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採用「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這次發射不但進一步驗證了海上發射的可靠性,也標誌著中國海上發射常態化時代的到來。而正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工博會上,也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一款商業中型液體火箭全新亮相。據透露,這款火箭計劃「十四五」期間擇機首飛。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展臺前,這枚新型火箭模型筆直矗立,引得不少觀眾駐足。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商業中型火箭產保經理趙志傑介紹說,這型商業中型液體火箭設計全長約59米,起飛推力約500噸,起飛重量約430噸,「一二級均採用無毒無汙染液氧煤油推進劑,整流罩可適應3.35米-5米不同直徑範圍。」同時,該火箭具有「運載效率高、經濟性好、自主智能、測發簡捷」等特點,適應我國內陸和沿海各大發射場,兼容多種測發模式,測發周期不大於14天,具備7天應急發射能力。
新研商業中型液體火箭模型。
隨著商業航天發射市場需求的井噴,追求高運輸效率、價格優勢和高可靠性,成為商業火箭發展的目標。「作為我國新研商業中型液體火箭,該火箭太陽同步軌道能力不低於5噸,近地軌道能力不低於10噸,將主要承擔太陽同步軌道和近地軌道單星或多星組網發射任務,火箭運載效率國內領先,可有效提升我國當下商業火箭發射能力。」
同時,火箭還採用了總體載荷按概率設計,鋁鋰合金貯箱和複合材料主承力結構,與液氧相容冷氦增壓,泵後擺發動機及輕質伺服機構等十餘項國內首次應用的先進技術,實現結構減重、效能提升及設計優化。
而自主智能,則讓這款火箭的發射更加可靠安全。趙志傑說,火箭設置了「智能」健康診斷系統,並首次在國內火箭上應用牽制釋放和主動段自主在線規劃系統。火箭點火起飛前,牽制釋放系統先將其系留在發射臺上,由健康診斷系統實時監測、診斷火箭及發動機工作狀態,一旦發射工作出現檢測異常,將自動執行緊急關機,從而保障衛星、火箭和發射場的安全。火箭起飛後,健康診斷系統仍能通過對採集的實時飛行信息進行監測,如發現故障後可進行隔離或緊急關機。同時,在線規劃系統則快速生成並裝訂新的飛行軌道,確保任務的成功率,降低發射風險。
此外,該火箭將採用遠程一體化測試發射模式,通過發射場前端、後端和遠程發射支持系統,實時監控、自動判讀火箭各分系統的測試流程和數據,可有效精簡發射場「保駕」人員,降低成本,提高任務效率。
欄目主編:劉錕 文字編輯:劉錕
來源:作者:劉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