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手」帶來清代銅爐,專家稱讚做工精美,不是一般人能夠用的

2020-12-03 網觀新視角

張大哥生活當中可是一位多面手,做過物流開過工廠,可是他現在的真實身份卻是一位果樹種植大亨。今天帶來的藏品是一件明末到清初的銅爐。

主持人:「這隻香爐您認為價值幾何?」

張大哥:「假如真的是官窯或者皇家用的,那肯定是百萬左右,但是我也不能確定,所以我也就估個十萬二十萬左右。」

專家介紹,持寶人帶來的這件藏品的耳朵和別的沖天耳不太一樣,它好像繩索一樣絞在一起的,所以它的學名叫索耳式的沖天耳。它是一爐雙耳三足式的,那麼這種鼎是從鬲式演化過來的,在明代宣德年間的這個時期,它保持了鬲式鼎的原始的古樸的風貌。但持寶人帶來的這個從形狀上的演化上,它已經很優美了,這就說明從器型的演變上來講,持寶人的這和明代的同一時期鬲式的索耳的沖天爐還是有一定差別的。

另外,這件藏品上手可能沒有那麼重,那麼這個手頭不太重的這個信息也說明它並不是明代這個時期的。那麼,這個爐子上面表達的還有什麼信息呢?它的底部出現了一個盤龍的圖案,它的做工精美的盤龍圖案也不是隨便老百姓能夠用的,它至少在當時是有錢人或者是一定身份的人在用的。然後還有落款「大明宣德年制」和我們看到的常見的那種落款大明宣德年制「宣德」的字不太一樣,這個字有點楷書的發扁的意味,這個是因為匠人在鑄造的時候,這個口沿的距離是有限的,他就根據實際情況就地造字,這又是一個比較繁瑣的工藝,也不是一般爐子所能達到的。在漫長的使用過程中,裡面和外邊的顏色不一致產生的這個手玩包漿,和內部所出現的在使用過程當中留下來的這些原生的鏽色足以證明這個東西是有年紀的。所以諸多特徵證明,持寶人帶來的這件是一件清代中晚期的傳世真品。

市場觀察團認為,持寶人帶來的這件爐子從外觀上有一層熟美的包漿,看上去很漂亮,再一個「大明宣德年制」六個字款看上去也很規整,它的做工很精可以說極致,所以給到了一個5萬元的市場估價。

相關焦點

  • 清代銀秤做工精美 曾用來稱黃金
    [導讀]值得一提的是,這桿秤用三根銀鏈聯結秤盤,每節都是實焊,既結實又美觀。秤桿上的秤星雕刻細膩,雖歷經百年仍清晰可辨。清代手工銀秤象牙秤子很多人見過,清一色銀制秤子卻很罕見。廣州收藏愛好者鄒先生昨天向記者展示一把製作精細的清代手工銀秤,樣子只有巴掌大,這是他不久前從海外朋友中購得的回流物品。銀秤是清代和民國時期做黃金買賣商人的度量用具。記者看到,這把銀秤品相極好,秤桿、秤盤、秤砣齊全。秤桿的頭部呈方形,其直徑約為0.32釐米。雕刻秤星處為圓形,直徑0.18釐米。輕的一頭最多可稱20克,重的一頭最多可稱40克。銀秤長度為19.5釐米。
  • 古代青銅分三種,主要是銅錫合金,明清銅器大都是合金銅冶煉而成
    青銅主要是銅、錫合金,而銅器則可以泛指所有時代的純銅(即未經人工摻雜其他成分的自然銅,亦稱紅銅,或稱粗銅)和合金銅製品,故而銅器和青銅器之間不能畫等號,二者有關聯又有區別。專家認為,我國古代青銅主要包括錫青銅、鉛青銅和銅錫鉛三元青銅三種。
  • 文房百器,爐為首器—清代 三足雙耳銅香爐(帶底座)
    清代 三足雙耳銅香爐(帶底座)規格:口徑:5.2cm 通高:4.1cm>藏品介紹: 中華民族用香歷史流長久遠,不僅孕育出深蘊博大的中國香文化內涵,同時造就各式香器香具的發展演進,香爐作為焚香、承香的主要用器,地位自然舉足輕重。
  • 欣賞清代藏傳「銅鎏金」佛像,那個年代流行的大頭細腰造型
    今天主要與大家分享一些藏傳佛教的鎏金佛像,這些銅鎏金或純銅的老佛像,都是先人用落後的工藝手工製作而成,但因為對佛的虔誠所製作的佛像在形態和細節上十分的考究。下面我就把收集到的一些佛像的圖片與大家展示,看看與我們常見的一些銅造像有何區別。
  • 收藏明清金銅佛造像的四個鑑定方法
    金銅佛造像的歷史悠久,傳承至今每個朝代的金銅佛造像都有各自時期鮮明的特點,憑藉那些特徵有很多一眼就能看出金銅佛造像所處的年代。清朝無論是政治體制還是文化基本上都是照搬的明朝,他們的佛造像藝術也有了很多相似之處。不是專家的話,有時候很難分辨明清金銅佛造像的區別在哪裡。
  • 清雍正銅暖爐,結構精巧內涵講究,刀刻底款是最大亮點
    本期向大家介紹一款劉德明最為得意的藏品之一——清代雍正御用銅暖爐。據劉德明介紹,雍正款的銅爐非常罕見,在清代銅器中寥寥無幾,連他不少收藏界的專家朋友也沒有見過,這正是此件藏品的獨特之處。題圖為銅暖爐正面全貌,整件作品均由風磨銅打造而成,純度很高。當然,重量也不輕,達50多斤。
  • 銅香爐歷史介紹與大明宣德銅香爐鑑定方法
    銅香爐是銅做的焚香器具,(西關銅藝),雖然質地相同但是不同時代的能工巧匠們卻把他們做成了作成種種形式。銅香爐中最知名的是明朝製造的宣德爐。一直以來,香爐收藏的目標年代都集中在宋、元、明、清四朝,但宋元明清香爐各有不同。宋代之前,香爐作為我國古代傳統的實用器主要是用青銅和陶製成;漢代以後,香爐的材質逐漸豐富起來,尤其是在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輩出,各種仿銅式瓷香爐紛紛問世。
  • 大爺老宅拆遷翻出銅罐,不知價值幾何,找專家鑑定後,大爺驚呆了
    據這位大爺說,這件東西是小時候奶奶給他裝彈珠用的,後來他給女兒裝硬幣,當做存錢罐使用,再之後搬了家,就不知道這東西扔哪去了,前段時間老宅拆遷,就把這東西翻了出來。我挺好奇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問了些朋友,有的說是裝圍棋的圍棋罐,還有朋友說的挺難聽的,說是骨灰盒。
  • 清代 銅鎏金四臂觀音佛像
    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明清金銅佛像是佛教造像之一,為近年藝術品拍賣市場十分青睞的拍品。明清兩朝是我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而明清金銅佛像也是當時非常有名的藝術形式,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藝術特點,無論是工藝,還是材質,都十分講究,也最具有觀賞性。
  • 景德鎮復建復燒清代明爐暗爐 傳承古代制瓷技藝
    陳海峰     6月10日,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清代明爐暗爐復建完成。   景德鎮市陶瓷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主任、國家文博研究員周榮林告訴記者,此次復建復燒的明爐和暗爐,是燒制釉上彩瓷的專用窯爐,其以木炭為燃料,爐內溫度為700至800攝氏度,燒制時間約為7至8小時,可將瓷胎上繪製紋飾的釉料燒烤固定,成功燒制出釉上彩。6月10日,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清代明爐暗爐首次復燒。
  • 簡述銅冶煉爐用耐火材料的熱侵蝕和機械侵蝕
    一般情況下,強熱震會導致熱剝落。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對化學侵蝕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詳見《 耐火材料在銅熔煉高溫窯爐中被化學侵蝕的方式有哪些? 》,本文主要分析銅冶煉爐用耐火材料使用過程中的物理侵蝕,即「熱侵蝕」和「機械侵蝕」。以此來了解耐火材料在銅冶煉爐中的工況環境,進而更好更有效地延長窯爐內襯的使用壽命。
  • 大媽河邊撿的石頭,專家看後羨慕道:這份幸運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
    寶石在歷朝歷代是女性朋友們所喜歡的,小編也是一位女子,所以對於寶石類的藏品也很喜歡,不過寶石類的東西和清代明代的瓷器是不一樣的, 瓷器是越老越值錢,而寶石以及玉石類的不是,它們是根據精美度以及稀有度來分辨的,就像是翡翠在明代以及清代早期的時候就是很便宜的石頭,和我們的和田玉是不在一個檔次的
  • 鑑別真假宣德爐成懸案 專家:德字寫法並非斷代標準
    王力:最近幾年喜歡銅爐的人的確是增加了。之前我們把銅爐跟金銅造像放在同一個專場,但後來我覺得,單純從材質出發把這兩樣東西放在一個專場,不是太合適,所以今年還是把銅爐放到了文玩的專場裡面,讓它回歸文玩清供的行列。上周秋拍我們有十幾個銅爐上拍,很多都拍得很不錯。  羊城晚報:銅爐之中最著名的肯定是宣德爐,不在收藏界的市民,可能很多人都聽過宣德爐的大名。
  • 奢侈到骨子裡的「黃銅小件」,做工精緻上檔次,好寓意更有面子
    黃銅仿古老茶具茶具 純銅材質,做工精細,耐腐實用,高檔有面子,黃銅手工復古,實心的材質,質感非常的好。純黃銅錢夾鈔票卡夾腰夾帶開瓶器帶椅一字螺絲刀和開瓶器功能,尾部可以掛鑰匙等小物。夾腰夾帶開瓶器厚實堅固,精美實用。
  • 火葬場的普通爐、豪華爐,差別不是一般的大
    眾所周知,火葬場的火化爐有普通爐、豪華爐之分,兩者除了在價格、外觀上有所不同外,其在火化設備、入爐儀式、火化方式、火化時間、出爐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區別,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談一下,火葬場內普通爐、豪華爐的區別有哪些。
  • 清代康熙高溫銅紅釉瓷器分幾種
    紅釉自古受中國人喜愛,因為中國人幹什麼事情都要有美好寓意,圖著喜慶,尤其是紅色更是中國人認為大吉大利的顏色,在中國瓷器釉色種類最多的清朝自然少不了紅釉瓷器,其中康熙時期的紅釉瓷器最多,有霽紅釉、郎窯紅和豇豆紅三種。
  • 老先生收藏的銅爐銅塔,古玩市場上已不多見
    三足鬲式銅爐。明代宣德年間開始用暹羅進口風磨銅製爐,銅爐工藝達到頂峰,是為宣德爐。以至於後世「逢爐必宣德」,真正宣德年間的爐已極罕見,宣德爐已成為後世銅爐的統稱。如今市面上多為做舊的「新」貨,淘到老爐,考驗眼力。螭龍銅花插。青銅舍利塔。
  • 做工精美,手感舒適!炫威防水鍵鼠僅售58元
    對於電腦用戶來說,買鍵盤和滑鼠,除了關注外觀和做工,最應該考慮的其實應該是手感舒適。如果手感生澀,電腦用起來不但不順手,甚至還會影響心情。為此,邁威國際近日推出了做工精美,手感舒適的「炫威」防水鍵鼠套裝,其中包含一個防水鍵盤和一個800DPI的3D光電滑鼠。
  • 探秘清代第一鑄幣廠:曾為慈禧鑄造「紀念幣」
    據《北京金融史話》載:「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重定寶泉局,分設四作廠鑄幣,全部位於東城界內。東作廠位於東四牌樓之四條胡同,爐十二座;南作廠位於東四牌樓之錢糧胡同,爐十二座;西作廠位於北鑼鼓巷之千佛寺後,爐十四座;北作廠位於北新橋之三條胡同,爐十二座。正爐共五十座。東南西三廠又各置勤爐三座,北作廠一座。以備銅鉛多餘,加卯鼓鑄。」