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做人,應該反躬自省、常思己過!這是做人的必備要素之一,更是具有品德的人最該具有的品質。蘇聯作家高爾基說:「反省是一面瑩澈的鏡子,它可以照見心靈上的髒汙。」
一個人只有躬身自省,才能不被蒙蔽,看到真實的世界,真實的自己。
詩人艾青有次拜訪88歲高齡的國畫大師齊白石,並帶來了一幅齊白石很久以前的畫,請他鑑定真偽。齊白石拿出放大鏡,仔細地看了看,確實是自己年輕時候的作品,當即提出要拿自己剛完成的兩幅畫交換。
艾青趕緊把畫收起來,抱在懷裡說:「您就是拿20幅,我也不換。」齊白石見換畫無望,一直愁眉不展。一天夜裡兒子起來,見書房的燈是亮著的,走進一看,只見父親坐在書桌前,一筆一畫地描紅。
兒子很是不解,齊白石卻道:「現在我的聲望高,很多人說我畫得好,覺得我隨便抹一筆都是好的。而我也被這些讚譽弄得有些飄飄然了,無形之中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今天看了我年輕時候的作品,發現自己實在退步太多了。」
從那天之後,齊白石開始從最基礎的描紅做起,苦練繪畫,毫不懈怠。《法句經》有言:若人朝朝自反省,行無瑕疵並賢明,智能戒行兼具者,彼為智人所稱讚。
一個人若能時刻自我反省,會多番修正自己的不足之處,會為智者所讚揚。晚年即使已經享譽盛名的齊白石,也沒有被讚譽衝昏頭腦,沒有忘記自省。他明白謙遜基於力量,傲慢基於無能,保持謙卑,才是做人的最大底牌。
反躬自省、常思己過,一個人,只有懂得了不高看自己,不低估別人,才會擯棄憤世嫉俗之心,撫平生命的浮躁,讓心胸豁然開朗。
做人,記得多一些捫心自問,少一些針鋒相對,多一些問心自省,少一些挑剔苛責。齊白石的故事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大師都謙遜如此,更何況普普通通的我們呢?能做好自己,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