以獨特韻致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除了《千與千尋》之外,《漫長的告別》是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最快被影迷「秒殺」的作品;北京電影節首場片《日日是好日》引得不少影迷在開場前一小時就趕到現場;從坎城載譽而歸的《小偷家族》中國票房喜人。

這些日本電影用舉重若輕的方式打開生活、衰老、離別甚至是死亡話題,面對人生中不可迴避的種種沉重,體現出一種詩意的超脫——坦然接受生命的給予,用平淡而又不乏儀式感的日常體驗消解痛苦與未知。就像《日日是好日》中說的那樣:「雨天聽雨,雪天賞雪,夏日感受暑熱,冬天則體悟刺骨的寒冷」,它們引導觀眾慢下來,停下來,學習欣賞當下的美好,並由此開啟內心豐沛的人生。

用細膩的情感捕捉時光流淌的靜謐之音

握不住,又不斷在為生命塑形的歲月,最無情也最有情。在時光流淌中打撈治癒感,是日式美學的重要特點。前幾年,講述鄉村少女平淡日常的電影《小森林》,用四季輪迴中的山間美味,治癒了觀眾的胃與心,傳遞出「此刻即永恆,認真過好每一天,才是抵禦時光匆匆的最佳方式」這一命題。今年大熱的《日日是好日》無疑是對這一命題的又一次精彩論證。

《日日是好日》改編自森下典子所著的《日日是好日——茶道帶來的十五種幸福》一書。電影以女主角典子跟著武田老師學習茶道為主線,研習茶道的過程,亦是感悟藝術之美,參悟人生真諦的修行。一年四季的風物之美被影片一一呈現,武田老師那間掛著「日日是好日」橫幅的日式茶室,則如同日式侘寂美學的縮影。在授課過程中,武田老師會時不時中途停下,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梅雨之聲,日式茶道中的「和、敬、清、寂」精神以最感性的方式走進人心;在一年一度的新春茶會上,武田老師道出了茶道中「一期一會」的意義——人與人之間的每一次相會、團聚都是「僅此一次」的體驗,因為那一刻的場景與心境不會重現。人生匆匆,時間不回頭,每一次相聚都值得珍惜。

除了對日式美學的極致呈現,《日日是好日》受到的巨大關注,也與主演樹木希林有關。這位影視作品諸多的國寶級日本女演員,去年9月去世,享年75歲,《日日是好日》正是她留給觀眾的最後一部電影作品。影片中武田老師對生活的透徹認知與豁達心態正是樹木希林本人的寫照。在癌症擴散後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中,樹木希林依舊堅持自己開車趕赴片場工作。在一部記錄樹木希林人生最後時光的紀錄片中,老人曾對著鏡中的自己喃喃自語:「嗯,像模像樣,不錯。這個皺紋,我是挺喜歡的。但大家好像不喜歡。這皺紋是我好不容易長出來的,不顯出來可惜了。」或許,《日日是好日》中的種種感悟,正是這位日本「國民奶奶」,留給後輩的贈言。

用最淡最真的儀式感詮釋「家」的意義

「家」的溫暖足以叩動每一位觀眾的心門。在親人間平淡瑣碎的日常互動裡,提煉真摯細膩的感動,是日本電影的一大賣點。近年不少日影佳作,紛紛用各具特色的親情敘事,豐滿著「家」的意義。

亮相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漫長的告別》著實讓影迷拼了把手速。「他們管阿茲海默症,叫漫長的告別。他們漸漸失去記憶,一點點離開」,影片講述的正是一位老父親從失憶至離世,七年間發生的故事。因為家人的陪伴,這場本該沉重的「告別」,展現出溫暖的底色。老父親從最初愛忘事,到慢慢不認識家人與回家的路,最後連吞咽與呼吸都變得吃力的過程,真實得讓人心酸。即便如此,他心中依舊保留著關於家人的美好回憶:他會緊張地問妻子,願不願意和自己回家見父母;會在下雨天想到過去為女兒們送傘的經歷,帶著三把傘出門……就像導演中野量太說的那樣:「老年失智症可能會失去記憶,但不會失去自己的心。」

與《漫長的告別》中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情感不同,《小偷家族》探討了血緣之外的親情可能。影片中,被家人遺棄的老人、在社會底層掙扎的中年夫婦、離家出走的叛逆少女、被母親的冷漠虐待的小女孩,以及被拐帶的小男孩,組成了一個「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沒有血緣之情的一群人,卻展現出一種比家人更親密的羈絆。電影通過這段被「偷」來的家族親情,打破了「家」的傳統定義,藉此探討「家」的真正內涵。

可以說,這些包含了豐富東方文化的日本電影就像一束光,照見尋常生活和漫長人生。

那些耐人尋味的臺詞

沏茶時,重的東西要輕輕放下,輕的東西才要重重放下。我們往往因為用力過度而造成自己與他人的負擔,所以「舉重若輕」才是用心而不過度用力的智慧表現。

世上的事物可歸納為「能立即理解」和「無法立即理解」兩大類,能立即理解的事物,有時只要接觸過後即瞭然於心。無法立即理解的,往往需要多次交會,才能點點滴滴領會,進而蛻變成嶄新的事物。而每次有更深刻的體悟後,才會發覺自己所見的,不過是整體的片段而已。

——《日日是好日》

子女是沒法選擇父母的,所以自己選擇的羈絆反而更強。不是生下孩子的人就有資格做母親的。

——《小偷家族》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確,不管多麼崎嶇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千與千尋》

相關焦點

  • 人生如鏡,照見自己,也照見別人(深度美文)
    關於人生,似乎有很多比喻。有些人說人生如戲,每一個人,都在人生的這個大舞臺上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每個人都各司其職,悲喜著各自的悲喜。也有人說人生如棋,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棋手,在與命運的手博弈,有的人輸了,只能鬱鬱寡歡,自怨自艾,有的人贏了,雖然棋局終有散場的時候,自己卻能夠心滿意足地離開。
  • 人生也有「苦難守恆定律」,你吃過的苦,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回報你
    人生總是一帆風順,一旦遇到挫折,就真是苦不堪言了。常常吃苦的人,就不會害怕苦,懂得了扛著苦難,砥礪前行。人生也有「苦難守恆定律」,你吃過的苦,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回報你。人生的苦和甜,是相對平衡的,沒有人苦一輩子,也沒有人幸福一生。凡事都是相對的,懂得人生的人,可以苦中作樂,知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福禍不單行。
  • 活色生香,中國早期電影史的另一種講述方式
    《銀幕豔史》一書通過同名電影包含的一系列長鏡頭和特寫鏡頭,從1896 年電影經由一個茶館傳入上海,到1937 年日本全面侵華前夕,在銀幕上下的虛構與紀實元素、電影世界與真實生活的交替呈現中,闡述「白話性」電影文化和中國現代性。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位叫王鳳珍的妓女意外進入上海電影圈,一躍成為電影明星。
  • 眾測反饋 | PaPa手機投影──電影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第一部分:電影的另一種打開方式?In societies where modern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prevail, all of lifepresents itself as an immense accumulation of spectacles.
  • 英國——生活的另一種方式
    女生:感謝你配合我走得這麼慢。我一抬頭,果然,天天、來來、蓓蓓已經不知道走到哪裡了。我們在Mallaig,是住在一個老奶奶家裡,奶奶帶著只有一歲多的小孫子,住著一棟兩層別墅,外加大大的後院和前門的一片大山大海。
  • 太空電影的另一種聲音:革命浪漫主義
    因此太空人有勇氣向星空進軍,最終成功返回家鄉,他們以堅忍不拔獲得第二人生的行為,沉浸在一種特殊的浪漫情懷中,這才是真正的革命浪漫主義,因此我們可以說,這種重用的目的是讚美人們的勇氣,展現一往無前的精神,以及對每一個生命的價值。
  • 人生如鏡子,處處可以照見別人,也照見自己
    而第二種,她可能會果斷拒絕,拒絕施捨。我總覺得第二種結果的可能性比較大,所以猶豫的檔口,老人拿著一塊蘿蔔蹣跚離開了。然後該我收銀了,我付過款後,和孩子走出超市,總覺得心裡不舒服,想著這位老人,今天晚飯,會不會很可憐,連一塊饃也吃不到。
  • 「願有光,照見你」――中國首部北極科考電影《光語者》在京首映
    「願有光,照見你」――中國首部北極科考電影《光語者》在京首映 2020年12月19日 16:2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歲末最是時光短」,不知不覺中
  • 【盤點·第一季】日本電影人與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交流物語
    其中,希臘電影《小英格蘭》獲得本屆上海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潘多利·佛加瑞)、最佳女演員(佩內洛普·忒西麗卡)3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日本參賽電影《窈窕舞妓》鎩羽而歸,但上海國際電影節歷屆都不缺日本電影的影子,就在本屆,日本導演巖井俊二就是評委之一,且他已經多次或以參賽主創身份或以評委會身份蒞臨上海電影節。
  • 不經意間戳中人的心靈才是大師的真本事
    看完了日本新片展,又迎來了日本電影大師跨年特展。這個年末年初,居然一口氣看了7部日本電影。這次日本電影大師跨年特展選了山田洋次和是枝裕和的6部影片。影片著眼於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時期人與人之間陌生關係的批判,顯示了頗為冷峻旁觀的電影風格。60年後,為了向大師致敬,山田洋次重拍了這個故事,改名為《東京家族》。總體的故事框架沒有大的變化,還是講述一對夫婦從海島來到東京,看望他們子女的故事。老大幸一醫學博士畢業,在東京市郊開了一個小診所。老二文子跟著哥哥來到東京,開了一個小美發廳。
  • 世界電影漫談——日本電影物語
    尤其是「夏秋篇」電影開始就是女主角從村公所買完東西騎行在鄉間小路上的鏡頭,一個長長的跟拍將我們瞬間拉進了悠閒的田園時光。此外,還有獲得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入殮師》也是此類影片的經典,全片通過一名新手入殮師的視角去凝視死亡以及逝者周圍充滿愛意的人們。電影《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更是將這份寧靜發揮到了極致,還原了生活的本質,充滿了隱世的人生哲學。
  • 生命、信仰、愛與死亡,電影《遺願清單》隱含的人生終極奧義
    表面來看,他們兩人都有著屬於各自的快樂,享受幸福的家庭或者巨額的財富,都是人生快樂的來源,很難說孰高孰低。但是兩個人都只能對兩個問題的其中一個說「Yes」。從卡特的角度來看,這個溫柔體貼的平凡男人,為家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甚至連年輕時的夢想都可以捨棄。他給別人帶來了快樂和幸福,唯獨忽略了自己。
  • 電影《漫長的告別》:人生很多時刻,我們甚至來不及好好告別
    看完日本電影《漫長的告別》,我哭得有點失控。這是一部適合萬家燈火的冬日一個人看的電影,電影講的患阿爾茨海默病的父親,在漫長的7年中,與妻子和兩個女兒告別的故事。7年時間,看似一個充足而漫長的告別,對於整個家庭來說,卻是度日如年,從一開始只是健忘瑣碎的日常小事,情緒起伏不定,到漸漸開始忘記身邊的親人,直至最後生活不能自理,意料之中,父親安靜的去世了。電影整個節奏很慢,典型的日式生活,一切都淡淡的,雖然面對的是生老病死,但是影片中感情的表達很克制,然後越是這種靜默的克制,越是沒有嚎啕大哭,越容易讓人感同身受。
  • 擁有苔蘚的另一種方式
    ▲俞競作品,紙本水墨世界上大約有2萬種苔蘚植物,其中3千餘種生活在中國。山林、郊野、村落乃至水泥森林——我們居住的城市裡,它們無處不在。苔蘚植物通常「偏好」陰涼溼潤的地方,但不同種類具體需求的環境條件往往各不相同。
  • 《蜘蛛俠:英雄遠徵》再續蟲鐵cp:另一種方式說愛你
    隨著《蜘蛛俠:英雄遠徵》逐步臨近6月28日的上映日期,越來越多的電影信息和亮點被熱情的粉絲、網友不斷挖掘。作為被漫威影業總裁實錘蓋章的漫威宇宙階段完結篇,除了加入的新角色「神秘客」,蜘蛛俠在新的徵程中的全面成長和蛻變升級,都是眾所期待的。
  • 願有光,照見你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定檔12月21日
    近日,新能源汽車格局引領者ARCFOX極狐聯合出品的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宣布定檔於2020年12月21日冬至日登陸全國院線。   紀錄電影《光語者》以朗伊爾小鎮居民的視角,記錄了人與自然、未知與探索的故事,展示出這些極地居民在極夜的惡劣環境中,如何通過自己的方式尋找光、傳遞希望。
  • 日本最佳動畫電影《千與千尋》:講述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幾種愛
    畢竟優秀的電影是難以逃過人們的法眼的,《千與千尋》毫無疑問是日本這20年來最優秀的一部動畫電影。在當年日本動畫並沒有像如今這樣風靡中國,也正是因為這部電影讓不少的人看到了日本在做動畫這方面確實是領先我們非常多,日本的動漫產業可以說是非常發達,日本是世界上發展動漫最一流的國家。
  • 疫情如鏡子,照見了人心
    疫情像一面鏡子,照見的是人心。它照見了忠勇之心。進入密閉的手術室解剖遺體,就如同走進了核輻射區。當病毒猖獗肆虐,作為人類探索未知的先鋒,很多專業人士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逆著人流,如同人類社會派出的精銳部隊,用自己的知識構築防線、衝鋒陷陣。他們忠於職業,為人類最終的勝利一點點累積著勝勢。它照見了忠誠之心。
  • 30多年前的高分電影,溫情的家庭電影,淋漓盡致地展現家庭裂痕
    家庭電影《克萊默夫婦》,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家庭生活中的裂痕,探討了家庭矛盾下的克萊默夫婦的掙扎與價值觀的衝突,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電影很溫情也很有寓意,劇情在現代看來有些緩慢和平淡,但對於生活和婚姻的啟示是很深刻的。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
  • 41年前,這部日本電影讓所有中國人開眼看世界
    日本媒體沒想到,一部本土僅僅回本的電影,竟引發數億中國人共鳴,還將之評價為:有史以來觀看人數最多的日本電影。 沉迷二次元和小片兒的90後大概從未聽過佐藤純彌和《追捕》。對當時中國受眾,當中故事讓人上癮。 主角「杜丘」是個檢察官,正調查一樁醫藥大案:某醫藥集團秘密研究反人類藥物AX,吃了讓人失去自由意志,變成聽命他人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