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團隊,資料圖
「在這場大災面前,如果不在裡面起點作用的話,我們就感到羞愧。」說這話的是劉良教授。疫情撲朔迷離,他帶領團隊解剖新冠肺炎逝者遺體,這是極其危險的工作。劉教授的話很樸素,卻如有千鈞之力,令人頓生敬意。
疫情像一面鏡子,照見的是人心。
它照見了忠勇之心。進入密閉的手術室解剖遺體,就如同走進了核輻射區。當病毒猖獗肆虐,作為人類探索未知的先鋒,很多專業人士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逆著人流,如同人類社會派出的精銳部隊,用自己的知識構築防線、衝鋒陷陣。他們忠於職業,為人類最終的勝利一點點累積著勝勢。
它照見了忠誠之心。84歲的鐘南山院士,17年前力戰非典;今又如老黃忠披掛上陣,他頂著重重壓力,說出「人可傳人」的判斷。人們從他堅毅的淚光中,讀到了知識分子的風骨、良知和悲憫。醫者如梁武東、黃文軍、劉智明……他們衝鋒在前,直面病毒,與死神抗爭,拼盡最後一絲氣力。他們忠於真理,用行動踐行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它照見了忠良之心。社區工作者、民警、保安、環衛工人、快遞小哥,站在街角、守在門口,這些日子是多麼被人需要。當然,更有讓全國人民深深同情和感謝的千萬武漢百姓,隱忍犧牲,堅強不屈,顧全大局。他們忠於良心,紮緊抗疫的「籬笆」,守護心中的燭火,捍衛平凡的榮光。
孟子曰:雖千萬人吾往矣。一股浩然之氣、英雄之氣,始終奔騰激蕩於炎黃子孫的血脈。抗擊疫情以來,這一脈相傳的英雄氣概,感動著我們,振奮著我們,也給了我們彌足珍貴的安全感。基辛格在他的《論中國》中感慨:「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這最勇敢的人,也就是魯迅先生筆下那些埋頭苦幹、拼命硬幹、為民請命、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梁。
鏡子照見星空和道德,也照見陰溝與不堪。
有人為官一方,卻無治事之謀、決斷之勇,成天捧著自己的烏紗帽,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思想嚴重;有人倒是一身武功,但面對困難,忘記了「初心使命」,敷衍應付,左躲右閃;有人一身名頭,頂著桂冠不擔當,帶著光環不發光,面對矛盾往後出溜,面對質疑慌忙「甩鍋」;還有的人臨陣脫逃,丟盔棄甲,醜態畢露……
當然,也有人隱瞞行程、隱瞞病情,致使自己成為病毒突破口,殃及一條線、一大片;甚至有人利慾薰心,藉機詐騙、製販假口罩,發國難財……大疫當前,挑戰道德和法律底線,也會為此付出代價。
中華民族是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流傳下一句「多難興邦」。災難磨礪人的精神,當養成一種堅韌而頑強的民族精神,愈挫愈奮,生生不息,這個民族將無往而不勝。疫情之後,當發揮文化的自淨功能,激濁揚清——讓高貴的得到應有的褒揚,讓卑鄙的受到應有的懲罰,讓向上向善成為普遍的社會追求。
疫情這面鏡子,更是照見你我每一個人,照見我們的內心。給衝鋒者以頂禮,給忠勇者以力量,給奉獻者以鮮花,給良善者以祝福;同時,還要給冷漠者以呵斥,給輕賤者以鄙夷,給無恥者以唾棄、給不法者以繩索。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