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乘旦:多樣性是人類文明本質 「文明衝突論」不會出現

2020-12-06 中國青年網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歷史學家錢乘旦在北京論壇(2015)開幕式上作主旨演講。中國青年網記者 杜美辰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7日電 (記者 李正穹 杜美辰) 6日上午,北京論壇(2015)在北京開幕。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歷史學家錢乘旦在開幕式主旨發言環節,針對本屆論壇「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不同的道路和共同的責任」主題提出,多樣性是人類文明最本質也是最重要的屬性,隨著近代化的發展,曾經因西方優勢和霸權受到挑戰的各種文明正在恢復自信、找到自我,文明的多樣性再次煥發出青春。

  在演講中,錢乘旦表示,人類文明從遠古時期開始就多種多樣,從古代文明、古代世界看,日後被視為「普世價值」的古希臘城邦文明和伯裡克利式民主,實際上相對特殊,並非世界古代文明的共同現象。他舉例稱,無論是兩河文明、古埃及文明還是古印度文明,都有其各自的特點,而作為唯一至今沒發生過斷裂的古代文明,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綿不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國家的長期統一。

  「早在五千年前,中國的土地上就逐漸形成了很多很小的政治實體,它們不斷融合,逐漸向地區性國家發展。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已經是比較大的地域性國家,三千五百年前商朝留下的甲骨文,清楚地記錄了這個王朝的強盛。到了公元前八百年,周王朝創造出的分封制度規定了土地的分配形式和社會的等級秩序,但最終造成中國古代社會五六百年的動亂,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直到秦始皇在公元前三世紀統一中國,此後統一就成為中華文明的最寶貴的遺產。」錢乘旦表示,在中國歷史上,統一意味著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分裂意味著社會動亂、百姓遭殃。

  此外,錢乘旦還提出,文明需要載體,一是政治載體,即國家,二是精神載體,即意識形態,「中華文明最大特殊之處在於孔子學說與帝國結構在很長時間內的完美對接,這使得中華文明能長期延續、穩定」。

  演講中,錢乘旦先後提及「歷史的終結」「文明衝突論」等影響廣泛的學術觀點。他表示,從歷史現實看來,歷史沒有終結,在二十世紀的現代化進程中,成就最大的地區,幾乎都是人類古老文明的核心區;古老文明的復甦也不會造成「文明的衝突」,這是文明的回歸,意味著文明的多樣性,文明之間的關係也將重新平等。

相關焦點

  • 關凱:超越文明衝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引子今日世界越來越像是文明衝突論的"自我實現的預言",之所以如此,和源起於西方的現代文明有著莫大的關聯。一、文明衝突論的死結對於當今世界而言,"跨文化"知識議題的首要對話對象就是文明衝突論。實際上,從某種經驗意義上說,今日的世界似乎越來越像是文明衝突論的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追溯以往,啟蒙時代的歐洲思想家,習慣以一種普遍主義的口吻論述人性、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類社會政治秩序的道德基礎。
  • 這一次,「文明衝突論」遇到了真正的對手
    當年亨廷頓提出文明衝突論的時候,雖然曾引發中國國內的討論和批評(更多限於學術圈),但並未出現與之相對應的理論或學說並為國際社會所重視。但是時隔20餘年後,這一次,美國官員拋出的「文明衝突論」遇到了真正的對手。
  • 希臘總統稱「文明衝突論」是巨大錯誤,外交部:高度認同
    尊重文明多樣性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和諧的重要前提,開展文明對話是世界各國和平共處的重要保障。我們認為,每個國家都有權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各國應堅持平等、互鑑、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摒棄文明衝突、文明優越等錯誤和片面論調。中方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就是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展示亞洲文明的風採,推動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鑑,推動不同國家間的友好合作。
  • 美媒:"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破產
    全文內容如下:在冷戰結束之際,出現了有關國際秩序的兩大預言。其一是弗朗西斯·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它宣稱西方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民主取得了對其他所有意識形態對手的全面勝利,甚至預言會出現一個單調乏味的和平、寧靜的未來。另一個理論是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亨廷頓極其悲觀,預言在美蘇對立終結後,將湧現一股新的由文明競爭和仇恨所推動的衝突浪潮。
  • 深刻闡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
    ,豐富了世界文明寶庫,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進步和世界發展的重要動力和內在要求。孟子說,「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文明多樣性是客觀存在的。當今世界有70多億人口、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5000多種語言。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人們,由於所處地域和國家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的不同,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各具特色、異彩紛呈的各種文明。
  • 以開放包容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原標題:以開放包容推動人類文明進步(鐘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⑥)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將開放包容的中國精神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呼籲世界各國遵循開放包容的精神創造人類美好未來。
  • 港媒文章:「文明衝突論」鼓吹者不願理解中國
    所謂「文明衝突論」顯示出美國政策圈缺少理解中國現實的領導者,甚至在一些人看來,無需理解中國。文章編譯如下:我人生的大部分時間可能都在當記者,但從職業的角度,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名人類學家。在我成為一名研究社會人類學和發展經濟學的大學生後,我全面地了解到,種族、社會、文化和語言之間存在巨大差異,但我們的文明在應對共同問題的制度中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 要文明對話,不要「文明冷戰」
    作為2019年中國最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之一,「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即將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國再次向世界發出促進文明交流互鑑、包容發展的時代強音,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回應所謂「文明衝突論」的又一次努力。
  • 「文明衝突」被批後又宣揚「文明較量」?美高官一言激怒諸多國際學者
    因此,一個崛起中大國被西方當作另類「文明」對待時的敏感,與一個守成大國宣揚所謂「文明衝突論」的肆意之舉,結合在一起會很危險。儘管亨廷頓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存在很大爭議,但還是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這本書面世之初,曾在埃及引發巨大爭議。我記得《金字塔報》評論版那兩年登過數十篇阿拉伯國家學者針鋒相對的批駁文章。」埃及政治分析人士海珊·伊斯梅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由於「文明衝突論」預言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將與西方文明出現大規模衝突,甚至是「斷層線」戰爭而廣受阿拉伯國際學者的質疑。
  • 何謂文明?如何認識:親社會性、人類理性與文明本質
    三、人類文明的形成過程和標誌關於對文明形成標誌的理解,歷來有多種提法:有人以文字或語言作為人類文明出現的標誌,因為文字或語言改變了人類的思維結構;有人把使用工具作為人類文明出現的標誌,理由是,工具改變了人類勞動的方式;也有人以私有制為文明出現的標誌,理由是,私有制確立了人與人之間的財產關係以及相應的社會關係。
  • 深刻闡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
    世界上各種文明都需要互學互鑑習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進步和世界發展的重要動力和內在要求。孟子說,「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文明多樣性是客觀存在的。
  • 進化論出現「空窗期」,根據發現的證據,人類或不是第一個文明!
    進化論或在誤導人類,根據發現的遺蹟,證實人類並不是第一代文明!人類的起源一直是大家談論的話題,不知道世界上第1個人是男性還是女性,不知道人類究竟從何而來。後來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才逐漸相信人類是從古猿人進化而來的,但是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進化論並不適用人類,這中間有許多歷史空窗期,不能完整證明人類就是由古猿類進化而來的。許多考古學家立志挖掘關於史前文明留下的遺蹟,他們認為人類絕對不是地球上第一代文明,在此之前有許多高智慧的文明出現過,我們人類一直被進化論所誤導,其實人類並不是由古猿類進化而來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 進化論有誤?恐龍時代只有「暴力文明」,人類卻不同
    至今人類的出現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疑點,儘管達爾文用進化論來說明人類的由來,那人類出現之前的生物也可以用進化論來解釋嗎?不過今天依然有一種聲音在質疑進化論,難道進化論有誤?恐龍時代只有「暴力文明」,但是人類就不同!
  • 北大教授錢乘旦:歐洲文明的起源
    可以相信,克裡特島的文明來自地中海沿岸,至少是受到那個地區的實質性影響;克裡特文明早於希臘文明,而歐洲最早的文明確實出現在克裡特——這樣,關於歐洲文明起源的問題,被隱隱約約地連成了一條線。像這種文明中斷的現象在人類歷史上不止一次出現,比如印度最古老的文明因為「雅利安人」的到來而消失,新的文明需要重新萌生。印度文明有一個重要的特點是種姓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社會最底層的人叫「不可接觸者」,是賤民,今天被稱為「表列種姓」,只是比較好聽一點而已——他們就是被消滅的古老文明的後裔,雅利安人徵服之後,把他們變成了奴隸。
  • 思力網評:如何看待不同的文明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2019年5月15日,一場豐富多彩的文明盛宴——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來自亞洲47個國家和五大洲的嘉賓齊聚一堂,共商文明發展之道,共話合作共贏大計,共繪人類美好未來。這次大會為促進亞洲乃至世界各國文明開展平等對話、交流互鑑、相互啟迪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新平臺。
  • 若恐龍沒有滅絕,人類便不會出現,但地球仍可能誕生智慧與文明
    在自然界之中,有些動物較為聰明,而有些動物較為笨拙,但它們之間並不存在本質的區別,但人類就不同了,人類的大腦已經不僅僅是聰明這麼簡單,人類擁有智慧。有了智慧,人類便可以思考自身的由來,可以意識到生與死的意義,進而去思考生存的真諦,而為了尋找生存的真諦又會去想方設法探究未知的世界,於是文明就隨之誕生了。
  • 進化論被推翻?20億年前人類已出現
    轉瞬間人類文明已經過去了幾千年,雖然現代的科技已經讓我們上天入地,但是整個人類的存在比起浩瀚無垠的宇宙依舊是微不足道的一點。我們的文明在自然的力量下可以被輕易抹除,而這也正是人們所畏懼的事情。
  • 周晉峰: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的根本
    在報告中,周晉峰《以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的根本》為題,結合綠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實踐案例,進行了生動闡述,先整理分享如下:人類棲息地是什麼?現在面臨什麼情況?為什麼要踐行生態文明?這就是我今天報告要講的重點。我們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國家一級學會。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的根本。生態文明起源於生物多樣性、截止於生物多樣性。
  • 「進化論」無法解釋現象——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真源自外星文明?
    神創論」和「外星文明創造論」依然不可小覷,就連達爾文也在他的《物種起源》一書中正中提到無法解釋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現象。根據化石記錄顯示,絕對多數的「門」都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因出現大量的較高等的生物以及物種本身的多樣性,所以這一時期被形象地描繪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 「進化論」無法解釋現象——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真源自外星文明?
    關於生命的起源,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雖然達爾文的「進化論」佔據主流科學界不可撼動的地位,但是所謂的「神創論」和「外星文明創造論」依然不可小覷,就連達爾文也在他的《物種起源》一書中正中提到無法解釋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