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從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主人公為何能實現自我超越

2021-01-07 幸福心理進階

達米恩·查澤雷是美國新銳導演,也是奧斯卡金像獎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導演獎」得主,他的主要代表作有《爆裂鼓手》和《愛樂之城》。其中《爆裂鼓手》囊括了第87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三項「小金人」,豆瓣8.7,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青春勵志電影。

影片中的主人公安德魯從小熱愛音樂,他如願考入全國最好的謝弗音樂學院,獲得了魔鬼音樂教練弗萊徹的青睞,從此開始了極其嚴苛的訓練之旅。弗萊徹為了激發安德魯的潛能無所不用其極,安德魯突飛猛進的同時,心理也受到了巨大的創傷。為了成為世界一流的爵士樂鼓手,安德魯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用來練習,犧牲了剛剛確定下來的戀情,雙手的虎口也因為擊鼓而鮮血直流。

然而他傾盡一切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回報,一次意外讓這對師生反目,安德魯失去了學業,弗萊徹也因此失去了教職。很久之後兩人意外重逢,弗萊徹意圖報復安德魯,所以假意為他提供幫助。出乎意料的是安德魯在絕境之下竟爆發出了驚人的實力,在舞臺上師生二人盡釋前嫌,合力演奏出了巔峰的一曲。

《爆裂鼓手》的靈感來自導演親身的學藝經歷,它一反當代青春勵志片常見的「童話」式結尾,把青少年追求自我實現的經歷中真實和殘酷的那一面披露出來。影片細緻地描述了安德魯內心多種需求之間的相互矛盾和衝突,揭示了青春蛻變過程的殘忍和疼痛,來自於對內心需求的取捨和人生目標的選擇。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五個層次,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人類行為的動機是由多種不同層次的需求組成的,各個層次的需求相互作用、相互衝突,促使我們做出一個個重要的人生抉擇,成長為當下的自己。

生理需求是指衣食住行等維繫生活的需求。安全需求是指受到保護免於遭受傷害和威脅的需求。愛與歸屬需求是指在家庭、在社會中被接納被愛護的需求。尊重需求是指能力被認可等獲取和維護個人自尊心的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則比較複雜,包括了學習知識、追求美感和實現個人理想的需求。前面四種需求統稱為「基本需求」,而自我實現需求是「成長需求」。

安德魯和我們一樣受「基本需求」的制約,但他的「成長需求」的強烈程度遠超常人,正是這種發自內心對知識和音樂的熱愛,以及對實現個人理想的執著追求,促使他最終在眾多需求中做出了取捨,完成了青春的蛻變。

01愛與歸屬需求和尊重需求之間的取捨

安德魯性格內斂羞澀,他來自單親家庭,整部影片中他的母親始終沒有出現過。從小和父親相依為命、缺乏母愛的經歷,使他不知道如何與人交往,從始至終都是孤身一人。但他內心非常渴望愛與關懷,每當看到情侶親吻時,他眼中的羨慕藏都藏不住。

安德魯非常喜歡在電影院兼職的妮可,曾多次準備對她表白,卻都因為害怕被拒絕而放棄了。後來在被魔鬼音樂教練弗萊徹選中當晚,他終於鼓足勇氣向妮可告白,並得到了佳人的垂青。那一刻他內心「愛與歸屬的需求」和「尊重需求」同時被滿足了,得到了愛情和事業的雙豐收,仿佛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可惜不久之後,這種虛幻的幸福就破滅了。來到魔鬼特訓班之後,弗萊徹對安德魯百般刁難,他用盡手段羞怒、恐嚇安德魯,期望用這種方法來激發出安德魯的全部潛能。面對弗萊徹越來越高的要求,安德魯這才意識到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他思念妮可但同時也想得到弗萊徹的認同,內心「愛與歸屬需求」和「尊重需求」不斷衝突,在經歷了強烈的心理鬥爭之後,他決定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訓練來換取弗萊徹的認同,於是硬下心腸向妮可提出了分手。

安德魯的做法並不成熟,他並沒有坦誠地向妮可解釋自己的處境,也不相信妮可可以陪他熬過這段漫長的苦修之旅,但是他至少認清了自己內心更想要的是什麼。我們總是希望愛情與事業可以兼得,但是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少部分人,大多數人很難平衡好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在青少年時代。

人生的很多機遇稍縱即逝,安德魯果斷地做出了他的選擇,這雖然很殘忍但是非常真實。人的精力有限,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兩者都想要往往會導致竹籃打水兩場空。弗萊徹用雷霆手段讓安德魯看清了自己內心的「尊重需求」遠遠強過「愛與歸屬需求」,做出了選擇之後的安德魯更加專注地投入了訓練。

02尊重需求與安全需求之間的取捨

安德魯全身心投入訓練後,越來越經常得到弗萊徹的肯定,內心的「尊重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但弗萊徹又不滿足於他的進步速度了,他找來了另一個學生康納德,想用康納德的存在刺激安德魯,逼安德魯更狠地訓練。為了重獲弗萊徹的關注,安德魯狂練400拍速度(一秒之內雙手交替敲擊28次以上),重新坐上了核心鼓手的位置。可是弗萊徹對他的態度依然沒有好轉,他時而和顏悅色,時而挖苦怒吼,使出渾身解數來壓榨安德魯的潛能。

安德魯強壓下心中的不適,一直在全力地衝刺,直到一場意外打破了師生二人之間的平衡。敦樂比賽日當天,安德魯乘坐的公交半路爆胎,他不得不租車趕往比賽場地,慌忙中把鼓槌落在了租車公司。弗萊徹不問緣由地破口大罵,不允許安德魯使用備用鼓槌,安德魯不得不再次驅車回去取鼓槌,結果在路上出了嚴重的車禍。這場車禍導致演出一開始就失敗了,弗萊徹把問題完全推到安德魯身上,安德魯忍無可忍,在眾目睽睽之下將舞臺上的弗萊徹一拳打倒。

弗萊徹有著很強的人格魅力,安德魯又對他崇拜已久,所以對他的做法從來沒有過懷疑。一開始弗萊徹的不擇手段是為了逼出安德魯的全部潛能,但由於沒有明確的界限,後來弗萊徹越來越失控、越來越嚴苛。這次意外中弗萊徹完全不顧學生感受的做法,摧毀了安德魯對他的信任,安德魯心中的「安全需求」變得空前強烈。

事後弗萊徹以前學生的律師找上門來,希望安德魯出面指證弗萊徹故意在精神上虐待學生。律師道出了弗萊徹曾經將學生逼出精神分裂甚至在家自盡的事實,安德魯的父親非常憤怒,他絕對不允許任何人這樣對待自己的寶貝兒子。事實上人的安全需求雖然在「需求層次理論」中層次較低,但是其實越低層的需求其實越是根深蒂固,一個人連身心的安全都沒有了保障,有哪裡來的精力關心別人的看法,談何追求理想。對導師的失望、失敗的打擊、父親的擔心,在這三重壓力下,安德魯內心的「尊重需求」敗下陣來,基本的「安全需求」佔了上風。

03安全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之間的取捨

由於上次的表演風波,安德魯被謝弗音樂學院退學。他將以前珍愛的音樂光碟和海報全部打包扔掉了,把架子鼓封進柜子裡,開始努力做一個人們眼中的正經青年。安德魯的父親對他關愛備至,絲毫沒有因為他被退學而責怪他,日復一日,安德魯也漸漸習慣了這種安逸的生活,以前在謝弗音樂學院的日子仿佛就像一場夢一般,對音樂的熱情也深深被壓抑在了心底。

雖然安德魯已經比原來少了很多鋒芒,也在努力適應沒有音樂的日子,但他依然與周圍人顯得格格不入。沒有音樂和理想的日子,他生活得仿佛行屍走肉,每天工作、看電影、逛街,但總感覺自己無法融入這個世界,心都像死了一般。他還是會下意識地留意一切與音樂有關的東西,也因此他偶遇了同樣被謝弗音樂學院開除的弗萊徹。

時隔多月,兩人見面少了針鋒相對,終於可以坐下來聊聊彼此的想法,弗萊徹向安德魯解釋他所有的做法都是為了激發他的潛能。而安德魯則反問:「這樣的做法難道就沒有一個界限嗎?」此時安德魯心中的權威已經被打倒了,他不再聽命於其他人,不再渴求別人的認可,他相信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談話的最後,弗萊徹向安德魯提供了一個重回樂壇的機會。此時的安德魯意識到了原來不管怎樣說服自己,其實內心永遠也割捨不掉音樂。弗萊徹輕飄飄的一句話,就摧毀了他幾個月來忘記音樂的努力,他無法再自欺欺人,內心的「自我實現的需求」打敗了「安全需求」,他寧願過回以前那種日子,也不願意在現在這樣空虛的生活裡度日如年。於是他應約來到了「JVC」音樂比賽。

上臺後弗萊徹的真實面目暴露,安德魯知道了他想讓自己身敗名裂的目的,品嘗到了深深的絕望,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回顧一年以來從雲端跌落的日子,他從怯懦變得堅毅,一次次為音樂付出了自己的所有,他打破了心中的偶像崇拜,開始越發相信自己的判斷,他變得一無所有,也因此無所畏懼。他重新回到了舞臺,奪取了整個樂隊的掌控權。

正是在這種孤注一擲的勇氣、前所未有的自信和無所顧忌的心態下,他爆發出了自己全部的實力,透支了所有的潛能,演奏出了史上最完美400拍雙擺,進入了旁若無人的「心流狀態」。樂曲結束時,他沒有聽從弗萊徹的指揮,而是即興創作出了自己的音樂。弗萊徹看著臺上爆發的安德魯,心情久久難以平靜,他終於等到了這一刻。在這一刻,安德魯完全理解了弗萊徹的做法,弗萊徹也終於培養出了屬於自己的天才學生。

04結語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霍夫曼曾說:「正是由於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這個紛亂動蕩的世界裡,他看到了光明與前途,他把這一切與我們一起分享。」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揭示了我們內心的種種需求,使我們得以在各種需求相互衝突之時,認識到自己最深的渴求,從而做出無悔的抉擇。

《爆裂鼓手》將安德魯在音樂追求道路上的內心需求衝突和關鍵抉擇展現得淋漓盡致,既表達了我們無法同時滿足所有內心需求的無奈,又揭示了人們眼中所謂的「天才少年」最終能夠實現自我超越的原因是:他們更能夠看清自己的內心,更能夠果斷割捨一些不那麼必要的美好需求,他們在一個個重要抉擇中越來越明晰自己的目標,最終在目標中實現和超越了自己。

相關焦點

  •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為了能夠成為一名偉大的,傳奇的爵士鼓手,每天練習打鼓是必須的。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每晚的堅持練習,終於換來了學校頂級爵士樂團導師弗萊徹的注意。《爆裂鼓手》的故事,也由此開始。《爆裂鼓手》解釋了他當年為什麼會選擇放棄音樂之路,在進入影視圈工作了些日子之後,他決定要把這個劇本拍成長片。由於資歷尚淺,音樂片的市場前景又不好,拿不到投資,他就先拍個短片,等拿到獎項了,他才有了實現目標的資本。
  •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需求
    這就是庫裡的"鏡中我「理論。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內心會有這樣一種思想運動先後會經歷三個階段:想像他人如何認識自己想像他人如何評價自己自己對這些想像的情感。米德根據庫利的鏡中我理論進一步發展了」自我「理論。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或說一個人特別的自我這樣一個評價。那麼自我是如何構成的呢?
  • 科普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沒錯,這就是鼎鼎大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need - hierarchy theory)。這一理論如今越來越受人關注,在各種講座中我們更多地聽到了金字塔尖上的這一個名詞「自我實現」,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到底是什麼呢?
  • 《鼠疫》: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人物狀態變化及所含人文精神
    下面我將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書中人物狀態變化,並就小說人物需求及狀態變化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價值進行詳細闡述。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及新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的,其基本內容是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 馬斯洛理論:需求的五個層次
    前言需要層次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的人文科學理論之一。書中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然而無論馬斯洛理論是後天賦予的,還是照例存在的,他給我們帶來的現實意義和啟示,無論是企業管理、國家管理,還是個人生命價值的實現,都具有重要的價值,以及明白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五種需求之間的關係,其中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將使我們對生活規劃有一個新的認識。層次分析馬斯洛五個需求層次的本質及其應用理解深度需求層次理論的馬斯洛意義,從而促進我們的生活。
  • 馬斯洛的五大需求層次理論
    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層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從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複雜的(如自我實現)。當人的某一級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滿足後,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如此逐級上升,成為推動繼續努力的內在動力。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如圖所示)。
  •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本科畢業生的考研動機
    、自我實現的需要。圈子的歸屬(3)在需求層次理論中,第四層次的需求是尊重的需要,這類需要包括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毫無疑問從第四層次開始就是完完全全的精神層次的需要了,就從自尊和受他人尊重兩個方面來分析:自尊是個人基於自我評價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自重心態
  • 馬斯洛人類需求層次理論
    幾十年以後,當他開始發展自我實現理論,傑斐遜和林肯等成為他研究自我實現者的基本範例。進入大學後讀到阿德勒著作中自卑與超越的概念並得到啟示,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馬斯洛需求理論將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 馬斯洛需求理論,你屬於哪個層次
    了解馬斯洛需求理論之前,我們先了解下馬斯洛其人。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代表作品有《動機和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等。生理需求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例如:當一個人很飢餓時,那麼他極需要食物。假設人需要工作的薪酬來生存,以生理需求來激勵下屬。2.安全需求安全需求(safety needs)低級需要,人們需要穩定、安全、受到保護、有秩序、能免除恐懼和焦慮等。例如:一個工作者居無定所,四處漂泊。
  •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角度分析李叔同毅然出家的原因
    那麼今天我將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分析為什麼這個才華橫溢的風流才子會毅然決然的放棄紅塵俗世而遁入空門?什麼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呢?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其基本內容是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也可按照低級別層次、較高級別層次和高級別層次需求來劃分。
  •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於其中融合了其美學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 了解人類需求層次:馬斯洛需求理論
    人類的基本需求有哪些?是否有層級排序?馬斯洛需求理論來為你解答!幾十年以後,當他開始發展自我實現理論,傑斐遜和林肯等成為他研究自我實現者的基本範例。進入大學後讀到阿德勒著作中自卑與超越的概念並得到啟示,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 把「需求層次理論」改為6層!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其實有六層!但很多教科書都忽視了這一事實,並未作出修改!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人類的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
  • 教師資格考試重要理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需要系統,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在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科目二中是高頻考點。無論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都需要重點掌握。考生須掌握每個需要的定義,以及彼此的關係。1.
  • 文學品質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或者說,作家人生理想、心靈追求的不同,形成了作品的層級差別,不存在作家會寫出超越個人視域範圍、精神寬度和脫離作者個人價值觀念、理想追求作品的例外。  文藝的產生,源於人類表達的需要,設若對世界的感受只囿於心理活動,則文學藝術不會出現。談到人對文學的需求,我聯想起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
  •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家居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等級,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對於家居消費者而言,對家居的需求也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相關,家具貫穿人類生存的時間和空間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現代項目管理在激勵方面的理論基礎主要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X理論和Y理論、期望理論。
  • 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
  • 【分享】馬斯洛的5個層次的需求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是動機理論中最有名的一種。根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我們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一定的需求。  馬斯洛第一次介紹他的層次需求理論是在他1943年的一篇論文《一個關於人類動機的理論》(」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隨後他在他的著作《動機和個性》中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之批判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簡介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著作《人的動機理論》中,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1、生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