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對於上海來說,是一個「規劃大年」。當前,上海正同時開展三大戰略規劃研究:針對2020年的「十三五」規劃研究,針對2040年的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研究,針對2050年的「面向未來30年」發展戰略研究。
雖然到2050年的時間窗口內,不可預測的因素很多,但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近期召開的系列研討會上,各方專家大膽暢想,描繪了「上海2050」的發展藍圖。
[全球前三大城市]上海的發展,離不開中國經濟的成長。「90年代我開始研究中國的時候,中國經濟總量也就和比利時差不多。但現在,上海的GDP已經超過一些歐洲國家如葡萄牙了。未來上海將會持續發展,到205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城市之一。」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郝福滿表示。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楊瑞龍預測,上海經濟在2045年仍能保持5%左右的溫和增長率,比全國平均水平要低一點;GDP絕對值將達到9.8萬億元,較2013年的2.16萬億元有大幅度的增長。
[兩個扇面]同濟大學副校長伍江表示,未來上海將成為全球城市網絡最重要的節點之一,因為上海作為中國門戶,發揮著向外連接全球網絡和向內輻射區域腹地的「兩個扇面」作用。就像倫敦是歐洲的門戶,紐約是美國的門戶。中國這樣大的市場,可能不止一個節點,而是有兩三個節點,但上海這個節點是難以取代的。
[「兩帶一路」機遇]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認為,「兩帶一路」國家戰略開啟了全方位開放格局,自貿試驗區建設掀起了新一輪改革高潮。上海被繼續賦予「改革新高地、開放新標杆」的重任,這是上海未來30年所處歷史方位一個最大的特徵。
[真正的「大上海」]上海市經濟學會會長周振華認為,未來30年上海在空間布局上,將成為一個網絡型的大都會。第一圈是上海中心城區的擴展區域,除了閔行、寶山外,嘉定、松江和青浦都可能成為中心城區的拓展區。第二圈是城市群,像現在的南橋新城、金山新城,以及部分跨越上海市域的周邊地區,如江蘇崑山和浙江嘉興。在最外圍,是長三角這樣一個全球城市區域。
[全球文明城市]上海要成為真正的全球城市,不能只體現在經濟總量和空間布局上。「如果不具備文化軟實力,沒有人會輕輕鬆鬆讓你當全球城市的。」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說。
王戰認為,世界文明的一個發展趨勢,就是從西方文明走向東西方融合的文明。「江南文化和江南經濟18世紀以前是空前繁榮的,而海派文化是江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後留下來的精髓。所以,上海要成為全球文明城市,在國內是非常有基礎的。」
[全球治理機構落戶]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幼文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崛起,改變了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治理格局,相應地也對全球治理機構的設置提出了新要求。
像中國提出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可能是與世界銀行平行發展的一個機構。隨著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地位提升,上海作為全球城市將出現一個明顯特徵,就是要吸引金磚國家開發銀行這種全球治理機構的落戶。
[科技創新中心]華東師範大學科技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杜德斌認為,上海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是一個順勢而為的事情,因為上海已經集中了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總數的1/4。但缺少本土的科技型領袖企業,是上海最大的一個短板。
上海為什麼出不了馬雲?這是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需要嚴肅回答的一個問題。這和體制機制有關係,也和上海「高大上」的文化有關係。如果未來30年上海培育一批像華為這樣的科技型企業,上海就能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網際網路變局]張幼文指出,在網際網路時代,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設面臨著機遇和挑戰。網際網路時代意味著金融業不一定需要機構集聚。這讓上海過去30多年走過的道路似乎變得沒有意義。其實,只要中國的金融改革和貨幣開放能夠持續推進,基於網際網路的金融中心同樣有可能在上海發展。
[近3000萬人口]未來的上海將容納多少人?這是很多人感興趣的問題。根據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周海旺的預測,2015年上海總人口約為2479萬人,2030年為2856萬人,2050年為2778萬人。
更具挑戰的不是人口總量,而是人口結構問題。一是老齡化。2013年上海戶籍老人佔比,就已達到27.1%。人口老齡化是未來30年上海面臨的比較大的問題。二是人才集聚。有統計顯示,上海外來大學生的比例,不僅低於北京,還低於武漢。「如何在控制人口的同時匯聚人才,是上海需要把握的。」王戰認為。
[海平面挑戰]生態問題,是全球面臨的挑戰,上海也不例外。有權威報告顯示,1978到2007年,上海的海平面上升115毫米。未來30年,這種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還將進一步加快。
海平面上升,將給上海帶來內澇、鹽水入侵等一系列威脅。王戰指出,如果中國、印度都參照美國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地球的環境容量是不夠的,所以必須從物質文化走向生態文明。能不能在生態文明中佔到話語權,這給上海提供了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