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歷史學家錢乘旦在北京論壇(2015)開幕式上作主旨演講。中國青年網記者 杜美辰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7日電 (記者 李正穹 杜美辰) 6日上午,北京論壇(2015)在北京開幕。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歷史學家錢乘旦在開幕式主旨發言環節,針對本屆論壇「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不同的道路和共同的責任」主題提出,多樣性是人類文明最本質也是最重要的屬性,隨著近代化的發展,曾經因西方優勢和霸權受到挑戰的各種文明正在恢復自信、找到自我,文明的多樣性再次煥發出青春。
在演講中,錢乘旦表示,人類文明從遠古時期開始就多種多樣,從古代文明、古代世界看,日後被視為「普世價值」的古希臘城邦文明和伯裡克利式民主,實際上相對特殊,並非世界古代文明的共同現象。他舉例稱,無論是兩河文明、古埃及文明還是古印度文明,都有其各自的特點,而作為唯一至今沒發生過斷裂的古代文明,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綿不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國家的長期統一。
「早在五千年前,中國的土地上就逐漸形成了很多很小的政治實體,它們不斷融合,逐漸向地區性國家發展。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已經是比較大的地域性國家,三千五百年前商朝留下的甲骨文,清楚地記錄了這個王朝的強盛。到了公元前八百年,周王朝創造出的分封制度規定了土地的分配形式和社會的等級秩序,但最終造成中國古代社會五六百年的動亂,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直到秦始皇在公元前三世紀統一中國,此後統一就成為中華文明的最寶貴的遺產。」錢乘旦表示,在中國歷史上,統一意味著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分裂意味著社會動亂、百姓遭殃。
此外,錢乘旦還提出,文明需要載體,一是政治載體,即國家,二是精神載體,即意識形態,「中華文明最大特殊之處在於孔子學說與帝國結構在很長時間內的完美對接,這使得中華文明能長期延續、穩定」。
演講中,錢乘旦先後提及「歷史的終結」「文明衝突論」等影響廣泛的學術觀點。他表示,從歷史現實看來,歷史沒有終結,在二十世紀的現代化進程中,成就最大的地區,幾乎都是人類古老文明的核心區;古老文明的復甦也不會造成「文明的衝突」,這是文明的回歸,意味著文明的多樣性,文明之間的關係也將重新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