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0年上海會怎樣?——有關"上海2050"的十個暢想

2020-11-24 東方網

  2014年對於上海來說,是一個「規劃大年」。當前,上海正同時開展三大戰略規劃研究:針對2020年的「十三五」規劃研究,針對2040年的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研究,針對2050年的「面向未來30年」發展戰略研究。

  雖然到2050年的時間窗口內,不可預測的因素很多,但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近期召開的系列研討會上,各方專家大膽暢想,描繪了「上海2050」的發展藍圖。

  [全球前三大城市]上海的發展,離不開中國經濟的成長。「90年代我開始研究中國的時候,中國經濟總量也就和比利時差不多。但現在,上海的GDP已經超過一些歐洲國家如葡萄牙了。未來上海將會持續發展,到205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城市之一。」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郝福滿表示。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楊瑞龍預測,上海經濟在2045年仍能保持5%左右的溫和增長率,比全國平均水平要低一點;GDP絕對值將達到9.8萬億元,較2013年的2.16萬億元有大幅度的增長。

  [兩個扇面]同濟大學副校長伍江表示,未來上海將成為全球城市網絡最重要的節點之一,因為上海作為中國門戶,發揮著向外連接全球網絡和向內輻射區域腹地的「兩個扇面」作用。就像倫敦是歐洲的門戶,紐約是美國的門戶。中國這樣大的市場,可能不止一個節點,而是有兩三個節點,但上海這個節點是難以取代的。

  [「兩帶一路」機遇]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認為,「兩帶一路」國家戰略開啟了全方位開放格局,自貿試驗區建設掀起了新一輪改革高潮。上海被繼續賦予「改革新高地、開放新標杆」的重任,這是上海未來30年所處歷史方位一個最大的特徵。

  [真正的「大上海」]上海市經濟學會會長周振華認為,未來30年上海在空間布局上,將成為一個網絡型的大都會。第一圈是上海中心城區的擴展區域,除了閔行、寶山外,嘉定、松江和青浦都可能成為中心城區的拓展區。第二圈是城市群,像現在的南橋新城、金山新城,以及部分跨越上海市域的周邊地區,如江蘇崑山和浙江嘉興。在最外圍,是長三角這樣一個全球城市區域。

  [全球文明城市]上海要成為真正的全球城市,不能只體現在經濟總量和空間布局上。「如果不具備文化軟實力,沒有人會輕輕鬆鬆讓你當全球城市的。」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說。

  王戰認為,世界文明的一個發展趨勢,就是從西方文明走向東西方融合的文明。「江南文化和江南經濟18世紀以前是空前繁榮的,而海派文化是江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後留下來的精髓。所以,上海要成為全球文明城市,在國內是非常有基礎的。」

  [全球治理機構落戶]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幼文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崛起,改變了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治理格局,相應地也對全球治理機構的設置提出了新要求。

  像中國提出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可能是與世界銀行平行發展的一個機構。隨著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地位提升,上海作為全球城市將出現一個明顯特徵,就是要吸引金磚國家開發銀行這種全球治理機構的落戶。

  [科技創新中心]華東師範大學科技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杜德斌認為,上海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是一個順勢而為的事情,因為上海已經集中了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總數的1/4。但缺少本土的科技型領袖企業,是上海最大的一個短板。

  上海為什麼出不了馬雲?這是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需要嚴肅回答的一個問題。這和體制機制有關係,也和上海「高大上」的文化有關係。如果未來30年上海培育一批像華為這樣的科技型企業,上海就能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網際網路變局]張幼文指出,在網際網路時代,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設面臨著機遇和挑戰。網際網路時代意味著金融業不一定需要機構集聚。這讓上海過去30多年走過的道路似乎變得沒有意義。其實,只要中國的金融改革和貨幣開放能夠持續推進,基於網際網路的金融中心同樣有可能在上海發展。

  [近3000萬人口]未來的上海將容納多少人?這是很多人感興趣的問題。根據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周海旺的預測,2015年上海總人口約為2479萬人,2030年為2856萬人,2050年為2778萬人。

  更具挑戰的不是人口總量,而是人口結構問題。一是老齡化。2013年上海戶籍老人佔比,就已達到27.1%。人口老齡化是未來30年上海面臨的比較大的問題。二是人才集聚。有統計顯示,上海外來大學生的比例,不僅低於北京,還低於武漢。「如何在控制人口的同時匯聚人才,是上海需要把握的。」王戰認為。

  [海平面挑戰]生態問題,是全球面臨的挑戰,上海也不例外。有權威報告顯示,1978到2007年,上海的海平面上升115毫米。未來30年,這種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還將進一步加快。

  海平面上升,將給上海帶來內澇、鹽水入侵等一系列威脅。王戰指出,如果中國、印度都參照美國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地球的環境容量是不夠的,所以必須從物質文化走向生態文明。能不能在生態文明中佔到話語權,這給上海提供了機遇。

相關焦點

  • 2050年上海等地恐被淹 專家:建方舟難度不大
    在浦西園區,中國船舶館(網上船舶館)卻暢想著船舶作為陸地的延伸,一艘「海上航行城市」將讓人類從此從陸地邁向海洋。一旦島國真的被海洋淹沒,「海上城市」是否真能成為他們的棲身之所呢?昨天,江南造船(集團)公司總工程師胡可一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技術角度來說,類似《2012》電影中的諾亞方舟建造起來並不難,但人類應該能夠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 上海設計中心落成開放,雷諾對未來的暢想要在中國起航
    作為以設計見長的百年法系車品牌,雷諾上海設計中心的落成以及與中國美院攜手設計概念車,都展示了其加速本土化進程的決心。11月25日,以「獨特視角未來之路」為主題的雷諾2050年概念車設計大賽在雷諾上海設計中心落下帷幕。
  • 梅德韋傑夫暢想2050年的中俄兩國:強大而繁榮
    受訪時,他暢想了2050年中國與俄羅斯的樣貌,認為兩國將成為強大、繁榮的現代化世界大國。主持人我們期待雙方能夠有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的合作。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上提出了到本世紀中葉的中國發展目標。有網友問總理,在您腦海中,2050年的中國會是什麼樣子?
  • 全球變暖致海平面上升 2050年上海可能被淹沒
    全球變暖致未來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趨勢加劇 專家稱若不積極防禦——本報記者正跨洋越海尋找海平面上升之地●吐瓦魯●馬爾地夫●恆河三角洲上海●珠江三角洲●荷蘭上海是中國地勢最「低」的大城市之一,平均海拔只有3~5米,每年冬春之交,都要忍受鹹潮入侵的困擾。
  • 英記者稱2050年上海可能被淹 專家:被淹僅是推測(圖)
    昨日,晨報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環境部陳滿春研究員,他證實了未來50年內,天津、上海等城市可能受到海面上升的威脅,但他同時強調,只要採取防範措施,「淹沒城市」就只會停留在理論層面。2050年,像上海這樣的沿海城市有被海水淹沒的危險。  在英國《衛報》從事了多年環境報導工作的保羅介紹,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漲將威脅擁有漫長海岸線的大陸國家及大部分島嶼國家。
  • 長沙青年學子暢想2050激揚青春夢
    紅網時刻12月26日訊(長沙站記者 劉馳鋒 通訊員 陳正名 董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50年,我國將全面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當代青少年正是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為抓好這一時期青少年的價值觀養成,深入推動十九大精神在青年學子中落地生根,12月25日,長沙市天心區舉行全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系列活動暨「2050青年說」長沙市青年學子暢想未來『時間膠囊』活動」啟動儀式。活動中,未來信箱「時間膠囊」開啟,面向全區中學生徵集而來的「夢想信件」被裝入其中。
  • 年輕工程師對2050年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暢想
    據外媒報導,近日,英國海軍工程科學與技術(UKNEST)論壇的一群年輕工程專業畢業生對2050年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未來進行了展望。
  • 繪本閱讀與繪本暢想:2019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活動推薦
    繪本閱讀與繪本暢想:2019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活動推薦 方曉燕 整理 2019-11-14 14:56 來源:澎湃新聞
  • 2017世界人口排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排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十個城市及2050年世界人口排名
    》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十個城市 上海北京上榜    在進入現代文明後,全世界有半數人口遷移到了城市和城鎮居住,這也讓城市人口不斷增加,每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排名也在不斷變化。在高速發展的經濟和科技引導下,越大的城市將會吸引更多的外來人口,城市規模也會不斷擴張。    那麼,在2015年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是哪一個呢,下面是2015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十個國家,其中中國上海以2374萬位居全球第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排名(TOP)
  • 暢想長三角描繪未來 兩百餘幅孩子繪畫作品亮相
    東方網記者柏可林11月30日報導:孩子心目中的長三角城市是怎樣的?孩子想像中的長三角未來是怎樣的?日前,在剛剛落幕的2020上海國際城市與建築博覽會上,一批「純手工」的特殊展品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
  • 數字看世界:到了2050年,地球上會發生的10個驚人變化
    2050年,距離我們說近不近,說遠也不遠。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都在預測,強大的人工智慧可能將會主宰人類的未來。但即便是到2020的今天,這種情況也沒有發生,而科技的發展讓我們似乎逐漸看到了這種可能性。那麼,在2050年這一切是否會發生呢?到了那個時候,這個世界會怎麼樣呢?
  • 獨家述評丨2021-2025年,上海什麼樣?
    2021-2025年,上海什麼樣?凡是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沒有不想知道的。「十四五」,非同一般。新的五年規劃,是銜接「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是上海在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形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的基礎上,向全面建成「五個中心」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邁進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可以肯定的是,開放的上海,需要「開門規劃」。
  • 2050年中國什麼樣?
    《總綱》提出了到2050年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中國要在未來50年的時間內,全面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水平,進入到世界總體可持續發展能力前十名的國家行列。  多項目標與百姓相關  《總綱》描繪了到2050年中國可持續發展將要達到的各項具體目標,其中很多與百姓緊密相關。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可達85歲。
  • 上海廣播節將辦 羅大佑周蕙黃品源齊助陣
    網易娛樂專稿8月31日報導 昨日,東方廣播中心在上海舉辦發布會,宣布2017上海廣播節即將於9月21日至24日期間舉辦。據介紹,首次聚焦公益宣傳的十三屆「東方暢想」創新大賽頒獎盛典將為2017上海廣播節打響頭陣,為廣播的公益「發聲」尋找好創意、好作品。為期四天的廣播節中,還將舉行「東方暢想」2017阿基米德聲音盛典,2017阿基米德新媒體高峰論壇,《市民與社會》高峰論壇,星期戲曲廣播會特別節目:「九州百戲?
  • 到2050年,上海可能被海水淹沒,蘇錫常、南京、揚州、蕪湖也一樣
    年時,由於全球變暖而被海水淹沒的地方遠高於人們的預期,中國沿海很多現在的發達地區都會被上升的海水淹沒,它們將其標註為地圖上的紅色(上圖),這些地區包括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泰州、揚州、鎮江、南京、馬鞍山、蕪湖、杭州、紹興、寧波、鹽城等城市,約2億人口屆時將不得不背井離鄉遷移至其它地區居住,還有3.6億人會長期面對洪水災難,也就是共5.6億人的生活會受到嚴重影響。
  • 與AI共舞遇見未來 2020年上海科技節圓滿落幕
    今天下午,2020年上海科技節閉幕式在上海廣播電視臺東視演播劇場舉行。閉幕式上,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平臺公司商湯科技用AI+AR技術,描繪了一幅充滿未來感的交互圖景,讓大眾零距離體驗AI發展的「神奇魔法」。
  • 「鸚鵡螺」裡孵出夢想 上海光源點亮科技之光丨浦東30年財經30人
    上海光源於2009年5月6日正式對用戶開放,每年開機約7000小時,實驗供光約5500小時。加速器開機率、平均無故障運行時間間隔、平均故障修復時間等主要運行指標處於同類裝置的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共有15條光束線、19個實驗站在浦東開放運行。預計到2022年,上海光源將有約35條束線和60個實驗站投入運行。「超級顯微鏡」推動前沿學科跨越式發展。
  • 2050年,科學家預測的5個變化如果實現,你能接受嗎?
    2050年距今也不過30年的時間,時間是過得非常快的,那麼科學家預測出的人類世界未來會發生的這幾個變化,在未來有沒有成真的可能性呢?第2個就是海平面的上漲隨著全球變暖的到來,全球海平面上漲是人類必須要面對的問題,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管是自然環境的變化還是人為所導致的,最終所得到的結果都是同樣的,海平面必然會上漲,地勢比較低的地方也肯定會被海水所淹沒,科學家預測在2050年海平面將會升高30釐米,那麼30釐米將會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
  • 上海交大校友劉宗長入選2018年美國製造工程學會「30 Under 30」榜單
    近日,由美國製造工程學會(SME)評選的2018年「30 Under 30」(30歲以下30位製造業傑出青年領袖)榜單在《製造工程》雜誌正式發布,上海交大校友、天澤智雲CTO(首席技術官)劉宗長入選,成為2018年全美國製造工業未來最有影響力的30位傑出青年領袖之一。
  • 2020年上海十大新聞公布,每一條都與你有關
    11月25日,十一屆市委十次全會舉行,審議並通過《中共上海市委關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決定》。上海出臺「特殊綜保區88條」,探索創新業務。8月20日,臨港新片區成立一周年之際,上海推出《關於以「五個重要」為統領加快臨港新片區建設的行動方案(2020-2022年)》,公布42條措施。9月24日,《臨港新片區創新型產業規劃》印發,提出到2035年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