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扎克稱讚他的畫作是凸顯社會的一面鏡子,照見人性真實

2021-01-15 新視點ART

摘 要:巴爾扎克盛讚:「他的畫作是凸顯社會的一面鏡子,照見了人性真實」,畢卡索說:「他的作品堪比米開朗基羅一般深刻」,凡高在給他的弟弟提奧的信中,不吝溢美之詞,稱其為:「很多人的老師」。

奧諾雷·杜米埃 Honoré Daumier(1808-1879),1808年生於法國馬賽一個玻璃工家庭,家境貧寒,成長於社會底層,童年飽受生活的苦難,青年時代最初受父親的影響寫了一批「工人詩歌」,為了溫飽度日,謀職於法院做雜役,得以「接觸」大量受不公正待遇的受害者。一切「公正」僅憑權錢交易,臺上臺下沆瀣一氣、受害人的冤屈無以平復、「全賴」高高在上且衣冠楚楚的弄權者所賜。畫家滿眼看盡了世間的齷齪,切身經歷為其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並通過他的畫筆真實再現。

文\劉鍇堅

畫家的作品一直關注:「社會公平」、「體恤底層艱辛」,這兩點一直是他創作的主題。

1879年,在一所租來的鄉下農舍中,終其一生閃耀著誠摯光輝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他走了,走的時候,孤寂悽涼,無人陪伴,仿佛是歷史上偉大畫家繞不開的宿命。與此同時,人們發現那極具批判性的漫畫,在報紙上消失了,看不到了……唏噓之餘……公眾對他的評價是:「一個極具天才且誠實的人」;「一個有著獨立信念的共和黨人」,他的一生致力於對黑暗的無情揭露。

The Republic

《共和國》

1848、Oil on canvas,73x60cm,

Musée d'Orsay,Paris.

藝術家眼中的他

巴爾扎克盛讚:「他的畫作是凸顯社會的一面鏡子,照見了人性真實」,

畢卡索說:「他的作品堪比米開朗基羅一般深刻」,

凡高在給他的弟弟提奧的信中,不吝溢美之詞,稱其為:「很多人的老師」。

為底層民眾吶喊

testimony of a minor

《未成年人的證詞》

一個飢餓的小偷被逮到了法官面前:

法官問:「你為什麼要偷東西」,

小偷答:「我餓」,

法官說:「我到時候也會餓,我為什麼不偷東西」。

《交談中的三位法官》,

約1854—1856,

木板油畫,40×32.5cm,

美國華盛頓特區菲利浦斯藏。

《交談中的三位法官》三位法律代言人深刻地揭露了:「有理無錢莫進來」的現狀,這一刻是畫家在法院做雜役時的日常所見,是一種場景「還原」,平民的權益被肆意踐踏,畫家的畫筆代表人民對其控訴,展開了有力的抨擊。

A Disgruntled Litigant

《一個不滿的當事人》

1845,Lithograph,

Bibliothèque Nationale,Paris.

這一段不禁讓我想到了印度電影《流浪漢》當中的一句經典臺詞是:「法官的兒子永遠是法官,賊的兒子永遠是賊」,諷刺的是小偷拉茲正是法官拉貢納特的兒子,因為階級屬性的不同,認知存在嚴重的偏頗,其實並不存在「人種差異」,差異的只是成長境遇。

gargantua

《高 康 大》

print

《高康大gargantua》是十六世紀小說家拉伯雷作品《巨人傳》中的人物,一生下來要吃數不盡的食物,像一隻巨大肥碩的螞蝗,貪婪的吸食人民的骨血,一個貪食無厭的食人狂魔形象,無節制的攫取能窒息所有人。因為形象過分生動,疑似譏諷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23歲的杜米埃,因其「尖銳」的繪畫,被拘禁了半年,這一切並沒消磨他想要真實表達的執念。他的藝術形態是力求簡練有力的,所有的感知都能體現在直接的視覺觸摸中。

The Uprising

《起 義》

1860,Oil on canvas,88x113cm,

Phillips Collection,Washington.

時至今日,他一張小小的油畫稿,在歐洲的拍賣行賣到了300萬歐元以上,但是他的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數字上,那種體恤悲苦,不畏強權的人性批判,一直影響後來者。看到多麼顛覆日常的景象,都是真實的呈現,無論是紙醉金迷,還是道貌岸然的偽善,持久的共鳴是藝術家作品帶給我們最直接的感受。

畫家善於刻畫人物光彩之下你所見不到的苦難,聖路易斯躲避霍亂的流民、馬戲團的小丑、新興資本家、律師、法官、碼頭工人,都是他作品時常表現的對象。他穿過了人群,注視著一張一張陌生的臉,試圖招攬生意的小販、在霧中穿行的行人、畫中的人物極少有與觀眾四目相對的,卻塑造了眾多獨具特質的人,不被世人所關注的平民,是他溫暖的對象。

唐.吉訶德永遠的鬥士

don quixote and sancho pansa 、01

《唐.吉訶德與桑喬.班薩》01

don quixote and sancho pansa 、02

《唐.吉訶德與桑喬.班薩》02

這些畫並非為小說《堂吉訶德》繪製的插圖,他的「堂吉訶德系列」畫作前後有七十餘幅,在悽冽的寒風中孤獨的勇士,一次一次擎起了長矛向虛幻發起了不屈的衝鋒。生活的壁壘無處不在,不知不覺中你我都是自己困局中的「堂吉訶德」,執拗反而成了人生最可貴的品質。

don quixote and sancho pansa having a rest under a tree

唐.吉訶德與桑喬.班薩在樹下休息

don quixote and sancho pansa 、03

《唐.吉訶德與桑喬.班薩》03

don quixote and sancho panza going to the wedding gamaches

唐.吉訶德與桑喬.班薩去參加婚禮的路上

don quixote and sancho panza in the mountains

唐.吉訶德與桑喬.班薩在山頂上

don quixote and sancho pansa 、04

《唐.吉訶德與桑喬.班薩》、04

每一處附著於動態上的筆觸,都出奇的流暢,這一切都得益於畫家的天賦,作為一個掌握高超造型能力的藝術家,其實並不是學院派出身,他的素描絲毫不遜於具有高超技巧的古典大師,同時代的德拉克羅瓦曾的大量的臨摹研究他的作品,對他的驚人天賦表示欽佩,他所描繪的現實百態,被譽為19世紀中期法蘭西社會的另類百科全書。

體恤底層艱辛

fighters of circus

馬戲團的摔跤手,又名:小丑

他是《摔跤手》還是丑角?最強壯的人也會在超負荷的重壓下,變得疲憊不堪,沮喪促使他把頭垂得很低,似乎是回到了出生嬰兒般的羞怯,或是即將離世卻無限留戀的風燭老者。

A Wagon of the Third Class

《三等車廂》,1862,

油畫,65.5×90cm,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三等車廂》,描繪了一群莫名緊張,掙扎於生活的眾生相,他們彼此依靠,彼此慰籍,把尊嚴壓到最低,使他們更像一片無著落的浮萍,任由生活的苦難反覆衝洗自己早已疲憊的內心,而反觀他那些粘土雕塑,一個個肥頭大耳無疑是製造這一切虛華的主角,「社會」這場大戲,被一群長袖善舞者操縱,每一個悲苦掙扎的形象,都是一架提線木偶,任由生活擺布。

A Wagon of the Third Class

《三等車廂》,1862,

水彩,65.5×90cm,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他的作品風格並沒有直接師承某人,這一點看起來像一個業餘繪畫愛好者,他的作品卻是繞不開的美術史豐碑,這種孤獨看起來就像畫家戈雅,藝術生涯充滿了歷險,過程看起來無比艱難,一個藝術家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總是孤獨而漫長的。

Family on the Barricades ,

面臨窘困的家庭in 1848-1854,

Oil on canvas,74x92cm,

Národní Galerie,Prague.

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舉辦的名為「巴黎印象—奧諾雷·杜米埃主題回顧展」中,他的粘土雕塑和油畫、版畫,被陳列在了一起,你難以想像如此前衛的視覺體驗出現在19世紀中葉,這種敏感,像裹挾了灰塵的墨跡,直接描繪出了它們的輪廓。

與所有偉大而固執的靈魂一樣,杜米埃一生經歷了解僱、審查、拘禁,卻從來不願意為了賣畫而去迎合誰,所有的創作,看起來就像一場記錄,僅僅是為了獲得表達上的自由。

the man with the cord

攀繩索的人

《攀繩索的人》,人在空中搖擺,繩索器給了他生命的維繫,又限制了它的自由。形式上面目全非,並沒有畫作初始的模樣,沒有「臉」的人物,顯然被刮蹭過「清洗」過,這種「經歷滄桑」的氣質與後來的安塞姆·基弗,似有某種內在的「關聯」。

Burden《負擔》,

1850-53,Oil on canvas,

130 x 98 cm,

The Hermitage,St.Petersburg

the laundress

《洗衣婦》,

1860—1862,木板油畫,

49×32.5cm,巴黎羅浮宮藏。

《洗衣女工》作為一個單一形象,是足以代表一個時代的,即使代表今天,看看周遭為生活,苦命掙扎的底層民眾,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位這樣的母親,孩子緊緊「抓」住母親的手,生活有兩個方向,苦難並不是「幸福」的反方向,生活的負擔顯然不是來自養育孩子,孩子是母親賴以生存下去的勇氣,杜米埃是一位戲劇大師,每一處生活的常態,被凸顯出來,本該為社會所隱藏的「陰暗面」,被他以最「響亮」的形式聚焦,生活的希望,並沒有被生活本身所湮沒。

基於此,我想.........即便是當下,記錄苦難也是藝術家最基本的社會責任。

文\劉鍇堅2018、1、20

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追風箏的人》:人性是鏡子,看清別人,看透自己
    世界名著《追風箏的人》,被各行各業的人推崇,便是揭示人性的力作。它講述了一對少年好友,因為一次變故,主人公阿米爾最終走向心靈救贖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脆弱和虛偽、痛苦和救贖。透過這種救贖,人生的一個真相也讓人頓悟:人性,是面鏡子。這面鏡子,能照見不同的自己,照見真實的你我。
  • 疫情如鏡子,照見了人心
    疫情撲朔迷離,他帶領團隊解剖新冠肺炎逝者遺體,這是極其危險的工作。劉教授的話很樸素,卻如有千鈞之力,令人頓生敬意。疫情像一面鏡子,照見的是人心。它照見了忠勇之心。進入密閉的手術室解剖遺體,就如同走進了核輻射區。當病毒猖獗肆虐,作為人類探索未知的先鋒,很多專業人士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逆著人流,如同人類社會派出的精銳部隊,用自己的知識構築防線、衝鋒陷陣。
  • 離婚是面鏡子,照見人品,復見人性(深度好文)
    離婚是面鏡子,照見人品,復見人性。人品在該看清的時候,不給你驚訝的機會。不是每對夫妻,都是一別兩寬。不然就沒有那麼多傷痕累累,淚水漣漣。那重重的一筆畫出彼此鴻溝,從此不想再見曾經人。此生,連人都不想再見,還有什麼可以遺憾?暴露出的人品,也根本算不了什麼,那不過是用婚姻換取了沉痛的成長。
  • 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幫我們照見內心的秘密
    每個到你面前的人都是一面鏡子 你在看到鏡子的同時也必須看到鏡中的你自己 與你相遇的每個人都是你的啟示
  • 別人是一面鏡子,會照見真實的自我
    別人是一面鏡子上下班騎車多年,路上會看到很多不文明或危險的走路、騎車、開車的行為,有時礙到我行車了,往往會脫口而出髒話,有時在心裡罵,有時真是情不自禁、習慣性的就國罵了,這個時候還不自知,看到別人似乎也常有如此。昨天過紅綠燈時,有個女孩因為前面的行人走得慢了,結果使她錯過了綠燈,看她直接拍車把,然後來了一句國罵。
  • 反省是一面瑩澈的鏡子,它可以照見心靈上的髒汙!
    蘇聯作家高爾基說:「反省是一面瑩澈的鏡子,它可以照見心靈上的髒汙。」一個人只有躬身自省,才能不被蒙蔽,看到真實的世界,真實的自己。詩人艾青有次拜訪88歲高齡的國畫大師齊白石,並帶來了一幅齊白石很久以前的畫,請他鑑定真偽。齊白石拿出放大鏡,仔細地看了看,確實是自己年輕時候的作品,當即提出要拿自己剛完成的兩幅畫交換。
  • 巴爾扎克:用筆桿完成了拿破崙用劍未能完成的偉業
    巴爾扎克強調自己要完成的這部歷史,是:「偉大的人類史,風俗史,事物和生命的歷史,心靈和社會利害的歷史。」他要求文學表現的是一部更真實、更深層的歷史,一部關於社會和人類的真正的歷史,一部既包含著外在的社會變遷軌跡,又包含著內裡的情感變化的歷史。
  • 人生如鏡,照見自己,也照見別人(深度美文)
    對於看花來說,人生像是一面鏡子,人生的這面鏡子,可以讓我們照見別人,也可以讓我們看清自己。一個人的經歷越豐富,見識越廣博,他的人生之鏡就越是清晰,越是能夠照出很多細節。也有一些人,雖然活過半生,經歷的事情也不算少,人生的鏡子卻越來越模糊,既沒有辦法辨別別人的面貌,也沒辦法弄明白自己的心思。
  • 二重身的出現,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真實的樣子」
    其中包括經濟損失,二重身也需要吃東西,所以也會產生各種費用;還有他的突然出現和突然消失,給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造成的困擾。其實,這何嘗不是折射出人性中的自私與嫉妒——幸福這種東西,是無法共享的。誰碰了我的蛋糕,我就要想辦法消滅誰,即便那個人是「另一個自己」。即便以傷害自己為代價。
  • 人生如鏡子,處處可以照見別人,也照見自己
    只見顧客得了理,聲音也大了起來,向並不熟識的每一位顧客,陳述他不公平的待遇。本來應該收銀的櫃檯裡卻一直沒有工作人員。老奶奶此刻卻排在了我們前面,此刻,我才看清她的臉,雖然滿臉褶皺,但是感覺她眼神有力,思路清晰,一直大聲質問,為什麼不收錢。
  • 韓國經典喪屍片《釜山行》:災難是一面鏡子,照出最真實的人性
    而在這部《釜山行》裡,導演也用了同樣的手法,將社會的各個階層,將年齡的各個階段,都放之於一輛封閉的列車裡。 在沒有「喪屍」這個火種之前,他們可能都是社會名流,可能都是成功人士,好好先生,但是當導演在他們這一群人中間,丟進了一個「喪屍病毒」的火種。
  • 心理學:當你很弱小的時候,你才會看到人性最真實的一面
    黃渤隨心的幾句話,道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當人弱小的時候,才會看見這世間的冷暖,才會看到人性最真實的一面 這聽上去很現實很殘酷,但卻是這個社會一直默默遵循的法則。 為什麼往往是弱者在承受人性最真實的一面? 1、欺軟怕硬 很多人是因為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很大才會這樣做。
  • 鏡子:存在之倍增,或反射的深淵?
    150多年前,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稱此媒介為「一面有記憶的鏡子」。銀版照相法是一塊鍍銀的金屬薄版,遇光則成正片。鏡子有記憶嗎?它會遺忘嗎?比如,揚·范艾克(Jan van Eyck)的一幅15世紀畫作,他描繪了阿爾諾芬尼(Arnolfini)的婚姻,凸面鏡是其中的焦點。他們走過房間的門檻時,兩個微小的身影映射在鏡子中。鏡中的二人或許是畫家本人和一位年輕人(可能是證婚人)。凸面鏡能在單一畫面中吸收並反射地板、天花板、天空與屋外的花園,否則無法在側窗看見。
  • 《紫陽花日記》:如何在婚姻的鏡子裡折射出真實的自己
    因此,這樣的話題被譽為日本情愛大師的渡邊淳一信手拈來,寫進了他的小說《紫陽花日記》中。《紫陽花日記》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反響,當然,褒貶皆有。因為裡面觸及到「婚外情」這一太多人心知肚明,卻不敢說出來的話題。在這個故事中,渡邊淳一利用「婚外情」虛構了一面鏡子,折射出了很多人深陷其中,卻未曾看破的心事。
  • 微信就像一面鏡子,折射了一個人的人品
    所以,現在我們想了解一個人,從他的微信中的一些細節就能一窺究竟。微信就像是一面鏡子,反映了一個人的方方面面。一個人的人品,在微信的一些細節當中就折射了出來。微信裡充斥著一些亂七八糟、負能量東西的人,現實中人品肯定不行。相反,微信裡充滿生活氣息、正能量東西的人,現實中肯定很好相處。俗話說:細節見人品。
  • 鏡子後有人 一面神秘又危險的鏡子——雙面鏡
    無論是在影視節目上,還是通過網絡,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有這樣一種鏡子——雙面鏡在某些外國電影中,主角坐在FBI審訊室中接受審訊,房間正中裝有一面大鏡子,屋內鏡面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像反射,而屋外卻能通過這面鏡子完整監視整個審訊過程。
  • 用一生時間磨一面鏡子
  • 200多年來一面鏡子殺30多人,被稱法國殺人鏡,如今真相曝光
    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歌德(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086字,閱讀約3分鐘導語:鏡子對於我們來說,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物品。每天出門前,我們都會照照鏡子,看看自己是否打扮得體。
  • 好書推薦:《歐也妮·葛朗臺》,金錢社會與人性的異化
    此外,通過對葛朗臺這一守財奴的形象刻畫,展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金錢關係。巴爾扎克的文筆高妙之處在於出色的細節描寫,除了最基本的背景環境、人物動作以及心理描寫之外,巴爾扎克還將細節描寫的筆觸延伸到對主旨的揭露,他通過三種不同狀態的「異化」來揭示異化背後的主題。
  • 《太空旅客》:浩瀚星空下的人性意義!
    男主為了讓自己繼續進入休眠狀態,進行不斷努力,繼而無望,這是一種人性的掙扎。在這個掙扎的過程中,他喚醒了女主,也開始了他們的愛情和陪伴。該片由挪威導演莫滕·泰杜姆執導,他曾導演過《模仿遊戲》,並獲得了不錯的口碑,曾在2014年榮獲最佳導演獎。而他執導的這部影片在正式上映之後,觀眾口碑也是一路上漲,並獲得了不錯的票房,觀眾反響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