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騎電動車時,看到前面一輛從我左側出來向右騎去,可突然又停下往回左邊騎,妨礙了我的行車,我心裡直罵:SB,腦袋有問題。
可心裡罵完,我就覺得這不是罵自己嗎,怎麼又犯病了。故,特作此文,以示警醒。
別人是一面鏡子
上下班騎車多年,路上會看到很多不文明或危險的走路、騎車、開車的行為,有時礙到我行車了,往往會脫口而出髒話,有時在心裡罵,有時真是情不自禁、習慣性的就國罵了,這個時候還不自知,看到別人似乎也常有如此。
昨天過紅綠燈時,有個女孩因為前面的行人走得慢了,結果使她錯過了綠燈,看她直接拍車把,然後來了一句國罵。
當時心裡想,這麼文靜的女孩,怎麼會這麼粗鄙,反觀回來,那個讓你討厭的行為或者人,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以前載我愛人外出時,遇到類似情況,我也習慣性的就爆出口,她在後座聽到了都會提醒我說:小聲些,別人聽到。當時,也真就只是小聲了點,並沒在意。
可是當每天堅持寫點東西的時候,原本敏感的我,似乎變得更細緻了,對於這些行為能夠被自己快速的「覺知」到,並能夠從別人的行為中,快速「投身」到自己身上。
中國有種哲學智慧:你看到的,都是你想看到的;你看到的,都是你心裡有的。
有個故事,說是蘇東坡年輕時與佛印一起坐禪。
蘇東坡說:「大師,你看我坐在這裡像什麼?」
佛印說:「看來像一尊佛。」
蘇東坡譏笑著說:「但我看你倒像一堆大便!」
佛印微微一笑。
蘇東坡很高興,自覺戲弄了佛印一把。
回家後,蘇東坡把這件事告訴了蘇小妹。
蘇小妹聽完後,反倒笑道,「佛印心裡裝的是佛,看別人也會像佛;你心裡裝的是大便,看別人也會像大便。」
別人是自己的一面鏡子,你看別人像什麼,你就是什麼。
所以,才會常有人說:不要活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不輕易去做評判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每個人、每個時刻的選擇,一定都是他最合適的選擇,之所以看似愚蠢的選擇,其實只是我們不知道那時那刻他的幹擾因素。
我們看到的事實,未必就是真相。
孔子周遊列國時,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受困缺糧,飯菜全無,七天粒米未進,體力不支,白天也只能躺著休息。顏回不知道從哪裡討來一些米,回來後就煮起了飯。
孔子無意間,卻看見顏回用手抓鍋裡的飯吃。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
孔子假裝沒看見剛才他抓飯吃的事,起身說:「我剛才夢見了先祖,這飯很乾淨,我用它先祭過先祖再吃吧。」(用過的飯是不能祭奠的,否則就是對先人不尊重)
顏回回答道:「使不得!剛才煮飯的時候,有點炭灰掉進了鍋裡,弄髒了米飯,丟掉不好,我就抓起來吃掉了。」
孔子嘆息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所以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多麼不容易,可是我們總以為眼見為實,遇到事情,總是不斷的腦補,然後主觀地「我認為」、「我覺得」。
《非暴力溝通》裡講到: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
這是種境界,值得每個人都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