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2020-12-05 8分電影

你願意酗酒吸毒,34歲就家破人亡,成為別人餐桌上的話題,還是腰纏萬貫滿面紅光的活到90歲,但沒人記得你?

對於19歲的安德魯·內曼來說,他寧願家破人亡,也不願默默無聞。

為了能夠成為一名偉大的,傳奇的爵士鼓手,每天練習打鼓是必須的。

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每晚的堅持練習,終於換來了學校頂級爵士樂團導師弗萊徹的注意。

《爆裂鼓手》的故事,也由此開始。

這是迄今為止奧斯卡最年輕的最佳導演得主,達米恩·查澤雷的第二部電影長片。

和諾蘭一樣,在正式出山之前,達米恩·查澤雷也有著一部幾乎憑一己之力完成的黑白電影作品。

當時他已經和賈斯汀·赫維茲是合作夥伴,一個負責拍片,一個負責配樂,2009年完成的處女作《公園長椅上的蓋伊與瑪德琳》,就是後來《愛樂之城》的雛形。

早期的片子都有關於音樂,是因為達米恩·查澤雷高中時期就是個玩音樂的。

他沉迷爵士鼓,刻苦練習,一路升級。

本來考大學的時候他很有機會進入專業的音樂學院,但在音樂生涯的節骨眼,他卻選擇了放棄,轉而攻讀視覺及環境研究專業。

考進了哈佛大學。

《爆裂鼓手》解釋了他當年為什麼會選擇放棄音樂之路,在進入影視圈工作了些日子之後,他決定要把這個劇本拍成長片。

由於資歷尚淺,音樂片的市場前景又不好,拿不到投資,他就先拍個短片,等拿到獎項了,他才有了實現目標的資本。

《爆裂鼓手》的故事就是達米恩·查澤雷的故事,安德魯就是高中時期沉迷打鼓的那個達米恩·查澤雷。

這是一部半自傳性質的電影。

參照達米恩·查澤雷的經歷就可以得知,這不是老套的,教人勇敢追尋夢想的勵志片。

在接受採訪時達米恩·查澤雷透露,除了他自己的經歷,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導演的《摔角王》,《黑天鵝》也給了他靈感。

(《黑天鵝》,2010年)

蘭迪,妮娜,安德魯,三位主人公在追求夢想過程中,都是瘋狂的,執著的,他們與現實生活脫軌,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熱愛的項目當中。

他們最後都完成了一場堪稱完美的表演,承受著身體和精神上的極限。

《摔角王》的時候,觀眾應該大多會為認可蘭迪的拼死一摔,因為他嘗試過回歸現實生活,才得出「為摔跤而生,為摔跤而死」的終極覺悟。

《黑天鵝》的時候,對於妮娜的「走火入魔」,認可和反對的可能就各佔一半了。畢竟電影的結尾是一個悲劇,為了一場演出付出生命,值得嗎?

《爆裂鼓手》的時候,無疑多數人的答案是,人間不值得。

因為魔鬼教師弗萊徹的存在,安德魯的所有努力都好像不值一提,追求夢想的過程,溢滿了痛苦和折磨。

短片版和長片版的弗萊徹都由J·K·西蒙斯飾演,這種動不動就懟人的強勢角色太適合他了,老版《蜘蛛俠》裡的報社老闆只是小試牛刀,這回他得以釋放所有的激情,一舉奪走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小金人獎盃。

弗萊徹的連環咆哮似乎有點喧賓奪主,但如果沒有他這般令人恐懼的震懾力,電影的力量將大大減弱,安德魯短時間的轉變弧光也不會如此令人信服。

達米恩·查澤雷安排的兩條劇情支線都很好的塑造了安德魯。

從家庭線上可以看出,安德魯有著自己的追求,而且不希望別人看不起他。如果他不在意他人的眼光,那他根本不會激動地反駁,「暴露」自己的偉大志向,讓自己顯得和在座的各位與眾不同。

從愛情線上可以看出,安德魯是一個性格相對內向靦腆的男孩。

在他和妮可約會的時候,他並不知道如何開話題,兩次都是由妮可來打破尷尬的沉默。

順帶一提,飾演妮可的梅莉莎·班諾伊已經在DC劇集中成為了女超人。

妮可說他總是盯著地板,他爸說他不知道怎麼跟人眼神接觸,更能確認他不善於打交道,沒什麼朋友,更別說是泡妞。

要注意安德魯是緊接在被弗萊徹提拔後,主動提出的約會要求。這可能是達米恩·查澤雷在暗示,安德魯是受到了鼓勵,自信心膨脹才這麼做的。

他是一個需要他人肯定、鼓勵的男孩。

然而,弗萊徹並不是一個喜歡用鼓勵政策的導師。

他覺得自我滿足會消磨一個人的鬥志,所以在安德魯受了兩句稱讚就得意洋洋的時候,他就故意刁難,一頓痛罵。

罵的不是節奏不對,而是他自我感覺良好。

一個渴望得到認同,需要鼓勵的夢想少年,遇到了一個只懂得打擊,謾罵的魔鬼教師,這註定是一個悲劇。

看著安德魯每一天在焦慮和恐懼中度過,就連和喜歡的女孩約會也沒太多笑容,你大概就能知道達米恩·查澤雷當年為什麼會選擇放棄了。

做自己喜歡的事,應該是享受的,樂在其中的,訓練再怎麼枯燥辛苦,咬咬牙撐過去,也能夠有一種欣慰的感覺。

安德魯遇到弗萊徹之後,爵士鼓再也無法成為他的享受,反倒是成為了噩夢。

他明明已經努力到極致了,可是換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就像玩遊戲屢屢不通關,人長期處於逆境,往往容易變得暴躁,易怒,需要通過砸鍵盤來宣洩憤懣的情緒。

本來靦腆話少的安德魯逐漸開始變得脾氣火暴,打鼓之外還修成了弗萊徹的懟人技能。

好好的一個男孩被折磨地人格扭曲,弗萊徹自然被認為是罪魁禍首。

在豆瓣上,有謾罵弗萊徹理念的評論獲得了高贊。

甚至是有因為覺得電影的價值觀扭曲,侮辱了爵士樂,而給了差評。

只能說,因為思想觀念問題,覺得電影是贊同弗萊徹,而給出差評的觀眾,是理解出了偏差導致。

觀眾理解出現偏差不一定是觀眾的問題,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導演。

對於弗萊徹,達米恩·查澤雷認為他的哲學不全錯,對於參加比賽而言,弗萊徹的教育方式更容易出成績。

所以他沒有特地去批判弗萊徹,把弗萊徹變成一個臉譜化的反派,而是賦予他人性化的一面。儘量客觀地呈現故事,提供思考空間。

弗萊徹和安德魯在酒吧重新相遇,這一段加強塑造了弗萊徹,同時起到了主題討論的作用。

弗萊徹給安德魯講了查理·帕克的故事,並闡述了自己的教學理念。

他不是完全沒有道理,能夠在逆境中永不言棄的人,完成自我超越的可能性也更大。尋求舒適感的是人類的天性,不逼自己一把,就很難突破極限。

「我永遠不會為自己怎樣努力過而道歉。」

這句略有勵志意味的臺詞,說明他始終都不覺得自己是錯的。對於自己學生的「意外」,他雖然愧疚,但拒不道歉。

安德魯正是在無路可退的極端環境下,最後完成了自我超越。

站在弗萊徹的角度,《爆裂鼓手》不是悲劇。

他一直渴望自己能夠調教出下一個查理·帕克,而安德魯最後正如查理·帕克一樣,在無數次的挫折後,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牛逼的一次演奏。

他幫安德魯扶好架子,意味著他放下了仇恨,兩人在藝術上完成協奏,他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查理·帕克。

只是對於安德魯來說,即便他放下了仇恨,弗萊徹所帶來的陰影是揮之不去的。

這同時也是達米恩·查澤雷心中的陰影。

導致他放棄音樂,踏上導演之路的陰影。

正如一些評論所說,爵士樂被毀了,不過不是被電影毀了,而是被戲中弗萊徹的病態理念所毀。

音樂不是體育競技,死命去地獄式訓練,提高樂器熟練度是可以的,但提升藝術造詣,則需要結合自身的經歷和感情。

演奏家的工作不是用樂器演奏出樂譜,而是要把感情融入到每一個音符當中。沒有靈魂的樂器,彈奏的不叫音樂,只能叫聲音。

安德魯在最後確實是在技術上完成了自我超越,但他卻迷失了自我。

他忘記了自己是為了什麼而演奏。

他被弗萊徹羞辱,他感到憤怒,感到憋屈。他心有不甘,為了自己的面子,為了出一口惡氣,他才豁了出去,放飛自我。

弗萊徹的教育方式是功利化的,練習樂器是為了達到某個目標而練,這跟為了分數去學習是一回事,一天到晚只知道要做最優秀的,卻忘了自己去學校的根本目的,其實是學知識。

安德魯為了達到弗萊徹的要求,逐漸地忘記了他當初對音樂的熱愛。弗萊徹潛移默化地抹殺了他原本熱愛音樂的靈魂,他不再為了音樂而演奏,他只為了能讓弗萊徹滿意而演奏,為了所謂的功名而演奏。

對於真正熱愛音樂的達米恩·查澤雷,和他的觀眾來說,《爆裂鼓手》是徹底的悲劇。

相關焦點

  • 《爆裂鼓手》:從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主人公為何能實現自我超越
    達米恩·查澤雷是美國新銳導演,也是奧斯卡金像獎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導演獎」得主,他的主要代表作有《爆裂鼓手》和《愛樂之城》。其中《爆裂鼓手》囊括了第87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三項「小金人」,豆瓣8.7,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青春勵志電影。
  • 《爆裂鼓手》:人的潛能是無窮的,差距在於能否將優點發揮到極致
    《爆裂鼓手》中的主人公內曼從小就非常熱衷於打爵士鼓,在大學一年級時參加了學校的合奏樂團。因一次偶然的機會進入了自己的偶像,魔鬼導師弗萊徹所指揮的爵士樂團。在集體合奏過程中因為沒有跟上導師的節奏,入團第一天就被導師當面羞辱。為的得到認可,內曼在家裡拼命的練習打鼓,反覆試聽打鼓節奏。
  • 琉璃:結局羅喉計都是徹底消失?還是輪迴轉世?其實結局已埋伏筆
    導語:《琉璃》結局羅喉計都是徹底消失?還是去輪迴?其實結局已埋伏筆 由成毅、袁冰妍等主演的《琉璃》雖然已經超前點播結局,雖然結局算是圓滿,每個人都有一個好的結局,但是唯一遺憾的是羅喉計都的死讓網友心中意難平,到結局才知道羅喉計都才是劇中最悲慘的人,讓人心疼。
  • 超越心理學意義的「俄狄浦斯」
    弗洛伊德是徹底的經驗主義者。他的理論都是在自身分析和觀察診治病人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如非親身體驗,他從不接受。為此,招致種種非難,當時醫學界把他當作是被性慾迷了心竅的下流胚,Fliess、榮格、阿德勒等很多曾經志同道合的同事也紛紛離他而去。榮格的離開對他的打擊很大,為此他還患上了眩暈症。
  • 《悲劇意識》:正視悲劇意識,在生存的悲劇性中找回生命的尊嚴感
    而說到程亞林的《悲劇意識》,這是一本閃爍著真知灼見的哲學類普及性讀物。與一般的雞湯類讀物迥然有異的是,書名就顯得端莊周正,尤其是對悲劇意識這一人人皆知的問題思考的深度與廣度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很顯然,程亞林的這本《悲劇意識》正是秉承著這樣一種自我期許,在中西方文化的橫向比較和縱向剖析中,致力於廓清悲劇意識的真正內涵,以及如何以悲劇意識去重新塑造現代意義上的人格精神。
  • 深度解讀: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眼中的AI模型?
    下面編者帶大家一起來解讀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眼中的AI模型?劉慈欣之末日憂思——人類地球未來命運預測科學家們對未來地球災難預測有很多種可能,目前科學界已證實公開很多關於宇宙天體領域的理論學術,這些為我們能夠預測遙遠的未來事件提供創想,而基於這些創想可以延伸到很廣泛的梗概。
  • 話劇《飛越瘋人院》首演 主創解讀「麥克墨菲的結局」
    劇中,麥克墨菲的結局以死亡告終,主演馬仁傑認為這是預料之中的。「他本身的性格有悲劇色彩,從一開始他就在賭,從小賭到大,最後賭上了性命」。該劇改編自美國百老匯經典作品,同名電影也曾斬獲奧斯卡多項大獎,講述了一個正常人為逃避現實,假裝精神異常住進了精神病院。他給病友們帶來了自由和歡快,直至把醫院鬧得天翻地覆。最終,院方給他做了前額葉切除手術。
  • 深度解讀《隱秘的角落》的真實結局,誰才是真正的狐狸?
    我們從劇裡三處細節,可以看出她是因朱朝陽而死的,結局時普普為朱朝陽留下一封感謝信,信裡寫道:[關於少年宮的墜樓事件,我沒有告訴任何人,包括嚴良在內,會永遠為你守住這個秘密,但還是希望有朝一日,你能有勇氣自己說出來,這才是真正的重新開始。] 這封信明顯是在表明晶晶不是踩空墜樓的,而是因朱朝陽而死的,要麼是被他推下去的,要麼是他能救,卻袖手旁觀,看著妹妹死了。
  • 自我解讀:讓你的閱讀效率指數上升
    自我解讀,指的是人們通過積極解讀學習內容來加深理解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並不是告訴你如何理解某個單詞或句子,而是告訴你如何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完整含義。什麼是不動腦的閱讀?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會細細理解句子之間的深意,只會是一掃而過,然而如果不放慢速度,不去思考句子之間的邏輯聯繫,那就只能讀到一段段孤立的文字。
  • 寶玉娶寶釵就是悲劇,寶釵寫的燈謎早就預示了這個結局
    小說《紅樓夢》,成功的是金玉良緣,失敗的是木石前盟,賈寶玉娶了薛寶釵,林黛玉含恨歸天,可是最終賈寶玉還是丟下美貌賢妻薛寶釵,出家當和尚了,哪怕薛寶釵已經身懷有孕。其實賈寶玉娶薛寶釵就是悲劇,薛寶釵寫的燈謎早就預示了這個結局。在《紅樓夢》第二十二回《 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制燈謎賈政悲讖語 》裡有這樣一段文字:「賈政就不言語。往下再看寶釵的,道是: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葉落分離別,恩愛夫妻不到冬。打一用物。
  • 最初的相遇最後的別離各人物大結局是什麼 小說最後是悲劇結局嗎
    小說最後是悲劇結局嗎?下面小編帶來介紹。  《最初的相遇最後的別離》各人物大結局是什麼  1、嚴謹結局  雖然在劇中嚴謹被誣陷為殺人兇手,被警方懷疑是吸毒後殺人,但是最後在季曉鷗等人的努力下,嚴謹證明了自己的清白,最後被無罪釋放了。
  • 爭奪記憶還是記憶的厚重感
    2020,疫情元年,對病毒的恐懼強化了對所擁有感情的珍惜,在經歷了足不出戶的糟糕開端後,回到最忙碌的住院醫師規培中,隱約感覺到畢業的壓迫感,翻閱這一年來的微博或是朋友圈,最多的就是抱怨,抱怨無休無止的手術、侵吞睡眠的夜班、不被尊重的心境,仿佛臨床生活沒有能讓我開心的部分,其實也並不是,當能獨立解決問題或是得到患者道謝時,成就感還是有的,但這種感覺膨脹過就消失了,無法覆蓋心靈的缺口
  • 以悲劇收尾的虐心催淚動漫盤點
    即便是在二次元,也並非所有故事都能達成HE,總有些悲劇收尾的動漫,讓人久久無法釋懷。今天就來盤點一下這些花式虐心的動漫,不知道你看哭過幾部呢?不過,對於最終的結局,還是有一些爭議,究竟是時間回流世界線變動的一家三口大團圓結局,還是喪女之痛徹底擊潰男主、眼前的一切不過是彌留之際的幻想,甚至是幻想世界和現實世界同時存在的平行宇宙,不知道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 是鼓手就應該揚起鼓聲
    原標題:是鼓手就應該揚起鼓聲 在他執掌中央電視臺臺長帥印之時,他似乎回到了故土,擔負起鼓手的角色,酣暢地敲,盡情地敲,鼓聲或激越或歡暢,助推中國電視迎來深刻變革的時節。9月20日,這名鼓手沒有抵抗住疾病的纏繞,悄然地閉上了眼睛。   對於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電視觀眾而言,楊偉光的名字並不陌生。要麼某個電視節目剛開始就有這三個字輕輕滑過,要麼在節目結尾時壓軸「亮相」。
  • 在《犬夜叉》中,殺生丸和小玲最後在一起,是幸運還是悲劇?
    而在完結篇最後,高橋也給出了最終答案,殺生丸和小玲有情人終成眷屬,成功在了一起,看到這個結局時,不知道多少小夥伴露出了姨母般的笑容呢。而恰恰是他們的相遇,讓原本充滿悲劇的兩道人生軌跡變得絢爛有色彩起來。殺殿不用再孤身一人,不用再以冰冷偽裝自己,而小玲也可以忘卻以前的貧苦和煩惱,用全新的姿態再活一次。
  • 同樣是悲劇人物,賈寶玉和哈姆雷特在性格上存在諸多相似之處
    如果說賈寶玉是封建禮教下的「真瘋」,那麼哈姆雷特「裝瘋」,則是在父王神秘暴死、叔父弒君篡位、母親匆忙改嫁、亡父顯靈現身時被迫尋求的自我保護。二、賈寶玉和哈姆雷特性格悲劇之「軟弱」賈寶玉和哈姆雷特都出身顯赫,或許也可稱為當世的「獨醒者」,但他們的反叛行動卻都不那麼乾脆徹底,顯現了他們軟弱的性格特點,不可避免地陷入無法逃離也無法融合的、或皈依或死亡的悲劇結局。賈寶玉「銜玉而生」,是「姐妹堆裡廝混出來」的孩子,從小錦衣玉食,上有老祖宗寵愛,下有丫環伺候,無論相貌還是性格都多了些陰柔之美,少了陽剛之氣。
  • 頑強拼搏,超越自我
    比出風採,超越自我。5. 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團結進取,永爭第一。6. 年輕健兒顯身手,時代驕子競風流。7. 早睡早起,精神好;日日運動,身體好。8. 攜手奮進,共創佳績。9. 齊鍛鍊造就家庭美滿,多運動紡織生活花環。10. 揮動**,放飛夢想,團結拼搏,樹我雄風。11. 青春擁抱夢想,拼搏成就輝煌。
  • 《死亡擱淺》結局什麼意思 遊戲結局劇情介紹
    導 讀 死亡擱淺已經在PS4平臺上正式發售了,作為以敘事劇情見長的小島秀夫獨立出來之後的首款作品,很多小夥伴對於這款遊戲的劇情故事充滿了興趣,其中比較多提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死亡擱淺結局什麼意思
  • 尼採《悲劇的誕生》中的7個哲理認知!超級燒腦!
    但尼採同時也感覺到一種巨大的邏輯罪惡壓在他的生命之上,在《悲劇的誕生》中,他批判的利刃直指提出邏輯至上蘇格拉底,他指出導致悲劇消亡的是道德的蘇格拉底主義、辯證法、理念說。對蘇格拉底的德行、認識、洞見,以及德行即知識,尼採覺得都要重新進行思考和評估。而這種思考和評估的結果就是:對「透過生活之鏡,倫理道德意味著什麼?」的深度思考。
  • 從《西廂記》到《鶯鶯傳》,愛情悲劇是如何變成喜劇的?
    引言:從《鶯鶯傳》到《西廂記》,「西廂故事」完成了由「始亂終棄」的悲劇到「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喜劇的變化,最終成為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的典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由悲到喜的變化並不僅僅是結局的變化,而是整體敘事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