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哥生活當中可是一位多面手,做過物流開過工廠,可是他現在的真實身份卻是一位果樹種植大亨。今天帶來的藏品是一件明末到清初的銅爐。
主持人:「這隻香爐您認為價值幾何?」
張大哥:「假如真的是官窯或者皇家用的,那肯定是百萬左右,但是我也不能確定,所以我也就估個十萬二十萬左右。」
專家介紹,持寶人帶來的這件藏品的耳朵和別的沖天耳不太一樣,它好像繩索一樣絞在一起的,所以它的學名叫索耳式的沖天耳。它是一爐雙耳三足式的,那麼這種鼎是從鬲式演化過來的,在明代宣德年間的這個時期,它保持了鬲式鼎的原始的古樸的風貌。但持寶人帶來的這個從形狀上的演化上,它已經很優美了,這就說明從器型的演變上來講,持寶人的這和明代的同一時期鬲式的索耳的沖天爐還是有一定差別的。
另外,這件藏品上手可能沒有那麼重,那麼這個手頭不太重的這個信息也說明它並不是明代這個時期的。那麼,這個爐子上面表達的還有什麼信息呢?它的底部出現了一個盤龍的圖案,它的做工精美的盤龍圖案也不是隨便老百姓能夠用的,它至少在當時是有錢人或者是一定身份的人在用的。然後還有落款「大明宣德年制」和我們看到的常見的那種落款大明宣德年制「宣德」的字不太一樣,這個字有點楷書的發扁的意味,這個是因為匠人在鑄造的時候,這個口沿的距離是有限的,他就根據實際情況就地造字,這又是一個比較繁瑣的工藝,也不是一般爐子所能達到的。在漫長的使用過程中,裡面和外邊的顏色不一致產生的這個手玩包漿,和內部所出現的在使用過程當中留下來的這些原生的鏽色足以證明這個東西是有年紀的。所以諸多特徵證明,持寶人帶來的這件是一件清代中晚期的傳世真品。
市場觀察團認為,持寶人帶來的這件爐子從外觀上有一層熟美的包漿,看上去很漂亮,再一個「大明宣德年制」六個字款看上去也很規整,它的做工很精可以說極致,所以給到了一個5萬元的市場估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